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 的浮光掠影」與「SJKen的美食與旅行手扎FB粉絲專頁」,美食體驗是版主體驗後個人主觀感受,感受因人而異,不具任何商業促銷意圖。)
續前兩篇繞行了這間位於台北市南港區昆陽街164號,81年的市定古蹟「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外圍環境,包括「舒心木棧道」、「順心心願牆」與「暢心錦鯉塘」一圈後,這篇引領大家走進由文創團隊精心打造成「靜心苑-療癒古蹟」的內部環境,看看規劃設計出的「悉心待客室」、「養心膳食堂」與「靜心養氣坊」,整棟日式建築內部的特色風格。
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非位於松山療養所,而是與松山療養所,隔著昆陽街相望,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興建於1935年(昭和10年),屬台灣日治時期高等官官舍標準頒布前的日治晚期(1922-1945 年)間所規畫之官舍,建築面積約50坪左右,規模隸屬於第二種高等官官舍。「松山療養所」在日治時期有30年的歷程,經歷過7任所長,任期長達9年短僅1年,都無明確文獻紀載。1945年(民國34年)國民政府改組為省立松山療養院,迄2013年(民國 102年)7月23日「衛生署」依行政院令升格改制為「衛生福利部」,「松山療養所」正式更名為「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期間也更換過十幾位的院長。
根據「靜心苑-療癒古蹟」官網簡介,「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整棟建築保存至今狀況良好,建築平面格局略呈L型,典型日式和洋折衷官舍形式,坪數約45坪,在起居空間使用上共分五處,包括傳統日式建築中的「座敷」、「次間」、「居間」、「茶之間」及「女中室」,椽側或廊下增加防曬、隔絕天熱,「居間」代替中央走廊,連結兩側廊道。
無論是雨淋板的設置、和式小屋二重樑屋架、空間格局、建材等,大多為日治時期營建技術之展現,其中「室內傘型天花」以及「入口外玄關兩側柱型裝飾」皆為其特殊語彙之呈現,因此,在建築方面具有其文化資產價值。
屋頂木架構調查時,樑柱得經緯標示清楚,並發現「上棟式」的「幣串」上還留有裝飾紙扇的痕跡,幣串註記日期為昭和十年十二月二日,值得在修復工程進場施工前,仔細檢查細部處理方式,及構造中隱藏的工匠職人留下的註記(如古番付)或年代及簽名,將之紀錄並選擇得以保存續用的部分,讓歷史建築的故事得以延續。
當天在門口就先看到「雨淋板」、「和式小屋二重樑屋架」與 「入口外玄關兩側柱型裝飾」等日式經典建築特色,門前的木質招牌上以書法寫的「松山療養所所長宿社」,與木門、木傘架,散發著典型日式傳統建築的氛圍,門口牆上也有以木板寫著禁外食、禁煙與禁帶寵物入內,提醒來訪客人共同保護這久經歲月滄桑的日式老宅。
推門進去是「悉心待客室」,為維護古蹟建築,除了玄關外,一踏入老宅內須先脫鞋著襪進入,也註明店內使用的豬肉來源,確保用餐的消費者吃得安心。
除了接待桌前有專人說明「參訪及在室內用餐」與「純拍照不用餐」的收費方式與規則,也可以看到一些活動海報與展品,包括當代藝品拍賣盛宴,廣邀各方收藏人士參與活動共襄盛舉,一些典雅充滿藝術感的擺飾與古物,也出現在「座敷」、「次間」、「居間」的展示廳內,讓大家可以邊享用下午茶或午晚膳的同時,也能四處逛逛,欣賞這些精挑細選的古文物。
像是一些具有歷史感的日本江戶時期官窯、柴窯製品、老式收音機、電風扇、瓦器、瓷盤、裱畫、花瓶、木櫃、擺飾、茶壺、茶碗、茶器等等各具風情的展示品,都讓人在欣賞室內建築不同格局之餘,還能細細端詳品味箇中精髓,有的展品旁還附上專文解說歷史,讓人更清楚這些寶物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