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Poster.jpg  

 

 

 「徬徨的青春、曖昧的情感 在一進一退的舞步中,踏出不一樣的自我。

 

    擁有「現代舞第一夫人」、「舞蹈劇場天后」、「新舞蹈勇氣之母」等封號的碧娜‧鮑許(Pina Bausch,其舞作深刻真實、撼動人心,每每令觀者動容,讓各界大師讚揚不已。此紀錄片捕捉了碧娜‧鮑許殞落前的最後身影,記錄四十位沒有現代舞蹈經驗的青年男女,排練她的經典舞作之一『交際場」的過程。

 

       面對大師之作,這些年輕人必須克服僵硬肢體、敞開心門,學會釋放疑惑與盼望,將自己交給舞台,才能全然地詮釋愛與人生。碧娜鮑許用生命為世界起舞,不但是世界藝術的無價至寶,更留給觀眾無限的懷念。 」

 

  上述是電影本身的宣傳詞,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這位當代最偉大的現代舞編舞家與舞者之一,德國出生的碧娜‧鮑許(Pina Bausch,1940.7.27- 2009.6.30 ),在銀幕上留給人們最後的溫暖身影。這部電影本身的情節並不複雜,一群來自德國各地的青少年青少女,有的學過芭蕾舞或街舞,也有的完全沒有舞蹈基礎,但都因為聽過碧娜鮑許的盛名,而前來學習。

 

      電影一開始,由兩位碧娜‧鮑許的助手,也是資深的舞者給與指導,讓這些對身體律動很陌生,不知道如何透過舞蹈,表達人生活中喜怒哀樂的年輕男女,慢慢學會放鬆自己,先不去擔心跳舞的技巧問題。因為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的核心概念,就在於她最重視的「不是舞者如何跳,而是為何而跳」。

 

      所以重點不在舞者本身能運用多高超的技巧,在舞台上展現自我,而是舞者要學會思考為何而跳,才能在舞台上,呈現獨一無二具有生命力的自己,同時透過這樣的方式去感動觀眾。

 

        一開始這些小男生小女生,因為年紀很輕,又來自不同種族、信仰與家庭背景,大都害羞放不開,不知道如何在許多人的面前,展現自己,更別說要互相親密接觸,甚至傳達出各種不同的情緒張力,但在兩位資深舞者的生理與心理雙管齊下的溝通鼓勵下,每一位男生女生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等到排練到一段時間後,才邀請了碧娜‧鮑許前來觀看,並親自挑選出適合的舞者,然後由她親自給這些年輕的男女生建議與指點,所以電影的後半段,我們隨著劇情推演,看到了每一位舞者,慢慢地卸下心防,終於在正式演出時,有了脫胎換骨的成功演出,也讓前來觀賞舞劇的家長們,與現場觀眾既驚艷又感動。

 

      到最後的謝幕時,除了聽到全場掌聲雷動久久不歇之外,我們也看到了大師柔軟的身段,與溫暖鼓勵後輩的舉動,她帶著一大束的玫瑰花,然後一朵一朵地,獻給每一位在台上演出的舞者,並親切地跟他們親頰擁抱。

 

      從這群年輕舞者煥發自信與感動的稚幼臉龐中,我們明白了大師的細膩而溫暖的舉止,對他們而言,是多麼令人感動的鼓勵,這部電影是2008年拍攝的,距離她告別真實人生舞台,謝幕的時間不到一年,更讓人感受到大師疼惜後輩的風範。

 

B5.jpgB3.jpgB2.jpg 

 

       對於不曾接觸現代舞的朋友,可以先透過以下這幾段影片的介紹,來認識這位去年(2009年)因癌症辭世的,將現代舞中「舞蹈劇場」概念,發揚光大樹立典範的編舞家,然後再讓我透過一些關於她的舞蹈與電影創作的影介紹,慢慢跟你分享這位當代舞蹈巨人的一生。首先跟你分享一段碧娜‧鮑許的紀念影片,都是來自世界各國舞迷,特別為她製作的紀念影片,為這位舞蹈界的巨擘,留下一生最美的身影記憶。 影片引用自  Silvana Bazzi: omaggio a Pina Bausch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2lopbtuCh0

 

   

 

   接著這段影片,是2009年07月22日,由鳳凰衛視中文台電視「開卷八分鐘」的節目,為紀念她所製作的電影,節目中也提到在她身後,由德國法蘭克福通論報,著名舞蹈評論家尤亨‧史密特,是一位研究碧娜‧鮑許(Pina Bausch)的專家所為她出版的著作,書名就叫「碧娜‧鮑許」(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70961)。

 

       從沒聽過Pina Bausch 的朋友,看完這個節目主持人的說明,就會對碧娜‧鮑許在現代舞領域,所帶來革命性的創新理念,並對她的創作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如果看完這篇文章的介紹後,還有興趣想進一步了解她,也可以透過上述的網址,購買這本詳盡描述她生平的書。

 

        碧娜‧鮑許 (Pina Bausch,1940年7月27日-2009年6月30日),全名為 Philippine Pina Bausch,出生於德國索林根(Solingen),是一位現代舞的編舞者(choreographer)。她在舞蹈風格中,非常著名的德國舞蹈劇場(Tanztheater 英文是 Dance theater )發展上,有非常重要的貢獻及影響。

 

       她是位於德國烏帕塔的「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的藝術總監(artistic director)及編舞者。Wupptertal 這個舞團等同是她一手創立的舞團, 有許多原創的固定舞碼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Tanztheater),和美國後現代舞蹈(Postmodern dance)及日本舞踏(Butoh)並列為當代三大新舞蹈流派。

 

         從碧娜‧鮑許在2009年以68歲辭世之後,全世界都陸續有許多透過不同藝術形式,來悼念她的作品,這部電影也是其中之一,她生前跟林懷民有長達27年的交情,東西兩大編舞家惺惺相惜,也在舞蹈的藝術成就上,各自展現了最美的容顏,她生前也來過台灣與內地,及亞洲其他城市進行訪問, 以下是公共電視,在她逝世一週年的新聞報導。

 

2010-06-26 公視晚間新聞報導(碧娜‧鮑許逝世近一周年紀錄片播出) ,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UyFwcAsHd1Y

 

 

 

 

       這部電影,其實在今年6月開始的2010年台北電影節,便已上映,但因為場次有限一票難求,我也是一直等到「碧娜‧鮑許之青春交際場」上了院線,才有機會一瞻大師風采。電影於9月17日在台北正式上映。

 

「碧娜‧鮑許之青春交際場」中文字幕預告 (Dancing Dreams trailer ) ,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ziDk5PoTUs&feature=player_embedded

 

 

       鮑許從小就開始跳舞。1955年,15歲的她開始在德國埃森福克望學校Folkwang Hochschule im Ruhrgebiet)求學,這個學校由德國非常具很有影響力的編舞者庫特·尤斯Kurt Jooss)擔任校長,他也是德國表現主義舞蹈Expressionist dance)的創造者之一。1960年, 鮑許在畢業之後獲得獎學金,而隻身前往紐約市的茱莉亞音樂學院繼續學舞。

 

       在這裡她受教於包括安東尼·圖德Anthony Tudor)、荷西·李蒙José Limón)與保羅·泰勒Paul Taylor)在內的知名舞蹈家。在紐約學舞期間,她是保羅·山納薩與冬雅·弗亦爾舞團(Paul Sanasardo and Donya Feuer Dance Company)與新美國芭蕾舞團(New American Ballet)的舞者,同時也是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芭蕾舞團的成員之一。 

 

      1962年,鮑許加入庫特·尤斯Kurt Jooss)新成立的福克望芭蕾舞團(Folkwang Ballett),成為首席獨舞者,並協助庫特·尤斯Kurt Jooss)在作品上提供建議。1968年,28歲的她,發表了第一部舞作《片段》,並在1969年接替庫特·尤斯Kurt Jooss)接下舞團藝術總監一職。1972年,鮑許成為烏帕塔芭蕾舞團(Wuppertal Opera Ballet)的藝術總監,後來鮑許將該舞團改名為「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

 

       2009年6月25日,鮑許被驗出罹後不到一個星期,就在5天後的2009年6月30日,撒手人寰,在她辭世前仍工作不輟,數天前才與舞者在智利的舞劇演出一起登台謝幕,讓全世界的舞迷十分震驚與感到不捨。

 

      她的作品以悲傷融合幽默而獨步全球,作品中有許多關於男人與女人之間互動的主題,而這樣的主題,藉由與西班牙導演派卓‧阿莫多瓦,在2002年執導的電影「悄悄告訴她」( 西班牙片名 Hable con ella ,英文片名Talk to Her ) 的合作,讓更廣大的觀眾,進一步認識了現代舞「舞蹈劇場」的概念與演出形式。 

 

悄悄告訴她」( 西班牙片名 Hable con ella ,英文片名Talk to Her ) ,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ChcpHv5_eU&feature=player_embedded#!

 

 

 

      她的舞作作品中,常常藉由許多的看似不連貫的對話,與肢體動作交纏等等各小段所組成,這些對話與肢體反映的本質,是十分抽象的,但加在一起之後,就呈現了另一種獨特的舞蹈生命力。「重複」是舞蹈劇場中,非常重要的結構成分。她的大型多媒體製作,通常網羅了精巧的舞台,與仔細選擇的音樂。

 

       例如在舞作「熱情馬祖卡」(Masurca Fogo)中,一半的舞台,是由巨大的岩丘佔據,而音樂的選擇上,則幾乎涵蓋了所有不同類型的音樂,從葡萄牙的音樂到凱蒂蓮k. d. lang,本名Kathryn Dawn Lang)的歌曲等等,就是很好的例證。 

 

舞作「熱情馬祖卡」(Masurca Fogo/Pina Bausch Mazurca Fogo),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tJFOp-D8fQ0

 

 

        她與荷蘭出生的羅夫‧玻濟克(Rolf  Borzik),早年同為藝術與生活的夥伴,他是舞團的舞台與服裝設計,於1980年過世。羅夫‧玻濟克舞蹈劇場的視覺風格建立,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他從早期就非常支持鮑許,直到他過世之前,舞團的努力,終於獲得國際上的讚賞肯定。他們有一個小孩,叫做羅夫‧沙洛蒙(Rolf Salomon)。

 

       碧娜‧鮑許一生的舞蹈作品(依發表年分介紹)

  • 《片段》Fragmente (1967)
  • 《在時光的風中》Im Wind der Zeit (1968)
  • 《在零之後》Nachnull (1970)
  • 《舞者的活動》Aktionen für Tänzer (1971)
  • 《唐豪賽─酒神節》Tannhäuser (1972)
  • 《搖籃曲》Wiegenlied (1972)
  • 《費里茲》Fritz (1974)
  • 《伊菲珍妮亞在陶里斯》 Iphigenie auf Tauris (1974)
  • 《兩條領帶》Zwei Krawatten (1974)
  • 《我帶你到轉角處》Ich bring dich um die Ecke und Adagio (1974)
  • 《慢板─五首馬勒的曲子》Adagio - Fünf Lieder von Gustav Mahler (1974)
  • 《奧菲斯與尤麗蒂斯》Orpheus und Eurydike (1975),
  • 《春之祭(西風/第二個春天/春之祭)》Frühlingsopfer (1975)
  • 《七宗罪》Die sieben Todsünden (1976)
  • 《藍鬍子──聽貝拉·巴爾托克「藍鬍子公爵的城堡」的錄音》

              Blaubart - Beim Anhören einer Tonbandaufnahme von Béla Bartóks Oper „Herzogs Blaubarts Burg (1977)

  • 《與我共舞》Komm tanz mit mir (1977)
  • 《蕾娜移民去了》Renate wandert aus (1977)
  • 《他牽著她的手,帶領她入城堡,其他人跟隨在後》

            Er nimmt sie an der Hand und führt sie in sein Schloss, die anderen folgen (1978)

  • 《穆勒咖啡館》Café Müller (1978)
  • 《交際場》Kontakthof (1978)
  • 《詠嘆調》Arien (1979)
  • 《貞潔傳說》Keuschheitslegende (1979)
  • 《一九八o,碧娜·鮑許的一個舞作》1980 - Ein Stück von Pina Bausch (1980)
  • 《班德琴》Bandoneon (1980)
  • 《華爾茲舞》Walzer (1982)
  • 《康乃馨》Nelken (1982)
  • 《在山上聽見呼喊》Auf dem Gebirge hat man ein Geschrei gehört (1984)
  • 《黑暗中的兩支香煙》Two Cigarettes in the Dark (1985)
  • 《維克多》Viktor (1986)
  • 《預料》Ahnen (1987)
  • 《帕勒莫、帕勒莫》Palermo Palermo (1989)
  • 《舞蹈之夜II(馬德里)》Tanzabend II (1991)
  • 《船之作》Das Stück mit dem Schiff (1993)
  • 《悲劇》Ein Trauerspiel (1994)
  • 《丹頌》Danzón (1995)
  • 《只有你》Nur Du (1996)
  • 《拭窗者》Der Fensterputzer (1997)
  • 《熱情馬祖卡》Masurca Fogo (1998)
  • 《噢,迪朵》O Dido (1999)
  • 《草原國度》Wiesenland (2000)
  • 《交際場─ 六十五歲以上男女的版本》Kontakthof - Mit Damen und Herren ab 65 (2000)
  • 《水》Água (2001)
  • 《給昨日、今日和明日的孩子們》Für die Kinder von gestern, heute und morgen (2002)
  • 《呼吸》Nefés (2003)
  • 《天地》Ten Chi (2004)
  • 《粗剪》Rough Cut (2005)
  • 《月圓》Vollmond (2006)
  • 《碧娜·鮑許的一個舞作,未命名》Ein Stück von Pina Bausch (2007)

 

       接下來就來欣賞碧娜‧鮑許幾部的經典作品。第一部是她在1975年創作的「奧菲斯與尤麗蒂斯 Orpheus und Eurydike」(選段) ,這一部舞作 「Orpheus and Eurydike」是林懷民非常喜歡,也曾建議Pina Bausch 能由她自己的舞團再次演出的舞碼。在欣賞先跟大家分享這個源自希臘神話,關於Orpheus and Eurydice的故事。 

 

      相傳身為Thrace (瑟雷斯)國王Oeagrus (歐伊亞葛洛斯),以及司掌詩文的女神Calliope (可萊兒琵;九位繆司中最年長也最權威者)之子的Orpheus,在音樂及太陽之神Apollo (阿波羅;另有一說Orpheus係為其子),贈予一豎琴(lyre)並傳授琴藝後,青出於藍的Orpheus,其琴聲不僅能撫平怒火中燒之人,並能吸引飛禽走獸駐足聆聽,令山河為之移動、改道。

 

      於是在眾神的祝福下,Orpheus與相戀的Eurydice(德文拼法為Eurydike) ,也就是一位半神半人的美麗少女(nymph)結為連理。然而就在鶼鰈情深的小倆口,正沉浸於婚後幸福美滿的日子沒多久時,一個意外卻讓這對神仙美眷,頓時陰陽相隔。當天意外發生前,Eurydice為了避開覬覦她美色而死纏爛打的Aristaeus (亞里斯泰晤士(他是牧羊人與獵人之守護神,其為Apollo與一nymph之子),卻一個不小心慘遭毒蛇襲擊而命喪黃泉。

 

      面對愛妻Eurydice的驟逝,哀痛欲絕的Orpheus,為了讓Eurydice死而復生,於是決定親赴冥府,想把愛妻再帶回陽間。負責看守冥府大門,兇猛無比的Cerberus (三頭狗),被Orpheus優美的豎琴聲給打動,於是答應了Orpheus進入冥府。

 

       而在Orpheus的琴聲,及苦苦哀求聲中,冥王(Hades)及冥后(Persephone)也因為非常感動而答應讓Orpheus帶Eurydice返回陽間;不過有一個條件,就是在Eurydice尾隨Orpheus,返回陽世前的這段路程中,Orpheus絕對不能回頭看他愛妻Eurydice一眼,否則Eurydice 將再也無法重返陽世。

 

       對思妻心切的Orpheus來說,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規定,在他身上卻成了極其難熬的試煉,但是為了愛妻,Orpheus還是默默遵從。只是就在快要步出陰間的那一剎那,由於不確定愛妻,是否真有尾隨於後,Orpheus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結果造成了悲劇,Eurydice被冥河船伕(Caronte)嚴禁放行渡河。

 

      這時懊惱不已的Orpheus,任憑他再怎麼苦苦哀求情都無法打動船伕,傷心欲絕的Orpheus,只好獨自一人回到陽世後,整天就待在Thrace的山谷間彈唱著豎琴。豎琴所流瀉出的哀傷曲調,與Orpheus對Eurydice 的憔悴思念神情,讓酒神(Dionysus)的女信徒們(Bacchae)十分不忍。

 

       於是殺了Orpheus,把他的頭顱和豎琴丟到Hebrus(黑布魯斯河)中,並隨著河流,漂到了愛琴海中的Lesbos(勒斯波斯島);另有一說是,繆司們齊力將Orpheus肢離破碎的身軀給埋葬在Olympus(奧林帕斯山)。 而在諸繆司和Apollo的請求下,天神Zeus (宙斯)即把Orpheus的豎琴拋向天際,成了星象群中的天琴座(Lyra)。

 

Gluck: Ouverture (Orpheus und Eurydike)  ,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LS9iMjxyE4&feature=player_embedded

Gluck: Finale (Orpheus und Eurydike) ,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o7WqWN9IIA&feature=player_embedded

 

 第二部要介紹的舞作,是1975年創作的「春之祭 Frühlingsopfer, 英文 The Rite of Spring 」(選段) ,由Pina Bausch Wuppertal 舞團演出。

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XVuVQuMvgA&feature=player_embedded#!

 

第三部的舞作,是1978年 的創作「Cafe Muller 」,也是 Pina Bausch 最為人熟知的代表作,由Pina Bausch 編導與親自演出,與 Malou Airaudo, Domenique Mercy, Jan Minarik, Nazareth Panadero, Jean Laurent Sasportes 共同演出. Henry Purcell 音樂指導,樂曲名稱 "The Fairy Queen" and "Dido and Aeneas" 。 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XMluQ75k5g

 

 

 

Cafe Muller 1985年的電視版  (完整版),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EQGYs3d5Ys

 

 

 

 

 

       在舞作之外,碧娜‧鮑許也曾執導電影,這是其中一部作品 『Die Klage der Kaiserin 』,完成於1989年,距今31年,前幾年曾經在台北的光點電影院播放過,即使是以30年後今天的眼光來看,都還是一部非常先進的藝術電影形式。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試著挑戰,但是如果你看不懂,或是看不下去,也不必太自責,只能說碧娜‧鮑許的作品十分前衛,如果不能理解她想透過解構人們已知的思考邏輯,進行創新性的組合,以呈現出更深刻巨大的人性衝突與渲染力,就很難窺其堂奧

 

 

        其實,每一位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都會歷經到,在展現自我理想中的藝術,與能與大眾溝通,讓大眾理解的創作兩端上的拔河與掙扎,有些作品,是為了推廣與讓大眾理解接受而創造出的,有些作品,則是藝術家本身真正的心靈思鄉,。

 

 

     所以不管你是否能完全欣賞她的作品內涵,只要記得這個名字 --碧娜‧鮑許(Pina Bausch ),感受這世界上曾經有人以舞蹈劇場的形式,展現她對這世界的理解與互動,就是對這位已辭世的當代舞蹈家,最溫暖的回應。

 

 

 

Pina Bausch 1989年執導的電影作品『Die Klage der Kaiserin 』4 -1 ,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GRg3LXVmlc&list=PLC2A35EA434208AF8

 

 

Pina Bausch 1989年執導的電影作品『Die Klage der Kaiserin 』4 -2  ,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XZpd5Pcl00

 

Pina Bausch 1989年執導的電影作品『Die Klage der Kaiserin 』4 -3 ,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YZwV02eFZ8&list=PLC2A35EA434208AF8

 

 

Pina Bausch 執導的電影作品 Die Klage der Kaiserin P.4-4,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gnnUq4Sa9k

 

 

 

 

 

碧娜鮑許之青春交際場 ( Dancing Dreams)

上映日期:2010-09-17

類  型:紀錄片

片  長:1時33分

導  演:安妮‧琳瑟(Anne Linsel)、何內‧霍夫曼(Rainer Hoffmann)

演  員:碧娜‧鮑許(Pina Bausch)

發行公司:佳映

官方網站: http://www.j-ent.com.tw/edm/dancingdreams.htm

 

(註:)

 本文中所有影片皆引自Youtube  ,電影劇照引自Yahoo! 奇摩電影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photos.html/id=3551 佳映電影發行公司官方網站http://www.j-ent.com.tw/edm/dancingdreams.htm,版權歸屬各相關發行單位與影片擁有者。)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