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到光點戲院,去看了『穿過劇場的玻璃』劇場導演影像創作的一部作品----由德國當代現代舞大師Pina Baush( http://www.pina-baushe.de)於1987- 1989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皇后的怨言』(德文片名 Die Klage Der Kaiserin , 英文片名 The compliant of an Empress)。

 

          103分鐘看完出來,和朋友相視而笑,因為拍攝手法實在太前衛,即使事先看過影片介紹,還是很難理解,特別是劇情與片名之間的關係,呵呵! Pina Bausch 師承德國表現主義編舞家 Kurt Jooss 的理念,赴美主修現代音樂與舞蹈,70年代帶領世界知名的埃森舞團,以前衛的手法呈現理念,曾引起當時舞蹈界極大的震撼與質疑,她提倡『舞蹈劇場』強調作品戲劇張力與人物刻劃,透過綜合舞蹈與戲劇元素的概念與形式,發展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與新視野。

 

        經過多年的揮灑創作,如今她的舞蹈劇場已和美國後現代舞與日本舞踏,並列為當代三大新舞蹈流派;『皇后的怨言』打破了一般人習以為常的好萊塢電影形式,透過各自分裂的片段表演,暗喻人們對愛情追尋的迷亂,Pina Bausch 擅長的音樂與舞蹈,也在演員細膩的詮釋,與實驗精神濃厚的配樂與影像對比中,一一呈現出來,朋友對配樂的印象深刻,直說令人激賞! 而整部片也在導演刻意以不圓滿、破碎,混亂與干擾的藝術形式中,呼應了電影片名"怨言〞的主題吧 !

 

 『皇后的怨言』電影片段 1/8

   

『皇后的怨言』電影片段 2/8

   

『皇后的怨言』電影片段 3/8

 

 

 

       Pina Bausch曾對自己的舞蹈概念下一註解,就是『我在乎的是為什麼而動,而不是如何動。』,這讓我想起今年 5月遊訪荷蘭阿姆斯特丹時,分別參觀了荷蘭最富盛名的兩大畫家的作品---17世紀的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 與19世紀的梵谷(Vincent van Gogh),經由解說也進一步了解他們迥然不同的創作理念。


 

        林布蘭是宮廷畫家,標準的正統學院派出身,繪畫技巧高超純熟、出神入化,繪畫理念著重在如何透過光與影的對比展現,而畫得更像、更好、 更美;在人類還沒有發明攝影的年代,因為這派藝術家的理念,讓活在21世紀的人們,至今仍得以精確地知道400多年前,皇宮貴族到平民的長相容貌特徵,也成了現代西方導演拍攝17- 18世紀古典戲劇作品選角時,最佳的參考依據。 

 

        相對的,在短暫37年的人生中,梵谷以對繪畫的狂熱,透過一幅幅畫作,訴說他內心的情感,因為都是有感而畫,所以作品風格強烈,不拘泥於繪畫的傳統理論,兩者的創作理念經過時間長河的淘洗,都存活下來也自成一家,受到世人的喜愛,Pina Bausch 的創作理念與梵谷近似,在乎的是將創作時內心的波動,忠實地呈現,不知道梵谷的東西是否曾啟迪過Pina Bausch?

 

      而Pina Bausch在『皇后的怨言』中關於愛情的命題呈現,是以季節轉換的影像構圖,以拼貼式場景的手法,呈現人們面對愛情起伏時不同的面貌,在看似互不關連的片段影像中,挑出了人性在愛裡的慾望糾纏、追尋渴望完美,卻又不知如何面對的複雜情緒。

 

        你是否也曾想過,在尋愛與享愛的過程裡,你在乎的究竟是為何而愛?還是如何去愛? 是喜歡研究愛情本質與人類喜新厭舊的天性之間的爭戰,而領悟了愛情因何而來的喜悅,為何而逝的迷惘呢?還是喜歡沈溺於愛情對手戲中的攻防,一次次在傷人與自傷的情緒裡隨波逐流? 也許都不是,那麼關於愛情,你的選擇是什麼呢?

 

 

( 註)

以上所有影片引用自Youtube的影片播放,版權屬Youtube 與各相關版權擁有者所有,在此純為介紹文章需要,無任何商業運用價值,如有侵權,請告知將立即取下,謝謝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