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 的浮光掠影」與「SJKen的美食與旅行手扎FB粉絲專頁」,旅遊體驗是版主體驗後個人主觀感受,感受因人而異,不具任何商業促銷意圖。)
桃園有三間主祀開彰聖王的百年古廟,兩間位於大溪,以創廟時間來看,建築於康熙12年(西元1673年),至今已有348年,位於桃園市大溪區的「大溪仁和宮」最悠久,也是臺灣第一座主祀開漳聖王的開基祖廟,別稱大溪埔頂仁和宮與埔頂仁和宮,另外兩間都是被當地信眾尊稱為大廟,同樣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開漳聖王廟,第二間是同樣位於大溪,座落在福仁里和平路100號,建於嘉慶18年(1813),迄今已有217年悠長歷史的「福仁宮」,之前已有專文推薦((桃園和平老街走春)「大溪福仁宮」--- 牛年正月初一迎新喜,香火鼎盛祈安康! )。
這篇介紹的是位於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208號,創立於乾隆10年(西元1745年),迄今有276年歷史,也是位於桃園市區最熱鬧中心,被當地人尊稱大廟的「桃園景福宮」,是桃園十五街庄的信仰中心,祭祀圈涵蓋桃園區全部,及龜山、八德、蘆竹部份地區信眾。景福宮主祀神明為開彰聖王,配祀為玄壇元帥,神像供奉於正殿,之後為了滿足各方信徒信仰需求,更陸續增加佛教神祇、道教神祇、各行業祖師爺、泉州尊奉神祇、助產之神、媽祖等,展現了佛道信仰的融合和諧。
每年農曆元月十七日至開漳聖王、玄壇元帥分靈的大溪仁和宮與南崁五福宮進香,是「桃園景福宮」的祭典盛事之一,熱鬧的遶境,總吸引數以萬計的香客參與,農曆二月十五日則為開彰聖王聖誕,三月十五日玄壇元帥聖誕、七月十五日豎燈篙、放水燈、普渡法會,都有戲劇演出等一系列祝壽酬神活動,為期數十日,場面浩大。
去年12月中旬造訪,當天天氣晴朗,陽光下的大廟「桃園景福宮」顯得特別靈氣湧動氣勢非凡。廟前龍池中央金龍現瑞,四側龍口噴泉庇佑前來祭祀求平安的廣大信眾,228假期全家可以攜老扶幼,一同前來參拜祈福。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與「SJKen 的美食與旅行手扎FB粉絲專頁」,旅行體驗是版主體驗後個人主觀感受,感受因人而異,不具任何商業促銷意圖。)
農曆新年開春正月初一,全家開車前往桃園大溪和平老街的「福仁宮」走春,祈求國泰民安瘟疫退散,部桃事件告一段落,大年初一的和平老街人潮湧現,愈晚愈多遊客造訪,店家忙得不可開交,其中這棟位於桃園市大溪區福仁里和平路100號,建於嘉慶18年(1813),迄今已有217年悠長歷史,被當地人尊稱為大廟的信仰中心,主祀開漳聖王的宮廟「福仁宮」,除了宗教祭祀活動外,素以廣場舉辦打大陀螺文化與競賽聞名,這點從走過大溪橋,沿著中正公園階梯往上走,沿途橋上都以大陀螺妝點的景觀,可見其古老的民俗文化,在做好相關的防疫措施後,新春香火鼎盛,人潮絡繹不絕,重現了過往的榮景。
建廟的緣起,跟當時漳州移民有關,他們為了免去逢年過節,要花費時間渡大嵙崁溪至埔頂祭拜開漳聖王,所引發的不便,便由李炳生(李騰芳之父)、呂蕃調、林本源等人集資共同發起建廟,才有了「大溪福仁宮」,經過兩百多年的變遷,如今的「大溪福仁宮」,不僅僅只作為大溪漳州信仰重地,在廟裡也有祭祀客家、潮州、泉州地方神祇,包括天上聖母與千里眼順風耳,象徵了不同種族之間的大融合;日人侵台時期,福仁宮設立了「安民局」作為當地抵日據點,日治時期則被移作為「衛戍醫院」,之後又歷經二次重建,才有了現在的規模。
「大溪福仁宮」占地300餘坪,為一座三殿式建築,屋頂皆為假四垂設計,中廳或廂房都設有二支龍柱。主殿挑高與二層樓後殿高度相當,象徵主祀及陪祀的神祇無大小之分。被和平老街一分為二的廟埕,早期常見孩童齊聚打陀螺、里民們閒話家常的景象,現除了當作停車場,亦是社區活動場地,還有如今少見的戲台,過往每逢農曆二月十一日的開漳聖王誕辰慶典,都會舉辦「賽神豬」活動,由李、江、林、簡、張廖、黃、呂、王游、陳與雜姓十大姓氏輪流獻神豬,十年一輪,每個家族都視此活動為大事,神豬由專業師父彩繪花紋,再送至「福仁宮」廣場獻祭,而來自四面八方的信徒,則隨著北管鑼鼓吹奏傳統樂曲,民俗戲曲等傳統表演參拜祭祀,成為當地一年一度的宗教盛典,然而,隨著時代演進忌殺生的觀念改變,這項曾經有百年歷史的「賽神豬」活動逐年式微,宰豬改由麵龜、麵線、橘子等食材製成「創意神豬」取代,但民俗文化傳承的意味與熱鬧氛圍仍舊保有。
正月初一約莫中午抵達「大溪福仁宮」,天氣十分晴朗,整座廟宇在藍天陽光照耀對比下,顯得閃閃發光,廟外和平老街上人聲雜沓熱鬧非凡,廟前一排開漳聖王三角旗迎風搖曳威風凜凜,廟宇一排紅燈籠由外到內高高掛,廟內香火盈繞肅穆誠敬,洋溢著年節的喜氣與歡愉!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與「SJKen的美食與旅行手扎FB粉絲專頁」,旅行體驗是版主參訪後個人主觀感受,感受因人而異。)
六月底和好友花蓮半日遊,有許多心儀景點受限於時間都只能割捨,但當天下午用完餐,前往這間位於花蓮縣吉安鄉吉安村中興路345-1號,建於1917年的日本古寺,倒是不虛此行,雖然過於商業化的操作,讓古寺內少了昔時的質樸清幽的面貌,但寺內所藏古文物,還是很值得一訪。
根據維基百科簡介,「慶修院」原為日本真言宗吉野布教所,為日本和歌山縣伊都郡「真言宗高野山金剛峯寺」的海外別院。金剛峯寺(こんごうぶじ)是高野山真言宗總本山寺院。山號「高野山」(こうやさん),與京都的「東寺」同為真言宗密教之聖地。開基(創立者)為弘法大師空海,在弘仁七年(西元816年)創建。以「紀伊山地的聖地與參拜道」的一部分,登錄為世界遺產。
慶修院舊名「真言宗吉野布教所」,布教所內供奉主神弘法大師空海、不動明王與毘沙門天王,所內直立高約2米的「光明真言百萬遍」石碑,以及請自日本四國的八十八尊神像。
「真言宗吉野布教所」建於日據時代1917年(大正6年),吉安舊名Cikasuan(阿美族語,意為:柴薪很多的地方),漢人譯作「知卡宣」或「七腳川」。「七腳川事件」(明治四十一年,西元1908年)之後,日本政府選定台灣較晚開發區域,如花蓮,以解決農村人口過剩、耕地與糧食不足的問題,在今日花蓮吉安鄉,成立吉野村(吉野移民村),將生活貧困的日人移居來此開闢建村,移民大多來自日本四國德島縣吉野川延岸,於是就把這裡改稱「吉野」。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 的浮光掠影」與「SJKen的美食與旅行手扎FB粉絲專頁」,旅游體驗是版主體驗後個人主觀感受,感受因人而異,不具任何商業促銷意圖。)
七月下旬來到這間位於台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218號,建於1856年清文宗咸豐6年(西元1856年),現被列為國定三級古蹟的「艋舺青山宮」,搭乘台北捷運板南線,不管是從西門站還是龍山寺站出站,大約要步行10~ 15分鐘,走到西園路一段與貴陽街二段交叉口,看見路口巨大的牌樓,順著貴陽路二段往內走,一分鐘不到就抵達「艋舺青山宮」,再往前走幾步就連接到知名的華西街夜市,這裡的街景保有一種古樸的氛圍,小吃與古蹟特別多,喜歡老台北風情的朋友,來這走一趟細細品味周邊的街道建築,與平價小吃,會是一趟很棒的宗教、文化與美食之旅。

「艋舺青山宮」俗稱青山宮、青山王宮、青山王廟、青山王館、王爺公館或臺北青山宮,是一座主祀青山靈安尊王的道教廟宇,廟佔地不大,但三層樓的建築古色古香、雕樑畫棟,從廟宇上方的龍鳳呈祥與栩栩如生的眾神像,不管是畫工、雕工之精美,都讓人嘆為觀止,與大稻埕慈聖宮同屬百年古廟,但花費在維護古蹟方面的財力與精力,「艋舺青山宮」真的超越許多。
廟前光是解說古廟的起源歷史石碑就多達三大塊,廟前懸掛著一整排黃底紅字的廟名與主神聖名的燈籠十分醒目,兩側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長串燈籠,對於八、九月飽受暴雨狂襲的全台各地信眾來說,真的很重要。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 的浮光掠影」與「SJKen的美食與旅行手扎FB粉絲專頁」,旅游體驗是版主體驗後個人主觀感受,感受因人而異,不具任何商業促銷意圖。)
週日下午跟著好友來趟大稻埕文化美食之旅半日遊,搭乘台北中和新蘆線,從大橋頭站 2號出口出站,當天是走走停停,一路沿著重慶北路二段前行,穿梭在巷弄中,來到了延平北路二段,經過了太平與永樂兩間百年國小,看到了位於延平北路二段與涼州街口的仁安醫院,就離「大稻埕慈聖宮」不遠了。


如果是要直接參訪「大稻埕慈聖宮」的朋友,從大橋頭站2號出口出站左後轉,到了重慶北路二段左轉直行,到了涼州街口右轉靠左邊走,遠遠就能看到了大稻埕慈聖宮的牌樓,左轉進入就來到了保安街49巷。
廟前左右兩邊各有一排老牌的美食小吃攤,包括阿蘭大鼎魩仔魚蛋炒飯、原汁排骨湯、阿華鯊魚煙、毛蟹、汕頭包子、四神湯等等,廟前廣場兩棵大樹成蔭底下,都是小吃攤用餐客人的景象,就已抵達這間位於台北市大同區慈聖里保安街49巷17號的「大稻埕慈聖宮」。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