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為超限制級電影,未滿 18 歲的未成年朋友請勿觀看。喜歡我的電影影評,請幫忙在 SJKen的電影評論FB粉絲頁 按讚,謝謝。)
「好久不見」
「嗯 …」
「過了這麼久,你原諒了我嗎? 」
「嗯 … 原諒了…」
「那你不愛我了嗎? 」
「…. 」
「不,我不相信…我不相信你忘得了我們曾經的感情與纏綿…」
(本片為超限制級電影,未滿 18 歲的未成年朋友請勿觀看。喜歡我的電影影評,請幫忙在 SJKen的電影評論FB粉絲頁 按讚,謝謝。)
「好久不見」
「嗯 …」
「過了這麼久,你原諒了我嗎? 」
「嗯 … 原諒了…」
「那你不愛我了嗎? 」
「…. 」
「不,我不相信…我不相信你忘得了我們曾經的感情與纏綿…」
一位在游泳校隊受訓的年輕選手,
擁有令人豔羨的身體與愉悅的性愛生活,
與媽媽與交往兩年的女友同住一個屋簷下,
夾在佔有慾很強的單親母親與女友之間,面對誰比較愛他的爭奪,
他卻選擇了愛上了另一位大學男孩;
如果愛是命定的不由自主, 為什麼周遭的人們,從親人到陌生人,對兩人的愛如此錯愕?
忙著用懷孕與暴力攻擊,企圖扭轉兩人不為世俗所容的錯愛,
因為「少」見多「怪」,不容主流價值觀遭到挑釁與動搖。
於是真愛沉淪,兩人像站在漂浮的摩天大樓頂端,
或者在時間的長河裡壓抑自我,在不為人知的黝暗中撫慰寂寞的情思,
或者在主流多數族群的價值觀下,慘遭暴力恫嚇遺恨人間。
在今年的金馬50國際影展,只選了一部「性別越界」的電影作品,來自波蘭新銳導演湯瑪士‧瓦西萊斯基執導的「泳敢愛」(Plynace wiezowce / Floating Skyscrapers ),跟另一部在今年贏得坎城金棕櫚大獎的「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一抹湮沒在記憶深海的幽藍 ) 一樣,都觸及了性取向更少為人知的「雙性戀」族群。
當「異性戀」與「同性戀」在世界各國,因著文化、宗教、種族與風土人情,而產生了著不同程度的拉扯對抗的議題時,電影創作者,卻更進一步地,走出了過往幾年,有關壁壘分明爭論不休的異同性戀爭議話題,而選擇走向了「雙性戀、異性戀與同性戀」人心交錯的情感泥沼描繪,兩位導演一澄清一刻意,在不同的國家中,透過電影訴說或是挑動主流族群的神經。
如果說「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是導演用一段感情的偶萌與飄散,說出了在感情的世界中,愛恨分合的關鍵在人性,而不在性取向,不管哪一種族群,都因著家庭背景、個性的歧異,才是讓愛走向了漸行漸遠的離散;
一位中斷在法國演藝事業的義大利女演員,
回鄉陪同知名鋼琴家母親,一起處理幼年成長的城堡莊園拍賣,
處在一個面對兄長因病驟然離世,又無力挽回家道中落的傷感處境,
在巨大的飄零感中,偶然與年輕的男友,開啟了一段相遇又相離的愛情,
兩人的感情在上下兩代的曖昧疑雲, 與人工授精求子的拉扯中冷熱互換,
在黯然飄離的古堡與親人離世中, 找尋一絲從哀傷孤寂中掙脫的曙光,
一段悲喜交錯的人生光影起落間, 嗅到了親情與愛情走過的人性芬芳。
上週一晚上,在金馬影展中看了這部入選2013 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片,今年5月在法國上映的電影「我曾擁有那座城堡」(Un château en Italie/A Castle In Italy),由演而優則導的女星瓦萊麗雅‧布魯尼‧特德斯奇(Valeria Bruni Tedeschi)執導。
電影「我曾擁有那座城堡」以俄羅斯劇作家安東‧契訶夫的「櫻桃園」為故事原型,也是她個人與家族的半自傳性作品,她有一位知名的鋼琴家與演員母親瑪莉莎‧布魯尼(Marisa Borini),以及同母異父的妹妹,前法國第一夫人卡拉‧布魯尼( Carla Bruni)。
一齣以喜劇近乎鬧劇的獨特對白與演出方式,來呈現一段悲傷沒落的家族興衰史,讓人在觀影過程中,處在一種不知該笑還是該哭,很奇妙詭譎的氛圍裡,算是今年金馬國際影展看過的電影中,在情感呈現上,最特立獨行的一部作品,跟世人對於悲喜的認知定義有極大落差的呈現,這跟俄羅斯劇作家安東‧契訶夫的戲劇原作「櫻桃園」慣有的風格有關。
俄羅斯劇作家安東‧契訶夫,個人簡介請見維基百科:
中文版: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4%B8%9C%C2%B7%E5%A5%91%E8%AF%83%E5%A4%AB
卡蜜兒‧克勞戴(Camille Claudel),
法國名雕塑家羅丹的學生與情人,
一位因愛恨而憤世忌俗的19世紀天才藝術家,
卻被至親送進了精神病院禁錮,
一關30年,從生到死的日夜身心折磨。
週末在金馬國際影展,看了法國電影「最後的卡蜜兒」,是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得主「人,性本色」法國名導布魯諾‧杜蒙(Bruno Dumont)的新作,也是奧斯卡金像獎、坎城影展、威尼斯影展、柏林影展四大影展大滿貫影后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 演技顛峰代表作。
電影「最後的卡蜜兒」,一部導和演同樣令人震撼的電影,講述法國傳奇性人物卡蜜兒,被幽禁在精神病院30年的悲慘人生,今年3月在法國上映,讓觀眾得以窺見了19世紀一位女性天才藝術家,無端被囚禁30年至死的故事,也是兩人為卡蜜兒‧克勞戴(Camille Claudel)的平反之作。
2013金馬國際影展搶先在11月22與23日兩天上映,讓影迷一睹為快,預定2013年11月29日在台正式上映。
「表面所看見的,往往跟事實有所出入。
請你從頭到尾耐心聽完我說的故事,
不要只憑片段就遽下結論,這樣,
這段訪談才有它存在的意義 …」
在今年的金馬50國際影展已看過的五部電影中,對這部由旅美印度女導演米拉‧奈兒(Mira Nair)所執導的「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印象深刻。
電影由「全面鎖定」的里茲‧阿邁德 (Riz Ahmed)、「結婚友沒友」的凱特‧哈德森(Kate Hudson)、「X戰警: 金鋼狼」的李佛‧薛伯(Liev Schrieber)與「驚悚末日」基佛‧蘇德蘭(Kiefer Sutherland )領銜主演。
一位出生在巴基斯坦豪門,信奉伊斯蘭教,家道中落的18歲青年赴美求學,從常春藤名校畢業後,透過面試幸運進入華爾街最大的國際知名財務顧問公司任職,原本表現傑出前程似錦,深受上司與公司的肯定,還在短短幾年內,成了公司最年輕的合夥人。
在老舊公寓內跳上跳下桌的貓咪,
一隻老是跟著貓咪四處流竄的狗狗,
一位愛問話、插話與尖叫的小女生,
一位冷漠又心事重重的媽咪,跟酷酷的大女兒,
一位追著老鼠踢球的鄰居,老是在睡覺的奶奶,
究竟在柏林這一家的一天中,從早到晚,
人與貓狗之間,會有些甚麼樣的事情發生呢?
昨晚看了金馬50國際影展的第四部電影,由瑞士新秀導演拉曼‧楚舍( Ramon Zürcher),首次執導就一鳴驚人的德文生活小品「柏林貓咪日記」(Das merkwürdige Kätzchen/The Strange Little Cat )。
電影從一天的早晨開始,前一晚兄妹西蒙(Simon,由Luk Pfaff 飾演)與卡琳(Karin,由Anjorka Strechel 飾演),先後回到柏林的家中,準備等待晚上,跟家中其它成員聚餐。 看起來冷漠,有時心事重重的母親(由Jenny Schily 飾演)、卡琳(Karin,由Anjorka Strechel 飾演),與一聽到機器噪音,就會從口中發出比機器聲響更高分貝的調皮小妹克蕾拉( Clara,由 Mia Kasalo 飾演),還有沉默寡言的父親(由Matthias Dittmer飾演),四人一起在廚房的對話掀開序幕。
整部電影其實是很平凡的家庭分子之間的對話,像是夫妻之間,就是一些交代到超市買些日常用品清單,或是鄰居或朋友誰誰等會過來幫忙修理洗衣機,或是記得叫兒子幾點去接祖母晚上來用餐等等,極其平淡的對話。
但妙的是因為家中養了一隻愛爬上桌,跟家人一起用餐,又會大剌剌四處在家中趴睡,還有一隻成天沒事幹,卻唯獨對貓的一舉一動一聲一響,感到十分好奇的狗狗,所以像個小跟班,成天追著貓在跑,加上一貓一狗都有個喜歡想盡辦法,推門闖入房間的怪習慣,所以來到家中的親戚與鄰居,總是會對此投諸好奇的眼光與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