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屌」掛嘴邊,真的很屌嗎?

 

        當年輕的世代族群,透過媒體大肆宣揚,一堆人不分男女,將「屌」這樣男性生殖器的字眼,堂而皇之掛在嘴邊,完全失去了對原意的理解,甚至在集體偶像崇拜、媒體吹捧的風潮下,「屌」,竟然進一步被包裝衍生成「酷」「讚」的同義詞 ,而當初在傳媒上被大肆報導,第一個當成口頭禪掛嘴邊的周杰倫,如今成了年輕世代中,名利雙收成功的典範。 

 

        當我們看到粵語中罵人「去死」的髒字「仆街」,被台灣大學畢業程度的女生,強自賦予一種創新的解釋,而這樣荒謬至極的歪曲,又被新聞局當成流行時尚名詞加以推廣,當成對外觀光行銷來頌揚,還引以為傲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清楚地看到,一個台灣新世代,從民間到官方的集體文化沉淪。

 

       明白語言演變,是與時俱進,是約定俗成的道理,但是一些流行語的形成,往往是源自於媒體炒作,而以台灣媒體現今的文化水準,實在很難不跟「低俗下流」掛勾,一些違反了基本的文字之美,甚至被奉為偶像般大量使用的流行語,只讓人想到浮士德將自己的靈魂跟魔鬼交換,換取那看似燦爛、實則貪歡盲目的愚昧。  

 

        不管是哪一個世代,年輕的族群,總是口口聲聲忙著要「做自己」,卻從來不曾聽過,哪一個年輕人真正領悟過,每一個人從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根本不必也不需要,浪費生命去爭取所謂的「自我」,自我跟主觀一樣,像人跟自己的影子,從來不曾離開過。

 

        與其成天像瘋子一樣,去追求所謂的「自我」,不如多用心不斷經營自我,從年輕到年老,透過不同的層面接觸,去豐潤自己的內在。這比那些成天跟隨著流行風潮,自以為走在流行時代尖端,其實卻從不曾有過真正屬於自己靈性的體悟,來得踏實而重要。

 

        當我們在街上看著一模一樣的髮型到處橫行,講著同樣的流行語,不敢不玩現正流行的遊戲,更別說勇於走出,跟同儕不同的人生道路時,我們看到了集體流行風潮下,所謂追求自我意識的脆弱與縹緲,也看見了青春的膽怯與盲從。 

 

        台灣現在到處充斥著,這類來自歐美日大國的時尚風潮與標記,當十年前陳冠希,一只掛在左耳的鑽石耳環,帶起了風潮,如今台灣的大街小巷,到處是東施效顰類似打扮的男性,至於適不適合自己,根本沒幾個人真正用心去想過,只是一昧地跟隨商業創造出來的流行時尚,從戴耳環到刺青,從牛仔褲到髮型,到流行語,都不過是盲目短暫的集體崇拜。 

 

         於是,說話一定要「就醬」,沒事就要人「踹共」,看電影寫心得不敢不「婊」,因為這樣,才是所謂的有「態度」嗎? 其實只是一群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不敢與眾不同的新世代,在大眾傳媒搧風點火的影響下,卻跟著偶像發明的流行語,大談人生「態度」。

 

      直到看到他們口中的偶像,在真正面對危機處理時,所流露出的事情處理方式,與閃爍的辯白言詞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位平常隨時掛在嘴邊的「態度」哥,還真只是口惠而實不至的廣告用語,他媽的一點「態度」都沒有。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網路上,科技的方面,養成了一群只會用「讚」跟「推」的世代,更糟糕的是,讓多少長期看文不勞而獲的網蟲,與藏鏡人,把未經作者同意,任意去別人翻東看西,與盜文的行為合理化。

 

        明擺著「反正你不知道我是誰,我就是要佔你便宜,怎樣」的下流嘴臉,人與人之間在網路天際間的地理距離,愈來愈靠近,心靈距離,卻愈來愈遙遠。

 

        在網路上敷衍了事、不誠懇又淺薄的單字與單句回應,成了一種俗媚流行,人人說著連自己都不想聽的話,浪費生命去回應,那些輕言承諾只要掌聲的網友,任由其到處橫行。

 

        門戶網站的經營者與執行者,為了搶人潮客群,寧可毀掉用心的創作人,也不敢刪除藏鏡人、亂加好友的匿名廣告業者,發明了一堆找好人麻煩,縱容壞人的機制,還自以為先進人性。

 

        或許只有當這世界,只剩下了「無恥的盜文者」、「長期看文不留言的偷窺者」、「自私的藏鏡人」,「只會轉貼文衝人氣的」,跟一些「無病生吟的文章」,我們才會看到真正的「世界和平」,因為這世上再也沒有新鮮事。

 

        之前寫過一篇,用現在慣用的流行語的文章創作,其實是一篇反諷現代人文化低落的文章,結果竟然引來了前所未有的熱烈反應,看到那些興奮不可置信的回應,心中只覺一種深層的悲哀湧現。

 

        常聽到一種似是而非的論調在網路上蔓延,也就是平常工作很累了,所以上網只要尋開心,幹嘛那麼嚴肅,這些人從來不曾了解,幽默跟低俗的差別,當一個社會裡這樣的互動成了主流時,文化自然就逐漸佚散。

    

        在國外每一世代,當然會有類似的創新語,但背後其實是有著深層的社會階級,與教育落差形成的背景,那些語言的形成,都代表弱勢者,對於社會不公的一種抗議思潮,而不僅僅只是一般人眼中所看到的流行語或舞蹈,更絕不會在腥羶辣風的媒體下,發展成了泛意識的集體語言強暴!

 

        只要有新的流行時尚物品或趨勢一出現,像是Facebook、i Phone 、Google + ,就趕著去買去加入、去號召親朋好友來玩,彷彿不玩就跟不上時代,一種深怕落伍的集體焦慮,除了呈現一個人對自信心的缺乏外,也只是用辛苦賺來的錢,去造就那些科技時尚企業的成功,那麼成天高喊著「做自己」與「態度」的你,又在哪裡呢? 

 

         這些在媒體宣傳下,所造就包裝的流行商品,都只是大規模生產下的假時尚,同樣的,所有看似青春的叛逆挑釁,其實,也只是綿羊般的盲從而已。就像現在滿街女人,自以為漂亮的「馬桶蓋頭」,根本就是戒嚴時代「西瓜皮」的加長版,如果以現代人的眼光,認為「西瓜皮」的髮型是醜,實在不知道「馬桶蓋頭」又美在哪裡呢?  

 

      「馬桶蓋頭」在台灣,如果不是蔡依林跟田馥甄帶起的風潮,又有多少女生真的覺得這髮型漂亮呢? 但是有多少偶像崇拜的歌迷知道,她們背後是有著專業的團隊,經過了多少次的實驗,才會定出適合她們的造型。 

 

        如果用點腦子思考,都應該知道,沒有任何一般人,會因為頂了一個滿街大家都有的頭,就真的變成了蔡依林或是田馥甄,她們的成功,從來不是單純因為膚淺的外型裝扮,就像周杰倫的成功,是因為他的音樂才華,而非耍酷跟變魔術。

 

        從台灣到處看得到,醜不拉嘰的建築,一些炫耀式的城市與鄉間獨棟豪宅,繁複又初淺的設計,完全沒有城鄉集體概念的美學,只讓人看見了華人的自私與愚蠢,在在顯示了多年來,台灣整體美學基礎教育的薄弱。 

 

        在一昧追求流行科技的當下,媒體卻刻意忽略了這些流行背後隱藏的危機,手機中的高電磁波,長期使用對於人體健康的潛在傷害與風險,以及網路平台與手機內建遊戲軟體,在提供方便之餘,對於人們隱私的集體侵犯。

 

        當看著電影院裡,愈來愈多人,邊看電影邊玩手機,的確是沒發出聲音,但不斷地亮光,照樣干擾別人的觀影寧靜,看不出這些走在流行尖端,不管是哪一世代的人們,有絲毫尊重別人的態度,只見到對科技的焦慮與人性的自私。  

         

        一些看似標新立異的創意文字,破壞了文字原始創造者當實用心營造的美感,當看到一些人因為各種不同的政治立場考量,每每在不了解簡體字形成的背景,就痛快淋淋地臭罵著簡體字文化,但又有多少人花過心思,真正去了解過簡體字的演變過程呢? 其間又有多少演變,實際上是借用了草書文字的精髓呢?

 

        台灣,曾經有過美好語言文字的年代,但如今就像前幾天,跟張愛玲(1920 - 1995)同輩,以86歲高齡在香港辭世 的作家陳之藩(1925 - 2011)一樣一去不返,曾在台灣成大任教多年,擁有英國劍橋大學電機哲學博士的他,卻擁有極其出眾的文采,兼有深厚的工學與文學背景的作家。 

 

       我們喪失了這麼一位文學創作的耆老,台灣媒體只用不到一天,而且只是新聞走馬燈的方式來報導他的辭世,讓人見識到了台灣的媒體集體沉淪,每下愈況到了幾盡無可救藥的地步。

 

        對於傳統繁體文字造成嚴重傷害同時,又有多少在台灣的年輕世代,真正理解到,因為自己的盲從,大量使用這些商業流行創造出來的口語文字,對於文字傳統之美的傷害? 人們因為無知而傷人,或許可以被原諒,但明明已經知道不對,卻驚懼於社會集體盲從的力量,而因此不敢發聲,那還談甚麼做自己?

 

        於是在台灣創意的領域裡,多年以來的潮流,字小就是美,創意人的打扮永遠很奇怪,彷彿不這樣,就不是創意人? 是嗎? 真的是這樣嗎? 

 

        彷彿穿了西裝打領帶,就無法隨興自在,那麼創意人的靈魂自由又在哪裡? 如果外在軀殼的盲目跟隨,才會讓一個創意人安身立命,那麼這樣的創意人,跟一般盲目追求流行的大眾,又有甚麼不同呢?   

         

        在東方如此,在西方又何嘗不是如此,以揭人隱私起家的社交網站 Facebook創辦人馬克‧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丟開了比爾、蓋茲那一世代創業家,兼顧科技與道德的基本標準,直接訴諸年輕世代「Nothing to lose」的暢快!  

 

       於是,遊走在侵犯隱私與道德的邊緣,用所謂「最炫最酷最方便」的科技包裝,來吸引Nothing to lose 的年輕族群,一場場魔鬼與靈魂的交易,一直在上演,卻從未告訴過他們「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年少的輕狂,當功成名就時,就是你該付出慘痛代價的開始。 

 

        最近他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更丟出了另一句「名言」: 「經驗算甚麼,從我這麼年輕就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證明經驗有效的年代已然結束」。  

 

        卻忘了他的豐功偉業,是建立在多少盲從的年輕新世代的「只要方便,其他一切不在乎 ! 」,犧牲了多少人的隱私,去成就他個人的榮耀。 而這樣的人,卻被西方權威媒體,選為時代人物的典範,看來東西方媒體的道德淪喪墮落速度,還真的是交相輝映。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另一方面,也因為社會上,的確有一些朋友,隨著年華老去,也忘了自己曾經青春過,言行之間處處刻意倚老賣老,端出了連自己年輕時,都不能接受的姿態,大展所謂的長輩權威。

  

         卻因為忘了年輕時的單純與理想,於是與年輕世代的想法背道而馳,與時代的主流思潮漸行漸遠,這也是造成年輕族群,不願靜下心聆聽真正的智慧言語,這何嘗不是一種時代變遷下,人心與人際之間的疏離。 

 

        或許對新世代的人們而言,許多中生代,或是老人家所說甚麼的智慧咸言,都只是遙遠的古老梵音而已,一直要等這些年輕的世代,也面對著年華老去時,看見了江山代有才人出,有人比周杰倫、小S、九把刀,更吸引著他們的下一代時,驀然回首,他們才能理解時間的無情,原來殷鑑其實不遠,這樣世代落差的感受,其實不需要太久,時間飛逝轉瞬即至。   

 

        最近這十年,醫學美容科技的發達,隨著許多偶像明星的成功與大方分享經驗,讓許多人不論年紀都在追逐。於是美國有30出頭的年輕媽媽,幫11歲的小女生定期打除皺紋的針,說是要防患於未來。 

 

        而在台灣,老一輩的女人,小針美容造成滿街都是長相相似的假人時代,好不容易才結束,現在又是一群批著醫美科技的專業狼群,拿著一群無知追求淺薄皮相之美的小綿羊,換湯不換藥的行銷手法,卻還是引來了同樣愚蠢的人們,心甘情願捧著錢,去追求身體短期或永久的大小傷害。  

 

        如果說這就是現在流行的社會衡量標準,妳或你也是千百個不願意,那麼不是很多人很愛作自己嗎? 不是很愛在FB發起活動,那麼為什麼不把精力,放在開創一個不以貌取人的社會?  

 

        還是真覺得台灣這社會,因為有了李晉良跟胡小禎,就會變得更美好? 有了小S 跟九把刀的談話與文字,精神生活就更提升嗎?有了陳漢典、小蝦、「一秒變格格」與「憑甚麼姐」,我們就會擁有喜樂而豐沛的心靈與物質生活嗎?

 

        從張愛玲、琦君、白先勇,經過了朱天心、廖輝英,走到了九把刀,即便是當年被視為女工文學代表的瓊瑤女士‧與驚世駭俗言情小說的里昂女士作品,如今看來都是充滿了紮實的文字根基與文學底蘊。

 

        看著現在年輕的世代,只看得懂吳淡如與九把刀的文字,那種別人口中咀嚼過吐出的口水,當成人生的方向明燈,或是青春懷舊的流行時尚,台灣的大眾文學,世代傳承交替的走向,真的讓人無言以對。 

 

每個人都曾年輕過,也都將終老,再多的醫美科技,也只能延緩,無從也不可能阻止老化,一個人如果只懂得享受年輕,也不懂得享受人生每個階段不同的生命風景,其實才是一種悲哀。

 

想想身邊的親友,如果都已經是白髮蒼蒼垂垂老矣,自己卻擁著不老的容顏,但心智又成熟到,與年輕世代格格不入時,那種外表的青春不老,究竟有甚麼值得喜悅呢?  

 

除非是意外或是自殺,年輕跟年老,都是一個人的生命必經的歷程,無法也無從分割,卻總是有人忙著自我分割,彷彿年老,是一種莫大的恥辱。

  

一個社會國家,如果從年輕到年長,集體追求的,都是皮繃肉緊,肌肉男與大胸女的皮相淺薄之美,那真的是一種民族的悲哀。集體的文化沉淪,不管年輕還是年長,一個人的心智成長,沒有與時俱進,恐怕才令人困窘。

 

         看著一堆憑藉著股票、房地產致富的專業知識網民,用盡一切可能去毀損諸如慈濟團體的聲譽時,一群不腳踏實地的人們,竟然無恥利用自己的高人氣去批評,那些四處用行動去賑災的慈善團體,而那些按讚按推的人們,究竟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看過文章的?

 

        套句我曾聽過的網路說法,對他們而言,按「讚」按「推」不代表我有興趣或看過你的文章,只是「應酬交際」,因為需要累積回訪的高人氣,去換取他們真正想要的免費禮物、折扣與廣告費。當一個社會的人心,充滿了這類的交際應酬,然後說這就是人性的本貌,只是讓人慨嘆無言文化的沉淪。

 

        孔子說過「爾愛其羊 ,吾愛其禮」,台灣許多似是而非的文章,口口聲聲公平正義,但其背後說穿了,還是還個人利益的達成與否,就算舉再多真實的案例,還是自私的表徵。

 

       藉此去否定慈善本身的存在意義,是極其愚昧而不負責任的,一如各類宗教團體,都有假其名玩弄信徒的敗類,但每個宗教創始者的良善用心,從來不該被否定,難不成要等到人人袖手旁觀,以冷漠對待他人,才是這些人追求的公平正義嗎?

 

        爭議的人物與話題,不管是刻意的操弄,或是不刻意的揮灑,都已然成了我們這個時代媒體與人心的主流風潮,人們為了成名,不惜以極端的手法,去凸顯營造自己的與眾不同。

 

      但這樣只在乎個人的功成名就,除了滿足了個人之外,究竟對這社會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較大? 時間,會給所有世代,一個的答案。

 

       幸好,這時代還有王建民跟曾雅妮,讓我們看到了年輕的世代中,也有人可以不用譁眾取寵的高談闊論,不需要奇裝衣服的打扮,只憑著優異的天賦,與後天從不間斷的努力,一樣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綻放光芒,不管新聞焦點在不再他們身上,都還是一步一腳印地穩健耕耘。

 

 把「屌」掛嘴邊,真的很屌嗎?

 

甚麼時候,能聽到身為小學美術老師,周杰倫媽媽葉惠美,肯出來說這是不對的用法,這樣一點都不美術時; 甚麼時候,能看見周杰倫肯站出來跟大家說:「對不起,我錯用了 ! 」。

 

我想,那才是活在台灣的不同世代,真正開始反省的一刻,天佑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