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大家好好保重。

目前分類:音樂賞析 (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 的浮光掠影」與「SJKen 的浮光掠影 FB粉絲專頁」,音樂體驗是版主體驗後個人主觀感受,感受因人而異,不具任何商業促銷意圖。)

 

2021年新年快樂,揮別暗淡沉悶的2020年,一起歡慶迎接充滿希望的2021年,祝大家心想事成平安健康又喜悅。

Taipei 101 Fireworks, Happy New Year 2021 to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

今年首拍第一支影片,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cmQ5wIdb6M&t=127s

2-IMG_64411-IMG_6443 

影片配樂選自Youtube提供免費的配樂選段,完整原曲源自奧地利音樂家莫札特寫於1787年的著名作品「G大調弦樂小夜曲」(德語:Serenade für Streicher in G-Dur),作品號 K. 525,別稱《一首夜晚小曲》,或《弦樂小夜曲》、《第13號小夜曲》( Eine Kleine Nachtmusik/One Small Night Music),作品共四個樂章,已經具備交響曲的標準框架,完整原曲,請參看這影片,樂曲介紹請參見維基百科說明,對喜歡聽古典樂的朋友應該是耳熟能詳,全曲充滿正面積極,振奮人心的力量,搭配台北101的跨年煙火美景,讓人充滿光明的希望!

 

(註)

一、本文與第一支自拍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cmQ5wIdb6M&t=127s,版權歸屬SJKen個人所有,非商業用途歡迎載明出處後轉載分享本文,如需移作商業使用,請與本人連繫合作細節,未經本人書面同意,不得任意下載、轉載、分享、塗改,盜用必究,謝謝。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001.jpg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喜歡我的電影文,請幫忙至我的FB粉絲頁「SJKen的浮光掠影」按讚,謝謝。)

 

在聆聽與了解這次即將於2016828日來台演出的4位英國倫敦西區頂尖劇院菁英歌手的音樂生涯與聲音後,接著來介紹這次「2016 極致英國倫敦西區音樂會之夜-酒店主人」(2016 THE MASTERS OF THE HOUSE-SING THE MUSICALS)的演出曲目:

 

<Act 1>(第一幕)

 

Overture(序曲)

 

Jesus Christ Superstar ( 選自音樂劇「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1971.10 首演」選曲)

 

《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是著名音樂劇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作詞人蒂姆·賴斯(Tim Rice),兩人繼)孤海浮燈(The Like of Us)和《約瑟的神奇彩衣(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之後一起合作的第三部音樂劇,也是他們攜手獲得空前成功的第一部音樂劇

 

《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作品以搖滾音樂劇的方式呈現。本劇以十二門徒中的猶大為主角,以現代的觀點來增添描寫猶大對耶穌的憂慮以及失望,以音樂及歌曲來刻畫耶穌與猶大間的愛恨情仇。

 

想進一步了解全劇,請參看維基百科簡介http://ppt.cc/SgKPQ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1.jpg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FB 粉絲頁」按讚)

 

喜歡音樂劇的朋友,不少人是選擇自助旅行,直接飛到美國紐約、英國倫敦的音樂劇勝地聆賞,但如果你沒有餘暇或精力這樣做,那麼今夏就要抓住由千禧娛樂創意有限公司主辦的「2016 極致英國倫敦西區音樂會之夜-酒店主人」(2016 THE MASTERS OF THE HOUSE-SING THE MUSICALS)的機會。

 

不用出國,暑假就可以和親友在台北TICC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大會堂,一起欣賞四位出演過著名「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及「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知名音樂劇的英國頂尖音樂劇歌手飄揚過海,從倫敦到台北,以出色的天籟美聲,攜手為台灣的聽眾,獻唱多首音樂劇經典名曲,為高溫暑熱的台北仲夏夜,注入一泓清泉,2016828日僅此一場,2016/06/06 中午12點全台已全面正式開賣,購票詳情請看文末資訊,不管您是單純喜歡音樂劇的愛好者,或是有心正往音樂劇這條路上學習的朋友,千萬別錯過今夏今夏最華美的音樂饗宴!

 

這次透過千禧娛樂創意有限公司盛情邀約來台演出的,4位來自倫敦西區頂尖劇院「The Masters Of The House」的菁英歌手,都擁有豐富精湛的演出經驗,先從2016 極致英國倫敦西區音樂會之夜-酒店主人 (音樂劇選曲音樂會) 宣傳影片中,搶先一睹他們的演唱風采,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nNrsKzQNR4

另外,也可參看「The Master s of The House」英國倫敦演出宣傳片段,內有這次將來台演出的兩位歌手Sara Louisa ParryNik Stoter的精彩獨唱與合唱演出,不僅嗓音讓人驚豔,演出身段也十分生動,片中也有部份選曲,涵蓋在這次來台演出的曲目中,讓人備受期待 !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ifMhTT3TbY

 

他們不僅在英國倫敦演出,也應邀到全世界巡迴演出了16年,充份展現了他們精湛的唱功和表演身段,音樂會之夜,每每從序曲開幕的和弦,他們就以自身精湛各具特色的天籟美聲,搭配默契十足的專業樂團,重新演繹這些大家或耳熟能詳,或陌生但首首經典音樂劇選曲,帶領觀眾一起暢遊聆賞一場美妙絕倫的仲夏夜音樂饗宴,先來一一介紹這些演唱實力雄厚豐富的頂尖音樂劇歌手演員背景,再來分享這次演出的曲目說明。


002.jpg  

Sara Louisa Parry

個人簡介: http://www.singerspro.com/uk/singer/profile/sara-louisa-parry

個人演出作品集錦(Sara Louisa Parry Showreel),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dhzBRxW7OE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緊接著上一篇文章中,所推薦幾位享譽國際,詮釋功力為世人所知曉肯定的中日大師級的小提琴家,所演奏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版本後,本文要持續介紹中外不同版本的小提琴以及其他樂器改編的演奏版本。

 

        第一位介紹的是以色列裔的美國小提琴家吉爾‧ 夏漢(Gil Shaham)演奏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版本。

 

         吉爾‧ 夏漢(Gil Shaham) ,1971年2月19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洲(Illinois) Urbana ,現年51歲,當年跟著以色列科學家的雙親,以學術交流定居在美國伊利諾州,父親Jacob Saham 為天體物理學家,母親Meira  Disking是細胞遺傳學家,妹妹 Orlia Saham 為一名鋼琴家,吉爾‧ 夏漢(Gil Shaham) 畢業於紐約 Riverdale , Horace Mann 高中,當他兩歲時全家曾返回以色列耶路撒冷,七歲開始師從耶路撒冷Ruben 音樂學院的教授 Samuel Berstein 學習小提琴。 

 

         1980年9歲時,開始在 Isaac Stern(1920 ~ 2001), Nathan Milstein(1904 ~ 1992)與 Henryk Szeryng(1918 ~ 1988) 等知名小提琴大師前表演, 之後更飛往美國科羅拉多Apen 音樂學院學習,師從另一位大師 Dorothy DeLay (1917 ~ 2002),這位名師旗下叫出過許多知名的小提琴家如 Itzhak Perlman(1945 ~ ) 、Sarah Chang (장영주,1980 ~ )與 Jens Ellerman。吉爾‧ 夏漢(Gil Shaham) 娶了襖洲出生的小提琴家Adele Anthony (1970 ~), 育有Elijah 與Ella  Mei 兩小孩的幸福家庭。

 

     1982年,年僅11歲的 吉爾‧ 夏漢(Gil Shaham)就贏得了  Claremont 競賽的首獎,也因此獲得前往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學習的機會,在那裏他除了師從 Dorothy DeLay (1917 ~ 2002)Hyo Kang 外,他跟他的妹妹也一起就讀哥倫比亞大學學習。


     1989年吉爾‧ 夏漢(Gil Shaham) 開始了他的職業演奏生涯,首演是在一個難得的機會下,代替了 Itzhak Perlman 在一系列的演出中,與英國倫敦愛樂交響樂團,鋼琴家Michael Tilson Thomoas (1944~) 合作,雖然是臨時被告知前往代替演出,但他平常在校所受的嚴格訓練,讓他得以演奏一曲 Bruch and Sibelius concerto 西貝流士協奏曲的作品,而風靡聽眾,得到了大眾的肯定。

 

      1990  他收到了 Avery Fisher Career Grant 的獎項肯定。

      1992   他又獲得了 Siena Accademia Chigiana 的 Premio Internazionale 的獎項肯定.

      2008   再一次獲得Avery Fisher Award 的肯定

 

       這些年吉爾‧ 夏漢(Gil Shaham)  已經跟國際許多知名交響樂團合作過,包括美國紐約愛樂、柏林愛樂、多倫多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以色列愛樂,芝加哥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俄羅斯國家愛樂交響樂團、舊金山與費城交響樂團等,他的古典音樂作品錄製也獲得葛萊美獎的肯定,以及其他像 Grand Prix du Disques, Cannes Classical Award, Ritmo Prize and others 的榮耀。他本身也擁有一部1699年史特勞斯 " Comtesse de Polignac" 的名琴加持,是1989年芝加哥大學提供貸款讓他購賣保有的。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在痞客邦上認識了許多老師的文友,包括了MAYJUNE老師、博士老師、Proync 老師、東海Amy 老師、Maria 老師與Cannes 老師等好友,想在這一天藉由這優美的曲子「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祝福這些朋友與全天下的良師「教師節快樂」,也跟喜歡古典音樂的朋友一起分享交流,這部由華人完成,震撼國際的小提琴協奏曲代表作。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最早源自於初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十六卷中,提及的一句「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描述祝英台女扮男裝求學,在學堂裡結識同窗梁山伯,從友誼發展成愛情,但最終因家長阻撓,無緣結縭的愛情悲劇故事,多年來透過了包括歌仔戲黃梅調川劇京劇越劇豫劇粵劇等地方戲曲,以及舞蹈、音樂劇、舞台劇、黃梅調電影、電視劇、動畫、演唱會、遊戲、漫畫等多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改編傳承,絕美又悲傷的愛情故事,深印在世間紅男綠女的內心深處。 

 

       越劇的藝術形式,成型於二十世紀30年代,而浙江上虞縣(與越劇發源地嵊縣同屬紹興府)祝英台的傳說,在此之前已在浙東地區流傳千載,成為當地民間文化的一部分。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一齣經典劇目,但早在越劇「梁祝」出現前,就已被當地多種民間小調所取材,自然而然地成為早期越劇的必演腳本,這些都成了後來越劇「梁祝」的創作滋養。 

 

      中國作曲家何占豪陳鋼當年分別以26與24歲的年齡,兩人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旋律為基礎,寫下了這麼曲目悠揚,情感轉折繁複,由喜到悲的小提琴協奏曲作品。「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這首作品完成於1958年,1959年5月27 日首演,至今超過半世紀,後來更進一步改編成琵琶、古箏、二胡、高胡、革胡及鋼琴的五重奏版本,經由不同的音樂家的演奏,一路傳承至今。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作曲家之一,1933年出生的何占豪先生是浙江諸暨人,自幼受越劇迷的祖母影響,愛好越劇,1952年19歲時加入浙江省越劇團樂隊,任揚琴、月琴演奏員,開始學習小提琴。1957年24歲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專業,後轉入作曲系,從師丁善德先生,有此成長與學習的背景積累,也是成就出這部偉大的作品的創作原因之一。  

 

       另一位作曲家,1935年出生的陳鋼先生,中國上海市人,回族,著名鋼琴家、作曲家,音樂人陳歌辛之子。 陳鋼先生早年師從其父,和匈牙利流亡音樂家瓦拉學習鋼琴和作曲。1955年20歲時進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專業學習,同樣師從丁善德先生學習作曲,師從桑侗學習和聲,師從阿爾扎馬洛夫學習作品分析理論,1959年畢業前與何占豪先生,一同合作創作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從而聲名大噪。  

 

中國越劇明星共同演出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選段--- 化蝶,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TrSyEIws0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流傳至今已超過半世紀,中外已有無數傑出的小提琴家演奏的版本,情感的詮釋濃淡各自不同,都讓人聽得如癡如醉,讓聽眾猶如化身成故事中的男女主角梁山伯與祝英台,邊聽著音樂邊跟著他們的遭遇而心情起伏,有時春風拂面甜如蜜,有時輕巧俏皮盡展年少愛戀嬉遊的歡愉,到其後兩人的情感遭逢巨變讓人不捨,雖然兩人深情依舊不曾一刻稍變,無奈造化弄人,在那婚姻還依循著媒妁之言,父命難違的年代,留下了令人動容又心碎難平的遺憾,這樣一段震爍古今的真愛,在如今的網路發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益發地漠,真愛淡如水的年代,每每聽來,都不免都有一種恍如隔世的黯然神傷。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世人簡稱為「梁祝」,由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何占豪陳鋼,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旋律為基礎,於1958年創作完成。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進行首演,第一位首演者, 由中國知名小提琴家俞麗拿,當年年僅18歲,首演後,此曲備受好評。不僅在中國,在外國華人聚集區,也廣受歡迎,從此走上國際舞台,蔚為風潮,贏得了國際關注的聲譽。   

 

上海故事「我與梁祝那些事」(上),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sVekNQ2dt8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崔成奉05.jpg  

 

     「生命安排什麼,就感謝什麼,生命給了什麼,就享受什麼。」--- 崔成奉

 

        被喻為韓國男版蘇珊大嬸,南韓的美聲孤兒崔成奉(Sung-Bong Choi),在2011 年6月南韓選秀歌唱比賽(Korean Got Talent) 初賽中,以一首義大利歌曲「Nella Fantasia 我的美夢」一鳴驚人,但更讓人驚訝與感動的是,在他驚人的溫暖厚實嗓音背後,竟有著令人鼻酸的成長故事,孤苦悲慘的身世、自力求生的成長過程,徹底感動了也征服了包括宋允兒在內的三位評審,以及全場的觀眾。這段影片被上傳到網路,引起了全世界的共鳴。

  

        崔成奉(Sung-Bong Choi)於2011年6月初登場演唱第一首義大利歌曲「Nella Fantasia-我的美夢」,並跟評審的對談中,讓人慢慢知道他的悲慘身世,但最令人驚艷的是在這樣的成長過程中,他並未因此被擊倒,還自修擁有了驚人的演唱實力。

 

 

 

「Nella Fantasia  我的美夢」 (歌詞中文翻譯引用參考陳霆工作室與其他版本潤飾而成)

 

 Nella Fantasia---

在幻夢之中

io vedo  un mondo giusto

我看到了另一個公義的世界

Li tutti  vivono

那裡每一個人

in pace e in onesta'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O4.jpg  

 

       每一個世代,都有屬於他們的音樂,

       而有些朋友, 不僅僅屬於台下安靜聆聽的聽眾,

       他們的骨子裡, 流轉著創作的血液,

       他們的血液裡,激湧著創作的音符。  

       只有當他們能

       用年輕的生命發光,

       用創作的熱情燃燒,

       用青春的歲月記憶,

       盡情揮灑骨子裡的音樂才華,彩繪出獨特的音樂蒼穹時,

       才能讓不安定的靈魂, 找到生命最好的宣洩出口,

       而這樣用盡生命超載能量的創作,

       讓我們有機會聽到,這世界更精采而多樣化的音樂創作!

        

      O3.jpg  

  

       今天要跟你推薦的,是最近這兩天聽到的一張新專輯,從2011年5月31日開始預售,即將在6月20日正式發行的「超載樂團合輯」。這張合輯包含了五個音樂風格迥異的新生代獨立樂團,共同呈現的好聲音與音樂  ---  「美味星球」、「黑人音樂社」、「Viva Life」、「紙片女孩」與「Pure 飄耳樂團」。

 

O2.jpgO1.jpg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001.jpg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 FB粉絲頁」按讚,謝謝。)   

 

經過了連續一兩個星期,全台艷陽高照的旱象,還有前幾天與颱風擦邊而過的失之交錯,一向讓人厭煩的雨水,在這兩天的出現,倒成了深受大家歡迎的及時雨,因為透過傳媒的報導,大家都知道,只要下得夠多,就可紓緩今春以來的乾旱,所帶來的無水危機,不管是對需水甚殷的農耕人家,還是竹科的工業用水,又或是一般大眾的民生用水,應該沒有人想因為限水造成生活的不便,更不想因此還要面對蠢蠢欲動的水價與水飲料調漲,所以難得是讓許多朋友,以一種好心情來迎接雨天的降臨,起碼晚上睡覺時感覺很涼快。

  

所以就藉這機會跟大家分享一首好聽的英文老歌「Singing In The Rain」,由已逝的美國老牌影星金‧凱利( Gene Kelly 1912 - 1996)珍‧哈根 (Jean Hagen,1923 ~ 1977)黛比‧雷諾(Debbie Reynolds,1932~ 2016)唐納‧奧康諾(Donald O'Connor,1925 ~ 2003),於1952年演出的經典歌舞片「萬花嬉春 Singing In The Rain 」中的一段雨中跳舞的畫面,當時以40 歲演出的金‧凱利,以此片榮獲奧斯卡金像獎,他開啟了美國歌舞片的盛世年代,有太多精采的作品流傳至今,部部都是經典,先來看看當時這段經典畫面。 

  

電影「萬花嬉春 Singing In The Rain 」的主題曲「Singing In The Rain」其中雨中歌舞的片段,是片中男主角金‧凱利( Gene Kelly 1912 - 1996)的經典演出代表作,歷久彌新,詞曲歌聲與舞姿無一不經典,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1ZYhVpdXbQ

Singing In The Rain  詞 :  Arthur Freed  曲 : Nacio Herb  Brown

Doo-dloo-doo-doo-doo

Doo-dloo-doo-doo-doo-doo

Doo-dloo-doo-doo-doo-doo

Doo-dloo-doo-doo-doo-doo...

I'm singing in the rain

Just singing in the rain

What a glorious feelin'

I'm happy again

I'm laughing at clouds

So dark up above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大概有不少朋友,都是因為在網上聽到看到這支影片,一首由旅德的中國創新民歌演唱藝術家龔琳娜,在2011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上演唱的「忐忑」,才開始認識她,因為從頭到尾有聽沒有懂的歌詞,加上她演唱時奇異華美的裝扮,誇張的臉部表情與肢體語言,在網路上迅速引起注意,龔琳娜和樂隊們的演奏,也被內地的網友們形容為「很給力」,「給力」是中國大陸今年最火的流行詞,也是中國網路熱門用語第一名,從中國紅到了美國,還登上紐約時報電子版,意思是說「太棒、太厲害了!」,現在大陸年輕人會說「太給力了」,取代了之前的「真牛」,等同台灣我們所說的「太酷了 」!

 

      龔琳娜唱歌的時候,臉部表情活靈活現,眼珠子忽而瞪得圓滾滾,忽而眯成一條線,唱歌時隨著音樂節奏,更不時搖頭晃腦、加上擺臀扭腰。而演奏的團隊裡,有一位吹笙的樂手,一直做陶醉狀地閉著眼,隨著節奏擺動頭,眉毛也跟著上下移動。而另一位吹笛子的演奏家,則跟隨節奏前傾後仰,有時候還把脖子伸得­老長(參照下方龔琳娜於2010年10月演出的版本),這樣唱作俱佳的組合,自然引起了網民的注意。

 

    

 

     再加上她的演出,又經由王菲、王力宏、與梁靜茹幾位知名歌手,先後在演唱會上、電影裡跟訪談中,或模仿一小段演唱,或純做表情對口演唱,藉由流行歌手的魅力與媒體的報導,也引來許多網友與不同類型的表演藝術家,紛紛發揮創意演唱,不管是有模有樣的翻唱,還是純粹笑鬧的誇張演出,都讓這首歌一夕之間,成了大家口耳相傳有中國特色的網路神曲,後來又被運用到香港賀年的電影裡的喜劇橋段,更是讓這首歌成了2011年開春,紅片海峽兩岸四地最夯的歌曲。

 

 王菲貼在微博的聲音模仿檔 

 

王力宏版對口模仿 

 

梁靜茹2011年新春賀歲演唱一小段 

  

 

     其實這首歌,根據與作曲者老鑼的訪談,老囉,也就是龔琳娜的德國老公,人生與音樂路上的最佳創作夥伴,這首曲的創作早在幾年前就完成,也不是他心中最好的作品首選,如果不是龔琳娜在2010年下半年,在一場晚會上演唱的影片,被PO 上網,也不會再度引起大家的注意,瘋狂受歡迎的程度,也是他們兩位始料未及的。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昨晚聖誕夜有人開心,有人傷心,有人溫馨,有人寂寞,你是怎麼度過的呢? 不管是一個人、兩個人還是很多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或是多首讓自己難忘的耶誕情歌,今天跟你分享這首「The Christmas Song 」,陪著你度過這特別的一天---聖誕節,這首歌寫於1944年,遠遠早於在這兩天,被選為聽到最厭煩的兩首聖誕歌曲,分別是

80年代的Wham 的Last Christmas (1984) , Wham 成軍於1981 年的英國流行偶像天團,由George Michael 跟Andrew Ridgeley 組成。

(中文簡介: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8%81%E7%8C%9B%E6%A8%82%E9%9A%8A

  英文簡介http://en.wikipedia.org/wiki/Wham)

 

(原始  MV 有版權限制無法引用,請直接上Youtube 觀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1zWafQF1hc)  

與 90年代 Maria Carey 的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1994) 之前。

Maria Carey 1970 年生,現年40歲,美國歌手、唱片製作人、詞曲作家、演員。她的母親是擁有愛爾蘭血統的白人歌劇女歌手,而曾任航空工程師的父親,則擁有非洲及委內瑞拉血統,因此凱莉常被美國媒體歸類於黑人歌手。

凱莉因其1億8000萬張的唱片銷量和無數的音樂榜單記錄,以及5個八度的高亢音域和洛可可式的演唱技巧聞名於世。 凱莉也被世界媒體譽為90年代至今的跨世紀天后歌手之一(另四位分別是:席琳·狄翁惠特妮·休斯頓、瑪丹娜、仙妮亞·唐恩)。

(中文簡介: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1%AA%E9%BA%97%E4%BA%9E%C2%B7%E5%87%B1%E8%8E%89

 英文簡介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ia_Carey)

   

再回到「The Christmas Song 」這首歌,先聽聽流行歌手 Jessica Simpson 版本 

Jessica Simpson 1980 年生,現年30歲,美國流行音樂歌手與演員。

(中文簡介: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D%94%E8%A5%BF%E5%8D%A1%C2%B7%E8%BE%9B%E6%99%AE%E6%A3%AE

英文簡介http://en.wikipedia.org/wiki/Jessica_Simpson)

 

歌詞:

Chestnuts roasting on an open fire,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不管你對歌劇熟不熟,也許都在不經意處,聽過這首由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 1924)所寫的詠嘆調「O mio babbino Caro  哦! 我親愛的父親」,喜歡聽歌劇的朋友,當然一定是耳熟能詳,這首著名的女高音詠嘆調。

 

        「O mio babbino Caro 中文翻譯成「哦,我親愛的父親」,是一首女高音詠嘆調,選自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 1924)單幕義大利語歌劇《賈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1918 年),劇本由意大利劇作家、歌劇本家、舞台和電影導演喬瓦基諾 · 福爾扎諾(Giovacchino Forzano,1883 ~ 1970)創作。

 

  賈科莫 ‧ 安東尼奧 ‧ 多米尼科 ‧ 米歇爾 ‧ 塞孔多 馬利亞 ‧ 普契尼(義大利語:Giacomo 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ía Puccini,1858--1924,簡稱為 Giancomo Puccini),義大利的歌劇作曲家,著名的作品包括有《波希米亞人》、《托斯卡》與《蝴蝶夫人》等歌劇,都是聽歌劇的朋友非常耳熟能詳的劇碼,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常演出的歌劇之一。

 

這些歌劇當中的一些歌曲,都已經成為了現代文化的一部份,其中包括了賈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歌劇中的O mio babbino Caro  哦! 我親愛的父親與《杜蘭朵公主》歌劇中的《公主徹夜未眠》(Nessun Dorma) 在內,如今也都成為歌劇女高音與男高音必唱的知名單曲 

 

賈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1918 年)故事,是根據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 1321)所創作的長詩「神曲」(Divina Commedia ,約於1308年開始創作,1321年前後完成)改編而成,這是普契尼所作的三合一歌劇(Il trittico)的最後一齣 ,而其中最著名的片段為女高音的詠嘆調 「O mio babbino Caro  哦! 我親愛的父親」,在1918 年12 月14 日,由愛德華七世時期英國女高音歌唱家佛羅倫斯·伊斯頓(Florence Easton,1882 ~ 1955) 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歌劇賈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 世界首演中,飾演勞雷塔(Lauretta)時,首次表演了這首詠嘆調 O mio babbino Caro  哦! 我親愛的父親,這首歌是勞雷塔(Lauretta)在她的父親斯基基(Gianni Schicchi)和她所愛的男孩裡努奇奧(Rinuccio)的家人之間的緊張關係,達到臨界點後演唱的,歌詞中將自己夾在親情與愛情之間的痛苦無奈,以及對愛情的堅定心意,不惜以死抗爭的心意,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合一歌劇》(Il Trittico)在1918年於紐約首次公演,這部作品由3個部分所組成。

第一齣是《大衣》(Il Tabarro),屬於恐怖的大吉尼奧爾(Grand Guignol)的風格;

第二齣是《修女安潔麗卡》(Suor Angelica),為感人的悲劇;

第三齣是《賈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是一齣喜劇。

歌劇賈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是第三部分也是最後一齣,卻是3個部分最受歡迎的,其中就包括了今天介紹的這首著名的詠嘆調O mio babbino Caro  哦! 我親愛的父親,整個故事大綱如下:

「 地點:義大利佛羅倫斯    時間:西元1299年

Buoso Donati 安詳的在床上過世。他的親戚們極度的悲傷,直到他們聽到謠傳:Buoso將他的遺產,全數要捐給當地的修道院為止。他們瘋狂的想要找出遺囑,而里努喬找到了遺囑,但是開出條件,除非齊塔答應他的條件,讓他娶賈尼‧斯基基的女兒勞蕾塔,他才要將遺囑交出來。

 

但是Donati家族其實看不起斯基基,認為他只是個剛到佛羅倫斯的鄉巴佬而已。齊塔同意這個條件,其實他才不管里努喬要娶誰,只要他們能夠有錢就好。並且開始讀Buoso的遺囑。果不其然,遺囑就如同傳言所述,整個家族的人陷入瘋狂。里努喬雖然提出建議可以找斯基基,利用他的聰明才智解決問題,但是遭到他們的否決。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音樂,對很多朋友的生命歷程中而言,是很重要的一環,不同的朋友,喜歡不同類型的音樂型態,有的人從一而終,有的人則隨著年紀增長而改變。但總有一些特別的歌曲,能夠跨越時間的長河,與語言文化的鴻溝,歷經了歲月洗禮,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永恆不滅的印記,而顯得意境更加甘醇而悠遠。

 

        一首動人的歌曲,往往超越了這些考驗之後,對很多朋友而言,就不再僅僅只是一首歌曲,而可能是生命流光中,一段珍貴的記錄,記載了也許是年少青春的熱情、單純與迷惘;也許是當時生命轉折中的悲喜起伏;也許是風雨交加過後千山我獨行的領悟,不管是愛情、是友情還是親情,不管是個人,還是與社會民族、甚至是與國家有關的記憶,都在一首首流傳的歌曲中,讓人低迴不已無法自己。

 

        一首好歌,就跟一本好書一樣愈存愈香,往往讓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紀的時候去聆聽時,聽到的會是不同的層次與蘊含。奇妙的是,同一首歌,卻又能引起在同一時代不同的朋友們,相同的情感共鳴,或許是因為當時的人們有著同樣的成長背景,容易產生類似的感受,而透過人們獨有的知識與情感的傳承,又讓這一首首的好歌,穿越時空留在不同世代的記憶裡,透過近似或賦於新意的曲風改編開創,而有了遙相呼應的人性溫暖,這篇文章是想跟你分享,這樣的一種心情。

 

        喜歡孫燕姿朋友,除了喜歡她演唱中文歌時,獨特咬字與唱腔之外,對她詮釋英文歌的實力,應該也不陌生,當然這跟她出生於,使用多國語言背景的新加坡有關。而在她曾經唱過的英文歌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2002年她在Start 自選集中收錄的「 Venus」,中英文歌詞如下:

 「Venus」

Goddess on the mountain top
Burning like a silver flame
The summit of beauty and love
And Venus was her name

She's got it
Yeah, baby, she's got it
Well,I'm your Venus, I'm your fire
At your desire.
Well, I'm your Venus, I'm your fire
At your desire.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喜歡文學的朋友,可能會聯想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1877 ~ 1962) 的同名作品流浪者之歌,1877年7月2日生於德國南方小鎮卡爾夫鎮雨騰堡(Calw Uerttemberg)的一個基督教新教牧師家庭,他的祖父是印度語言學家,父親還寫過關於老子的書。

 

       年少時的赫曼,被父親逼迫就讀神學院,後來因為精神疾病而休學,但他自幼立志成為詩人,1899年22歲時的赫曼,自費出版第一本詩集《浪漫之歌》,1904年27歲出版《鄉愁》後一舉成名,1906年《心靈的歸宿》,1919年《徬徨少年時》(另譯為德米安),1922年《流浪者之歌》,1927年《荒野之狼》等書,都顯現了赫曼受尼采、杜斯妥也夫斯基、史賓勒和東方佛教神秘主義的影響,1946年69歲時,終於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榮耀,1962年8月9日以85歲的高齡逝世。

 

      流浪者之歌是赫塞融和東西文化,探求人類內在精神真實體驗的一部鉅作,藉由書中主角求道的過程,反應出潛藏世人內心裡的各種不安、迷惑與莫名蠢動,對於周遭強大的誘惑,以坦白不假修飾的真誠,帶領讀者以一種平和、不執妄的喜悅心,去追求真我性靈的豐美與滿足的境地。

 

      喜歡舞蹈的朋友,可能會聯想到林懷民與雲門舞集,根據赫曼‧赫塞的小說,改編一齣充滿東西方思想交融禪意的同名舞作,從1994年首演,16年舞遍全球也感動全球的『流浪者之歌,傳遞的是一種自我流浪,人與土地之間的沉思,到雲門的舞台一角,光頭的僧人直直挺立,黃金稻榖由空中不斷落下,在他頭頂,身上,迸射出金色的光芒。三噸半的黃金稻榖鋪天蓋地,在舞台上累積成山,蜿蜒成河。 執杖苦行的朝聖者,步步艱辛地跋涉在這天地之間。喬治亞民謠溫暖綿長如河,他們的艱苦與滄桑彷彿在歌聲裡獲得了紓解和洗滌。一名舞者手持米耙,彎著身體,沉靜地把滿台稻穀犁成一道又一道,無始無終的同心圓。

 

      林懷民先生曾這麼說過:如果只能留下一個作品,我希望就是流浪者之歌,希望它在喧囂的時代裡,繼續帶給觀眾安慰與寧靜,像那穿過菩提葉隙, 斜斜照射的陽光。可見得這部作品,對他生命中深刻的意義,一位從1973年創立雲門舞集,浸淫舞蹈創作世界將近40年的大師,在80幾齣世人讚嘆的舞蹈創作中,選擇了這一部作為唯一的珍藏,必然有其值得深思的地方。

 

       算算時間,這是林懷民先生47歲時的創作,正是一個創作者身心都達最成熟巔峰的時期,太年輕時的創作,可能過不了自己的關卡,太晚期的作品,可能禪意十足寓意深遠,但年輕的朋友不見得能體會,所有的創作,不管深淺都需要知音,才算是圓滿了創作的互動,所以流浪者之歌從西方到東方,從赫曼赫賽到林懷民的東西交融激發出的創作,都值得細細品味其中深蘊的人生哲理

 

 2010年雲門舞集秋季公演 流浪者之歌,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LaGtt8bJe4

  而喜歡古典音樂的朋友,就會聯想到,在上一篇跟大家介紹到的,出生於19世界末跨越到20世紀初的,西班牙小提琴家 Pablo de Sarasate( 西班牙語:Pablo Martín Melitón de Sarasate y Navascués, 中文譯為 帕布羅·馬丁·梅利頓·德·薩拉沙泰-納瓦斯庫埃斯 1844 - 1908 )簡稱薩拉沙泰所創作的小提琴名曲流浪者之歌, 作品20」(Zigeunerweisen,No.20)簡稱流浪者之歌

 

        1844年出生的薩拉沙泰(Pablo de Sarasate),比1877年出生的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整整大了33歲,赫曼寫出小說流浪者之歌的時間是1922年,當時薩拉沙泰已經逝世13年,兩者之間有沒有相互影響的關係不得而知,但以赫曼赫塞對文學與音樂的浸淫,想來對薩拉沙泰的作品應該是不陌生的。

 

  接下來在這篇文章中,就要跟大家分享這首名曲的音樂背景,還有一起聆賞包括原作曲者薩拉沙泰親自演奏,與多位小提琴名家的版本,之後在結尾要推薦的是使用中樂器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讓大家聽聽不同的樂器音色,跟小提琴之間,在詮釋這首名曲的異同之處。首先來介紹流浪者之歌』。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上一篇跟大家分享了從流行歌曲卡門』,到歌劇卡門』的創作緣起與背景,也一起欣賞了不同流行歌手與歌劇名家的詮釋版本後,接下來要回歸樂器之美,跟你分享一首許多朋友耳熟能詳的小提琴獨奏曲『卡門幻想曲 』(Carmen Fantasy)

 

       如果沒聽過的朋友,就先來一聽為快,由名家 1974年出生在蘇聯的Novosibirsk ,現年才36歲的當代傑出小提琴家與指揮家,同時也是古董小提琴收藏家的 Maxim Vengerov ,所演奏的Franz Waxman在1946年創作的Carmen Fantasy 版本 ;

 

       再來聊聊卡門幻想曲的的創作背景與名家演奏版本。他的演奏風格細膩而優雅,聽古典樂在某種角度上,也跟聽流行樂一樣,不管是歌手或是演奏者,除了天生對音樂的領悟能力跟後天勤奮的練習,造就的基本功高下對比之外,更多的是音樂的詮釋背後,反映出他們不同的個性,

 

       同一首曲子,有的演奏聽來冷靜理智,有的熱情激盪,有的精準冷冽,有的深情浪漫,除了曲目本身原有的設計之外,很多是演奏者本身對歌曲的理解,並投注了他們的感情,Maxim Vengerov 有俄羅斯音樂家固有的精準技巧,但因為出生的年代不同,他演奏起Franz Waxman 的Carmen Frantasy , 不同於前輩雅沙‧海飛茲的冷冽完美精準到近乎冷酷,而是給人一種優雅自制的從容,也就是在炫技之餘,在情感的傳遞上,有一種濃淡深淺總相宜的平衡, 難怪跟另一位同輩的年輕天才Sarah Chang 被譽為前途無量的當代小提琴大家。

 

跟歌劇演唱家的合作片段,從中聽到琴聲跟歌唱家,從音量大小到情感互動之間的和諧共生,給人一種從容得宜的感受。

      

     卡門協奏曲』(Carmen Fantasy) 這首小提琴獨奏與交響樂團的創作,一共有三個不同的版本,

一、最早創作,也是最為人熟知的是Pablo de Sarasate(帕布羅·馬丁·梅利頓·德·薩拉沙泰-納瓦斯庫埃斯(西班牙語Pablo Martín Melitón de Sarasate y Navascués1844年3月10日1908年9月20),這位19世紀末傑出的西班牙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的創作。這首小提琴曲簡易版的都跟鋼琴合奏,華麗版才跟整個交響樂團合奏。

 

二、Franz Waxman(弗朗茨·沃克斯曼1906年12月24日1967年2月24日德國-美國猶太作曲家,電影配樂作曲家,指揮家。)於1946年為了電影『Humoresque』而創作,電影故事描述的是,一位年輕的小提琴家(由John Garfield飾演),與較他年長的女贊助人(由Joan Crowford飾演)之間的故事。這首作品都式由小提琴跟交響樂團合奏演出。

 

三、Jeno Hubay(潔若‧胡鮑依) (1858年9月15日--1937年3月12日 ),德國初生的匈牙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與音樂老師。有琴譜留下來,但是似乎很少有名家演奏。

  

      在這三個版本當中,以Pablo de Sarasate 帕布羅‧ 薩拉斯泰(後續文中再提到,以薩版簡稱)跟Franz Waxman 弗朗茨·沃克斯曼(後續以沃版簡稱)兩人的版本,最廣為人知。尤其是薩版的演奏技巧難度最高,所以就先從他的生平介紹起。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周末放輕鬆,SJKen今天要跟你分享的是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年10月251875年6) 創作的知名歌劇『卡門』(Carmen) 中,最為人熟知的一首歌『卡門』,先來聽聽張惠妹阿妹於2008年在台北小巨蛋的演唱的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mocxXS0zaQ

   

       喬治‧比才(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F%94%E6%89%8D) 有『神童』之稱,生於巴黎,本名Alexandre César Léopold Bizet。九歲時就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857年他獲得羅馬獎金,後到羅馬進修三年。1863年比才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採珍珠者》。他最自豪的歌劇作品『卡門』創作於1873年,取材自法國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說。但是因為題材的關係,在首演時並未獲得很大的迴響與成功,不堪打擊的他,竟然因此一病不起,三個月後就離開了人世,但也許冥冥之中,這麼棒的作品是不該被埋沒的,所以沒過多久重新上演的『卡門』就大受肯定,巧的是當天剛好是喬治‧比才出殯的日子。一些跟他同期,或是稍晚的知名音樂家,像是聖桑、柴科夫斯基、德布西等人,都給了『卡門』非常高的評價。從此之後『卡門』,便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作品之一,是歌劇史上演出最多的作品。

 

    『卡門』從十九世紀末誕生到二十世紀初,純粹都是以歌劇的形式演出,因此欣賞的人們都以生活優渥的歌劇迷為主,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因為美國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聲電影和查理·卓別林的一部無聲電影,才讓一般的觀眾,有機會接觸到這部歌劇,也因此讓『卡門』的明生更加傳頌響亮。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有過一次卡門熱潮,在1983年的幾個月內,由彼得·布魯克改編版的《卡門悲劇》上演,同時隆達導演弗朗切斯哥·羅斯協同多明哥,也拍攝了電影版的歌劇卡門。

 

       歌劇『卡門』(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D%A1%E9%97%A8) 一共分為四幕,

第一幕是在塞維亞的街頭,看守來回的走動,觀看菸廠女工之間的鬥毆;

第二幕則是描述吉卜賽人的生活和舞蹈;

第三幕是走私者的肖像;

第四幕:鬥牛士的遊行行列。

 

       整個故事發生的時間跟地點,是在19世紀初的西班牙塞維亞,故事是描述一位西班牙的吉卜賽女郎卡門,作風豪放大膽,一向生活在感官世界裡。她愛上了男主角沙展何塞,面對當時已有女友的何塞,她不但不放棄,還使出盡渾身解數,誘惑何塞上鉤,讓他因為跟人打架還有違反軍法不得不逃走,雖然他深愛卡門,對卡門的予取予求,總是逆來順受,但是當卡門變心時,他變得絕望而憤怒了,在看過臨終彌留的母親之後,還依舊深愛卡門的他,兩人在鬥牛場前相遇,得知在此之前,卡門已經答應另一位出門遠征的男主角艾斯卡米諾的求婚。他不斷懇求卡門,希望她能夠回心轉意,無奈卡門就是不答應,到最後憤怒的何塞,一刀將匕首刺進她的胸膛,當勝利的艾斯卡米諾,回到廣場的時候,卡門已經斷氣了。最後,何塞向士兵自首,整個故事最後以悲劇收場。 

 

      卡門的原曲哈巴奈拉舞曲  Habanera from Carmen,  Habanera 是西班牙文,因為源自古巴的哈瓦那(Havana)而得名,節奏為有附點的2/4拍子,也是許多20世紀新式舞曲如探戈(Tango)的前身,最有名的哈巴奈拉舞曲式,就是喬治‧比才為歌劇《卡門》第二幕所寫的詠嘆調:「愛情是一隻無法馴服的小鳥」,故事描述到『這時,士兵們叫道,怎麼不見卡門,此時,卡門在追求的小子們簇擁之中,上場了,她拒絕了他們的求愛,而唐荷西則自個兒低頭弄著鎗鏈,這時,卡門邊跳舞邊唱出了著名的《哈巴奈拉舞曲》,也在歌中陳述了她自己對愛情的看法,原歌詞如下: 我要愛你,你要當心!

 

      『 愛情像隻野鳥無人可以馴服它,沒有人能夠捉住它,要拒絕你也是徒然,威脅沒有用祈求不行,一個溫柔,一個嘆息,但我愛的是那人兒,他的眼睛會說話。

 

       愛情!愛情!愛情!愛情!那愛情像個吉普賽的流浪兒,永遠離法律自由飛翔! 你不愛我,我倒要愛你,我愛上你可要當心!你不愛我,你不愛我,我倒要愛你! 假如我愛你,我要愛你,就要當心!你不愛我,你不愛我,我倒要愛你,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前三篇舉了華語歌壇中不同世代歌手為例,跟你聊完了同一首歌,藉由不同歌手的情感投射,能賦於一首歌新的聽覺感受後,這篇想再舉一首英文歌曲為例,來說明同一首歌,在不同的嗓音與情感詮釋下,能衍生出多少不同味道的版本。

 

        經過聆聽與研究,個人發現西方歌手在這方面,擁有較大的揮灑空間與自由度。應該都跟東西文化,還有不同國家民族性,與文化背景差異有關,東方文化向來講究尊師重道,所以在華語傳統的歌壇中,大部分的歌手都是從模仿原唱起步,很難有空間唱出屬於自己的特色,而西方則尊重個人自由與差異,相對來說比較包容,當然並不是說西方就不尊師重道,或是講究傳承。 

 

       事實上不管東西方,在素來保守嚴謹,講究精準的古典音樂,或是芭雷舞領域,都還是非常注重千百年的傳承,跟東方傳統的京劇一樣,因為曾有過輝煌的年代,幾乎在這領域所有藝術層次創作的可能,都在過往的歷史中,產生了非常具代表性的藝術大家,所以很難讓後生晚輩,還有揮灑超越的餘地,當年郭小莊與吳興國,為傳統中國京劇所做的改良創新,曾經引來老一輩『大逆不道』的批評,但經過了時間的考驗,也證明了他們的遠見,的確又可觀之處。

 

        只是在遠見的背後,有著憂喜參半的現象,喜的方面當然是指他們的確都意識到了,傳統的戲劇節奏,如果不經過改良,一定難逃被時代淘汰的厄運,就像台灣的布袋戲,經過了黃俊雄家族第二與第三代的改變,除了在演出方式上,結合了超炫的影像科技,以電視電影與遊戲形式出現外,更以年輕世代能接受的面貌,像是源自於日本動漫界的『角色扮演』等等行銷包裝的方式,以快節奏的影像持續了這門難能可貴的台灣傳統戲偶文化; 

 

        憂的方面是年輕世代,即使是發源地的中國,都很難再現往昔京華煙雲的風華盛世,這當然跟時代潮流的改變有關,現代人娛樂休閒的選項,遠遠比以前多出太多,傳統戲曲如果沒能跟上人們的生活節奏,再好的藝術,都會因為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轉變,成了一門艱深難懂的藝術,自然就容易消逝。

 

 

       而不同於源自於民間的布袋戲或歌仔戲的限制較少,西方古典音樂與芭蕾舞,與東方京劇的起源,都是源自宮廷,是上流社會菁英分子欣賞的藝術,自然非常講究,只是這樣的講究,當時代與人心都在轉變時,人們也就從失去欣賞的興趣風,逐漸轉成失去欣賞的能力,就像出生在被影音掌控的世代,逐漸失去了欣賞純文字樸實之美的能力一樣,都是十分可惜又無奈的。

 

        從十九世紀末,東方國家因為一連串的戰敗,失去了國家領土統治權的同時,也失去了一個民族的自信心,整個二十世紀,即使是富強封閉如日本這樣的國家,一樣難敵西風東漸的影響,多少年來,在台灣也好,在香港也好,被日本統治過的就臣服於日本,被英國統治的就跟著搖滾踢歐式足球與喝下午茶裝優雅。

 

 

        而在80年代以前處於鎖國的中國,華人文化一再被外人跟自己人踐踏,一直到西方國家經歷了60年代性解放與越戰,日本經濟經歷了泡沫化,這些東西強國終於有些有識之士,察覺到了他們風靡全球的流行文化與經濟理論中,似乎欠缺了些甚麼,開始了自省,回過頭向中國、印度、埃及等古國取經,但是西方全球性的行銷包裝能力,還是遠遠超過的東方,積弱不振很長一段時間的國家,於是他們把從東方經典古書上所學到的東西,重新包裝後又回頭,以經濟與流行文化的面貌與手法行銷到全世界。

 

       可笑的是在東方,有一些西方樂迷,還是只會跟著人家的屁股喊好說前衛,卻對於自己文化的深厚底蘊不尊重不理解,只是一昧被淺薄的流行時尚牽著走,連西方社會中,原本最視為最弱勢族群的黑人音樂,都被幾個在當地混不出名堂的假洋鬼子,當成寶拿回台來炫耀,對於這種完全不懂別人文化背後的歷史滄桑,卻只著眼於音樂表面酷炫形式的ABC 歌手與歌迷, 表演的層次東西都不到位,卻沾沾自喜的狂妄愚昧,還真是讓人無言。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上回跟你聊到,唱歌真正能觸動人心的,不是多高超厲害的技巧,而是唱歌時所呈現的感情,因為音樂的緣起,本來就是為了抒情,人聲也是一種樂器,技巧的繁複多變,就像一般的樂器有高低音階的差異,都是為了展現與達到不同情緒的表達,而不是在炫耀技巧本身的困難度,像是真假音轉換,或是三連拍之類的唱法。如果是想參賽的朋友,唱歌的基本技巧當然要具備,但那跟唱進人心之間,還有很大的距離。

 

      不管一個人天賦的本錢有多雄厚,當聲音被經年累月地頻繁使用後,即使唱歌的技巧,隨著歲月進步到多純熟的境界,嗓音還是會因為歲月的關係漸漸疲憊,一定會遇到唱不上去的高音,或是低不下去的低音,張惠妹阿妹跟小哥費玉清都經歷過同樣的低潮,就是一個例子。幸運一點的,可能經過足夠的休息,或開刀手術後聲音就能再次恢復過來,但即便是聲樂大家,一樣難逃歲月的侵蝕,像三大男高音帕華羅帝,在去世前兩年(2005年)全球巡迴告別演唱會,因為年事已高(69歲),早已不復當年『高音C之王』的美譽,但他在情感上的揮灑自如,依舊讓他保有『世紀三大男高音』的榮耀。因為唯獨感情的投入,會隨著時間帶來的人生歷鍊,轉變得更加深刻醇厚,這是為什麼同一首歌,交給不同的歌手,能唱出了完全不同的風格,卻一樣能讓聽歌的朋友感動,我們也從同一位歌手,在不同的年紀唱同一首歌,總能給人更多的感動,其實,也只有懂得投入不同的感情,才能唱出獨有的風格。

 

      在台灣的歌唱選秀節目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競爭激烈的舞台上,誕生一位未來歌壇的巨星,但他們的音樂背景與養成都不同,有的是聲音渾然天成,即使還是塊璞玉未經雕琢,卻能在舞台上,從容展現出大將之風;有些參賽者雖年輕,卻早已身經百戰,因為早早認定歌唱,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出口,進而認真四處參賽征戰,或是在餐廳裡駐唱,從許許多多大小戰役中累積實戰經驗,包括如何與聽眾互動等養成訓練,就等有朝一日抓到機會,能力一戰成名。但就算成名,也只是個開始,好不容易站上了舞台,真正的考驗才開始,除了觀眾聽眾緣如何維持不墜外,更多是是跟新聞媒體、唱片公司、錄音室、舞群等不同領域夥伴的溝通周旋。

 

      有很多正負面原因,讓原本爆紅的歌手,突然之間從舞台上消聲匿跡,有的原因來自媒體的刻意炒作攻擊,有的是歌者跟唱片公司的利益糾紛,也也有些是來自歌者本身生命的轉折,突然失去了對唱歌的熱忱,當然更殘酷地是來自歌迷的喜新厭舊與遺忘。一般來說,讀書時的學生歌迷最熱情也最閒,對自己喜歡的歌手,那種全心的愛戴,說有多狂熱就有多狂熱,但當歌迷們開始畢了業工了作,一樣有他們自己的人生要面對時,歌手真正的挑戰就來了。當麵包成了生存必須的條件時,歌迷們就不可能再像過往那樣全力支持,往往退居成了安靜聆聽的心靈夥伴,要一直等到歌手與歌迷,都熬過了人生的打拼階段,衣食無缺時才能重新成為追星的歌迷,但此時不管歌手或歌迷,唱歌聽歌的方式與心境也大不同。所以時間永遠是人生所有迷霧的解答,雖然答案有時是很殘酷的。

 

      上次跟你分享了張學友跟林志炫詮釋的『離人』,也解析了他們在演唱這首歌背後的人生經歷,與可能的詮釋情感,這一篇我要跟你分享的歌是我很喜歡的一位女歌手莫文蔚的『如果沒有你』,在傳統歌檀壇講究字正腔圓演唱方式的年代,莫文蔚以英國留學回來的背景,將很多只有在聽西洋音樂中,才聽得到的唱歌咬字的方式與呼吸節奏的變換,開啟了新一代百花齊放的唱歌風格,因為她獨特的個人魅力與戲劇方面的養分,讓她的表演方式獨幟一格,讓人對詮釋愛情的悲傷,有了耳目一新唱歌的情感詮釋,也開啟了後來孫燕姿、梁靜茹、張韶涵、蔡依林、郭采潔等不同唱歌的方式,不過最有趣的是因為莫文蔚的歌聲與歌唱方式自成一格,所以幾乎沒有任何女歌手唱她的歌,能唱得贏她獨一無二的強烈色彩。倒是許多新生代的男歌手,女歌男唱唱出了非常精彩的感情,接下來就跟大家一一分享,大家可以細細感受,在同一首歌裡,他們不同情感的表達,從其中感受為什麼不同的歌手,對於一首歌的理解,與情感的掌握,會在同樣撼動人心之餘,還唱出了屬於自己獨有的風格。

 

原唱莫文蔚『如果沒有你』版本

 

超級星光大道PK 魔王倪安東的版本(請一定要聽到完,因為重點在最後一句) 

 

 超級偶像第四屆冠軍曾昱嘉的版本

 

 第一屆超級星光大道冠軍林宥嘉的版本 

 

      第一屆超級星光大道PK 魔王蕭敬騰的版本,相信大家對蕭的印象是還停留在他那令人驚艷的雄厚狂放的嗓音,來聽聽看,蕭是如何詮釋這首歌,聽完他的版本,你會發現一個好的歌手,一定都要通過既能放也能收著唱的過程,唱歌爆發力強,情感往往是外顯而淺層的,技巧層面大過於情感,但能夠內斂著唱還能感動人的,就需要對於歌的理解,蕭在這首歌讓人感受到他的誠意與用心,同時你也可以發現,以嗓音來說,倪安東跟蕭敬騰同屬比較高亢厚實的類型,而林宥嘉與曾昱嘉則同屬輕柔感性的嗓音,四個人都運用了不同程度的沙啞喉音,讓歌中的受創情傷更具渲染力,單就這首歌來說,我個人比較喜歡曾昱嘉與倪安東的版本,當然跟歌曲合不合適歌手也有關係,這是為甚麼在歌唱比賽中,選歌也是影響輸贏的關鍵之一。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音樂領域裡,常有重新編曲老歌新唱的創作,但並不是每一首新編的作品,都能超越舊作,原因跟創作者本身對於原曲創作年代背景的了解有關,如果不能掌握原曲的創作精神,就很難在新編的創作中,保有原曲的靈魂與精髓,就算改編者本身也具有創作實力,或是過往作品受到市場肯定,也有心以改編的曲風,向原詞曲創作者致敬,都不代表新的改編作品能超越前作,主要是除了會被用人考量進行改編的前作,通常也都是早已受到大眾肯定的市場佳作,珠玉在前,想創新突破的後進,如果對原作的創作背景,不曾花時間用心了解,即使改編者本身正值時代潮流頂端,都不見得能成功跨越時代的鴻溝,所有的詞曲創作,特別是流行音樂的曲風,都受到每一時代的思想潮流影響,跟當時人們的生活節奏之間有關,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代溝的產生。

 

        除開對於不同音樂類型的喜好差異外,我們最常聽到的是,不同時代的人們對於彼此音樂的接受度低,這背後牽扯的層面相當繁複,包括了有人們對於年少青春的緬懷,當一個人從年少,走到了年長,聽著過往年輕時的作品,不僅僅是單純對於過往音樂的喜愛,更蘊含著對青春記憶流逝的不捨,所謂的老歌比新歌好聽,其中跟情感交錯的一環,占了很大的比例,對於年長的朋友而言,聽到年少熟悉的歌曲,也彷彿將自己暫時帶回了無憂無慮的歲月,享受著年少單純而快樂的時光,那是還未經歷過的年輕朋友,很難想像的一種情懷;而當他們面對新世代的音樂,由於人生經歷夠,心境也有了轉變,對世間人事,都逐漸有了自己累積下來的定見,也因此如果不曾保持一顆開放的心,自然也很難融入新世代的音樂類型,而用著一種『有色眼光』來評論,這中間的落差,也是涵蓋著許多真真假假的論述。

 

       但回歸到一個最簡單易懂的道理,就是每一個時代,都有好跟壞的作品,音樂領域當然也不例外。每一個年代裡,也都有保守跟開放思想的人們,自然也造就了這些各具立場的爭辯。在這裡,我無意陷入或挑起類似的爭論,畢竟說到底,音樂反映人生不同時刻的心情,就算是同一個人,也會隨著年紀變遷而改變對音樂類型的喜好,就像是古典樂,或是太極拳一樣,對某些朋友而言,接觸他們彷彿就代表著青春已逝,芳華漸老,其實都是心態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有朋友能夠堅持一生,只對一種音樂型態的喜愛與浸淫,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價值,而如果他的堅持,還能夠讓他將音樂當成了一生的事業,又幸運地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中,保有了新舊世代聽眾的支持,像The Rolling Stone 那樣唱了快50年的搖滾天團,已經就是一種傳奇。

 

        時間,常常無情淘洗了世間人事,人們的記憶與愛恨情仇,常常隨著時間的洪流隱沒,而音樂,是少數能穿越時間的魔障,為不同世代的人們,牽起同樣的喜愛,所以,如果喜歡唱歌聽歌的朋友,能對一首詞曲的創作,有更深刻的理解,不管本身是單純的聽歌人,或是站上舞台的表演者,都能因此對於一首歌,有了更深的共鳴。 以下就舉黃小琥每每在Pub 或演唱會上,用來帶動氣氛的『我的心中只有你沒有他』為例,來跟大家說明分享,花時間去了解一首歌的創作背景,是多麼的重要。

 

 

      這首『我的心中只有你沒有他』很多朋友耳熟能詳,卻不一定了解歌曲的背景,SJKen 來跟大家分享,這首歌原曲是西班牙文 ,歌名Historia de un Amor英文是 History of the love, 翻成中文是『愛的故事』,原曲是慢板,而不是大家現在聽到的快板。這首歌的創作歷史遠在1960 年以前,中文版的原唱是現年76歲,以演唱老歌跟黃挴調歌曲,而聞名華人圈的席靜婷女士(靜婷女士依然健在,1934年出生於四川,1953年移居香港後便長住在香港,在她眾多黃梅調歌曲作品中,最著名的是1963年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女主角樂蒂的幕後代唱 ,同時她也是1966年電影藍與黑 插曲 癡癡地等的原唱人,有關她的生涯經歷介紹,請看http://blog.roodo.com/muzikland/archives/516819.html)

 

1960年由陳蝶衣先生填中文詞,她演唱『我的心裡沒有你只有他』的版本,請聽

 

      現在大家所熟悉的快板,是鄧麗君小姐所演唱,因為鄧的名氣太響,很多人都因此誤會了鄧是這首歌的中文原唱,但是鄧麗君小姐的快板,也已經跟黃小琥的版本不同,大家可以聽聽看。

鄧麗君演唱的版本 

 

還有香港歌手葉麗儀跟交響樂團合作的版本,又是另一種味道

 

 

        兩者雖然都已經是改編成快板,但味道都跟黃小琥的版本還是不大一樣的,跟編曲旋律與使用的演奏樂器種類的豐富性都有關係,而這兩年新生代歌手中將這首歌,又重新帶動風潮的是,內地超女選秀冠軍李宇春,她前年來台北小巨蛋曾經演唱過這首歌,聽聽看她的詮釋,同一首歌不同世代的詮釋,鄧版嬌柔、葉版挑逗的性感,與黃版外放的性感,李版則帶點酷味,都跟她們原本給人的舞台形像一致。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幾年隨著『超級星光大道』與『超女』的成功,海峽兩岸又再度吹起歌唱選秀的風潮,跟由英國的『English Got Talent』帶動的西方選秀風潮,東西相互輝映,這背後有著許多精密的商業算計與行銷包裝。 但回歸到歌唱本身,你會發現不論東西方的評審,都會提醒參賽的歌手,要用心去了解一首歌的歌詞含意,因為人的聲音天賦,從一開口就已經分出了高下,歌唱節目真正在比的,是選手們本身對於歌的詮釋能力,所能帶給評審與聽眾的感動渲染力,很多參賽歌手被刷下來的原因,除了不了解自己的聲音特質,都在於對歌詞的意涵缺乏深刻的了解,唱不出歌曲創作人的用心,自然也感動不了聽眾的心與耳,在漫長的歌唱比賽中,技巧的東西是外層的,再驚艷的嗓音跟高深的技巧,聽久了就會膩,當天賦的美嗓跟高超的歌唱技巧用盡時,唯一能再度吸引評審與聽眾的關鍵,就是在歌的情感上下功夫,這方面有些是需要時間淘洗淬鍊,才能唱到的,像是林夕部分的詞,跟陳小霞的曲,有些則是加強對於歌詞的理解,藉由對歌詞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想像,就能賦于歌曲更豐富深層的情感演繹。

  

        從成名的歌手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得到這個道理,同一首歌交給不同的歌手唱,或是同一位歌手,在不同時期唱同一首歌,你會發現不同的歌手中,即使他們天生的嗓音與演唱技巧不同,但能唱出味道不同,但一樣讓人感動的版本。舉『離人』這首歌當例子,『離人』的原唱是張學友,這首歌雖然是歌神張學友先唱,兩人的版本也各有歌迷擁護推崇,但不能否認的是,在台灣大部分的朋友,大都是先聽了林志炫的版本,才知道張學友也唱過這首歌 ,先來聽聽兩人各自的詮釋。

 

 張學友的『離人』版本

 

林志炫的離人的版本

 

 

       張學友跟林志炫的音色完全不同,情感的詮釋也很不同,唱出了這首歌最早是收錄在1998年張的專輯『不後悔』,當時主打歌是『不後悔』但沒紅,倒是紅了『深海』、『甲乙丙丁』、『紅色』,與當時剛出道的高慧君,跟歌神合唱的『你最珍貴』,『離人』被放在十一首中第八首,一直到 2001 年被收錄在林志炫『擦聲而過』專輯中的第一首主打歌,才大紅特紅,這情形有點像當年楊宗緯把曹格的『背叛』,林宥嘉把蕭煌奇的『你是我的眼』唱得大街小巷人盡皆知的情況類似,引起了聽眾的好奇,再回頭去聽原唱的版本時,才發現原來同一首歌,在不同的歌手詮釋下,可以唱出不同的情感 

 

       先簡單地回顧唱這首歌之前,兩位歌手的人生經歷,張學友1961年7月10日出生,1984年出道,演唱1998演唱『離人』時37 歲,已有12年的舞台經驗, 林志炫1966年7 月6日出生,小張學友快5歲,1991年出道,2001年唱『離人』時35歲,一直單純在音樂的領域深耕,兩個人唱這首歌的年紀相仿,但之前累積下來不同的人生際遇,也讓同一首歌有了完全不同的味道,張學友在唱這首歌之前,1987到1989歷經了歌唱事業低潮,1989重返榮耀,之後不斷自我提升,同時跨足了音樂、電視、電影與音樂劇(雪狼湖從1997年在香港開始巡迴演出)的領域,也在1996年跟羅美薇結婚,跨進了人生另一個階段。林志炫的歌唱事業則是一帆風順,雖然也在1995年12月暫別歌壇為家中事業忙碌,但1997年4月即重返歌壇,中間還不斷入圍提名金曲獎。

 

      在網上流傳的討論中,先聽過林志炫版本的朋友,常覺得張學友詮釋這首歌時,似乎情感過於清淡,不像其他的作品那樣濃烈,其實,這也跟聽的人的年紀與心境都有關的,林志炫的版本唱出了離人的不捨與牽念,有一種濃濃的懷舊深情,就是即便已經離開了,心還是依舊在就愛身邊的眷戀,對愛情還保有一分重回的勇氣,是標準的情歌唱法,最容易吸引到還在為情所困的朋友。

 

      而張學友的版本,唱出的是那份離開愛情後的領悟,一種知道當兩人緣分盡了,感情就不該也不能再勉強的清醒,進而忍著愛情的傷痛,慢慢學會放下的雲淡風輕。正因為明白了人生情愛間的無奈與無常,所以張學友選用了一種,比較內斂的唱法在詮釋這首歌,傳達的是那即使還一生眷戀著,卻也只能遠遠珍惜的離情,所以吸引到的,都是在愛裡輾轉多時的朋友,或許少了青春燦爛的光采,卻多了一份塵埃落盡的清明。這就是我想說的,不同的人生經歷,都是不同的養分,的確是會給歌手,更豐富的土壤,去孕育更內在深層的歌唱種子,同樣的在某些時候,時間還沒到,或是人生的歷練還不夠時,某些歌對某些聽歌的朋友而言,是進不去歌裡的情境,自然也聽不出歌者深刻的詮釋意涵。  

 

      除此之外,另外還有一種情形是同一位歌手,在人生不同的時期,雖然聲音會隨著歲月變化,但因為有了人生的歷練,讓他們對於自己的優缺點,還有對於一首歌的掌握度更好,因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才能在不同的階段,唱出讓人始終聽不膩的版本。一般來說,不管是歌手還是一般的朋友,年輕時唱歌,大部分是憑著天生的嗓子在唱,隨著年紀增長,嗓子也許不再清亮純淨如昔,但人生的豐富情感經歷,卻能在聲音中,加入了新的感動元素,也因此賦于了一首歌,迥然不同詮釋的能力。

 

    當然也有人天賦異稟,有些歌手年紀輕輕,初出茅廬就技驚八方,像最近剛拿到超級偶像第四屆的冠軍曾昱嘉,曾昱嘉出現在電視,也是超級偶像舞台的第一首歌『無底洞』,這首原唱是金曲歌后創作歌手蔡健雅,女歌男唱本來就有一定的難度,先來聽聽兩人的版本,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