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表於部落格「SJKen的Giga Circle」,喜歡我的電影文,請幫忙至我的FB 粉絲頁「SJKen的浮光掠影」按讚,謝謝。)
兩伊戰爭造成人民顛沛流離,多少家庭天人永隔破碎四散,
一名鰥夫伊拉克英文老師,帶著一雙兒女流亡逃到德國,
為了爭取合法居留權,以政治庇護名義申請,
開始了漫長糾結的移民申請的審批過程!
一場交錯著無良律師、心機伙伴與好心醫師的善惡對抗,
(本文同步發表於部落格「SJKen的Giga Circle」,喜歡我的電影文,請幫忙至我的FB 粉絲頁「SJKen的浮光掠影」按讚,謝謝。)
兩伊戰爭造成人民顛沛流離,多少家庭天人永隔破碎四散,
一名鰥夫伊拉克英文老師,帶著一雙兒女流亡逃到德國,
為了爭取合法居留權,以政治庇護名義申請,
開始了漫長糾結的移民申請的審批過程!
一場交錯著無良律師、心機伙伴與好心醫師的善惡對抗,
一個女人、兩個男人、三個小孩,
同居一個屋簷下,舊愛新歡親子愛恨糾纏,
疑心病、憂鬱症、舊恨未解,新仇又生,
離婚容易相處難,話出如風傷彼此。
成人愛嗔癡怨的人性糾葛,小孩無語蒼天的言行反擊,
一場場錯綜複雜,說不清理還亂的情感聚散,
以愛為名出發,卻釀成了無從彌補的心頭愧疚,
解不開的人性糾葛,終成咎由自取的情難枕。
一張圖畫紙能有多寶貴?要經歷多少風吹雨打過後才能換來?
從操場門外走進門內,需要多少次的練習,
才能穿過高聳的圍籬,踢進夢想的球隊?
想拍一部電影,要先學會多少不同的知識,才能執導拍出動人心弦的作品?
(上承「有人想跟你說話」(3-2) --- 說不出口的愛恨輾轉 )
一位成長於單親家庭的少女, 來自於母親愛的呵護不曾匱乏,
即使相對的嚴厲管教與監看訓戒, 也不曾讓她對愛失望,更讓她積極想把愛傳出去;
只是一個小小的純真夢想,想請另一個男人,能給堅毅的母親完整的幸福,
彌補母親從未曾謀面父親身上少去的愛,這樣的青春懷想,
( 上承「有人想跟你說話」(3-1) --- 偏執愛恨的背後 )
一個男人,周旋在五個女人的愛恨之間,
母親、前妻、前女友、太太,與從未曾謀面就天人永隔的女兒,
有人想跟你說話,男人卻總選擇了掩耳封心,
不想聽到母親的擔憂,他選擇了生他養他的家庭,讓母親鎮日憂愁;
想跟前妻說的話,卻總在激烈的爭執中,模糊了事實,
一連串的誤會與各自堅持,造就了夫妻的離異,家庭的破碎,女兒的意外腦死,
真相,卻墜入了時間的長河一去不回,
有人想跟你說話,你卻始終跟對方錯身而過,
究竟是沒聽到 ? 是聽不懂,還是根本聽不進去?
為甚麼一定要等到悲劇發生,你才心甘情願地打開耳朵,
用心聆聽、仔細玩味對方跟你說過的話,
不想失去你的至親摯愛,
2013年11月8日,就請你一同傾聽「有人想跟你說話」
最近正值歐美電影金像獎頒獎前夕,第69屆美國金球獎(Golden Globe Awards),跟第65屆「英國影視藝術學院電影金像獎」(British Academy Film Awards,BAFTA,俗稱的英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已經陸續揭曉,接下來的重頭戲,當然是台灣影迷所熟知,將於2月26日頒發的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Academy Awards, 通稱 Oscars)。
而其中在去年已榮獲2011年第61屆柏林影展金熊獎、最佳男主角及最佳女主角等七項大獎,今年又剛剛拿下第32屆倫敦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最佳劇本、最佳女配角(Sareh Bayat),以及第69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伊朗電影「分居風暴」(Nader and Simin:A Separation),在近日眾多陸續上映的大片之中,表現傑出豪不遜色。
「分居風暴」是由以「海灘的一天」、「煙花星期三」贏得國際名聲的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所執導的近作,也順利取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與最佳原著劇本兩項提名入圍門票,與「牛頭悲歌」( Bullhead 比利時)、「老子我最大」( Footnote 以色列)、「在黑暗中」(In Darkness 波蘭) 與「拉扎先生」(Monsieur Lazhar 加拿大)角逐最佳外語片的桂冠榮耀。
「收集眼淚的男人 The White Meadows」是我在這次 的伊朗電影節看到的第一部作品,由1972 年出生的伊朗名導穆罕默德‧拉素羅夫 (Mohammad Rasoulof)所拍攝的第三部作品,整部電影畫面充滿禪意美學,但讓人驚豔的美景畫面,與殘酷故事真相之間相互對比,讓電影呈現了一種悲淒的寓言。觀眾在欣賞令人驚嘆的島嶼風景之餘,會有更多的人生思索。
電影從一位名為拉瑪特(Rahmat , 由 Hassan Pourshirazi 飾演) 的男人,前往各個村落島嶼,四處收集人們的眼淚開始說起,在不知名的海中,總是會見到拉瑪特一人獨自駕著小舟,穿梭在有居民的小島間,這是他從事了將近三十年的工作,這些居民在家中有人出殯,或是跟真神懺悔原罪時所留下的眼淚,就是拉瑪特一直以來的努力費心的地方。因為是在幫人們收集眼淚,就會有很多機會目睹島民們的人生起落與悲傷,甚至會聽到一些非常私密的言語,但由於拉瑪特的態度嚴肅而誠摯,加上一直保守島民們的秘密,所以多年來,成了地方上大家尊敬的人,也放心將心中的悲傷與他分享。
有人說拉瑪特所收集的眼淚,經過了眾人的祝禱,與上天真神的原諒後,將幻化成一顆顆珍貴的珍珠,但都只是傳說,沒有人真正了解拉瑪特收集這些眼淚真正的用途,但隨著一件又一件在不同的島上發生的事情,讓人感受到事實的真相,也勾起了拉瑪特看似平靜沉穩的傷心記憶。
「生命的圓圈 The Circle」是去年三月無預警,遭逢伊朗政府逮捕,隨即於十二月,以「圖謀威脅國家安全及散播顛覆體制的言論」的罪名,與知名導演穆罕默德‧拉素羅夫(Mohammad Rasoulof),同遭被判入獄六年,以及二十年內禁止拍片、出國、受訪的伊朗電影大師賈法‧潘納希 (Jafar Panahi),於2000年勇奪義大利威尼斯影展金獅獎肯定的作品。
「生命的圓圈 The Circle」是一部描屬幾位不同年齡的伊朗女性,在一個對女性極其不友善與諸多限制的國家與社會環境中,躊躇難行的生命困境,電影中描述 2000年的伊朗社會環境,他們的公共電話,除了有一般的投幣式的公共電話亭,更多是像1996年在內地看到的街頭以私人名義經營的公共電話攤,先告知欲撥打的電話號碼,再由對方幫你撥打後,視你通話時間的長短而收取費用,而這中間就會發生一些無良的老闆趁機動手腳,高收電話費,以賺取非法利潤。而在當時的環境中,生活在伊朗的女性面臨的社會氛圍,包括了
--- 女人,是不可在任何公眾場合抽菸。
--- 女人,如果沒有身分證或學生證,是無法單獨購買任何車票(包括客運公車) 、進入醫院探視,與到旅館住宿,一定要有男人的陪同才能行動。而且像進入醫院等場所,一定要戴上大披巾將頭臉遮住,以維護清譽。
(「浮生記」電影海報圖片,引用自CnMDb.com Kino Video)
今年在台北8/19 - 9/9, 由名影評人聞天祥策展的「噤聲∕吶喊:2011伊朗電影節」,以二十三部伊朗電影,向台灣大眾介紹這個仍屬陌生的國度之外,也一起加入國際聲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得主賈法‧潘納希(Jafar Panahi)與知名導演穆罕默德‧拉素羅夫(Mohammad Rasoulof)的行列,在這次的伊朗電影節,穆罕默德‧拉素羅夫 (Mohammad Rasoulof)共有四部影片作品展出,我看了2010年的「收集眼淚的男人』與這部「浮城記」。
伊朗政府對於當地電影的電檢嚴苛與禁映紀錄也由來已久,包括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得主賈法‧潘納希(Jafar Panahi)與知名導演穆罕默德‧拉素羅夫(Mohammad Rasoulof)在去年(2011年)3月於潘納希家中突然遭到逮捕,直到5月才因絕食抗議准予保釋,但12月被德黑蘭法院判處六年徒刑,以及長達二十年不准拍片、出國、受訪,理由是「圖謀威脅國家安全及散播顛覆體制的言論」。
從2011/8/19 到2011/9/9 在台北光點電影院播映的「噤聲/吶喊:2011伊朗電影節 Scream & Silence:2011 Taipei Iran Film Festiva」(http://www.twfilm.org/iranian/) 中,由於伊朗這個波斯民族,長久以來男女性社會地位不平等,也使得許多有想法的獨立女性,透過電影發聲,也因此在這次的23部的伊朗電影作品中,不乏有許多觀點犀利,批判社會力道十足,令人動容的女性導演作品。
而其中在1991年以一位畫家出身,以攝影師身分進入電影工業,2002年以演員身分,開始轉任助理導演,2004年成為正式導演的瑪妮亞‧艾卡芭莉(Mania Akbari ),更是其中具有獨特代表性的一位女導演,在這次的電影節中,她有兩部作品,分別是2004年的「執子之手 20 Fingers」跟2007年的「因為阿巴斯,所以10 + 4」兩部作品,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後者。
「因為阿巴斯,所以10 + 4」拍攝完成於2007年,這部電影的由來,跟導演瑪妮亞‧艾卡芭莉(Mania Akbari)前幾年突然罹癌,她的身心上面臨的劇變有關,一場莫名的疾病,引來了周遭人們紛擾歧視不公的眼光,以及身為病人自我與家人之間關係的演變。電影中雖然沒有特別提到,究竟是哪一方面的疾病,但從片中種種的變化與述說過程中的蛛絲馬跡看來,應該與女性聞之色變的乳癌有關。
「煙花星期三 Fireworks Wednesday 」是我在這次「噤聲/吶喊:2011伊朗電影節 Scream & Silence:2011 Taipei Iran Film Festiva」影展中看的第三部電影,是一部發生在一天中的故事,劇情起伏轉折緊湊,高潮迭起毫無冷場,而且幾位主要演員,個個演來辛辣老練群起飆戲,讓整齣戲十分精彩好看。
對於在今年之前,只看過另一位伊朗電影大師馬克‧馬巴夫(Mohsen Makhmalbaf) ,於2007年拍攝的電影『心靈印記(Scream Of The Ants)』(「心靈印記」--- 放下知識,便是智慧的開始 )的我來說 ,透過了這部電影,像是從天上落入了凡塵,第一次接觸這個對許多台灣人都十分陌生的國家「伊朗」的人民真實生活,過往我們在以歐美主導的強勢媒體宣傳誤導下,對伊朗實在有太多負面的誤解。
這次之所以有機會,在台北近距離接觸到伊朗電影節」影展(2011/8/19 - 2011/9/9,一共展演23部分屬6位伊朗電影知名導演與新銳導演的作品),由金馬影展執委會秘書長/名影評人聞天祥負責策劃,此次的「噤聲∕吶喊:2011伊朗電影節」,背後有極其嚴肅的意涵,是為了響應國際間援救,因電影創作遭到拘捕與限制行動的伊朗導演的行動,抗議伊朗政府,以政治干涉電影創作自由。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 FB粉絲頁」按讚,謝謝。)
悠長的年假,靜謐的台北城,偌大的街上,不見平日車水馬龍的喧囂,微雨後的空氣中,流盪著一種後現代的疏離蒼涼,這樣的冬日,最適合靜思與冥想,為即將忙碌的一年作好身心安頓。
前些時候,和朋友去看了『心靈印記(Scream Of The Ants)』,一部由伊朗電影大師馬克‧馬巴夫(Mohsen Makhmalbaf) 拍攝的寓言電影,探討世間眾生,為找到跨越生死輪迴的奧秘,而不遠千里跋山涉水到印度,尋訪聖者上師的導引,卻在途中經歷過一連串奇妙境遇後,才逐漸體會到『放下知識,便是智慧的開始。』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