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喜歡16 世紀歐洲西部法蘭德斯畫派作品的畫迷,那千萬不要錯過這部難得透過電影故事敘述手法,與數位攝影,所呈現的繪畫電影「驚豔布魯哲爾 The Mill And The Cross 」。
執導本片的波蘭導演李奇.馬傑斯基(Lech Majewski) ,向來以詩意深邃的華麗電影語言與表現手法聞名全球,這次則運用現代電影才具備的數位攝影科技,融合導演對於畫作的理解與藝術品味,重現了 16世紀這部如史詩般畫作的妙細微處。
片中影像如畫作般緩慢流動變換,充滿一種靜謐的光影美感,運用了傳統藍幕技術的基礎上,透過了人畫相互貼合,呈現了「以畫作底」和「以人入畫」的驚人視覺效果。
電影改編自藝評名著「磨坊與十字架」( 又名「風車與十字架」(The Mill and the Cross) ,這本專書詳盡探究了16 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法蘭德斯( Flanders)畫派三巨匠之一彼得‧布魯哲爾(Pieter Bruegel ,1525-1569) ,於1564 年所創作的巨幅史詩畫作「基督受難之路」( 又名「前往髑髏地的行列」( The Way to Calvary ) 。
電影「驚艷布魯哲爾」中文版正式預告
(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_NxJgfCpWY )
VIDEO
片中透過了16 世紀的尼德蘭畫家彼得‧布魯哲爾(Pieter Bruegel ,由魯格‧豪爾Rutger Hauer 飾演) ,與藝術收藏家友人Nicolaes Jonghelinck ( 由麥可‧約克Michael York 飾演) 之間的對話,將巨幅史詩畫作「基督受難之路」畫作的創作背景動機,與畫家的用心,一一娓娓道來。
電影一開始就具體呈現了當年畫作中,那最遠處的「風車與十字架」的場景,還將鏡頭帶進了建構在巨岩頂端,負責製作麵粉的風車磨坊建築內部,從底部到頂端的建築,那驚人依岩攀附而建的巨大磨坊,令人屏息凝視的絕美光影。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1) 人氣( )
一本日記,藏著一個人的私密,翻開一本日記時,就像打開一個潘朵拉的盒子,總是讓看的人驚喜交加,
但是如果翻開的日記,是一本離散多年的摯愛,所遺留自己的手扎,那翻閱的心情又會是怎樣的呢?
一對恩愛夫妻,一夕之間因戰亂被迫分離,妻子苦等多年堅守清白,只為了一心期盼他的回來,
最後盼來的卻是丈夫的死訊,和他生前僅存的一本日記,身為另一半的妻子,會是以怎樣的心情來看待日記的內容呢?
是心如刀割痛徹心扉而無言以對呢?還是面對剩下的餘生,從此日夜以此相陪,用日記的一字一句撫慰著行將枯槁的心呢?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在這次金馬獎國際影展,看了三部截然不同風格與音樂主題相關的電影,除了之前介紹的『巴拉圭的悠悠時光 Paraguayan Hammock 』( http://www.goldenhorse.org.tw/gh_main/prog-c-1-cont.aspx?id=f-0029-06&sec=s-06-11 ) 之外,還想跟你分享『彼得與狼 Prokofiev's Peter & Wolf 』( http://www.goldenhorse.org.tw/gh_main/prog-c-1-cont.aspx?id=f-0082-06&sec=s-06-03 ) 與『如歌的快板 Allegro 』( http://www.goldenhorse.org.tw/gh_main/prog-c-1-cont.aspx?id=f-0070-06&sec=s-06-02 )。
現在先跟你聊聊『彼得與狼 Prokofiev’s Peter & Wolf 』這部根據普羅高菲夫的經典交響樂改編而成的偶劇電影,是為慶祝「彼得與狼」誕生七十週年紀念。
「彼得與狼」是烏克蘭音樂家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高非夫,一系列少年教育音樂中,最為人所熟悉的一部作品,
VIDEO
自1936 年首演以來,已經教導了無數的兒童認識樂器和音樂的魅力,可說是認識交響樂的必備曲目。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高菲夫 ( 俄語 Сергей Сергеевич Прокофьев ,西方翻譯為 Sergej Sergeevič Prokofjev 或「Sergei Sergejewitsch Prokofjew 」。)1891 年4 月23 日生於烏克蘭「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 烏克蘭語: Дніпропетровськ ;英語:Dnipropetrovsk )位於第聶伯河畔,是烏克蘭第三大城市,也是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的首府。
1953 年3 月5 日逝世於莫斯科,是一位俄羅斯作曲家,4 歲時跟著母親學習鋼琴,1896 年5 歲就已開始創作。1902 年和1903 年跟著作曲家Reinhold Glière 學習,1904 年初,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學習,1918 年離開俄國到美國,但在美國因財務危機,1920 年4 月轉往法國。普羅高菲夫的指揮和鋼琴演奏事業,讓他於1927 年重返祖國,緊接著幾年穿梭於巴黎與莫斯科之間;1936 年選擇了莫斯科,1938 年最後一次西遊。
在蘇聯,普洛科菲耶夫經歷了自己的創作之春,他許多重要的作品就是誕生在這片大地之上。1945 年,健康開始轉壞。1948 年他被蘇共指責,犯了形式主義的錯誤,並被要求要注意作品的「民族性」,1952 年起獲得了國家津貼。但在1953 年3 月5 日去世,當日,也正是其生命苦難大施主約瑟夫‧史達林同歸天國的日子。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