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大家好好保重。

目前分類:奧地利電影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cm20130606_144431_615456_f54adac53381595

 

 「事實沒有絕對,真相,往往有許多版本, 

不同的角度與觀點,就會衍生不同的真相與事實; 

問題只在於,你選擇相信了哪一個版本的真相與事實, 

它就成了你心中最後的真實。」--- 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 

 

  

今年三月剛看過「 Amour 」(「愛‧慕 Amour」--- 死神面前,愛神與病魔的生死交鋒)這部從20122013年,一路橫掃全球各大影展,奪得超過50個重要獎項電影的朋友,對於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必然印象深刻。
 

他被譽為當今最後一位現代主義導演,作品影像風格緩慢冷冽,批判國家、社會、種族、階級等向來犀利,電影對白向來極簡,卻又是直指人心,句句深切地刻畫出人性的陰暗面,還有愛與暴力的糾纏交錯。他的電影向來言之有物,從不為了取悅觀眾而拍片,也徹底顛覆了一般人認為看電影是一種娛樂的偏頗認知。
 

這跟他1989年才開拍人生第一部電影處女作「第七大陸  Der siebente Kontinent」有關,當時已經47歲的他年近半百,算是起步甚晚的導演,但也因為前半生累積了豐富的人生經歷,演員、編劇,橫跨電視台、舞台劇的編演經驗,都成了他後半生創作至今最好的養分。

 

對很多人而言,人生半百都已是屆臨退休,他卻是從此光華綻放,作品叱吒影壇風雲二十年,至今風起雲湧耀眼奪目,他的成功,讓許多還在影壇耕耘的老將很大的鼓舞,證明了「老馬伏驥,志在千里」壯志雄心的可行。 

 

我對他電影作品的認識,從2001年的「鋼琴教師 La Pianiste」開始,2009年的「白色緞帶 Das weiße Band/The White Ribbon」,一直到2012年的「愛‧慕 Amour十二年之間,從59歲到70歲的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憑著這三部與2005的「隱藏攝影機 Caché」四部電影,成為史上第7位獲得兩次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導演,作品屢受最佳影片的肯定,還造就了三位影帝兩位影后。

 

而電影「漢內克的導演秘密 MICHAEL H. Profession : Director」,正是一部讓喜歡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作品的觀眾,進一步了解這位作品非常尖銳,但個人行事非常低調導演關於電影理念所思所想的好機會,了解是甚麼樣的動機,促使他去拍攝這些作品。

 

透過了同為奧地利導演的伊夫蒙梅爾( Yves Montmayeur),跟隨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超過十年的伊夫‧蒙梅爾( Yves Montmayeur),在獲得漢內克首肯後,自1999年起,伊夫‧蒙梅爾( Yves Montmayeur),以將近十年時間的近身跟拍,完成了這部紀錄片「漢內克的導演秘密 Michael Haneke - Porträt eines Film-Handwerkers/ MICHAEL H. Profession : Director

 

讓觀眾一窺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執導電影25年來的拍片經驗與生活秘辛,透過過往十一部重要作品片段影像剪輯,跟訪問之前在不同時期,跟他合作過的德法影帝影后口中,娓娓道出關於他們對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的印象。

 

謝謝痞客邦、海鵬影業與真善美戲院的招待,讓我在今晚七點參加試映會,搶先目賭這部預定201367(本週五)上映的紀錄片電影「漢內克的導演秘密 MICHAEL H. Profession : Director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PP1.jpg 

(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FB粉絲頁」按讚,謝謝。)

          甚麼樣的場合,可以一次聽到當代極富盛名的鋼琴大師,像艾馬爾(Pierre-Laurent Aimard)、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郎朗(Lang Lang)等知名音樂家的演奏? 還可以讓這些大師們,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的重來呢?

 

       答案不是政商名流齊聚的慈善音樂會,而是在一部2009年上映的德國和奧地利合作的紀錄片電影《我為琴狂》(Pianomania)裡,一部記錄了鋼琴大師背後的知音人,「史坦威鋼琴」(Steinway and Sons)駐維也納的首席調音師史戴芬 ‧ 克努佛(Stefan Knupfer),以其靈敏的銳耳與巧手,所展現出鋼琴調音的精湛專業,還有以無比的耐心,與高超的溝通技巧,協助幾位聞名國際的鋼琴大師在演奏前,做好完美獻技前準備的調音過程影片,電影《我為琴狂》(Pianomania)當年一上映後,就陸續獲得以下國際影展的肯定,包括

★榮獲德國烏茲堡影展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
★榮獲德國呂嫩影展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
★歐洲記錄電影獎 特別榮譽獎
★2010柏林影展「德國精選」放映
★盧卡諾影展「國際影評人週」
★入圍歐洲電影獎 最佳記錄片

 

電影《我為琴狂》(Pianomania)中文預告,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8RGLEl6T5U

        最近一連看了兩部十分精彩的記錄片,都是身為一般觀眾的我們,平常很少有機會看到的藝術演出前的排練記錄片,一部是「舞動芭黎,掌聲蕾動」(La Dance  The Paris Opera Ballet),介紹的當今全世界最頂尖的巴黎加尼葉歌劇院(Opéra de Garnier)的芭雷演出排練,關於藝術總監如何穿梭在舞蹈大師與贊助名流之間的奮鬥過程;另一部就是這部《我為琴狂》(Pianomania)關於鋼琴大師背後那雙手,世界一流鋼琴調音師的故事記錄片。 

  

        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出「論語」衛靈宮篇,意思是說工匠想要將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將工具磨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事前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對鋼琴家而言,最重要的演出工具,當然就是鋼琴,而鋼琴跟鋼琴家之間,要達到琴瑟合鳴的忘我境界,就需要仰賴跟鋼琴家一樣,需要擁有一雙巧手跟一對銳耳的調音師。

 

       因為沒有對音符音準的精準聽力,跟專業調音的巧手,一般人是端不起這飯碗的;而有趣的是當你也擁有鋼琴家精湛的琴藝跟聽力時,為什麼有人願意放棄幕前燈光聚焦、掌聲雷動的光環,而甘心屈居幕後,當起鋼琴大師背後,那一雙不為人知的巧手,在這部電影裡,你將在古典音樂專輯製作人,與調音師的對答中,得到一個出人意表的答案。  

 

        電影《我為琴狂》(Pianomania)不但深入刻畫了鋼琴家與調音師之間,有時像客戶跟服務人員,有時像舉世難尋的知音朋友,甚至有時又要諜對諜,進行討價還價的心理戰,那種亦師亦敵又亦友的微妙關係,也在導演與攝影師,從清晨到深夜,幾近24小時的貼身採訪中,隨著調音師娓娓道來其間的挑戰與甘苦,讓我們看到了每一位成功的鋼琴家背後,都有著一位熟悉音樂家個人對音樂的品味要求的專業調音師。

 

       他們不僅僅只是依照客戶要求,達成使命而已,更多時候他們也是劇院、鋼琴公司與音樂錄音製片公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溝通橋樑與潤滑劑,一位真正專業的調音師,不僅要有高超的調音技巧,以滿足不同鋼琴家,對鋼琴琴鍵發出的音色要求,更要明白不同鋼琴家對同一首音樂作品詮釋上,各自的堅持與風骨,只有聽得懂藝術家的內心,才能在調音時,調出音樂家真正想要的琴音。 

 

        這部紀錄片《我為琴狂》(Pianomania)的劇情主軸,是描述法國鋼琴大師艾馬爾,應邀到維也納錄製巴哈《賦格的藝術》專輯前一年的籌備工作開始拍起,負責調音的琴匠史戴芬‧克努佛,與鋼琴大師間進行多次的溝通,由於大師藝術家的性格,其間對鋼琴的選定,與琴音調整的決策過程,一再變更反反覆覆,好不容易終於選定了史坦威鋼琴中有88個琴鍵、230條琴弦、重達480公斤的第109號大鋼琴(Conert Grand Nr. 109)來錄製,而為了滿足鋼琴大師對音符極其敏銳的耳朵,與追求完美幾近挑剔的個性。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