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jpg 

         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去看了這部電影「時間之輪」,對這些天因為假期湧起的雀躍紛擾心情,有一種塵埃落盡的清爽,或許還不到醍醐灌頂,卻也在走出電影院的當下,感受到身心俱靜的清淨安定,所以想跟你分享我看過後的一點領悟。 

 

        這部由德國電影大師 Werner Herzog 掌鏡拍攝,關於藏傳佛教達賴喇嘛與信徒們,從前往到參與「時輪金剛灌頂法會」互動的紀錄片,透過一幅絕美的壇城沙畫的完成到消逝,還有導演跟許多人的訪談中,讓人感受到「成就需時,毀壞一瞬,繁華無常,終將成空」的氛圍,傳達著藏傳佛教對於生命空寂無常,但並不因此對生命或人生的看法悲觀消極,而是在看透了世事無常之後,學會進一步,以大愛體貼的心,成就真正永恆的看法。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眼前所見的一切萬事萬物,不管再美好都會隨著時間消逝,所以要學會放下執著,當你的心不再貪求眼前看的、手中握的美好時,生命才會永恆,因為你的心跟那些消逝的人事物,會以另一種生命的形式重逢在宇宙天地之間,那才是藏傳佛教所說真正的永恆。

  

        每個人來到在這個世上,從出生落地開始的年代、地域、種族、國家、家庭與性別的階級歸屬,大環境中的差距,往往在無形中決定了大部分朋友的人生走向;但成長的過程中,透過了知識的學習,與自我的努力,還有一路自己主動爭取把握,或是別人給的機會,有些朋友得以擺脫所謂的宿命之說,開創了屬於自己獨有的風華人生; 

 

        但相對的,過多的知識養成,卻也在無形中形成了另一種桎梏,讓心蒙塵,而在生命起伏跌宕的過程中,我們往往也在傷人與被傷的爭鬥中,漸漸失去了曾有的心靈清明。在時間的長河裡,不管人生是走向了功成名就的彰顯張揚,或是卑微困窘難以自處的低潮,歲月給了人們智慧與財富,卻也毫不留情地一點一滴奪走了青春與健康。而換來的或是面對的一些歷經艱苦的所得,卻可能是連我們自己,都不十份確定是真心想要的;一些握在手上之後,才明白不過是物質層面的浮名虛幻,快樂僅存在獲得的那一瞬間,過後卻是無比的空虛,因為我們追求的都是個人小情小愛的擁有,而喜新厭舊的人性,也讓辛苦獲取的快樂,停留在短暫的瞬間。

 

 

         多年之後,親情、友情與愛情,家庭、事業與婚姻的種種交錯糾纏,讓每一位朋友的身心,都失去了安定。我們活在別人的期許中長大,飽受著不同人文與社會的俗世評價,在堅持自我,還是順應潮流的兩難中拔河掙扎,慢慢地遺忘了,小時候那份單純卻真實的快樂 , 而那往往是再多的物質豐饒與愛圍繞,都找不回來的心靈平靜。 

 

         於是在生命的旅途上繞了一大圈之後,不管一個人在自己的家庭、愛情與事業上有多圓滿,總覺得有些說不出的悵然,有些不開心。所以,有些朋友才開始學習,放下了人芸亦芸的盲目跟從,不再跟著俗世標準,一切只以外在所見成就論英雄的標準隨波逐流,而開始回歸內在自我的探索。而此時形而上的宗教,往往成了人們尋求身心安頓的救贖,只是有些朋友不改追求成功的凡心,過於執著的相信某一宗教,反倒只是從一個深淵,落入了另一種個深淵的迷信而已。

 

        其實,如果不能真正洞識自己的人性虛實,不管再虔誠的頂禮膜拜,再多的誦經念佛求神祝禱,都還是無法找回讓心歸於真正的平靜,透過宗教信仰的引導也好,透過自身的內心關照也好,唯有在小愛之外,開始學習傳播大愛,在幫助成就別人的過程中,無形中也在圓滿自己的人生,不求回饋的大愛,才能讓我們重新找回那份純真的快樂。         

W24.jpg

         這是一部由德國當代電影大師,同時也被視為異端人類學家的導演荷索(Werner Herzog),花了幾年的時間,用他獨有的視角,帶領所有觀眾,踏上一段心靈的悟道朝聖之旅。導演本身的人生就是一則傳奇,1942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於德國慕尼黑,二戰時期盟軍的轟炸機炸毀家中的庭院,灰燼掉進了荷索的嬰兒床,他卻奇蹟似毫髮無傷。 

 

        童年的他在巴伐利亞的荒僻鄉間度過,從不曾接觸過電影及電視,17歲才打了第一通電話,18歲開始徒步旅行,足跡遍及英國、希臘、蘇丹等地。19歲在鐵工廠打零工存錢拍了生平第一部電影,更曾受雇於美國航空及太空總署NASA拍攝短片,1968年完成首部劇情長片【生命的訊息】,旋即獲得當年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一鳴驚人受到各界肯定。之後長達42年的電影生涯中,他陸續拍出了許多跨越當時人們理解,但至今不朽的經典電影作品,累積完成超過50部電影、紀錄片、實驗短片,也贏得了國內外許多影展的重要獎項肯定的殊榮,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包括「天譴」、「吸血鬼」與「陸上行舟」等等,在文後會一一介紹。 

 

         也因此生命對於荷索而言,就是他對於自我內在追尋的探索,在他過往的作品中,有很多的議題都是跟不同地域、種族、社會階層的人們有關,而不管是劇情片還是紀錄片,都凸顯了他的獨特觀察,關於這些生長在不同環境的人們,像是愛護動物人士、原住民、視聽身障的朋友,甚至是外太空的生物等等的探索,究竟在他們是如何在這世界走上一遭,又是以甚麼的姿態來面對生命旅途中的種種考驗。 

W20.jpgW4.jpgW18.jpgW9.jpgW10.jpgW11.jpgW5.jpg        

          而這部於2003年拍攝完成的「時間之輪」,他不僅僅是以一位西方電影大師的角度,來觀察東方文化下所產生的宗教信仰,從疑問出發,透過鏡頭真實地記錄了不同的生命與宗教信仰面貌,藉由長時間的追蹤拍攝,由藏傳佛教第十四世活佛達賴喇嘛,所主持的「時輪金剛 Kalachakra 灌頂」法會,這個每隔兩到三年,在藏傳佛教聖地印度的菩提迦耶所舉行的法會,一如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徒,一生發願前去朝聖的以色列聖城耶路撒冷,許多信徒從中國西藏內陸、尼泊爾、不丹、蒙古草原,泰國以及斯里蘭卡等地的信徒與世界各地,不遠千里而來朝聖。 位於印度的菩提迦耶,平常只是一個人口數千人的小鎮,在法會舉辦的十天期間,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超過40萬名信徒前來朝聖,為了拍攝《時間之輪》不惜長途跋涉,深入西藏、印度、奧地利等地取景攝製,呈現藏傳佛教神秘懾人的魅力。   

  

        令人驚奇與佩服的是,這些來自世界極其窮困的山林,連窮鄉僻壤都不足以形容,他們在日常物質生活上匱乏程度的信徒,卻有著令人動容的堅決信念,有些人們把全身家當,連人帶家當,擠搭在無遮蓬的卡車,在起伏不平空氣稀薄的高山上,餐風露宿翻山越嶺跋涉了數千里,只為了能拜訪聖城,親身感受當年佛祖悟道的菩提樹下的神奇。有人從偏遠的西藏內陸,每走三步便從上而下謝天謝神謝地,跪下頂禮做一個大禮拜,不管是塵埃飛揚的沙地上,或是亂石成溪的危土上,都一樣三步一跪,途中要忍耐酷熱及飢渴的種種煎熬,更有人連交通工具都沒有,就憑著對宗教的意念,徒步了三年半才抵達聖地菩提迦耶,這可不是我們平常在電視看到的所謂冒險旅遊節目,而是忍受飢寒交迫,用信念克服一切,一步一腳印地的用心努力。

         

        整個紀錄片裡,我們看到了藏傳佛教聖山「吉羅娑山 Kailasa」,這座位於藏西海拔標高6,656公尺的岡底斯山脈主峰,詩般波攔壯闊的寧靜風景,也看到了首度在銀幕上公開,藏傳佛教神聖繁複的灌頂祈福儀式,其中還包括世人驚艷的壇城沙畫「沙曼陀羅」,隨著電影大師荷索的旁白解說,還有跟達賴喇嘛的深度對談,東西文化觀點的交融、宇宙與人生的中心論述,佛法教義對於虛無成空的解說,都讓每一位觀眾,在看片的同時,對內在的自己,有了全新的心靈洗滌。

W1.jpgW6.jpgW8.jpgW3.jpgW7.jpg

        當年佛祖悟道的菩提樹,歷經歲月生死榮枯的流轉,現存的菩提樹已經到了第五代,許多前來朝拜的信徒與喇嘛們席地而坐,有人在現場,還以十萬次的全身俯臥頂禮的大致敬,來表達他們的虔誠。片中還拍到了喇嘛日常生活起居的過程,包括了自給自足烹煮與享用餐飲的過程,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小沙彌都是捧著臉盆大小的碗,甚麼餐具都沒有,直接以口就飯,看他們隨緣歡喜的自在,第一次感受也看到津津有味的涵義與場景。

 

還有難得一見的是喇嘛們群聚在一起,用辯論的方式各抒己見,來探討與交流對於佛法的領悟,竟然可以從早爭辯到晚,原來藏傳佛教徒,可以這樣去質疑討論關於經典上的文字,而不只是一昧地順從,不曾用心去思考觀照,或是傾聽不同意見的聲音,真的很特別。

 W29.jpgW14.jpgW2.jpgW12.jpgW30.jpgW17.jpg 

  

    「時輪金剛灌頂」法會中的 「時輪金剛 Kalachakra」,指的是「時間之神」,藏傳佛教藉由複雜的灌頂儀式過程中,讓所有參與法會的人們,不管是繪製沙畫的喇嘛,還是傳道授業的喇嘛,或是不遠千里而來的信眾,能將蟄伏在所有人心中,那棵悟道的種子發芽。灌頂最基本的目的,是啟蒙和解除眾生的痛苦,即便是非佛教徒,亦可以參加這項有意義的活動,共同祈求個人內心平和及世界和平。

 

      儀式由達賴喇嘛主持,首先以祈禱作為開始,在祈請儀式之後,是製作一幅壇城沙畫「沙曼陀羅」,首先由達賴喇嘛彈出第一道線後,八位喇嘛開始用彩沙一點一滴,繪製迷宮般的壇城沙畫,從清晨六點到午夜十二點,整整耗時十天才完成。彩沙中的每粒沙,即代表著一個佛陀的化身,其描繪的壇城代表時間之輪,亦即佛陀的寓所。壇城象徵整個宇宙(外在時輪)和個人內心(內在時輪),所有參加者和法會舉行地點,都會得到獨一無二的加持。

  

      而在法會的最後一天,也由達賴喇嘛將壇城全數摧毀,然後將摧毀的金剛沙裝入瓶中,再倒入河中或大海,以作為祝頌流向全世界。一方面藉此將法會中眾人的祝頌,象徵福緣廣被,不只是參與法會的人們才能擁有,而是藉由流水,將真摯的祝福傳遞到全世界的人們。

  

W31.jpgW33.jpgW34.jpgW23.jpgW16.jpg

        另一方面,從壇城沙畫的分解與消散,讓我們看到了,原來在世間,要成就一樣絕美的事物,往往需要費時曠日,但要毀壞這些美好的一切,卻只要一瞬間,萬事萬物在時間的長河中,繁華無常終將成空。藏傳佛教藉此辛苦完成,卻在一瞬間消散無蹤的沙畫的來去之間,為世間萬物稍縱即逝的無常,做了最好的印證與詮釋。

  

        然而這動作背後真正的涵義,卻是一記喚醒人心的暮鼓晨鐘,不是鼓勵人們從此消極面對人世,而是從這樣的過程中去領悟,世間萬物之中,即便是得來如此不容易的絕景,都能在一瞬間煙消雲散,更何況是那些來去容易的浮名虛財呢?

  

       當眾人惋惜的絕美沙畫消失逸散了,看似一切成空歸於虛無的當下,如果能學會放下眼前所有的貪求與執著時,心中不再有窒礙掛念時,其實才是真正擁有的開始,因為當人們懂得了世間萬物所見皆虛幻,不管再好再美,當生命完結時終將成空,更何況人生中還有這麼多的意外,學會了放下眼前的執著,參透了那些從眼前消失的人事物,其實只是還諸天地,依舊存在於宇宙之中,並未逝去,而是回歸了大自然的本質,以另一種本質與形式,存在我們的周遭,只要人們能領悟這個道理,世間萬物便是永恆在人們的心中,不曾遠離,自然也就不再為人世聚散離合而悲歡動念。  

  

       這就是「實即是空,空亦無空。」的道理,就像很多朋友都聽過「不見是見,見亦無見。」的說法,卻一直不明白其中的含義,不理解為什麼「不再相見了也是相見,而真的見到了,反而卻是看不見」的道理。

  

        在看完壇城沙畫的形成與消失後,我自己的領悟與體會是,當一個人不曾用心珍惜身邊人時,就好像我們身邊有天天相見的家人或另一半,常常以為他們不會消逝,因為認定他們的存在,與不離不棄是理所當然,所以不懂珍惜他們,這樣不曾用心跟他們相處,即使是天天相見打了照面,也等同看不見。相反的,我們一天中花在工作上人際關係處理的心思,可能往往遠多於跟家人與另一半的相處,我們是那樣地費盡心機,卻只為了得到連我們都不知道是甚麼的浮名虛利,而且那些往往如過眼雲煙轉眼成空。

  

        等到了因為不懂珍惜而消逝的身邊人時,我們卻又為著他們從我們眼前不見了而悲傷,也許是生離,也許是死別,但就是流進長河大海的沙粒一樣,他們其實從不消失,只是以另一種生命的型態存在天地之間,真正珍惜我們的家人與另一半,不管她們去了哪裡,身在何方,對我們的愛從不曾遠離,只要我們用心感受與體會,放下眼見為憑手握為實的執著,自然從此雲開天清,無處不自在,自然也就能明白「不見是見」的真義,所以青春容顏、美貌身材、健康、事業、盛名、財富,甚至是智慧,在生命消逝的那一天,都將歸於空寂,如果追求的背後,不曾用心去體驗領悟,快樂都是無從持久的。

 

        因為當一個人的快樂需要外求,要仰賴外人外力的賜與時,自然容易患得患失,感情、事業都是如此,世間多少紅男綠女為愛所苦都是因此而來,但領悟了繁華如夢,並不代表你就不再去追求人生的夢想,正如達賴喇嘛一生為西藏平權而努力奔波的理想,每一個人來到世上,都有他的天職。

 

        只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從家庭到學校的智識教育,從學校到社會的俗世應對,經年累月下來,蒙蔽了我們每一個人出生時,原有的明淨心靈,或恃才傲物,或以貌取人,但不管是一生平順的,還是動盪不安的人生,上天卻也在成功與失敗的輾轉中,幫每一個人上了一堂又一堂珍貴的課程,只是有的朋友用心了,放下了,所以才真正看到了回歸本心的大道,而有些朋友則依舊執著躊躇不前,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一個人的悟道,跟他的才華環境沒有絕對的關係,平凡的鄉村老夫老婦能修成正道,原因很簡單,「用心不執著」就是了。  

W21.jpgW22.jpg     

           導演荷索在片中還採訪了一名剛剛被釋放出來的西藏政治犯,他曾因支持西藏獨立被囚禁37年,原本被判24年,但兩次對來訪的外籍記者高喊「西藏獨立」的聲音,又為他換來了十三年的囚禁歲月。

 

        一個曾經意氣風發的西藏少年,只因為堅持藏人本來就該講藏語,傳遞西藏文化的主張,就這樣人生最珍貴的青春歲月都被禁錮了,即便是有幸能活著出來,卻已經垂垂老矣的老人,當他出獄後對外面的花花世界,都不太能適應。

 

        因為監獄裡的地上都是平的,所以他在來訪的路上,面對起伏不平的山路,幾乎不會走路,加上多年來的監禁,身體虛弱的他,需要仰賴拐杖才學會行走,看到滿街都是拿著手機講電話,更是驚訝地說不出話來,後來是經過別人解釋手機的訊號,是透過衛星傳送,才明白科技的進步。而他出獄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千里迢迢來參加法會,只為在這一生中,能見上欽慕已久的達賴喇嘛一面,他也在受訪中提到了第一次看到達賴喇嘛的印象,十分有趣。 

W25.jpgW26.jpg

 

       這部電影,跟著導演的運鏡記錄,包括他跟達賴喇嘛關於宇宙、生命、佛法的對談中,一點一滴記錄了達賴喇嘛,對於宇宙與人生的看法,以及關於和平與慈悲的觀念,達賴喇嘛向荷索表示,他夢想中的理想世界,是一個更為平等的世界,人們能成為真正的手足同胞。同時達賴喇嘛也談到,世上所有的宗教,都倡導愛、憐憫,寬恕、寬容、知足與自律,而這些是身為人必備的特質,與信不信教無關,因為那也正是一個人活在這世上,獲得幸福的泉源。而記錄片中最讓人能感受到達賴喇嘛無私與虛懷若谷的胸襟,就是他在訪談中提到的一句話。

 

      「透過了解其他宗教,才能在這世上創造和平。」 

 

         這也是一直以來,我對於宗教所抱持的看法,不管一個人信仰哪一門派的宗教,都應該虛懷若谷,用心去接近研究其他宗教,不管是質疑,還是贊同,都會對於一個人的心靈視野,有著更廣闊與靜定的參悟。

 

W13.jpgW15.jpgW27.jpgW28.jpg     

「時間之輪(Wheel of Time)」紀錄片預告

  

 

 


  生命瞬間 繁華落盡-西藏曼陀羅畫 Medicine Buddha sand mandala

(非記錄片本身影片,而是關於壇城沙畫製作的影片,內容十分發人深省)

 



 <導演介紹>

       會拍這部記錄片,當然跟這位德國電影大師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 有關,所以花了時間,要特別用一些篇幅,來介紹關於他的背景,看他的成長心路歷程與歷年作品後,相信你會更清楚為什麼荷索願意花費鉅大精神與時間,來拍「時間之輪』這樣饒富意義與啟示的電影。

 

       韋納‧荷索(德語:Werner Herzog,1942年9月5日-),現年69歲,是德國著名的導演、演員與編劇家。

       他與德語導演寧那‧華納‧法斯賓德、瑪格麗特‧馮‧特羅塔(Margarethe von Trotta,)、沃克‧施隆多夫、漢斯‧於爾根‧西貝爾貝格(Hans-Jürgen Syberberg)與溫‧韋德斯等人,被認為是德國新浪潮的重要成員之一。他生涯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1972年的「天譴」(Aguirre, the Wrath of God)與1982年的「陸上行舟」(Fitzcarraldo)。  

  

<成長過程 >

  

       韋納‧荷索在1942年出生在慕尼黑,父母為迪特里希‧荷索,及伊麗莎白‧斯蒂佩蒂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韋納‧荷索全家附近的房子在轟炸中遭到摧毀,於是全家搬到偏遠的巴伐利亞村莊薩赫朗。當韋納·‧索12歲的時候,他和家人搬回慕尼黑,但他的父親在他青春期時候拋棄家庭。韋納‧荷索後來捨棄克羅埃西亞母親的姓,改為德語姓「荷索」 ,意為「公爵」。

  

        在同一年,韋納‧荷索曾經拒絕在同學面前唱歌。直到18歲之前都不聽音樂、唱歌,也不學習樂器。在他14歲的時候,韋納‧荷索從百科全書中,有關電影製作的說明裡獲得靈感,他說這讓他得到「讓自己開始成為電影製片人的一切事物」,而他也從慕尼黑電影學院,偷了一部35毫米攝影機 。

  

        他在評論自己的作品《天譴》時指出,「我不認為這是盜竊,這只是一種必需品,我自然有獲得攝影機的權利,一個工作的工具」。韋納‧荷索後來在進入慕尼黑大學就讀,儘管他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杜肯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的獎學金。韋納‧荷索在1960年代初,在某間鋼鐵廠獲得夜班的焊接工作,藉此幫他賺取拍攝首部電影的基金。

  

 <導演生涯 >

韋納‧荷索在攝影時,經常以主角的角度來敘述劇情。

1968年完成首部劇情片《生命的訊息》(Lebenszeichen),入圍柏林影展金熊獎,並因此獲得柏林影展評審團銀熊獎的肯定。

   

 

 1972年的《天譴》是韋納·荷索最出色的作品之一,由著名德國演員克勞斯‧金斯基主演。《天譴》描述一位西班牙軍人洛普‧德·阿基爾,帶領一群西班牙征服者,沿著南美洲奧里諾科河,試圖尋找傳說中的黃金城的故事,這部電影被影評家,廣泛視為是一部不朽傑作,也入圍凱薩獎最佳外語片獎。

1972年:《天譴》(Aguirre, the Wrath of God)   

 

1974年完成的《賈斯伯荷西之謎》(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入圍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最終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1974年:《

賈斯伯荷西之謎》(The Enigma of Kaspar Hauser)  

  

 

1979年他執導《吸血鬼》(Nosferatu: Phantom der Nacht),再度入圍柏林影展金熊獎。

 1979年:《吸血鬼》(Nosferatu) 

 

 

他在同一年的電影《浮石記》(Woyzeck)由克勞斯‧金斯基及伊娃‧馬茨主演,伊娃‧馬茨也因此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女配角獎。  

 

1982年的電影作品《陸上行舟》(Fitzcarraldo)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入圍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

 

1982年:《陸上行舟》(Fitzcarraldo)  

 

1983年的電影《綠蟻安睡的大地》(Where the Green Ants Dream)敘述澳洲原住民,在白種人掠奪土地的威脅下,仍然堅持信仰的故事,也入圍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1987年的《奴隸海岸》(Cobra Verde)則是韋納‧荷索最後一次與克勞斯‧金斯基合作。他也和他的同父異母兄弟盧奇‧基斯蒂佩蒂奇(Lucki Stipetić),在1987年以本片贏得巴伐利亞電影獎最佳製作獎 。

 

 1987年:《奴隸海岸》(Cobra Verde) 

 

 

1991年他以電影《泣石》(Scream of Stone)入圍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並榮獲金奧塞拉獎(Golden Osella),特別表彰其技術與主題。

  

 

1997年執導的紀錄片電影《小小迪特想要飛》(Little Dieter Needs to Fly)則是描述一位德國飛行員的故事。 

 

 

1999年完成紀錄片《我的野蠻好友》(My Best Fiend),描述他與克勞斯‧金斯基過去工作的點滴。 

 

 

 2002年於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克拉科夫電影節,贏得了龍中之龍榮譽獎。

 2005年由他執導的電影《灰熊人》在聖丹斯電影節,贏得阿爾弗雷德斯隆獎。

 

2005年:《灰熊人》(Grizzly Man) 

 

 

 2006年他在第49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獲得電影導演協會獎,四部電影作品在舊金山國際電影節上放映,包括 1990年的《太陽牧者》(Wodaabe-Herdsmen of the Sun)、1993年的《深處的鐘聲》(Bells from the Deep)與《黑暗的教訓》(Lessons of Darkness)與2006年的作品《野性的蔚藍彼方》(The Wild Blue Yonder )。

 

太陽牧者(Wodaabe-Herdsmen of the Sun)

 

 

深處的鐘聲(Bells from the Deep)

 

 

黑暗的教訓(Lessons of Darkness)

 

 

野性的蔚藍彼方(The Wild Blue Yonder)

 

 

        2007年4月他出席美國伊利諾伊州舉行的艾伯特影展(Ebertfest),贏得了金拇指獎,一位年輕的電影製片人則贈送他一部鐘琴。

 

        2008年《世界盡頭的奇遇》(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則於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當中,獲得最佳紀錄片獎,並入圍奧斯卡獎最佳紀錄片獎。

 

         2009年韋納‧荷索成為在近代歷史上,唯一一位有兩部電影,進入威尼斯電影節正式競賽的製片人。當年他的《爆裂警官》(Bad Lieutenant:Port of Call New Orleans)進入電影節的正式競賽項目,而另一部電影《My Son,My Son,What Have Ye Done?》則再最後一刻才進入正式競賽,因此被稱為「驚喜電影」。韋納‧荷索還幫美籍伊朗裔導演拉敏·巴哈尼(Ramin Bahrani)執導的短片《塑膠袋》配音,這是威尼斯電影節短片單元(Corto Cortissimo)開幕夜的作品。

 

世界盡頭的奇遇 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My Son,My Son,What Have Ye Done?

 

 

 

2009年:《爆裂警官》(Bad Lieutenant:Port of Call New Orleans) (台灣在2010年1月上映)

 

            

       

  2010年,韋納·荷索在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擔任正式競賽項目的評審團主席。

  有興趣 看他的完整作品的朋友,可以考慮購買他的全集,台灣已經發行DVD。

  

 

時間之輪  (Wheel of Time)

上映日期:2011-01-21

類  型:紀錄片

片  長:1時21分

導  演: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

演  員:達賴喇嘛14世(The Dalai Lama)、Lama Lhundup Woeser、Takna Jigme Sangpo

發行公司:聯影/聯贏

官方網站: http://cineplex.pixnet.net/blog http://www.facebook.com/CineplexTW

(註)

1.電影中文與告引用自youtube, 版權歸屬聯影/聯贏影業公司,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與相關電影發行公司或上傳者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2. 電影劇照圖片引用自Yahoo! 電影http://tw.movie.yahoo.com/photoplayer.html?id=3748&type=movie&play=30995)  ,版權歸屬聯影/聯贏影業公司與Yahoo! 電影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3.. 本片導演Werner Herzog 的個人生平經歷與作品介紹,參考引用字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F%8B%E7%B4%8D%C2%B7%E8%8D%B7%E7%B4%A2 版權歸屬維基百科與文章編撰上傳者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