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jpg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喜歡我的電影文,請幫忙至我的FB 粉絲頁「SJKen的浮光掠影」按讚,謝謝。)       

 

 

 

上週淺談了雷不雷文的議題(淺談電影評論文雷不雷文的議題 ),引發了比寫一般電影評論文更多的閱讀人數,剛好這假期看了「5月一號」這部電影(「5月一號」--- 人海遼闊,世路多歧!  ),可藉此進一步來說明,賞析一部電影,其實有很多層面,遠比雷不雷那種粗淺的得知電影結局爭論,來得更具有思考與探討的價值。

 

其實「5月一號」電影中,有很多的畫面與劇情的編寫安排,都隱含著導演或編劇,想藉由對白的長短與敘事形式的簡約或華麗呈現,傳達他們給觀眾的想法,這些都是很值得深入探討的點,映後座談本身的目的,除了滿足一般大眾對明星演員在電影演出後的情感投射崇拜外,對於某些專業影評人或各專業領域的觀眾,可能更想透過問答之間,進一步了解導演隱身在電影背後真正想表達的企圖,另一方面,導演也能從觀眾發問問題的深淺廣窄度,去感受觀眾對自己作品的了解程度。

002.jpg      

一部電影,從導演與編劇的角度,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結局,其間的轉折與說多說少,在理性的票房收入預期,與感性的個人作品內蘊之間的拉扯,投資方、製片、導演之間,在開拍之前,可能都經過外人難以體會的討論次數,其間不管最後的決定如何,取捨之間,相信導演會是最掙扎,或者說自我評斷批判最多的那個人。

 

當然電影故事的劇情轉折與結局,操之在導演與編劇的手裡,不同的安排會引導觀眾往哪個層面走,在上映之前事先早都經過內部精密的盤算,同時也看導演本身對文字消化轉換成影像之間的功力與態度,這是為甚麼小說文字改編的電影,永遠很難討好大部份的觀眾的主因。

 

因為小說讀者在研讀小說時,是毫無羈絆拘束的時空奔馳,想像力依個人生活知識背景可以無限延伸,又完全不負任何成敗責任;但電影從業人員可沒這麼幸運,一部電影的完成,在時間、金錢成本、劇本、演員與其它技術層面的配合,本身就是一個極其複雜又十分精密的時空壓力!

 

能夠像玩命關頭7(「玩命關頭7」--- 家人,心永遠的歸屬。 )的導演溫子仁,在聲譽極佳的前作玩命關頭6(「玩命關頭6」--- 六度絕命狂飆,超激動作挑戰觀影極限 )導演Justin Lin因不肯跟投資方妥協前提下,竟然在極短時間臨危受命,以一個拍鬼片跨行到動作片,卻能拍出了票房與口碑都更上一層樓的玩7,是極為罕見的,除了跌破大家眼鏡,讓人始料未及外,Justin Lin與James Wan 兩人未來誰會接手玩8,還真的頗令人玩味!

 

這就是牽扯到導演與攝影,甚至是剪輯與幕後特效人員專業的功力與個人偏好,如果有人要探討玩6與玩7的好上加好之間的落差,這本身就是一篇很值得深入去探討的議題。

002.jpg  

但一般在寫電影評論文的作者,因為在下筆前,通常是在電影上映前,除了個人寫作能力與偏好外,有的作者還會將包括電影觀眾、片商投資方、台灣電影市場票房、與電影公司宣傳方式等諸多因素考慮進去,也因此所寫出的文章大都只會點到為止,更別提有些在媒體定期撰寫專欄的資深影評人,還有著一篇文章字數多寡的限制,所以更不會在一篇文章中,深入探討前面所提及這些環節,因為對於那些尚未看到電影的觀眾而言,可能也很難深刻體會。

 

因為如果要深入去探討電影中的各個環節,比如從導演拍片最原始的企圖、電影劇本的合理性、選角與演員個人表演與互動能力、攝影風格、剪輯、配樂、特效處理等等,都能發展成一篇篇的專文去研討,這其中還端看電影評論者的背景涵蓋面。

 

舉例來說,以剛看完的「歡迎光臨國家藝廊」這部電影來說,如果是由具備博物館管理經營背景,或是專業畫家藝評家來介紹,可能切入的角度就跟一般電影影評人下筆的角度不同,當然也牽扯到文章是要寫給哪種類型的讀者看。

002.jpg  

另外以張艾嘉導演新作「念念」(「念念」---想念執念,放下成長。 )來說,從一些媒體訪談中,張導也提及這部電影花在拍完電影後的剪輯時間最長,原因在於將片中的時空調度透過不同剪輯安排,所呈現的先後,就會有迥然不同的感受與體會,她在這方面有許多的掙扎取捨,或許是因為這樣的關係,電影在上映之後,引來了好壞參半的評價,有趣的是我看到某些給予負面評價的朋友,點出的問題聚焦在劇本薄弱,敘事能力很差,幸好攝影很美等方面,這其中是因為不了解導演的用心所致。

010.jpg  

像這些不管是正負面的評價,或是深入從某個層面去進一步探討電影給人的感受,其實都比雷不雷來得更有意義,以「5月一號」這部電影中,不管是從兩代愛情與友情觀的異同,或是從單身到同居、愛情到婚姻的夢幻與真實世界,家庭經濟物質彌補與親子情感之間落差,甚至是校園男女面對感情問題,包括師生與同儕之間,其實都能衍伸成深入探討學校教育、愛情與親情等議題的專文探討。

 

不同世代都有發言的權力,但透過「5月一號」這樣跨越時空的電影中,讓台灣兩代親子有機會,在被電影中兩代對情感表達保守與直接的笑梗逗笑之外,也能透過看電影,讓兩代之間學習與了解對方在愛情與友情的態度,其實是一堂很重要寓教於樂的課。

 

對照在電影中飾演一派樂觀自信的女學生,卻在真實世界因遭友人罷凌選擇輕生,以及最近大眾眼中擁有高富帥特質的高醫高材生,一位眾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因得不到的愛情弒情敵後自殺的事件。

 

面對這些年輕生命隕落,除了證明長久以來,社會過於鼓吹顏值的膚淺價值觀的謬誤外,如何透過電影引領兩代觀眾去深入思考,如何陪伴年輕學子面對生命與感情的挫折,除了影評人之外,社會各界的有心之人,透過電影的觀後感文字,如果能發揮更多正向的力量,相信是大家所樂見的,自然也遠比探討雷不雷的議題來得更有價值。

 

 

 (註)

 

一、本文中介紹的電影海報與劇照係引用自各相關電影公司 FB相簿 (例如甲上娛樂https://www.facebook.com/Firstofmay2015/photos_stream),與開眼電影網 (http://gallery.photowant.com/b/gallery.cfm?action=still&filmid=fftw45201520)等,圖片僅作為推薦好電影之目的,無任何商業利益之考量,版權歸屬各相關電影公司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另移作商業使用。  

 

二、本文介紹的電影相關影片,無任何商業利益考量,是引用自Youtube(http://www.youtube.com),版權歸屬各相關電影公司所有。  

 

三、本文觀影心得文字,版權歸屬SJKen個人所有,未經本人書面同意,請勿任意引用、分享、轉載與下載,盜文必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