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FB粉絲頁」按讚,謝謝。)
文學家以敏銳的觀察,理性邏輯的思考,與犀利深刻的筆觸,像一面充滿睿智的照妖鏡,跨越時空引領讀者,觀照剖析人性中在文明禮俗之外,深藏的動物獸性陰霾。
之前受邀到光點台北戲院,觀看「2019臺北文學‧閱影展」(2019.05.024 ~ 2019.06.06),其中一部寓言電影 --- 1990年版的《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故事以一群因飛機失事淪落荒島,年僅 6 ~ 12歲的男孩,為了求生爭權,不惜拋開了原有文明禮俗,想方設法偷搶污蔑,更進一步糾眾結黨暴力殺戮,即使是小小年紀,也徹底曝露了人性野蠻的獸性暗潮。
電影《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改編自英國小說家與詩人威廉‧傑拉德·高汀爵士(Sir WilliamGerald Golding,1911.9.19 ~1993.6.19),發表於1954年的寓言體長篇小說「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是他43歲所寫下畢生第一部小說,小說出版之初並未受到囑目,在美國到1955年都沒賣過3000本,只好黯然下架,但之後很快一躍成為暢銷書,到1960年初,已成為各大院校的必讀教材。
之後,威廉‧傑拉德·高汀(S WilliamGerald Golding)更憑藉小說「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拿下了文壇最高榮譽 --- 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88年更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白金漢宮冊封為爵士。
1954年小說「蒼蠅王」創作的背景時空,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美俄冷戰(1947 ~ 1992)對峙日趨緊繃之時,而曾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引爆紅色恐慌(1917 ~ 1920)的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也再度回歸。
「麥卡錫主義」意指在沒有足夠證據的情況下,任意指控他人不忠、顛覆、叛國等罪,特別是指「使用不公正斷言與調查方式」對異議者和批評者進行打壓的手法,套句台灣民眾大家最熟悉不過的字眼,就是「抹黑」。
當時英國作家威廉‧傑拉德·高汀所處的年代,二戰砲聲未遠,全人類隨即又陷入浩劫再起的不安之中。曾親身參與險惡戰事的他反思時局,才提筆寫下「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這部以一群純真無邪、教養良好的青少年男孩為主角,創作的長篇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