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1.jpg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FB粉絲頁」按讚,謝謝。)

          甚麼樣的場合,可以一次聽到當代極富盛名的鋼琴大師,像艾馬爾(Pierre-Laurent Aimard)、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郎朗(Lang Lang)等知名音樂家的演奏? 還可以讓這些大師們,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的重來呢?

 

       答案不是政商名流齊聚的慈善音樂會,而是在一部2009年上映的德國和奧地利合作的紀錄片電影《我為琴狂》(Pianomania)裡,一部記錄了鋼琴大師背後的知音人,「史坦威鋼琴」(Steinway and Sons)駐維也納的首席調音師史戴芬 ‧ 克努佛(Stefan Knupfer),以其靈敏的銳耳與巧手,所展現出鋼琴調音的精湛專業,還有以無比的耐心,與高超的溝通技巧,協助幾位聞名國際的鋼琴大師在演奏前,做好完美獻技前準備的調音過程影片,電影《我為琴狂》(Pianomania)當年一上映後,就陸續獲得以下國際影展的肯定,包括

★榮獲德國烏茲堡影展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
★榮獲德國呂嫩影展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
★歐洲記錄電影獎 特別榮譽獎
★2010柏林影展「德國精選」放映
★盧卡諾影展「國際影評人週」
★入圍歐洲電影獎 最佳記錄片

 

電影《我為琴狂》(Pianomania)中文預告,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8RGLEl6T5U

 

        最近一連看了兩部十分精彩的記錄片,都是身為一般觀眾的我們,平常很少有機會看到的藝術演出前的排練記錄片,一部是「舞動芭黎,掌聲蕾動」(La Dance  The Paris Opera Ballet),介紹的當今全世界最頂尖的巴黎加尼葉歌劇院(Opéra de Garnier)的芭雷演出排練,關於藝術總監如何穿梭在舞蹈大師與贊助名流之間的奮鬥過程;另一部就是這部《我為琴狂》(Pianomania)關於鋼琴大師背後那雙手,世界一流鋼琴調音師的故事記錄片。 

  

        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出「論語」衛靈宮篇,意思是說工匠想要將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將工具磨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事前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對鋼琴家而言,最重要的演出工具,當然就是鋼琴,而鋼琴跟鋼琴家之間,要達到琴瑟合鳴的忘我境界,就需要仰賴跟鋼琴家一樣,需要擁有一雙巧手跟一對銳耳的調音師。

 

       因為沒有對音符音準的精準聽力,跟專業調音的巧手,一般人是端不起這飯碗的;而有趣的是當你也擁有鋼琴家精湛的琴藝跟聽力時,為什麼有人願意放棄幕前燈光聚焦、掌聲雷動的光環,而甘心屈居幕後,當起鋼琴大師背後,那一雙不為人知的巧手,在這部電影裡,你將在古典音樂專輯製作人,與調音師的對答中,得到一個出人意表的答案。  

 

        電影《我為琴狂》(Pianomania)不但深入刻畫了鋼琴家與調音師之間,有時像客戶跟服務人員,有時像舉世難尋的知音朋友,甚至有時又要諜對諜,進行討價還價的心理戰,那種亦師亦敵又亦友的微妙關係,也在導演與攝影師,從清晨到深夜,幾近24小時的貼身採訪中,隨著調音師娓娓道來其間的挑戰與甘苦,讓我們看到了每一位成功的鋼琴家背後,都有著一位熟悉音樂家個人對音樂的品味要求的專業調音師。

 

       他們不僅僅只是依照客戶要求,達成使命而已,更多時候他們也是劇院、鋼琴公司與音樂錄音製片公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溝通橋樑與潤滑劑,一位真正專業的調音師,不僅要有高超的調音技巧,以滿足不同鋼琴家,對鋼琴琴鍵發出的音色要求,更要明白不同鋼琴家對同一首音樂作品詮釋上,各自的堅持與風骨,只有聽得懂藝術家的內心,才能在調音時,調出音樂家真正想要的琴音。 

 

        這部紀錄片《我為琴狂》(Pianomania)的劇情主軸,是描述法國鋼琴大師艾馬爾,應邀到維也納錄製巴哈《賦格的藝術》專輯前一年的籌備工作開始拍起,負責調音的琴匠史戴芬‧克努佛,與鋼琴大師間進行多次的溝通,由於大師藝術家的性格,其間對鋼琴的選定,與琴音調整的決策過程,一再變更反反覆覆,好不容易終於選定了史坦威鋼琴中有88個琴鍵、230條琴弦、重達480公斤的第109號大鋼琴(Conert Grand Nr. 109)來錄製,而為了滿足鋼琴大師對音符極其敏銳的耳朵,與追求完美幾近挑剔的個性。

 

       與他合作的首席調音師史戴芬 ‧ 克努佛(Stefan Knupfer),在其中跟鋼琴大師之間,為了調出最完美音色,有著許多抽象地近乎藝術的對話,當然也因此讓調音師吃盡苦頭,最後到了正式錄音時,更是在傳統沒有電梯的音樂廳裡,上上下下多次,在錄音間跟演奏廳之間疲於奔命。 

 

       但最後當音樂家與調音師,在鋼琴琴鍵上,歷經了百般的挑剔與調整溝通後,終於協助鋼琴大師艾馬爾,實現了挑戰這極其艱難曲目的作品錄製,與曾獲葛萊美古典音樂最佳錄音獎的錄音師,三方鍥而不捨的修正調整,成功地錄製了巴哈作品的演奏專輯,後來也被業界讚喻該張專輯為「傑作中的傑作」。

P13.jpgP5.jpgP4.jpgP16.jpg     

P15.jpg 

       當然紀錄片電影《我為琴狂》(Pianomania)片中,不只有側寫史戴芬‧克努佛,與鋼琴大師艾馬爾之前的互動,也同時側拍了他跟布蘭德爾、郎朗等知名鋼琴家的互動,當然也拍出了不同鋼琴家對鋼琴,甚至是彈奏鋼琴的座椅特殊的要求,像是導演勞勃西畢斯(Robert Cibis)就側拍了如鋼琴大師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的優雅與堅持,憂鬱俊美的英國男高音伊恩博斯崔吉(Ian Bostridge)走進演奏大廳、不經意地哼唱,動人歌聲竟似朝陽昇起,最讓人回味無窮。

 

        而被紐約時報譽為「古典音樂星球上最炙手可熱的鋼琴家」的華人鋼琴家郎朗,因為演奏風格向來激昂,所以除了對鋼琴的要求外,特別對椅子的穩固性,有特別的要求,以避免在演奏途中,因為椅子不穩影響他的專注演奏。

P10.jpgP8.jpgP12.jpgP14.jpg 

        《我為琴狂》(Pianomania)片中還有一段是展現調音師史戴芬,樂在工作的精神,除了要盡心盡力去完成古典鋼琴大師的正統精準要求外,他也樂於接受挑戰,與新一代的倫敦超酷音樂玩家,一起跳脫傳統正經八百的古典音樂演奏方式,以他的專業協助撞擊發想出,讓音樂家躺在地上,反手彈琴、或是用電扇來拉小提琴,還有把鋼琴的琴腳,變裝成小提琴等等,都讓人看到在他嚴謹的一面之外,更多充滿創意的開放心胸。 

         整部紀錄片電影《我為琴狂》(Pianomania)是在「音樂之都」維也納拍攝,鏡頭下的城市風情也都一一跟著音符流轉,也因為是一部跟古典音樂鋼琴調音有關的記錄電影,當然電影本身在錄音時,也下了許多功夫,不僅拍攝錄音現場,皆依標準杜比來錄音,並以超過90組分軌的聲音混音而成,讓觀眾好像置身音樂廳現場,聆聽幾位大師的精湛琴藝,也相對呼應了電影片名「我為琴狂(Pianomania)」的涵義,讓我們在看見維也納首席調音師史戴芬‧克努佛(Stefan Knupfer)與大師們互動,努力追求完美琴音的辛勞背後,充滿挑戰與趣味等不同面向的真實音樂人生,也因為有了他與跟鋼琴家,還擴及錄音師、劇院的共同合作,展現了對音樂藝術至高境界的要求,才讓幕前的我們,能夠享受到如此動人又充滿生命力的完美琴音,並且在生命的追求上,有了另一番的啟發與感受。

 

        對鋼琴演奏幕後調音師的工作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找時間去感受,這部為幕後跟幕前一樣精采,下了最好註解的感人紀錄片電影《我為琴狂》(Pianomania)

 

<電影本事>

尋找全世界最完美的聲音…

《我為琴狂》劇情描述法國鋼琴大師艾馬爾,應邀到維也納錄製巴哈《賦格的藝術》專輯,由於他堅持起用史坦威鋼琴中有88個琴鍵、230條琴弦、重達480公斤的第109號大鋼琴(Conert Grand Nr. 109)來錄製,而使調音師史戴芬克努佛,為了調出最完美音色而疲於奔命。史戴芬克努佛在歷經了百般挑剔及重重險阻後,終於悟得「音樂家、調音師與鋼琴之間微妙的三角關係」,也為艾馬爾實現了長久以來的夢想,首度成功錄製了巴哈作品的演奏專輯,其中充滿著難以置信的活力,被讚喻為傑作中的傑作。

 

P7.jpgP9.jpg 


 

我為琴狂(Pianomania) 

上映日期:2010-12-03

類  型:紀錄片

片  長:1時33分

導  演:勞勃西畢斯(Robert Cibis)、莉莉安法蘭克(Lilian Franck)

演  員:史戴芬克努佛(Stefan Knüpfer)、艾馬爾(Pierre-Laurent Aimard)、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郎朗(Lang Lang)、朱利厄斯德瑞克(Julius Drake)、朱亨基(Richard Hyung-Ki Joo)、艾方索胡伯(Alfons Huber)、提爾費爾納(Till Fellner)、意高文(Aleksey Igudesman)、伊恩博斯崔吉(Ian Bostridge)

發行公司:海鵬影業

官方網站: http://pianomania.swtwn.com 與 http://blog.sina.com.tw/pianomania

FB粉絲頁 : 海鵬影業 / Swallow Wings Films

     

(註)

一、電影中出現的鋼琴家個人介紹:

1. 艾馬爾(Pierre-Laurent Aimard)1957年生,法國鋼琴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Pierre-Laurent_Aimard

 

2. 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1931年生,奧地利鋼琴家,20世紀後半葉最偉大的古典鋼琴家之一。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fred_Brendel

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8%BF%E5%B0%94%E5%BC%97%E9%9B%B7%E5%BE%B7%C2%B7%E5%B8%83%E4%BC%A6%E5%BE%B7%E5%B0%94

3. 郎朗(Lang Lang)1982年生,中國瀋陽出生的世界知名鋼琴家,11歲獲第四屆德國青少年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並獲傑出藝術成就獎。13歲獲第二屆柴科夫斯基國際青年音樂家比賽第一名(金牌)。同年他應邀與新組建的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合作,在開幕式音樂會上擔任鋼琴獨奏,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作為嘉賓出席。14歲考入著名的美國科蒂斯音樂學院,師從著名鋼琴大師院長格拉夫曼。3個月後,與國際著名的IMG演出經紀公司簽約,從此走向了職業演奏家的道路。兩年後又簽約了世界著名的環球音樂旗下的德國DG唱片公司,成為最受重視的藝術家。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Lang_Lang

中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3%8E%E6%9C%97

 

4‧ Richard Hyung-ki Joo  韓裔英國鋼琴家

 

英文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yung-ki_Joo

官方網站: http://www.igudesmanandjoo.com/

 

5. 伊恩博斯崔吉(Ian Bostridge)英國男高音,1964年出生

http://en.wikipedia.org/wiki/Ian_Bostridge

 

二、文中電影劇照與預告影片引自海鵬影業 FB 與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8RGLEl6T5U) ,版權歸屬海鵬影業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三、本文影評文字,版權歸屬SJKen 輕煙飄過個人所有,未經本人書面同意,請勿任意引用、分享、轉載,與下載,盜文必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