因為 Window Live 即將在明年初關閉所有的部落格與相簿,所以提供了MSN 部落格版友幾種移轉的選擇,其中一種是搬到Pixnet,於是我終於將之前在MSN, 寫了三年的部落格文章搬過來,這周末會花些時間,好好整理過後再陸續開放。

 

        在這裡先跟大家分享,在三年前(2007年初) 寫的 ,一篇有關教育觀察方面的文章。這篇文章,是寫在另一篇「一線之隔話教育,東西文化大不同」之後,算是談教育的姊妹作,但更完整地說明了,我對台灣教育的個人觀點,當初一樣是分成上、中、下三篇寫的,現在合成一篇,文章的確是有點長,有興趣的朋友就慢慢看。

 

        同時經過了三年,一方面在台灣,人民再次經歷了兩黨輪替,政客起落人事滄桑,社會也還沒發生讓人看得驚目嗔舌、匪夷所思,當事人卻沾沾自喜,肉麻當有趣的補教人生事件;另一方面在全球,溝通科技也是一番更新,當時文中沒提到的Facebook, 因為剛崛起不久,而在台灣也還沒紅,如今卻已是紅遍全球,時移事往兩相對比,大家可以去思考,經過了三年,台灣的教育,究竟有了甚麼樣的變化,是進是退? 都非常值得關心台灣教育的朋友深入思考,也歡迎你跟我分享你的感受,或交流任何觀點。

 -----------------------------------------------------------------------------

(原發表於2007.1.30 ~ 2007.2.6)

 

        最近教育部長 (註 :2007年當時是杜正勝先生擔任)對成語用典的評論,以及其子在服役休假慶生涉足不良場所的行事,因為媒體的報導,引來社會上普遍的負面觀感與一陣撻伐評論,以簡單的一句成語『養子不教誰之過」,大概就同時回答杜先生引起爭議的兩件事。

  

        當然台灣近年來,新聞媒體因為商業競爭利益考量,枉顧被報導者基本隱私權益,無限上綱到所謂知的權利,卻流於追逐聳動刺激的話題,以提高閱讀收視率,達到誘使廣告主付費加碼投資的手段,也是十分可議的行為,等而下之的,還有政治與演藝圈人物操弄媒體,與媒體製造新聞各取所需,或是部分不肖媒體記者,在採訪時刻意以言語激化被報導人,以取得更多狗血淋漓的新聞素材,惡性循環的終結,就是人們不再輕易相信媒體報導。  

 

        諷刺的是,台灣從威權時代,轉型到所謂的民主時代,這麼多年的改革後,這片土地上沉默的大眾,竟然依舊是別無選擇,除了發起消極拒看媒體傳播,充滿腥羶色的資訊外,似乎也拿不來甚麼更具體的改革辦法,雖說這背後有著極其複雜的因素,包括了民族性、歷史背景、經濟發展、市場競爭到教育政策,等諸多層面的相互衝撞;不過人心的貪欲自私,使得同一土地上人們共有的基本「誠信」與「互信」逐漸消失,才是一切惡果的起因。 

 

        而毋庸置疑的是,前述亂象惡果的形成,與台灣教育長久以來的失衡,有著絕對關係。缺乏遠見視野的國家教育政策,造成教化人心的偏斜,導致今日台灣社會上下交爭利、笑貧不笑娼等社會諸多亂象。當主掌國家機器的高 IQ的菁英分子,卻缺乏道德良知,與對國家社會與家庭的責任感時,甚至反其道而行,利用己身聰明才智,去爭奪有限的社會資源時,也間接證明了在台灣的教育中,側重個人生存競爭小智慧的開發,卻輕忽大智慧的培養的方向的缺失。 

 

        台灣經濟從 60年代開始起飛,到80年代全民瘋股票,追逐金錢遊戲的過程中,不僅社會主其事者,失去公平正義,也在富裕的生活環境中,失去對下一代教養的用心,更別提傳統鍛鍊兒童,自幼苦其心志,以期培養其對國家民族情感貢獻的大智慧,於是當IQ與EQ嚴重的失衡,同樣在追求民主化的過程上,在台灣便出現了與西方國家截然不同的結果。

  

        這也使得許多人在失望之餘,又轉而求諸帶有神秘色彩的宗教靈修,企圖藉此撫平心靈的傷痕與失落,只是這依舊是少數人的自我追尋,需要人生的歷練與年華的體悟,只是一個國家社會的發展,乃至教育的策略,應該是從大我入世考量的,而不是小我出世的,應該是整合發展的,不是獨善其身各自上山的,可惜的是台灣這樣私心自用,活著只管自己涼快,死後只在乎輪迴後得永生,絲毫不管他人死活的人,還真的為數不少,而且上從豪門權貴,下到平民百姓販夫走卒都有。  

 

        再進一步來談,活在現代的人們,面對21世紀,一個科技幾乎改變一切的新世界,時空差距縮減,文化從地域各自獨舞,逐漸趨向全球一致化的現象,親子之間不同世代,面對風起雲湧的科技新浪潮,要如何溝通共處,各國教育學者與親子,在保存傳統經典價值,與現代教育方式之間,要如何取捨?還有東西方的教育方式,究竟孰優孰劣等等問題,一直以來是關心教育的父母重視的焦點,也不斷有學者專家企圖融匯中西,提出適合台灣下一代子女教育的方向,也的確引起社會廣泛的討論。

 

        其實教育因著各國人民所處環境地域,種族文化背景,國力貧富差距等岐異,原本就不該拘泥於一種方式,從時間的縱軸來看,雖說教育應與時俱進,不能食古不化,但是天下的道理,如果是經得起時間考驗,而被世代保存流傳下來的,泰半都已成真理,跟現代與古典的時間長河,並沒有多大相關連。 

 

        比較容易引起爭辯討論的,往往是從地域橫軸的差異來談,特別是近幾世紀,西方因科技昌明變成世界霸主,西風東漸,從日本的明治維新,到胡適先生提倡白話文,蔣夢麟先生論西潮,似乎西方挾科技力量,所崛起帶動的經濟與文明,徹底擊潰東方民族對自己的信心,連教育的方式,都隱約或多或少有西方至上的迷思。

 

        最常見的例子是,我們從電子郵件流傳的文章中,讀到某個東方人至西方留學時,因著一件看似微小的行為,可能是讚美與批評的方式,而先是東西方觀點的差異,造成的爭執,然後就是作者本身的省思與體會,不過結論幾乎沒有例外地,讚揚西方教育方法的靈活,而貶抑東方傳統思考的僵化,然而這一篇篇看似言之成理的小故事大省思的背後,卻大都是片面情境的取捨,如果依此推論,並擴大解釋東西方教育的優勝劣敗,恐怕是流於見樹不見林的思考盲點。  

 

        因為自古以來,東西方的教育家,各有其理論學派,東方中國,從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思潮,儒、道、法與墨家等學派,與現代資本、社會、共產主義理論背後,依舊是對於人性本善與本惡的爭論,而西方的主義思潮,更是從古典、浪漫、超人等變化,同樣帶動不同時代從建築、音樂、舞蹈、服飾到教育等風潮,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生活,即便是西方教育方式也是繁複多變,保守與創新共榮,現代人才有機會從保存下來的建築、音樂、舞蹈中,領略文化多面的豐盛與精彩。  

 

        這些年因為工作關係,曾經穿梭美、澳、歐與亞洲多國,不只直接跟在不同教育模式教出的各國朋友,有過實際的相處共事與切磋交流,也特別用心仔細觀察,在大中華文化圈(狹義的是指兩岸四地,廣義的涵蓋到新、馬、泰乃至日韓)中,不同地域華人教育的異同,而因為網路科技的興起,工作上形成全球遠距合作模式,每天切切實實透過電子郵件與部落格、聊天室與世界各地不同種族、年齡的族群共事或交友,談得深入互動感覺也十分緊密,然而卻可能僅見過一、兩次或從未謀面的工作夥伴與網友,也成了我觀察跟交流最好的對象。

 

        回來台灣後,又因緣際會曾在一些自然公園哩,擔任解說義工,有機會第一線接觸導覽大小朋友,年齡跨度真的是從三歲小孩,一直到古稀長者都有服務到;而寒暑假的冬夏令營,更有較長的時間,接觸小學二年級到六年級的兒童,從與大小朋友的相處觀察中,看到了很多台灣教育上的兩難,從理論到實際,相當程度考驗著老師,爸媽、小朋友親子之間的智慧,只是父母與為人師表,在社會、學校與家庭三方失衡的環境下,言教與身教上盲點,往往也讓許多的小朋友無所適從,或是因此造成台灣下一代,逐漸在過與不及的自信脆弱中,迷失了自我的問題關鍵。 

 

       在進一步探討台灣教育問題前,想跟大家分享一篇去年(2006年)7月31日,刊登在新加坡星洲日報副刊的文章---『再富也要窮孩子』,作者是柯世力先生,然後再來聊聊我所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希望藉此交流省思,從自己這一代做起,來逐步扭轉台灣這些年來在教育上的迷思與缺失,與因此所造成的國家困境。

 

        教育是百年大計,很多現在大家看到的問題,其實都源自於過往策略的偏廢,與執行方向的偏差,雖然傷害都已造成,但是只要大家肯放下私欲面對問題,靜下心來謙卑反省,從現在開始調整,那麼我們的未來,才可能會有正向的改變。

 ..................................................................................

  「 再富也要『窮』孩子

 

         前些天,帶兒子去逛書局,他吵嚷著要我買一個精致、昂貴但不實用的鉛筆盒給他,最後我只買了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給他,他的嘴頓時呶了起來。接著,他看中一個設計小巧玲瓏,曲線優美,尺面圖案喧賓奪主地蓋過刻度的精美塑料尺,我買給他的卻是一把木尺。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curve)了。我不作聲,打算晚上臨睡前才透過故事開導他。    

 

        自升為人父後,我一再提醒自己要貫徹一個與東方社會價值觀,反其道而行的育兒理念---再富也要窮孩子(雖然我並不富有)。幾年下來,我漸感難以堅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輾轉讀到南京大學一佈告欄上,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寫給其上大學的兒子的“匿名信”,才又深感無論如何得貫徹始終。上述「私函大公開」(其實是基於無奈才將私函公開吧!)有轉述的價值,茲摘錄如下:  

 

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裡出的惟一一個大學生後,心裡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掛蚊帳、鋪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3封信,加起來比一封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大二以後,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讓人感覺你今後畢業大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想到你竟也運用這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僅僅為了能出入卡拉OK及酒吧…我一想起這事就痛苦,就失眠。這已成為一種心病,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不知在大學裡,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會閱歷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 

    

        閱畢整封信,我想起妻懷孕時一位辛酸的父親,第一次上做超音波掃描時,我最關心的,不是胎兒的性別,而是他到底是孤身上路,抑或結伴而來-----雙胞胎甚或4胞胎? 我執教的學校,有2男2女各取名為“歡、樂、新、年”的4胞胎兄妹。我常看到他們的爸爸,拎著4份一模一樣的便當盒,在籬笆外分4次,塞給4名可愛的孩子,而每次看到他們蹦蹦跳跳地回課室享用,便知道他們對便當的「內涵」相當滿意。我身為窮教員,如果孩子是結伴而來,我所能給他們準備的便當的內容,恐怕會顧得了「量」,而顧不了「質」來。  

 

        我之所有這種顧慮,主要受華人「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傳統觀念所影響。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國探親,及時給我來個當頭棒喝。 他說,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之餘更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他們認為,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他回國的第二天 ,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像棉花團的華人小孩說:「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他說在澳洲,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棉花團」;如果是艷陽高照,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    我們東方家庭「再窮也要富孩子」的做法,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那天晚上,我思前想後,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為他準備一些「其貌不揚」的便當,以窮他物質,富他精神。  

 

        其實,以上辛酸的父親在信里提到的不孝兒,恰恰是我們用傳統的「再苦不能苦孩子」模型塑造出來的典型「模」特「兒」。我手頭上有這麼一則資料: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只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里和馬到成功,而是象征一只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原來,那只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只飛了4天就活活餓死了。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給的活太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而後又嫌農夫餵的飼料太少,又要求與其他馬對調,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過多少天,牠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由此可窺見,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弱時,會把它的幼崽含在嘴里或護在翼下,怕它們遇險而夭折;但當它們的孩子長大些,它們會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讓它們獨自去經風雨、練本領,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路。只有這麼做,孩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含在嘴裡護在翼下和趕離身邊(只掛在心上),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連動物也深懂寵兒如殺子的道理。 再富也要窮孩子,才能逼孩子學習獨立前行,學會感恩惜福,畢竟,孩子的後半生我們已不能參與了…。 」

 

---------------------------------------------------------------------- 

 

       看完了上面的文章,不知道你有什麼樣的感覺?接下來,讓我跟你分享一些觀察與想法。 

 

        從柯世力先生所撰寫的「再富也要『窮』孩子」文章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內地,新加坡與澳洲三地,父母對教養孩子不同的觀念與方式,但不論東西,天下父母心倒是相同的,出發點都是基於為孩子好,期望透過教養讓下一代能過得更好,只因執行時所採取的方法不同,便造就了岐異的結果。文中提到的三地文化背景,正好代表著東方、中西融合與西方的分野,不過如果僅僅以署名『辛酸的父親』信中對不肖兒的痛責,與作者澳洲朋友提及的『窮其物質,富其精神』觀念,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訓練培養其感恩價值觀,與獨立生存的能力相比較,就下出有關教育觀念是『西高東低,昔弱今強』的結論,則是過於偏頗。

 

        因為澳洲人所提的這種思想,與我們耳熟能詳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概念其實是相同的,而在中國,這是早在2,300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的孟子已提出,原文與白話翻譯一併列出如下,與大家分享。

 

【原文】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  

  孟子說:「舜出身於田間辛勤的勞動,而後成就偉業,傅說從土木建築的粗工中發跡,膠鬲從艱辛的魚鹽買賣之中脫穎而出,管仲從監獄囚犯的身份被發掘出來,孫叔敖在海邊被發現,百里奚從市場上被選出。所以,當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賦予給某人身上之前,一定要先磨練他的意志,讓他感受四肢筋骨勞動的疲累,讓他體驗挨餓的滋味,體會貧窮的困苦,做事屢經波折考驗,藉由這樣的磨練過程之後,以增強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

 

        人總是要經過犯錯,然後才懂得改正;總要經歷過心氣鬱結,殫思极慮的窘困,然後才學會奮發而起;成長的磨練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 

 

        而講到感恩,在華人民族的歷史發展中,自古就流傳慎終追遠、敬神祭祖謝天地萬物的信仰,我們也可從陳之藩先生「謝天」文中的一段話:「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所以只好謝天來表達---」了解到,從孟子到陳之藩先生的文章思想,華人從古代到現代,一直都傳承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與『受人點滴,湧泉相報』的感恩思想,並非西方人所獨有,所以究竟是近代發生了什麼劇烈的文化變遷,使得這些恒久的價值,在現代的華人社會裡幾近煙消雲散,彷彿只剩『空谷穹音』呢?  

 

        主要原因都是源於十八世紀,英國因為工業革命,所產生的科技文明,不僅改變了西方人的生活,變得更富裕進步,也從經濟上的強盛,一路意氣風發地席捲全球,跨過經濟面,進到了文化教育的層面,然而同樣的時期,東方古國卻一個個陷入低潮,中國明清時代,開始飽受歐洲西、荷、葡等國遠渡重洋的侵略,日本明治維新後,更讓貪污滿朝腐朽不堪的清朝政府,兩面受敵,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任由東西方列強宰割,而華人民族的自信心,也就在一張張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與一塊塊被割據佔領的土地中流失,於是幾百年過去了,當台、港、新、馬的華人碰到了日、英、美過往的侵略者,殖民地低人一等的心態遺毒依然存在,至今仍是迷信外來的和尚會唸經,唯東西方強國的思想言行馬首是瞻。 

 

        於是在教育上,不思從千年古老智慧,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中,重新去發掘遺忘的經典,只會以過時老舊、跟不上時代一語帶過,忽視了老祖宗的智慧結晶,非要等到歐美日諸國有心人士,從東方古老文化寶藏裡,找到了讓西方當今文明,再次注入活泉,而得以重生的東方經典後,才又從別人的口水中,食人牙慧地尋回自己的文化根源。長期下來,台灣現代的教育,彷彿成了『失根的蘭花』,盲目地泅泳在世界的文明中,只想抓住眼前救命的柴枝,卻不曾回頭去思考看看適不適合,找出為何迷失在浩瀚的起因。

 

         在經濟上,一心模仿美日的經濟理論,結果從十年的觀察,我們看到的是日本的經濟,如何從極盛到變成泡沫,這期間僅短短維繫了40年的榮景,便墜入了泡沫經濟的深淵,整整低迷了12年,一直到去年(2006年) ,好不容易才有從谷底攀升逐步復甦的跡象,只是以日本民族性的嚴謹,尚且落入這樣的迷思,可想而知,東施效顰的台灣與亞洲諸國,面臨泡沫經濟的速度只會更為快速。

 

        1997年的亞太金融風暴,從泰、韓開始燒起,隨即香港、新、馬、菲、印尼就像連環套一般紛紛隨之倒地,不到20年全成了泡沫,而當時沾沾自喜,自以為唯一倖免的台灣,如今在亞洲各國,已經陸續從跌倒再起,未來一片欣欣向榮的潮流中,台灣卻背道而馳,為了政爭採取了經濟鎖國政策,結果是一路沉淪,這其間的轉變,正是近20年的教育,出了嚴重的缺口,也種下了如今舉國上下『君不君,臣不臣」亂象的肇始。

 

        殷鑑不遠,40年前菲律賓曾是亞洲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強國,當時的馬來西亞、印度都仍是一片荒涼,然後40年過去,因為教育的落差,新生代的興起,也逐漸改變了這幾個國家,在世人心目中的印象,國際社會的競爭很現實,只重實力,不談情誼,去年為台灣在世界贏得掌聲的王建民大聯盟職棒,中華女排與詹詠然女網雙打,他們的成就,都是一步一腳印,辛苦練習,才能在全球競技的舞台上贏得殊榮,毫無僥倖。然而可悲的是他們的成功背後,都是家人與個人的單打獨鬥,與民間企業的有心人士的贊助,國家政府相關單位毫無幫助,卻在他們好不容易站穩了第一步時,政客與商業媒體忙著消費他們的榮耀,兩相對比,令人喟嘆。

 

        教育對培育優秀的下一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國家沒有具遠見與國際觀的領導人,對人民所造成的傷害,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正在苦嚐。試想當全球先進國家,都已將競爭的目標與心力,放在人類與宇宙其他星系外星人的溝通研究上時,台灣卻還走不出外省本省、統獨的歷史情結,為了一個早已獨立存在的事實,空耗虛轉了整個國家社會進步的關鍵期,當朝野為著選票恣意煽動著人民的情感,爭辯著根本無需爭辯的歷史傷痕時,台灣跟全球的競爭無形中也點滴耗去,其間的差距何只一日千里,隱然讓人回想起,當年清朝慈禧太后底下『義和團』,妄想以手腳功夫,對抗西方的槍砲火藥的無知與荒謬。

 

        台灣的教育要尋求活路,在一個以Internet、iPOD、SkyP與Web 2.0的全新科技世界裡,所有人與人溝通的方式,已然從量變走到質變,親子之間,老師與學生、主管與新進同仁之間的教育,也都實實在在面臨了溝通工具與平台的改變,兩個不同世代的溝通模式,也隨著革命性科技,從舊世代的語言文字主導,轉為新世代視聽覺主導,因此衍生出來的心理意涵,其實需要全新的探討與研究,恐怕也不再是東西方「再窮也要『富』孩子」或「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思想所能涵蓋與解決的。

 

        畢竟當新世代,生活在Messenger, Blog, Online Q & A,Kuro, eMule, eDonkey, SkyP, PSP, iPhone, Flickr, YouTube,與數不完的多人對戰線上遊戲的虛擬世界,過著說火星語的御宅族生活時,那個很想了解,卻不得其門而入的舊世代,究竟要如何把歷經歲月淘洗千錘百鍊的思想智慧軟體,透過適切的溝通工具,傳遞給善用超炫硬體,卻從不曾真正了解一個民族的成長,一塊土地耕耘核心價值所在的新世代?這關鍵的一小步,應該是做好台灣教育改革的第一步,這一步需要兩世代間的合作,而合作要先從重建『信任』開始。

 

        不僅僅是不同觀點與政黨信仰的人們,還包括了如何跨過台灣兩代跟三代之間的思想鴻溝,建立起一條相互能接受的溝通管道,當中生代的父母,也步入了老一輩唱著老歌鄙視新歌的思想,而年輕一代完全不知民歌緣起背後嚴肅的理念為何物,又或是只知道跟著西方熱門流行音樂高聲搖滾跟hip Hop 跳躍,卻完全不知這些音樂文化背後的社會意義時,台灣的教育,就永遠陷入了僵硬思考與無知淺薄的輪迴。

 

        要脫離這樣的撕裂與對立,我們需要的不是像政客與傳媒的粗淺報導,我們不需要一個只會將一個剛剛經歷了生死大關的人,卻因為他是藝人偶像明星的身分,就被大篇幅地歸類在「娛樂版」頭條的傳媒,一個小小的地方,可以看出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底蘊,這樣媚俗粗野的傳播文化,很不幸地現在是每天在荼毒著我們的眼睛與心靈。

 

        台灣老一輩的人重情輕法,認為一諾千金,遠比白紙黑字的合約書有效,背後是講究個人名譽與口碑的道德制約,是傳統良心品德的支撐,情中自有法理。西風東漸之後, 由於社會的變遷,人心不復已往單純,一切依法論述的契約規範,詳述了合作雙方的權利義務,以確保護合作受害一方的權益,但是如碰到國家法規不周延,執法機構的立場偏失,與有心人的知法玩法。

 

        那光有法律也不足安人心,很不幸的,台灣社會的現況正是如此,政界、商界、演藝界,乃至教育界的諸多受議論的亂像,正是玩法弄法,又缺乏自省的極至,法的部分可以就法論法,以修法救濟來改變,只是過程曠日費時,浪費的還是整個國家社會的成本,更不用提目前立法院諸公的問政素質,而缺乏自省則是教育的責任。

 

        現在在檯面上的中老一輩,已無從期望他們能從教育感化下手,唯有嚴刑重法以行嚇阻之效,而立法修法,不能單一切入,必須有遠見與中心思想,整合規劃,方能多管齊下,以落實法治精神。

 

        台灣一直以來是『法律不外人情』的國家,法理與人情糾纏不清,結果搞得法不法、情不情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台灣,人民推選的民意代表,為違者法包庇說情,向執法者施壓,隱然成為服務選民的要務之一,立法者竟是傷法的窮兇禍首,而行政執法機關,卻受制於民意代表手上,握有年度預算審查刪減的權力,而不得不低頭,輕則低聲下氣不敢得罪,重者與不肖代表串聯共謀私利,無知的選民為貪一己之私利,卻選出知法枉法的政客民意代表,謀國家社會成本之大利,惡性循環的結果,法律無力回天,卻不思改革。

 

        再加上大眾媒體還鄉愿地,以『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訴諸於宗教輪迴報應等,最後整個社會公平正義便失去,損傷最大還是人民大眾,所以要講法,就必須守法,從學習分開法與情開始,不要談法時訴諸以情,談情時又玩弄法理,讓整個國家社會人民的事非價值觀全亂了,也正是最負面的示範。

 

        但是對於主掌未來的下一代,如果沉默的大眾不想台灣的未來,走向當今菲律賓沉落的命運,就必須痛定思痛,重新從我們這一代做起,教育的百年大計,想要仰賴教育部長與主管機關,以現在的檯面上政治人物素質,實在也不必有所期待。真的,幸好我們這一代都學過成語,還知道『緣木求魚』與『自力救濟』是什麼意思,所以與其緣木求魚,不如自力救濟,千萬不要指望連『養子不教父之過』都不懂的詭辯家,加上一群不知誠信為何物的政客,能為台灣的教育貢獻良策,更別說要他們示範正面的言教與身教。

 

        古人說:「無規矩不足以成方圓。」現代人也說:「凡事都有遊戲規則」而教育正是幫助人們自幼潛移默化,設立言行舉止範則的背後,其實是希望在保有種族文化背景,與個人先天不同天賦個性的差異下,找出一種大家能夠接受的共識,因此是尋求基本的生存遊戲規則,透過教育的方式來建立與溝通,當然由於時空的轉變,很多古老的教條會被淘汰,因此教育的觀念與方法,必須要與時俱進,靈活調整,而忽略台灣特有的歷史地域背景,單一從西方無限好或全球擋不住的風潮,來解讀台灣教育當前的困擾,也是流於片面的推諉。

 

        『規矩』是教育外顯的基本,一定要有的,但是孔子『因材施教』的道理歷久彌新,在教育每個獨立個體的孩子時,如何那拿捏其間的平衡,對老師、家長與子女都是一種學習與互動,紀錄每次不同溝通方法下,孩子的反應,然後逐步找出其間最合適的方式,是老師與父母的責任,『用心』是成功與否的關鍵,與老師與父母本身的年齡與學歷,沒有絕對的關係。

 

        在這裡我想講一個小故事,是去年暑假擔任義工,利用周末帶領兒童自然夏令營的親自經驗,每年一到寒暑假,社會上各式各樣的學習才藝或寓教於樂的寒、夏令營活動,在父母一方面望子成龍鳳,希望孩子好上加好的傳統觀念,與現代社會雙薪家庭疲於工作,無暇照顧的實際考量下,幾乎梯梯客滿,自然公園結合生態觀察,與人文學習的活動規劃,自然也不例外。當時一個梯隊是四天活動,園區義工與家長每天早晚接送,小朋友們不管個性動靜,都能從四天多元的課程活動中,找到自己感興趣,以及可以揮灑的空間,所以大都開開心心來去,偶而在課堂間小爭吵,也都經過化解後消弭於無形。

 

        但是其中有一位小學五年級小朋友很特殊,他總是獨來獨往,上課時間就睡覺,下課小組活動就脫隊躲到角落去,不肯跟任何小朋友有所互動。頭一天無論怎樣開導,就是不肯遵守團隊遊戲規則,而剛巧夏令營的主題就在於學習團隊精神,就這樣過了兩天,小朋友就是不肯合作,到了第三天,我利用第一節下課時間,找了戶外空曠地,把他請到一旁聊天,想了解他為什麼完全提不起興趣,寧可睡覺也不願跟大家一起玩的原因。於是先是問問他,這兩天過得怎樣,有沒有對哪些動植物感興趣,發現他其實還滿蠻有興趣的,對花蟲鳥獸也有蠻豐富的自然知識,就這樣一邊稱讚他,一邊引導他,才慢慢讓他打開心房,說出為什麼爸爸媽媽花錢送他來,他卻意興闌珊的原因。

 

        雖然他年紀還小,但從他的話語中,小小的心靈已經知道整個事情的背後,是因為爸媽工作忙碌,暑假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好好陪他,送他參加自然公園的夏令營活動,是因為家住得近,可以自己回家不需接送,並非是真正關心他,問過他的興趣才安排的,所以他打從心裡覺得不開心,因為感受不到爸媽的愛,他覺得他只是被爸媽聽丟到下夏令營來殺時間,所以他以消極的不參與不學習,來表示他的抗議。 

 

        了解原因之後,我試著開導他,從即使爸媽因為忙沒有時間陪他,小朋友也可以學著自己快樂過暑假的角度跟他開導,經過了一段時間,感覺他不再那麼堅持了,果然後面兩天他就變得比較主動參與,也恢復了小朋友該有的天真,然後第三天因為活動到晚上九點才結束,所以事前跟家長協調過,他們要親自到公園門口來接小孩回家,我把握難得的機會,見到了來接這為位小朋友的媽媽,感覺就是為生活奔波辛苦的勞工,在跟她短短的寒喧中,婉轉地告訴他這兩天的觀察與小朋友的想法,請她再多花一點時間跟小朋友說說話,多給小朋友鼓勵等等,那位媽媽,就像大部份傳統的媽媽,帶著靦腆的笑容點點頭,千謝萬謝地告辭後帶著小朋友回家。

 

        整個事情算是快樂結尾。但是當時心中的感觸很深,小孩期盼愛的心情,不是爸媽單純用金錢可以搪塞或彌補的,但更明白爸媽奔波生計的為難,不過有時候問題,雖然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立刻解決,但是爸媽如果有用心,再加上學習新的溝通技巧與方法,小朋友一定感受得到,親子之間的關係,才會有機會改善漸入佳境的,所以建立親子或師生之間的信任很重要,規矩、承諾與愛之間的平衡,是為人父母與師長大家起步的課題,教育孩子沒有標準答案,但要有方向與目標,抓對了大方向,其後的執行的方式與技巧沒有捷徑,是需要老師、家長與孩子共同的互動與參與,所以建立了彼此的信任後,激發小朋友的參與感,是教育的第二步。  

 

        小朋友在成長的過程裡,學習需要誘因,如何化被動為主動,關鍵在於激發孩子的潛力,而父母與老師用心的觀察,是很重要的幫助。在台灣現代的教育中,對很多父母與老師而言,就是如何在教與學的同時,隨著時代變遷,賦予『規矩』新的意義,不再是傳統一板一眼、一絲不茍,要求孩子們按部就班的內縮,而是要以一種培養小朋友,外顯大將之風與大家風範的高度,來要求與引導他們,因為來自心中對美好事物的仰慕與渴望,而自然而然地參與。讓小朋友是因快樂開心而想學習,不是因學習後才感到快樂,玩只是教育小孩的方法之一,但的確是幫助打開小孩潛力的鑰匙。

 

        不過在台灣,我們常看到許多父母,會因為小朋友在公共場所,一些看似嬉戲吵鬧的行為可能干擾到別人,或是讓成人在眾目睽睽下感到尷尬時,便會不分青紅皂白地喝斥小朋友,卻忽略了這種斥罵,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小朋友未來在眾人面前自在表達的勇氣,原因是父母往往只阻止否定,但並未能將把為什麼不可以的道理,或成人的考量告訴他們,總是以『一切都是為你好』的角度出發,卻不曾仔細接納聆聽孩子內心的感受,結果反而未能達到原始出發點的美意。在此,也舉三個例子與大家分享,仔細回想,在你日常生活周邊,是否不乏類似例子,而你又有些什麼的感受?        

 

        第一個例子,發生在週末一早,從台北往淡水的捷運車廂內,常會有全家出遊的場景,父母的用心,其實是要先給予掌聲與鼓勵的。第一個家庭,是在台北火車站上車,是三位大人與三位小孩組成,分別是爸、媽、阿姨、高中生大哥、國中生二姐與小五生小弟,看起來孩子們都已經很大,足夠一路站著,撐到淡水應該沒有問題。

 

        但是我看到的情形是,爸媽從一上車,就眼觀四方耳聽八面的,從台北車站站一直到北投站,不斷以飛快的速度,穿梭在兩節車廂,搶佔博愛座或任何空位,然後在人群裡,拉高嗓門不斷叫著,要早已站得好好的孩子們,一定要來過來坐,只見三個孩子雖然表達了腿不酸、只想看門外風景的意願,卻在爸媽一再地吆喝聲中,不得不耳根泛紅地,擠過擁擠的人群狹縫去坐下,好不容易到了北投站,終於全部找到位子,只是6人分坐3地,爸爸邊喘息,邊擦著額頭上滴落的汗珠,媽媽是累到身子一沾到椅子,不一會兒的工夫便打起盹來。

 

        我想像這樣的場面…不管在台灣哪一個城市,我們並不陌生,因為這似乎就是典型的台灣父母,愛護子女的方式。只是當他們以天下父母心,在為孩子著想的同時,卻做了很壞的身教示範。在那樣的尖峰時段裡,車上有著年紀比父母還年長的長者,比孩子小的幼童,更需要那些位置,『尊老扶幼、長幼有序』的美德與規矩,在國人自私心態下常被扭曲,小孩出自內心的意見反應,爸媽常視若無睹,忽略了尊重孩子的感受,總以為『一切為你好』的出發點,小孩就得全盤歡喜接受,然而這樣的安排,雖然一家子都有位置坐了,但是也失去一家人出遊,爸媽可以就近與孩子互動的機會與時間,孩子也不見得從中學到感恩。

 

        很多時候,因為這樣的溺愛,反而造就了一些驕縱的孩子,永遠把自己擺在第一位,認為大人讓位理所當然,因為從小父母親就這樣待他。所以,當這個社會為人父母的人,指責別人的小孩不懂敬老尊賢的同時,有多少人去深思這現象背後形成的原因?反省過自己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在愛孩子的同時,是否也有了對社會責任取捨的偏差?所以如果孩子們從小在這樣的身教長大,我們又怎能期望他們長大後,懂得尊老讓位呢?

 

        第二個例子,場景換成在擁擠不堪的公車上,一對夫妻提著重物, 跟著兩個看起來已經是國高中生的兒子上車,在人人摩肩接踵難以迴旋的情形下,那位媽媽奮不顧身的,在搖晃快速的行車間,以拋出手中重物的方式來搶佔位子,歷經前後幾站,硬是爭得了前後兩個位置,一開始因為高中生的大兒子堅持不肯坐,所以這位媽媽就先把位子給小兒子坐,小兒子要幫她拿重物,她卻不肯,後來搶到第二個位置時,一邊坐下來一邊悻悻然地,隔空叨唸著大兒子不聽話。

 

        而車上原本站在這媽媽周遭的乘客,早已因為她的橫衝直撞的大動作,左挪右移地快瘋掉了,而站著的父親與大兒子,也是一陣青一陣白一陣紅地滿臉尷尬,在這個例子裡,我們看到了母親的辛苦爭取,並沒有得到相對的掌聲,反而搞得所有人灰頭土臉的,這樣的親子教育,顯然是出了問題,眼中只顧自己就好,沒有尊重別人的行為,這種愛的付出,究竟幫到了誰? 

 

        第三個例子,是跟在第一個家庭,在中山捷運站上車的第二個家庭,由一位阿嬤帶著兩位活潑的雙胞胎姐妹花,她們一上來因為人潮擁擠,就擠在一進門的門口,阿嬤要兩個大約國小3、4年級的小朋友拉緊車邊長柱,自己也勉強抓住頭頂的拉環,兩個小朋友顯然十分興奮,從一上車就吱吱喳喳聊個不停,旁邊的人也都感染了她們的快樂,兩姐妹可能是小女孩間的打打鬧鬧,其中一位被擠就碰到阿嬤,使得她一個踉蹌,橫衝著撞到了第一個家庭的媽媽,因為這時她沒找到位置,阿嬤很不意思連聲道歉,第一個家庭的媽媽也客氣的搖頭示意,表示沒關係,如果故事到這裡就落幕,也就皆大歡喜。

 

        誰知道說時遲那時快,阿嬤一個轉身,揮手一巴掌就往兩個小孫女的後腦勺打去,破口大聲罵道:『夭壽死圓仔啊,叫你們站好不站好,害我撞到人家,你們是在討打嗎?』語畢,現場一陣靜默,兩個小女驚魂未定著摸著後腦勺,委屈地看著彼此,阿嬤則閉目養神,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似地,後來過了北投站,人潮漸散,阿嬤也找到了一個位置,自顧自地打盹了起來,兩位孿生姐妹花,則繞著中間的長柱,又開心地玩起小女生的比身高比跳土風舞的遊戲,把剛剛的不愉快已拋到九宵雲外,一些同年齡的小孩,也興味盎然地看著他們,現場又恢復了快樂的氣氛,一直到淡水站下車。

 

        在這個例子中,我看到了成年人,在社會化與家庭化兩套標準,對陌生人遵守遊戲規則客客氣氣,但是一面對自家人,便顯露內心真正的想法,阿嬤老練處理的身影,這樣的身教,除了讓孩子知道惹她生氣外,完全無助於小孩從錯誤中學習,即便我們可以勉強地說,阿嬤的行為是在提前告訴小朋友,外面不比家裡,不可任意撒野,在外面要守規矩,只是那一巴掌拍下的,恐怕不只是單純的警示意味,或是表明家裡與社會價值觀的落差,而是拍掉了小孩天真的童心。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小朋友幼小的心靈裡,究竟吸收到的是哪一面的訊息,領悟遵守社會的正面規範呢?還是一代傳承一代的以暴制亂的負面教育方式?這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求用嚇阻,來達到短期立竿見影成效,不循根從長遠啟發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們未來的成長有何影響,都是值得有心人去關注。

 

       看完上述看似三個不同的例子,我會建議為人父母或師長,在面對類似的情況時,不妨換個方式來處理。

 

        第一個例子中的爸媽,可以在上車的時候告訴三位孩子, 整趟車程大約是多久,如果孩子知道後還是選擇一路站到淡水,那爸媽不妨跟三個孩子一起沿途欣賞風景,聊聊所見所識,從中可以拉近全家人的距離,也可觀察發掘不同孩子間的興趣,再各自給予量身訂作的教導,爸媽在出發前,先想想此行全家出遊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然後朝著主走軸去用心達成,就是一次成功的旅行,一次一次的規劃累積,孩子自然會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大到爸媽對自己的愛,畢竟『愛』是要受著有心,讓孩子從心裡感覺的,就是最好的表達,不必太拘泥於表達愛的形式。

 

        第二個例子裡的媽媽,不妨大方地接受小兒子的服務,因為那代表著孩子對媽媽的愛,而主動請大小兒子幫忙找位子提重物,也可讓孩子們,在困難的環境裡,感受原來爸媽平常為他們做的,那些看來微不足道的生活瑣事,其實並不像所看到的那麼容易,藉此去培養他們獨立與感恩的心,同時爸媽也不必一昧地給愛,卻不肯接受孩子難得的回饋,就多用稱讚鼓勵他們,讓每日一善從生活中做起落實,對孩子的未來成長,也是一種正面的鍛鍊。

 

       第三個例子中,阿嬤可以和小孫女交換站的位置,讓她們感受站不穩的困難,在小朋友嬉玩打鬧前,先告訴他們基本的規範,是不可以影響到別人,如果小孩真的玩過頭撞到了別人,就帶著她們向對方道歉,讓她們學習感受做錯事,來自陌生人的壓力,也學習面對壓力時該有的應對,給孩子親自學面對是非的機會,是很重要的一課,這對親子之間而言,都是最好的學習。

 

       而聊到這裡,我想跟大家分享教育上的第三步,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那就是從『建立親子師生間的信任』開始、經由『激發孩子的參與感』來引領學習面對世界後,再來就是要帶領孩子建立『一個擁有全球性國際觀視野』的價值觀, 很多國家擔心過度全球化的風潮,會讓脆弱的小國地域文化消失,使得全球文化單一化,只剩下強國雄厚經濟力創造的流行文化,而拚命地鼓吹本土化,卻忽略了文化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止於孤芳自賞的珍藏,而是要能與其他民族的交流分享,才能彰顯文化的價值。

 

        這其間的關鍵,是在於過往對於全球化、國際化的認知,就是去本土化的迷思。活在21世紀的人們,面對Internet 科技更加成熟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極其快速簡便,相對的資訊的流竄與延燒,也可以在短時間席捲全球,蔚為風潮,即使是一個平凡人,也可以引來全球各地朋友的迴響,最近的例子,就是英國人Juan Mann 帶起的“Free Hugs”的風潮,在這個活動中,我們看到因為人類更共有的善心,讓Free Hugs得以國際化,但也從各國充滿創新與巧思的回應中,看見本土化的特色 ,因此怎樣建立與整合『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內涵,直接影響到未來教育下一代的方向,還有孩子的競爭力。 

 

        台灣現行的教育,因為過往歷史的悲劇,與政客操弄民族情感的影響下,太過側重於本土的正名紛爭,卻輕忽了本土深層的文化底蘊,與國際的脈動,舉例來說,即便是因為過往歷史的特殊,使得我們現有的邦交國,都非舉世聞名的大國,但是捫心自問,又有多少人真正用心去了解,我們現有的 24個邦交國是哪些? 以及他們國家相關的文化種族背景等等?

 

        台灣的年輕一代,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如果都不曾或不肯用心去了解,生活在這地球上,其他的國家的地方文化,卻侈言,或要求別人來了解我國的本土文化,不是極其矛盾的嗎? 因此,如果不想再流於狹隘的民族主義,或重蹈野心的帝國主義覆轍,那這一代的我們,需要重學習對國際化、全球化與本土化,從一個整合性的觀點與高度來了解,才能給予孩子一個更開闊的視野。

 

        其實, 國際化( International ),換個角度來看,就是多元本土化 (Multiple-local),每一個國家,對該國人而言都是本土的(local),但對其他國家就是國際的(International),就好像每年秋冬,從北方不遠千里飛來台灣避寒的候鳥一樣,對台灣的賞鳥朋友而言,牠們是候鳥,是隨著季節氣候變化,才會來訪的鳥種;但是對牠們原有棲息地的賞鳥人而言,牠們就是本土的留鳥,一種鳥穿越國與國,擁有了『留鳥』與『候鳥』的雙重身份,就是國際化。

 

        了解了國際化的真正意涵,原來是在於,去培養一個人,於對全球不同國家文化廣度的認識,進而努力深度地去保護多國本土文化,所以藉由教育,幫台灣的下一代,建立擁有全球性國際觀的視野,才能使我們的孩子,具備融入國際社會,與全球朋友競合的能力。 而教育的深度,源自於不同民族性與對自身文化特有的領悟,在全球的競爭中,不同國家的選擇,也許沒有對錯,卻的確分出高下。

 

---- 在台灣,從小老一輩的教導是『腰桿要挺直』與『士可殺,不可辱』,因此我們學會是要剛強,所以歷史中常是大無謂的犧牲就義。

 

---- 在日本,一代一代的傳承中,他們學到的是柔軟,從生活中人與人間的揖讓以禮相待的習慣,自幼學習時時懂得彎腰,所以我們看到關東大地震,與12年泡沫經濟的低潮,他們面對逆境時,不慌不亂地耐心地度過考驗,重建家園。

 

---- 在台灣,對孩子的期望是成龍成鳳,光宗耀祖,因此孩子被鼓勵擁有『一身十八般武藝』,於是我們的注意力放棄在學習多國語言,卻不曾費力去傳播中文,面對不同的國家,我們以能展現多國與語言為傲,卻唯獨怠慢了我們自己的語言--中文。

 

---- 在美國,對孩子的期望是好好長大,開心學習,所以他們專注一種語言一件事---努力教會全世界的人講英文,讓英文成了國際公認的語言,所以美國人在面對不同國家的人時,總是先問上一句:『你會講英文嗎?』(“ Do you speak English?”)

 

----- 在台灣,我們被教長大要『寧為雞首,不為牛後。』,所以人人爭先恐後當老闆當總統,因為相信『愛拚就會贏』與『人人皆可當總統』,只是看看現在的台灣,我們才逐漸明白,『愛拚就會贏』只是用來唱的,『人人皆可當總統』只是一個政客的厥辭,千百年過去,我們還是沒學會什麼是團結,所以一直以來被視為一盤散沙,『團結力量大』似乎永遠是口號,看看兩岸的僵持,看看朝野的惡鬥,看看四大天王搶進2008,還真是一點都不假。

 

----在西方國家,團結合作依遊戲規則 競賽,是孩子從小的訓練,於是我們看到了在團隊合作的競爭中,有了Apple與 Microsoft,有了Yahoo與Google,有了YouTube與SkyP ,透過集思廣益,創造改變世界的新風潮,贏得財富,也贏得了世人的肯定。

 

       過去的都已過去,不必追悔,也無從擔憂,面對當下與未來,還會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新東西嗎? 一定會有,等著看吧,拋開『再富也要要窮孩子』的與『再窮也要富孩子』對立的傳統迷思吧!

 

       21世紀的科技,已經將過往溝通的模式,從單向、雙向推進到多向,所以要孩子的教育更有趣,先把老師,孩子與爸媽都拉拉拉......拉在一起,大家一起互動,在快樂的學習氣氛下,多傾聽孩子的聲音,一起玩出適合孩子們的教育!  

 

(註)原創文字版權屬SJKen 輕煙飄過個人所有,未經書面同意,請勿任意分享轉載與下載,盜用者必究,如經本人書面同意後,分享轉載時,請註明出處與原作者姓名,謝謝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