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jpg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 FB粉絲頁」按讚,謝謝。)  

 

這是一個發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發生在中國大陸的愛情故事,當時的神州大地,正處於 670年代文化大革命動盪年代(1966 ~ 1976, 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稱文革,詳見註 1 ) ,當時的時代背景,工農階級當道,都市裡的知識青年,必須要下鄉去向偉大的農民學習。

 

「山楂樹之戀」電影預告,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FgLNqQpk4

 

         電影中的故事,就發生在一個偏僻的鄉間,描述一段下鄉去學習的都市女孩,因著一棵山楂樹,遇上了同樣前來山中服務的青年,兩人發展出一段青春無悔,清新如水沁人心脾的純愛,原本該是一對人人稱羨祝福的戀情,卻因為兩人的階級背景的落差,為了避免階級成分的女方,因為一段曝光的戀情,帶給原本就歸於黑五類的家庭更多的麻煩,甚至可能因此影響了自己畢業後的光明前程,兩人的相戀,必須瞞著家長與熟人,只能暗中相約,最後卻因為男方罹患白血病,一段純愛被迫天人永隔,一心期盼能看到開紅花的山楂樹,那象徵著兩人愛情圓滿的紅花,卻是失去了血色的男方,用跨越階級、對愛情無悔的生命去染紅的。 

 

         兩人的階級落差,不是從小身在台灣的我們,一向認知單純的貧富差距,而是文化大革命中被歸類於「紅五類( 2 )與黑五類( 3 ) 的身分落差,當時年輕男女,在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燃燒著的大時代背景下,跨越了世俗政治鬥爭的藩籬,勇敢逐愛的心,讓人欽佩,而生死相離相許的結局,讓人在無奈中,有一份對純愛得緬懷,故事發生在距今大約將近半個世紀的70年代,在時間的長河裡不算久遠,但的的確確已經是另一個世代的生活背景,一個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更別說是messengerskyP、視訊與FB,交通工具只有腳踏車的年代,那樣威權年代裡的人性愛情,似乎就像是生在台灣,卻不曾經歷228事件的年輕一代,以及在內地,被媒體稱為「8090後」( 4 )的年輕世代難以想像的愛情。 

M2.jpg

 「山楂樹之戀」電影主題曲() 常石磊演唱,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AyNxQJmyno

 

 「山楂樹之戀」改編自海外華人作家艾咪(Amy)同名的小說,小說本身就是根據真實故事寫出來的,小說獲得2007年度當代長篇小說年度最佳獎讀者獎、《亞洲周刊》2007年中文十大小說。

 

         自2007年出版以來銷量已達300萬本。改編的電影,以純真的愛情故事,反映了大時代人性的命運悲歡起伏,靜秋青澀真摯的性情,老三孫建新真實純潔的情意,讓人重溫如今世間已罕見的純愛,由曾經執導「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我的父親母親」、「英雄」、「十面埋伏」與「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多部電影,擁有國際聲譽,中國第五代導演代表之一的名導張藝謀,以溫婉內斂的影像風格,重現出屬於他年少記憶中,那份跨越年代,讓人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純愛情感。

 

       本片於2010416日在湖北省宜昌遠安,選在風景秀麗的青龍村開拍。故事發生在文革時期。靜秋原是一個城裡姑娘,長得很秀氣,但家庭成份不好(父親是地主後代,文革中被打成黑五類),因為家庭背景的關係,又是家中長女,從小就貼心懂事,除了幫忙在學校裡擔任清潔工的母親(奚美娟飾演) 分擔家務,還努力在學校裡力求表現,參加排球隊之餘,還幫忙勞動修建校園運水泥,直希望能夠在畢業後留在城裡,好幫助家裡,因為她還有一對年幼的弟弟與妹妹,需要人照顧。

 

「山楂樹之戀」電影主題曲() 陳楚生演唱,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P2gd_Wo48c

 

        在高中即將畢業的最後一年,靜秋和同學跟教育實踐小組,從城裡來到西坪村學習,因為看到了一棵山楂樹,聽了領導的解說,而決定將故事編寫成教材,住在村長家的靜秋(周冬雨飾演),就這樣認識了前來村裡幫忙的「老三」孫建新(竇驍飾演)


         老三孫建新出身良好,人長得俊俏又喜歡逗靜秋,但靜秋深知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好,加上母親的千叮萬嚀,讓她一開始不敢輕啟心扉,但愛情來的時候,總是擋不住的,當老三看靜秋在村長的家裡,用著漏水的鋼筆寫準備的教材,將手指沾弄了油汙,便送了靜秋一隻新的鋼筆。

 

看到靜秋在校園裡,以弱小的身子骨苦撐著推運沉重的水泥,就偷偷在上坡沒人看見的路段,跑出來幫她忙,看到了靜秋勞動多天下來,全是傷痕滿佈的雙腳,便送上了一雙嶄新的雨鞋。

 

愛烏及屋,還常常託人送上不同的零食,給靜秋的家裡,讓靜秋的弟弟妹妹都很開心。也因為老三對自己的開導和用心關懷,讓靜秋在不知不覺中卸下了戒心,對他逐漸產生好感。

 

但儘管兩人愛得小心翼翼,兩人暗中往來的事,終究還是傳到了靜秋的母親耳中,擔心再次受到迫害的靜秋母親,要靜秋約老三孫建新前來,耳提面命地要求孫建新,如果真愛靜秋,就不急著在這時間跟靜秋見面談戀愛,影響了她的未來,要求他們兩人暫時不要見面往來。

 

        深愛靜秋的老三答應了靜秋母親的要求,於是他開始了漫長的等待,等待著靜秋從學校畢業,等待著靜秋工作,等待著靜秋轉正,等到靜秋所有的心願都成了真,老三還特別送了靜秋,一塊與山楂紅花嬌艷的布料,相約有一天兩人能重返鄉間,靜秋能穿著那件布料作成的衣服,一起攜手看著開著紅花的山楂樹。

 

        只是命運的襲擊總是突如其來的,讓人不知所措無力反抗,就在一切的等待看似值得,靜秋順利從學校畢了業,也留在城裡工作,眼見著春暖花開,兩人的愛情將會開花結果時,老三卻得了白血病。

 

       聽到消息的靜秋,不顧一切地前往醫院探視老三,當時狀況還好的老三,不忍將真相告訴靜秋,只是一如往常地跟著靜秋開心的談情說愛,還為了讓她開心,透過關係讓原本在外熬夜受凍的靜秋,能夠有個溫暖的房間,還特別買了一個有開著山楂樹紅花圖樣的臉盆,親手為靜秋喜喜受凍的腳。 

 

         然而這一切的努力,終究敵不過病魔的折騰,死神的招喚,老三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留下了聽到消息趕來見最後一面的靜秋,再也難以挽回的遺憾,而兩人生前唯一在相館裡合拍的一張照片,也成了靜秋此後一生的珍藏

M4.jpgM3.jpgU3.jpgU4.jpg             

         這部電影除了男女主角的純愛故事當作主線外,還有著跟靜秋對照組,由姜瑞佳飾演的靜秋同學魏紅,一個任性的女孩,跟她的母親(由呂麗萍飾演)之間的親子關係,因為她的任性未婚懷孕又偷偷墮胎的行為,傷透了一直苦心栽培她的母親。

 

       也讓我們看到不管是哪一個世代,同樣艱難的大時代生活困境,因著人個性的不同,也讓命運有了不同的輾轉,家庭出身的好壞,跟後來一生的命運流轉之間,不一定絕對成正比,大小環境的輾轉,人性的善變,讓一切的變化實在很難定論。 

 

       另外,這部戲還有一個特色,就是邀請了許多中國影界大腕,也就是台灣所說重量級的影帝影后,為兩位都是首次演出電影的男女主角跨刀演出,從飾演村長的李雪建開始,靜秋母親的奚美娟、到飾演魏紅母親的呂麗萍,個個都大有來頭,可以說是一時之選,願意這樣跨刀演出,當然都是看在名導張藝謀的面子上。 

 

        李雪健,1954年出生於山東菏澤。現年57歲,中國演員。1978年,進入中央實驗話劇院。在空政時,他曾因在話劇《九一三事件》中扮演林彪而奪得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

 

      1980年起,李雪健開始參演影視劇。擔任主要角色的影視作品包括《焦裕祿》、《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荊軻刺秦王》、《四十不惑》等8電影以及《渴望》、《水滸傳》、《抉擇》、《歷史的天空》、《搭錯車》等電視劇。在影視方面,他曾獲得第11屆飛天獎最佳男配角獎、第9屆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第11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第14屆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第3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 

 

        奚美娟, 1955年生,上海川沙人,中國影視女演員,國家一級演員,。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金雞獎最佳女主角。

 

        呂麗萍,1960年生,現年51歲,中國電影、電視劇女演員,基督徒,出生於北京市。

 

        1984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同年,在黃蜀芹導演的影片《童年的朋友》中飾演羅姐,這也是呂麗萍的電影處女作。

 

        1988年,在吳天明導演的影片《老井》中飾演段鳳喜此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和《大眾電影》百花獎的最佳女配角,以及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

 

         1991年參與演出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使呂麗萍獲得了電視觀眾的廣泛好評,並因此獲得了中國電視飛天獎最佳女演員獎。

 

         1992年,在周曉文導演的影片《青春無悔》中飾演劉潔。再次獲得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

 

         1993年,在田壯壯導演的影片《藍風箏》中扮演了陳淑娟(媽媽)一角,憑本片獲得了第六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和第一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2010年,憑《玩酷青春》中單身母親一角獲得第47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很久沒有看過這麼清清如水的純愛故事,電影美得像一首詩,從男女主角身上散發的笑容氣質,到電影的影像風格,都讓人緬懷那樣年代下的無悔青春,沒有人願意再回去那樣人性顛沛流離相互猜忌的年代,一如現在速食年代的俗艷愛情,當人們吃飽了,有了獨立的經濟能力後,卻失去了在愛情中最原始的本質,一份相扶相持不求回報的溫暖。

 

         現在的人心貪得無厭,電視上那些俗不可耐炫耀著外表財富,大剌剌地在螢光幕前,為了所謂的娛樂效果,拿自家臭不可聞無聊至極的愛情婚姻家事,當成社會大事與國事般談論的下流藝人,跟那些口沫橫飛自以為是,其實是小丑跳樑的政客與名嘴,為了追求名利的種種言行,螢幕上那些讀書與不讀書惡行惡狀大放厥詞的人物,面目一樣可憎,讓人厭倦到一個無以復加。

 

       如果你也有著同樣的感受,那麼花點時間看看這部「山楂樹之戀』,就算是一種夢幻青春的緬懷吧! 也是一種讓人如沐春風的感懷。

 

  「山楂樹之戀」小提琴配樂 MV,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58290aIdQ

  

 <導演張藝謀的話> (引用自Yahoo! 電影頻道的幕後花絮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379)

 

       「這是一部獻給我自己的電影,紀念我同樣曾經經歷過的那一段歲月」

   

        張藝謀出於1951年出生西安市,由於父親畢業於黃埔軍校畢業的,伯父又身在臺灣,在那個年代被認為是黑五類,很長一段時間抬不起頭。

 

         政治成分不好,1968年第一批就下鄉去農村插隊的,也因此,那一段上山下鄉在農村插隊的生活,幾乎就是「山楂樹之戀」裡描寫的那個年代,張藝謀導演,自己也就僅僅比書中的男主角老三大一點,只不過故事發生在湖北,他是在陝西。

 

       也因此他覺得「山楂樹之戀」是更真實地接近於大多數人曾經共同有過的生活。套一句大陸的話,比起王朔貴族大院裡的生活,「山楂樹之戀」要更接地氣些。



      「當時大家的確會在乎出身,像靜秋那樣的家庭出身,父母都會告誡兒子不要和她搞對象。當時我爸媽不知告誡我多少次,不要和政治成分不好的來往。

 

         然而像老三和靜秋這種特別簡單的戀愛,毫不猶豫地說是普遍存在。「山楂樹之戀」小說裡因為老三死了,所以這份愛情才成為永恆,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即使有些不真實,他成為了一個完美的人。」 



        「但從我的角度來看,小說裡有些不太真實的地方。像是靜秋不論上山或下鄉,那時我已經認為這只是『走過場』的一回事,今天去去明天又回來了,所以電影當中的魏紅這個角色才跟他媽說,現在誰還哭啊?也因此像是農村小夥子長林想追靜秋,這樣的事情原則上是在沒有出路的、完全絕望的情況下,城裡人才會嫁給農村人。



       另外就是老三對於政治時局的前瞻性的高見,也有些不合時代性,那個時代最悲劇的,就是做壞事的人不認為在做壞事,我們學校就打校長、打老師,把校長的胳膊都打斷了。

 

       另外,原著中靜秋的心路歷程過於糾結,我讀那個部分不愛看,都是翻過去的。這些部分我自己在拍的時候也就無法全部照搬。」



       不管是一天,或是一輩子,不管甚麼時代或是甚麼環境,張藝謀是相信真愛的人,而「山楂樹之戀」當中初戀的單純,又恰巧是附著在時代氛圍的壓力下,但正因如此,「山楂樹之戀」不像我們幾十年來,常見到的那種時代的題材,很符號化的把那些年代展示出來,我覺得它恰恰是文革的另外一個角度,只是時代背景下的一個故事,一個並不特別的故事,即使不可能承擔對整個苦難時代的描寫,我卻恰恰喜歡這樣,它反而更真實的貼近了我們的生活。」



     「裡面有場戲,靜秋媽媽抓住靜秋和老三,告訴他們不可以,兩個年輕人同意暫時分開,老三走之前給靜秋包腳,女兒那裡掉眼淚,我覺得母親心裡也同樣在淌淚,但卻又不得不這樣做。

 

       通過母親的愛去告誡,因為家裡出身不好不能犯錯,請你不要耽誤靜秋的前途,不談太多的大道理,政治和社會的背景,融在人物的心理和行為中,表現在對話上,後來母親有一段說,當年我也是這麼愛上你爸爸,女兒就哭了,這也是母親的無奈。」



      「我拍「山楂樹之戀」這種電影,就是這個態度。把政治和社會、歷史的氛圍融在人物當中,溫潤無聲,卻讓人細細感受。」

 

       剛開始在討論「山楂樹之戀」的改編劇本時,編劇想突出那個特殊年代裡的性壓抑,導演張藝謀卻跳開了他以往作品從「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當中擅長探討的性壓抑,反而希望拍出一部獻給自己的電影,紀念一段歲月,只呈現出兩個人的情感狀態的純真。

 

U1.jpg

 <女主角周冬雨介紹>

 

         張藝謀為了這個「史上最純淨的愛情故事」跑遍內地大江南北,親自甄選了不下6千多個人選,在第二輪才相中冬雨,一位擁有難能可貴的清純、青澀氣質的90後女孩。導演張藝謀認為「她像一張白紙,對現實社會中的很多人情世故全然不懂,不僅長得乾淨清純,甚至表情、性格,都像山泉一樣,清澈透明,幾乎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原版靜秋」,故選擇周冬雨拍攝《山楂樹之戀》。

 

       周冬雨,(1992年12月27日,現年18 歲 ),出生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因出演張藝謀的電影《山楂樹之戀》而成為新一代「謀女郎」。 因參與電影拍攝未參加2010年高考,2011年1月19日,參加北京電影學院的招生考試,引起眾多媒體關注。

 

       周冬雨在老師的眼裡,是一位性格文靜,品學兼優的學生。學習出色,是學校蒲公英藝術團的成員,多次代表學校,參加省市級別的舞蹈比賽並獲獎。 電影上映後,馬上成為大陸媒體及粉絲的新寵,之後簽約北京新畫面影業有限公司。

 

「山楂樹之戀」在第六十一屆柏林影展首映會,男女主角出席片段,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Uz8IU8qVqg

  

2011 年北京電視台春晚晚會中,周冬雨與竇驍合唱「山楂樹之戀」,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dmNvXqGXoY

  

電影的主題曲「山楂樹之戀」,其實是源自俄羅斯的民謠「山楂樹」而來的,分別有俄羅斯原曲跟中文版。俄文版原曲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kaKhtcmoxE  

 

「山楂樹」中文版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iIISTaBHhA

 

U2.jpg 

<男主角竇驍介紹>

 

竇驍(19881215日,現年22歲),是來自加拿大的華裔青年,通曉多國語言,出生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後移民加拿大,在溫哥華渡過了青年時代。2006年,居住於溫哥華的竇驍參加當地《加拿大中文電台AM1470》和台灣《可米製作》舉辦之《SunShine Nation》並獲得「溫哥華陽光少年 Sunshine Boys 」選秀活動的冠軍,回到中國入讀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主修攝影,因演出《山楂樹之戀》而出名。

 

導演張藝謀稱讚他有潛力,肯吃苦很踏實,多才多藝。

 

竇驍接受鳳凰衛視中文台「魯豫有約」節目名主持人魯豫的訪問,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1OvXBXu0g


2011.3.10 「山楂樹之戀」台北首映會會後,男女主角在國賓長春戲院與觀眾的會談,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fcEqj2A9-M  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xhZgszZk    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7BLMS6H3nc

 

 

 

這部電影因為在2010年中國內地放映後大受歡迎,在今年的2月,小說也推出電視版,當然從導演到男女主角都跟電影不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山楂樹之戀」電視版片段,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JOywq-vqs

 

L1.jpg  

山楂樹之戀 (Under the Hawthorn Tree)

上映日期:2011-03-25

       型:劇情、愛情/片長:154

       製:張偉平

       劇:尹麗川、顧小白、阿美,改編自艾米的小說《山楂樹之戀》

導  演:張藝謀           

演  員: 

周冬雨飾演靜秋

竇驍飾演老三(孫建新)

 李雪健飾演村長

奚美娟飾演靜秋母

薩日娜飾演村長妻子

呂麗萍飾演魏紅母親

於新博飾演張長林

成泰燊飾演羅老師

姜瑞佳飾演靜秋同學魏紅

<友情出演>

孫海英飾演老三父親王勁松  

       樂: 陳其鋼

       影:趙小丁

       輯:孟佩德

製片商:北京新畫面影業有限公司、 IDG中國媒體基金、美錦影視文化(北京)有限公司與環球電影(2010)夥伴有限公司 

發行商 :北京新畫面影片有限公司、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與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台灣發行公司:原子映象有限公司

官方網站http://blog.sina.com.tw/atom 

 

()

 

1. 文化大革命: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5%8C%96%E5%A4%A7%E9%9D%A9%E5%91%BD

 

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稱文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始於1966年的一場重大政治運動,被廣泛認為是自1949年建國至今最動蕩不安的災難性階段,常被冠以「十年動亂」或「十年浩劫」。

 

文革的指導思想來源於毛澤東提出的「四個存在」理論,即「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中,始終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鬥爭,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存在著帝國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進行顛覆和侵略的威脅。」在此基礎上,毛澤東發展出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

 

文革自1966年開始,結束時間則存在爭議。官方認為到1976年毛澤東去世和四人幫的被捕後被宣佈「勝利結束」(1978年憲法《序言》:「第一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勝利結束,使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文化大革命的指導思想和政治成果均在19816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被正式否定,決議認為毛澤東應負上責任。該決議的正式表述是:「『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2. 紅五類: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4%85%E4%BA%94%E9%A1%9E

 

紅五類是1949年以後在中國社會上對某些人的稱呼,先是指履歷表上出身填寫為革命軍人、革命幹部、工人、貧農、下中農的一群人。後來也泛化到指稱他們的子女為紅五類。作為家庭成分(政治身份之一)的特定指稱,帶有彼時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複雜的、不易為後世所理解的感性意義。

 

「紅」指這五類家庭成員在現實社會的階級分層結構上,與執政黨、現政權(「紅色江山」)的性質是一致的,具有先天的政治正確性(「自來紅」),是其階級基礎、主體和依靠對象。因而在種種資源佔有、利益分配(升學、招工、晉級調資、分房、醫療等社會流動的機遇和福利)上,他們享有優先權;在政治參與(參軍、提干、參選人民代表、從政為官)、接班人的培養(入隊、入團、入黨、選拔各種積極分子和入選幹部後備隊名單)上,享有優先權(因為「根正苗紅」);在運動對象的選擇、甄別上,享有豁免權。

 

3. 黑五類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91%E4%BA%94%E9%A1%9E

 

黑五類是在文革時對政治身份為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右派等五類人的統稱,與紅五類相對。

 

文革後有研究者鑒於這一分類名單變動不居的特性,為適應它的不確定性,用了一個生造詞「黑類」來涵蓋「黑五類」、「黑六類」、「黑七類」、「黑八類」、「黑九類」的不同稱謂,以避免名實間的時空錯位。知識分子在文革前夕非正式加入黑九類。在現代社會中,不受歡迎或被排斥的人都或被稱為「黑五類」。

 

4. 內地傳媒所說的 8090後的年輕人,指的是出生於19801990 以後的人們,等同於台灣稱的七、八年級生。

 

5.本文中介紹的電影海報與劇照,無任何商業利益考量,係引用自Yahoo! 電影頻道,版權歸屬原子映象有限公司與Yahoo! 電影頻道。 

 

6、本文介紹的電影影片與MV,無任何商業利益考量,是引用自Youtube (),版權歸屬Youtube 頻道、相關音樂發行公司、原子映象有限公司,或上傳者所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