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jpg

        

     心理衝突劇的電影類型,除了仰賴主配角的深刻演技外,想利用獨特的攝影運鏡手法,或是視覺映像效果來幫電影加分,其實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去年(2010年) 在台灣上映的電影中,「挪威的森林」毀譽參半,「告白」與「全面啟動」則是成功達陣,讓人感同身受。 

 

      而今年(2011年)的「黑天鵝」算是非常成功的一部,在看電影的當時,我腦中一直浮現「告白」的瑰麗多變,充滿視覺刺激的畫面,還有「全面啟動」中,穿梭在真實與記憶時空中的場景,「黑天鵝」在這上面有著迥然不同,同樣精采的呈現,從配樂、視覺畫面跟演員充滿戲劇性的詮釋,讓人在觀影過程中,看到有一種說不出的,周邊逐漸洋溢充滿了讓人坐立難安的壓迫感,彷彿也置身在跟女主角一樣身心承受的壓力下,是今年開春以來,我所看過的電影裡,非常令人驚艷的一部。  

      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 飾演的女主角,在片中獨挑大樑,一人演出了古典芭蕾名劇「天鵝湖」的白天鵝與黑天鵝兩個角色,心理情緒轉換層次分明,即使在幾位演出恰如其分,又十分搶眼出色的配角烘托較勁下,依舊掌握全局光芒四射,能橫掃今年英美重要競賽的最佳女主角大獎,贏得絲毫不僥倖!

 

      因為這部電影,除了需要演技上的純熟外,最主要是要飾演芭蕾舞者的角色,在專業技術層面的難度上,相對於其他競爭對手來得高,所以最後能擊敗群雌,奪得桂冠封后,得獎的榮耀真的是實至名歸。 

   

      其實,在電影上映的第一天,我就去看了,但是一直沒時間寫出來,是因為我想,對於那些從不曾接觸過芭蕾舞的朋友,要看懂電影「黑天鵝」女主角,為什麼在片中,會因為要從白天鵝跳到黑天鵝的角色,竟然因此產稱有如此激烈的心理變化之前,最好是能先了解這電影背後,取材自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 Swan lake」的背景故事,才能更深一層地去了解兩者之間,在舞蹈與戲劇藝術與表演心理層次的連結、轉換、對比與落差。 

 

      也才能更明白,當從芭蕾舞劇改拍成電影時,導演、編劇與配樂大師,是如何去蕪存菁,改編原劇的故事,擷取舞劇的菁華,增加了電影所需要的戲劇張力後,才交給了由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 飾演的女主角,成功地詮釋了,一位芭蕾舞者,如何在面對母親的期望、同為舞者的競爭,與自身的追求完美的前提下,在真實的人生與舞台的表演上下,從純白柔弱的白天鵝,蛻變成神祕難解黑天鵝的心路過程。  

 

      所以花了一些時間,蒐集與消化相關資料後,再來下筆寫出觀影心得,跟大家介紹這部好片,不管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都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新的資訊,也避開因為對古典芭蕾舞劇「天鵝湖」的一知半解,而在看電影產生不必要的誤解,當然也很歡迎您的分享與回應。 

 

      首先來聽聽古典芭蕾舞劇「天鵝湖」最經典,也是愛樂人最耳熟能詳的音樂片段。而這個舞劇的音樂,在網路上一共分成了八支影片播出,這是第一段,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循著這支影片,聽完整個舞劇的音樂。 

 

      從維基百科簡介中,「天鵝湖」(俄語:Лебединое Озеро 英文 Swan Lake ),原劇是由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於1875年 -1876年間,為莫斯科帝國歌劇院,所創作的一齣由四幕組合的芭蕾舞劇,於1877年2月20日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演,距今已有141年的歷史。

 

      之後作曲家將原作改編成了,能在音樂會上演奏的「天鵝湖」組曲,組曲出版於1900年11月。而整部芭蕾的作品編號為 OP.20。「天鵝湖」傳衍至今,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出名的芭蕾舞劇,也是所有古典芭蕾舞團,必跳的經典保留劇目,但如今流傳下來的舞劇版本,經過了多方的增修刪減與創新,不管是從音樂還是舞蹈的表演層次,都與原來的版本大不相同,接著就請細細品嘗中間的轉折。  

  

      在「天鵝湖」裡,劇本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本來有兩個差別很大的天鵝湖版本。但通常它們會被混合著上演。它們的不同,在於對結局的處理。在第一個版本裡,王子齊格弗里德(Зигфрид Siegfried)被幻象所惑,結局是悲劇式的。但在由聖彼得堡交響樂團(Academical Orchestra St.Petersburg)演奏,著名的俄羅斯聖彼得堡基洛夫芭蕾舞團 (Ballet of the Kirov Theatre St. Petersburg) 演出的版本裡,儘管結尾的音樂是那麼悲愁的,最後的結局卻是大團圓。 

 

      「天鵝湖」劇本的原作者已不可考,據傳其創作靈感,可以遠溯到來自一部1786年出版的童話集「德國民間童話」中,一篇名為「被施魔法的面紗」的故事,作者是卡爾‧奧古斯都‧姆賽斯。裡面提到了離德國城市茲維考,不遠處有一個天鵝池塘,那有著一個關於天鵝少女的傳說。

 

      當法師施法於天鵝的羽毛時,天鵝就會變成一位少女,這位由純良少女化身的天鵝,就是舞劇與電影中白天鵝的原型,少女的天真無邪、甜美與楚楚可憐,就是舞者與演員,在詮釋白天鵝時所需要傳遞出的個性特質與感情氛圍。而類似這樣變身的故事情節,其實在其他許多童話中,也都曾出現過,特別是那位可憐的公主,只有等到一位王子的真愛,才能救她,不過以悲劇結尾的安排,的確是姆賽斯的首創,因為以前的童話,都是喜劇結尾,所以這樣悲劇收場的結局,不曾在別的版本中出現過。

 

1968年俄國聖彼得堡基洛夫劇院芭蕾舞團首演的「天鵝湖」 

<第一幕 >

王子齊格弗里德(Зигфрид  Siegfried)在生日前夕,其母親告訴他,已成年的齊格弗里德,要在第二天選一位新娘。而到了晚上,王子則出發到天鵝湖,想去捕獵天鵝。  

 

<第二幕>

王子齊格弗里德,在打獵的途中,遇上了被巫師羅特巴特(Ротбарт Rothbart)施咒的天鵝公主奧傑塔(Одета  Odette/Odile),她白天是天鵝,晚上會回歸人形,變回一位青春純善的少女原貌,只有當某位男子,真心愛上她時,她才能得救從白天鵝恢復成人。齊格弗里德王子因為愛慕,所以特別邀請她,第二天晚上前來參加自己的生日舞會,並會向母后表示,想娶奧傑塔為妻的意願。

  

<第三幕 >

隔天晚上,各國的公主和使節,都前來出席齊格弗里德王子的生日宴會。而巫師羅特巴特,也帶著他真正的女兒奧吉莉亞(Одилия)來了。奧吉莉亞顯示的,就是奧傑塔(Odette) 的形象,只是服裝上由原本的一身純白,轉變成了一身神秘的墨黑,齊格弗里德一開始被奧吉莉亞的妖豔魅力所迷惑,很快地引薦給母后同意,並在當晚與她締結了婚約。直到清醒時,當王子齊格弗里德意識到這一切,都是巫師與黑天鵝奧吉莉亞的詭計時大為震驚,並立即出發趕往天鵝湖,想尋找他真心所愛的白天鵝奧傑塔的影蹤。  

 

<第四幕: 奧傑塔與眾天鵝>
 
王子請求白天鵝奧傑塔的寬恕,而奧傑塔也原諒了他。這時巫師羅特巴特運用魔法,在天鵝湖裡捲起了大浪,想要淹死王子齊格弗里德。奧傑塔為了救他,不惜縱身躍入湖內。根據導演編排的不同,結尾也不一樣:從雙雙逝去的悲劇結尾,或者是白天鵝因為與王子的真心相愛,不僅救了王子一命,也讓自己而終於恢復人形,愛情終於戰勝了邪惡巫術的安排都有。 

 

 原本介紹1968年演出的影片已不存在,這裡改推薦同樣由俄國聖彼得堡基洛夫劇院芭蕾舞團在1953 年與1988年演出「天鵝湖」的片段,

 

1953 年「天鵝湖」演出片段,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5_kbj_7YX4

  

1988年「天鵝湖」演出片段,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O-QbLfwOL4

  

     「天鵝湖」這齣芭雷舞劇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同時要求,主要舞者必須擁有傑出的舞蹈技巧,與詮釋角色的深刻能力,特別是一人分飾黑白天鵝兩角色的女舞者,不但要跳出白天鵝奧傑塔(Odette)的純潔良善,還要展現黑天鵝奧吉莉亞(Odile)的妖艷鬼魅。


       在一齣芭雷舞劇中,由同一位女芭蕾演員,扮演截然不同典型的角色,這在古典芭蕾舞劇中,是角色裡面難度最高,而且強度最大的挑戰之一,因為兩個角色個性截然相反,而且舞蹈動作的技術層面要求也非常嚴格,其中之一是在第三幕裡,有一場景裡黑天鵝的32圈名為「揮鞭轉」的軸轉。

 

      這32圈揮鞭轉要求連續完成,整個過程腳尖的移動範圍,不能超過一條皮帶圍成的圈,才算是優秀的演出,這樣的高難度舞蹈技巧要求,對女舞者的腿部力量控制與展現,是一種嚴苛的考演。這32圈揮鞭轉的舞技,是馬林斯基劇院第一位首席女芭蕾舞演員萊尼亞尼的絕技,而這一高難度動作,後來也作為天鵝湖裡的一段重頭戲。為了達成白黑天鵝善惡對比的完美演出,擔綱演出重責的主要舞者,從生理到心理的壓力,所需要承擔可想而知。

 

      而這樣的心裡轉折,就成為了電影「黑天鵝」的中心主題,導演戴倫‧艾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集中火力想要呈現的,關於一位追求完美的舞者,在極度壓力下身心靈的蛻變。只是在主線之外,電影「黑天鵝」的故事情節,為了豐富戲劇化的衝突,還加入了一些當今社會議題的探討,包括單親家庭中親子關係中,呵護期望與遵循對抗的相互拉扯;職場競爭裡,在上司、部屬與同儕之間,為爭奪有限的上位資源,不惜在專業之外,以身體性愛換取演出機會,一幕幕舞者與具有決定角色誰屬權力的舞蹈總監,還有同為舞者之間,在台上台下的明爭暗鬥等議題,就此在電影裡一一引爆,形成了全片一幕幕精彩又讓人目不轉睛的戲劇張力。

 

      導演巧妙地在電影裡,從舞者的心理層面的演變,揉進了心理學與人格分裂的元素,讓一個人在壓力下身心靈的轉變,藉由想像力與真實夢境的對比,混淆也考驗著觀眾的觀影邏輯與思緒,也因此其實承受壓力的,不只是電影劇情裡的女主角,台下看戲的觀眾,也跟台上演出演員一樣,在兩小時的劇情轉折中,經歷感受著同樣的失落、緊張亢奮等刺激,同樣在虛實撲朔迷離的世界的找尋出口,直到電影最後一刻,當看到女主角在台上,成功地詮釋出黑天鵝那一剎那,觀眾的情緒才跟著宣洩紓解,觀眾也親身參與了演員從白天鵝到黑天鵝,再重返白天鵝的心境轉折,只是看到最後,留下了不知道該是喜是悲的複雜情緒。 

  

      至於電影裡的情節,哪些是虛幻的想像?哪些是真實的存在?反而不再是爭議的重點,因為藉由導演高超的說故事手法,與幾位主要演員的精準演繹,也讓觀眾感受到了人性裡疑心生暗鬼的殺傷力,從愛女心切的母親,到求好心切的舞蹈總監,對於女主角是否能勝任的百般鼓勵與刺激,到看見女主角,蛻變時的悲喜交加與驚訝,從被冷凍前舞者失落的內心憤恨,到競爭對手的優越表現,白天鵝女主角從原本的同情羨慕,因為疑慮產生的妒忌,反而將她真正帶進了黑天鵝內心深沉的陰暗本質。

 

      這樣的成功轉變,舞台上也許是一次成功的演出,但下了台如果沒有辦法脫離角色時,將這樣的鬼魅陰暗,帶進了自己的生活時,舞台下的真實人生,才是所有災難的開始,這是為什麼許多人看完電影後會覺得沉重,像是失了魂的演員一樣,久久不能自己,因為觀眾也需要像演員演完戲後,學習從角色中擺脫,回到真實自我存在的世界裡。 

 

      另外,關於電影中劇情轉折安排上,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在片中,安排了一段極其火辣養眼的女女同性性愛場面,藉由女主角與女配角之間的夢境性愛,既點出了在這類封閉的藝術演出團體中,因為長期的共處,同性相吸的可能性,也呈現了舞者亦敵亦友的競合關係。

 

      舞台上的對手,竟然在另一個時空中,巧妙地成了幫助自己宣洩壓力的援手,這樣的同性性愛關係,導演選擇了以如夢似幻的手法處理,不管這樣的情節安排背後,究竟是從心理學命題的深度探討? 還是單純藉由這樣的議題,想一網打盡前來觀影的主流,跟非主流性別族群的商業賣座考量,導演在片中,採用了穿梭在真實想像與虛擬夢境的編排,是非常巧妙的兩面討好伎倆,也是傳遞個人批判的高明手法。 

  

      因為不管是主流族群,還是少數族群觀眾,在看到這段情節時,是抱著甚麼樣的心態在看,都可以從強烈視覺影像刺激的滿足感中,各自找到屬於自己能夠接受的合理解釋,但相對在看著這樣主流與少數族群異同對抗中,也同時看見了自內心的陰暗褊狹的一面。一如在看「告白」或是「全面啟動」時,從獨特的視覺映像中,所得到的震撼與說服力,這點電影的「黑天鵝」因為媒體屬性的不同,所呈現的舞台魅力,顯然是遠遠大過於古典芭蕾舞劇「天鵝湖」的劇場效果。

S2.jpgS6.jpgS9.jpg    

      關於剛剛提到挑戰黑白天鵝獨舞的女舞者, 從十九世紀末「天鵝湖」的首演至今,有四位女舞者,以她們高超的舞技與深刻的表演層次,成功地征服了這個角色,包括了義大利舞蹈家萊尼亞尼(Pierina Legnani,1863年-1923年),俄羅斯的安娜‧帕夫洛娃(Анна Матвеевна Павлова/Anna Pavlova),阿歷珊達拉‧達妮洛娃(Александра Данилова)和瑪格‧芳登(Margot Fonteyn)的演出,都留下了讓世人讚嘆,許多舞者一生望塵莫及的身影。

 

      我們來看看其中兩位舞者珍貴的演出歷史影片,從不同時代舞者的詮釋,不管是舞蹈技巧強過戲劇詮釋,還是反過來,都可以看到即使是專業舞者,每一個人心中的黑天鵝,在表達魅惑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而在服裝與化妝上的改變,當然也有助於角色完成的說服力,這一點從電影裡女主角極其醒目跨張,又充滿意象的天鵝眼妝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善惡的對比。


1907年 安娜‧帕夫洛娃( Анна Матвеевна Павлова Anna Pavlova) 在天鵝湖中「垂死的天鵝」的演出片段,分別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2&v=YW01o9x0Al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qUEr_6jS5w

  

1959 年Margot Forteyn,在天鵝湖中的演出片段,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AR44qvg_Q4

  

      當然經過了100多年,跳過黑白天鵝的傑出舞者還很多,這裡推薦幾位讓大家欣賞,也藉此可以明白,為什麼在電影「黑天鵝」,女主角需要花這麼多精神去調整自己,融入黑天鵝這個角色裡。 

1957 年Maya Plisetskaya 黑天鵝選段,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tjVdDH0oYQ

  

 Gillian Murphy 黑天鵝選段,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XBuZskWPiQ

  

 Svetlana Zakharova 黑天鵝選段,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6xhKxDGWqo

  

Uliana Lopatkina 黑天鵝選段,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iX1exuIkks

 

最後當然也來看看電影「黑天鵝」裡,由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 演出的精彩片段

      柴可夫斯基從1875年8月開始寫作,直到1876年4月10日完稿。1877年2月20日(格里高利曆則是3月4)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演,導演是魏澤爾‧尤利烏斯‧萊辛格,首席女芭蕾舞演員是萊尼亞尼。但當時的舞評整體反應不佳,認為演員技術未到位,舞台布景差勁。而且「天鵝湖」首演時,也深為當時芭蕾界流弊所害。約翰‧克蘭科在斯圖加特的演出小冊子上,寫到當時的情況: 

  

      「事件被完完全全的抹殺了,作為國粹的芭蕾舞在不適合的地點,配著不適合的服裝上演了……之後,作曲家還被要求,寫些迎合大眾的曲子,如波爾卡,加洛舞曲,華爾茲和瑪祖卡……芭蕾舞教練為了使得舞蹈和樂隊音樂的配合呈現出一種特別的對比,特意把全曲用高音小提琴試奏。而且首席女芭蕾舞演員,如果對作品裡面某一號曲子不滿意的話,隨手一划就刪,根本就沒有顧及到音樂的連續性。在這些流弊下,首演失敗是意料中事。」

  

     1880年後,柴可夫斯基在國外的名聲漸隆,但「天鵝湖」的演出還是未受好評,演出也離作者原意越來越遠。音樂評論家和莫斯科音樂學院校長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維奇‧喀什金,在1896年他的回憶錄裡寫到:「往原作裡加插樂段的行為變本加厲,最後,原曲只剩1/3,最多也不會過半,而其它都是加插的。」

 

      演變至今,現存最權威的「天鵝湖」版本,是來自於1895年2月17日,在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首演的版本,舞蹈編排由馬利烏斯‧皮提帕和劉‧伊凡諾夫負責。後世的演出大多以此版為藍本。當時是聖彼得堡劇院經理伊萬‧亞歷山大洛維奇‧威瑟沃洛師斯基的委託下,由柴可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特,徹底修訂了原譜。 

 

      雖然演出在當時,還是反應平平,也早已跟作者原稿相去甚遠,但這個修正版本,卻對後世的演出卻影響至深。舞蹈編排由馬利烏斯‧皮提帕自己也沒有料想到,此版以後會如此成功,也並未準備把該版本連演下去。他沒有記下排練的步驟,而其對舞編的影響,並未延續到自己的身後。 

          

      而當今備受舞評肯定,俄國基洛夫版的「天鵝湖」芭蕾,則要等到1969年,才首次在西方上演。舞評家克萊門‧克利斯普認為「天鵝湖」從那時開始,就不斷地被重新研究思考與編排。這之後著名的演出版本,還包括有

喬治‧巴蘭奇 (紐約)

鮑爾‧邁斯特(莫斯科)

奧日‧里可夫斯基(巴塞爾)

約翰‧克蘭科 (斯圖加特1972/73)

約翰‧乃奧邁爾的,於2002年在漢堡首演的《天鵝湖插圖》

馬修‧博內(Matthew Bourne) 的全男班演出的「天鵝湖」,於1995年在倫敦薩德勒之泉劇院首演。在歐美洲和日本訪問演出都深獲好評,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ms4ZqA_N4。 

 

      在了解了芭蕾舞劇「黑天鵝」的創作與演出歷史後,接著讓我們回到電影版的「黑天鵝」,這是一部藉由承受巨大壓力下的芭蕾舞者,探討一個人在面對截然不同於真實人生的自己時,如何經由揣摩角色的轉變過程中,激發了內心深層感受的心理驚悚類型電影,由戴倫‧艾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 導演,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飾演黑白天鵝) 、文森‧卡塞(Vincent Cassel  飾演舞團總監) 、蜜拉‧庫妮絲(Mila Kunis 飾演舞團黑天鵝競演的對手) 、芭芭拉‧赫希(Barbara Hershey飾演將自己一生希望寄託在女兒身上的母親),與薇諾娜‧瑞德 (Winona Ryder飾演的被換下的前主要舞者)等主演,幾位女配角不管戲分多寡,都有著十分搶眼的演出,也相對刺激了女主角精彩的內心戲。

 S8.jpg

      個人覺得薇諾娜‧瑞德的戲份雖然很少,但詮釋得十分到位,把一位被冷落的前舞團台柱的悲憤,詮釋得淋漓盡致,可惜她在真實人生的演出不太及格,也相對失去了很多更上一層樓的機會,不然以她的演技,其實一樣可以光芒四射的。

 

      而飾演母親的芭芭拉‧赫希也不遑多讓,將愛女心切,卻有著過度以愛為名的控制的母親,演來絲絲入扣,親子之間的愛恨,都在針鋒相對的拉扯中充分流露;而蜜拉‧庫妮絲跟女主角的同場競技,真的十分精彩!

 

      相對於三位女配角的出色搶眼,男配角文森‧卡塞 Vincent Cassel 飾演的舞團總監一角,表現只能說是四平八穩不過不失,但也許跟劇本的焦點輕重有關,這部電影裡的男演員,都難以有太過戲劇張力的展現。        

 

      導演運用穿梭在虛實想像的時空中,藉由一個追逐完美自我超越舞者努力的背後,探討人性在壓力下的扭曲變形到了極致時,究竟是源自於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本來就具有如黑白天鵝般的魅惑與純善本質的自然顯現,還是當一個人在某種巨大的環境壓力下,因為過度的驅使壓迫自我,才讓自己相信了,一個原本純善的心,也能具有那樣狂野不羈毀天滅地的黑暗力量?   

 

「黑天鵝」電影預告,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1gSEWTw-Tk

 

「黑天鵝」演出片段與幕後演員訪談片段,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ICiCr3_sjQ

      電影情節以一個紐約芭蕾舞團中,眾多舞者競演「天鵝湖」主角的選秀為背景,原來舞團主跳黑白天鵝的舞者貝絲‧麥金泰爾(Beth MacIntyre,由薇諾娜‧瑞德 Winona Ryder 飾演) ,因為跟舞團總監湯瑪斯‧李洛伊( Thomas Leroy,由文森‧卡塞 Vincent Cassel 飾演) 情海生波而被迫離去,根據「天鵝湖」舞劇的需要,舞蹈總監必須找到一位能夠同時扮演白天鵝與黑天鵝的芭蕾舞演員。

 

      劇團中的舞者妮娜‧賽耶斯(Nina Sayers,由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  飾演),雖然因為舞蹈技巧出眾,成功地被選為主跳白天鵝的舞者,但是因為她從小跟單親母親相依為命的背景,長期壓抑下的溫吞個性,一直無法順利詮釋出黑天鵝的陰暗魅惑特質。

  

      而從外地前來紐約跳舞的新舞者莉莉( Lily ,由蜜拉‧庫妮絲Mila Kunis 飾演) 則展現了她適合主跳黑天鵝的角色實力,但莉莉的出現,卻在無形中激發了妮娜的鬥志,電影就在描述妮娜如何在與莉莉亦敵亦友的競爭中,所呈現的心理轉折變化;以及在母親、舞團總監不同「以愛為名」的長期壓迫下,如何藉由演出黑天鵝這個角色,擺脫了自我從小被塑造的乖巧形象,當她從白天鵝到黑天鵝的角色蛻變過程中,也像浴火鳳凰般地,重生出另一個內在真實的自我,找到了另一種生命可能出口,這其間的蛻變過程就是全片最令人驚豔的魅力所在。

 

「黑天鵝」電影配樂片段,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uaJmwighyI

     「黑天鵝」的成功,除了導演、編劇、配樂與攝影的用心製作外,也得力於選角的成功,片中幾位主配角演員的相互刺激,最終成就了女主角娜塔莉‧波曼今年橫掃各個影展大獎最佳女主角的榮耀,也難怪他在奧斯卡封后的致詞中,要特別謝謝蜜拉‧庫妮絲,在片中跟她有多場對手戲的女配角,情況就跟今年同樣以「王者之聲」橫掃各大影展競賽最佳男主角的柯林佛斯 Colin Firth相似,因為有非常亮眼的配角傑佛瑞羅許 Geoffrey Rush 的良性互動,才能展現驚人的演技內涵與層次。

  

      根據相關新聞報導,這部電影的導演(Darren Aronofsky) ,早在10年前,西元2000年就跟娜塔莉‧波曼接觸,討論出演芭蕾電影的可能性,並且得到了波曼的正面回應,同時她也想藉由演出「黑天鵝」裏的角色,擺脫一般人將她設定在只能詮釋甜美純淨的角色演出。 妮曼向導演戴倫‧艾諾夫斯基,推薦她的好朋友蜜拉‧庫妮絲是此角色的完美人選,庫妮絲飾演的莉莉與波曼飾演的妮娜相互對照,「我的角色相當不受束縛……舞蹈技巧上她並不如娜塔莉的角色好,但她有著更多的熱情、與生俱來的本能。這卻是妮娜所缺乏的。」   劇中的舞團總監湯瑪斯‧黎洛,由文森‧卡塞詮釋。他將該角色與紐約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創辦者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作對照,並且表示其是名控制狂,真實中的藝術者,也會運用性來教導舞者。

 

      波曼和庫妮絲在電影開拍之前,展開為期六個月的訓練,為了讓身體外觀與肌肉曲線,更相似於專業的芭蕾舞者。波曼每天得花五個小時跳芭蕾、跨腿訓練和游泳。接近拍攝的近幾個月,才開始正式編排舞蹈訓練。庫妮絲從事於有氧運動和皮拉提斯(Pilates),「一周七天訓練五小時,共長達五至六個月,並且……用餐嚴格規定一天只能進食1,200卡洛里。」她從原本117磅正常體重減重了 20磅,並且指出波曼「也快和我一樣輕」。

 

      庫妮絲說「小時侯我所認為芭蕾,就跟其它每個小孩想的一樣,穿著短裙並且站上舞台,然後看起來很可愛接著轉圈圈。但這次完全不同,因為你無法假裝。你不能就只是站在那裏,並且像在佯裝自己知道正在做什麼。你整個身體必須得截然不同地完整滲入。」 美國芭蕾舞劇團(American Ballet Theatre)的芭蕾舞教練喬吉娜‧帕金森(Georgina Parkinson),作為演員的芭蕾舞執導。 在某些場景,是由美國芭蕾舞劇團的獨舞者莎拉‧琳恩(Sarah Lane)和瑪麗亞‧瑞切托(Maria Riccetto)兩人作為波曼和庫妮絲的「舞蹈替身」。部分片段則是由金柏莉‧波莎(Kimberly Prosa)演出波曼的身體替身。

 

       導演阿諾斯基提到,關於波曼在拍攝過程中的芭蕾表演時說 : 「她能夠作到近乎完美。尤其是在一長鏡頭,她正在作en pointe(一種芭蕾舞技巧)能夠維持一段相當久的時間,這就是在螢幕上的娜塔莉本人。我並沒有使用太多替身演出。」 

 

      來自紐約芭蕾舞團的舞蹈演員班傑明‧米利彼得(Benjamin Millepied),也是娜塔莉‧波曼真實生活中的未婚夫,在劇中首次亮相,身兼演員和舞蹈指導。 此外,作為芭蕾舞團中伴舞(corps de ballet)的舞蹈表演者成員,則是來自賓夕法尼亞芭蕾舞團(Pennsylvania Ballet)徵選,為主角演員表演的伴舞團。 其餘演出該片的演員有克莉絲汀娜‧安納鮑(Kristina Anapau)、陶比‧海明威(Toby Hemingway)、賽巴斯汀‧史丹(Sebastian Stan)和珍妮特‧蒙哥馬利(Janet Montgomery)。

 

      導演戴倫‧艾洛諾夫斯基首次對芭蕾開始感到興趣的起因,源自於他的姊姊,正好於紐約的高級表演藝術學院(High School of Performing Arts)研習舞蹈。基本的想法逐漸雛形,他僱用編劇來改寫他名為《The Understudy》的劇本,關於一個外百老匯演員,以及延伸至角色,深受其分身所騷擾纏身的概念。The Understudy 介紹請看 http://www.wilmatheater.org/production/understudy,導演表示「黑天鵝」的電影素材,除了以「天鵝湖」為藍本,也取用了來自於 1950年電影「彗星美人 All about Eve」(電影介紹請看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D%97%E6%98%9F%E7%BE%8E%E4%BA%BA),

 

1950年電影「彗星美人 All about Eve」,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SntQerk8cQ

 

     還有羅曼‧波蘭斯基1976年的電影「怪房客 The Tenant」,以及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中篇小說「雙重人格The Double: A Petersburg Poem 」, 小說介紹請看這裡: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Double:_A_Petersburg_Poem

 

1976年電影「怪房客 The Tenant」電影預告,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SntQerk8cQ

 

       同時導演也多次前往觀看芭蕾舞劇「天鵝湖」的演出,藉以將白黑天鵝的雙重性連結至劇本。導演深究天鵝湖的表演過程,他發現芭蕾處於「一個相當保守的世界」,這些舞者並非「對電影印象深刻」。不顧一切地,導演找來活躍及不活躍的舞者分享他們的經驗。他曾站在後台看俄羅斯波修瓦芭蕾舞團(Bolshoi Ballet)於林肯中心的展演。導演稱「黑天鵝」為他的前部執導作品「力挽狂瀾 The Wrestler」姊妹作,一部描述摔角選手的故事。他說: 

「摔角運動某部分,被認為是低等的藝術,若它稱得上一種藝術,芭蕾在部分人們眼中,是一種高尚的藝術。但令我感到訝異的是,這兩種領域的表演者卻是如此的相似。他們都是全力將身體,展現至超越極限的程度來表達自我。」

  

電影「力挽狂瀾 The Wrestler」預告,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Fgp9Q7p00U

關於《黑天鵝》的心理驚悚類型,女主角娜塔莉‧波曼將本片的電影調性,與波蘭斯基的1968年電影「失嬰記 Rosemary's Baby」作比較,電影介紹請看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B1%E5%AC%B0%E8%A8%98

 

1968年電影「失嬰記 Rosemary's Baby」預告,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5lxTx68Hlo

 

而導演本身則提及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1965年的《反撥》(Repulsion)和1967年的「怪房客 The Tenanat」,對於本片有著「極大的影響」。

 

1965年的《反撥》(Repulsion)電影預告,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O0niGPR5S4

 

但對於1997年日本動畫片「藍色恐懼 Perfect Blue 」,另有譯名為「未麻的房間」對本片的影響,則只在去年承認日本動畫,與他的電影《黑天鵝》有某程度上的相似,但表示並未受到該片影響。

 

日本動畫電影「藍色恐懼 Perfect Blue 」,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_XcMuvOz0  

 

<電影女主角Natalie Portman 娜塔莉‧波曼介紹> 

娜塔莉·波曼(希伯來語:נטלי פורטמן‎,英語:Natalie Portman,1981年6月9日聲,現年30歲),本名娜塔莉·赫許勒(Natalie Hershlag),是以色列裔美國女演員。她自四歲起開始學舞,並在當地舞團裡表演。十歲時,波曼受一位露華濃公司經紀人之邀擔任兒童模特兒[1][23],但她婉拒了,決定全心投入表演。在一次雜誌訪談中,波曼表示她「……和其他小孩很不一樣。我比較有野心,我知道我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所以我很努力。我是個很穩重、認真的孩子。」波曼將學校假期的空閒時間,用於參加戲劇營。她十歲時參加了戲劇「殘忍Ruthless!」,描述一個女孩為奪取校內戲劇主角的角色,而籌備了一場謀殺案)的面試,並被選為蘿拉·貝爾·邦迪的替角。

  

     1994年,她參加試鏡爭取盧·貝松的電影《終極追殺令The Professional》中,與一名中年職業殺手成為朋友的小孩一角,並成功獲選。為保護隱私,波曼隨後以她祖母的娘家姓「波曼」取作藝名;但在該片DVD所收錄的導演剪輯版中,她屬名為娜塔莉·赫許勒。《終極追殺令》於1994年11月18日上映時,波曼年僅13歲。

 

 1994年的獨立電影「終極追殺令The Professional 」,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9&v=G_MO9ZWnNZA

 

Natalie Portman 娜塔莉‧波曼試鏡片段,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Dh7Hfhr_zc

 

隨後她因演出電影「星際大戰 Star Wars Episode III: Revenge of the Sith」三部曲中的佩咪·艾米達拉一角而更廣為人知。在拍攝星際大戰電影期間,波曼同時修完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她曾表示:「比起當電影明星,我更喜歡當聰明人。」或許正因她有著從小的古典芭蕾舞養成訓練,在加上大學時修的心理學士的背景,讓她成了導演眼中不可多得的人選,而她的努力與精湛的詮釋,也的確贏得了獎項與票房的雙重肯定。

 

2005年,波曼以《偷情》裡的脫衣舞孃的角色,順利奪得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獎。《偷情 Closer 》電影預告,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HFoUUuqTZI

 

2008年5月,她以27歲之齡,成為第六十一屆坎城影展最年輕的評審委員。波曼亦於2008年挑戰導演一職,她的導演處女作《Eve》並擔任第65屆威尼斯影展短片項目的開幕片。

 

2010-2011年,她憑電影《黑天鵝》裡人格分裂的芭蕾舞者角色,橫掃金球獎、演員公會獎、影評人票選獎與英國影藝學院獎,並榮獲第83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S7.jpgS1.jpg   

 

SJKen的浮光掠影

一併推廣你的粉絲專頁

 

黑天鵝   Black Swan

上映日期:2011-02-25

類  型:劇情、音樂/歌舞

片  長:1時48分

分      級:限制級

監      製 瓊‧艾弗納(Jon  Avnet)、麥克‧梅道佛(Mike Madavoy)、史考特‧法蘭克林(Scott Franklin)、阿諾‧梅塞(Arnald Messer)、布萊恩‧奧力佛(Brian Oliver)、布萊德利‧費雪(Bradley Fisher)、瑞克‧史瓦茲(Rick Schwartz)與彼得‧弗區曼(Peter Fruchtman)

 

導  演:《力挽狂瀾》戴倫‧艾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 

編      劇 馬克‧赫曼(Mark Heyman)、安德烈‧海恩斯(Andres Heinz)與約翰‧麥羅格林(John McLaughlin)

演  員:

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飾演妮娜‧賽耶斯(Nina Sayers)

文森‧卡塞(Vincent Cassel)飾演芭蕾舞團舞蹈總監湯瑪斯‧李洛伊(Thomas Leroy)

蜜拉‧庫妮絲(Mila Kunis)飾演莉莉(Lily)

芭芭拉‧赫希 (Barbara Hershey)飾演愛麗卡‧賽耶斯(Erica Sayers)

薇諾娜‧瑞德 (Winona Ryder)飾演講貝絲‧麥金泰爾(Beth MacIntyre)

班傑明‧米利彼得飾演大衛(David)

Ksenia Solo飾演薇若妮卡(Veronica)

Kristina Anapau飾演嘉莉娜(Galina)

Janet Montgomery飾演瑪德琳(Madeline)

Sebastian Stan飾演安德魯(Andrew)

Toby Hemingway飾演湯姆(Tom)

Sergio Torrado飾演賽吉歐(Sergio)

配      樂克林特‧曼索(Clint Mansell)

攝      影馬修‧里巴提克(Matthew J. Libatique )

剪      輯安德魯‧威斯布魯(Andrew Weisblum)

製片公司十字小溪影業(Cross Creek Pictures)鳳凰城影業(Phoenix Pictures)

發行公司:福斯

官方網站:http://www.foxmovies.com.tw

 

(註) 
  
1.所有相關電影影片,引用自Youtube(http://www.youtube.com) 版權歸屬各電影發行公司與上傳者擁有,電影劇照引用自Yahoo! 奇摩電影劇照http://tw.movie.yahoo.com/photoplayer.html?id=3706&type=movie&play=30265  與台灣福斯公司官方網站

  

2. 「黑天鵝」電影與娜塔莉‧波曼相關資訊來源參考維基百科撰寫而成。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