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金馬獎國際影展,看了三部截然不同風格與音樂主題相關的電影,除了之前介紹的『巴拉圭的悠悠時光 Paraguayan Hammock』(http://www.goldenhorse.org.tw/gh_main/prog-c-1-cont.aspx?id=f-0029-06&sec=s-06-11)之外,還想跟你分享『彼得與狼 Prokofiev's Peter & Wolf 』(http://www.goldenhorse.org.tw/gh_main/prog-c-1-cont.aspx?id=f-0082-06&sec=s-06-03)與『如歌的快板 Allegro』(http://www.goldenhorse.org.tw/gh_main/prog-c-1-cont.aspx?id=f-0070-06&sec=s-06-02)。
現在先跟你聊聊『彼得與狼 Prokofiev’s Peter & Wolf 』這部根據普羅高菲夫的經典交響樂改編而成的偶劇電影,是為慶祝「彼得與狼」誕生七十週年紀念。
「彼得與狼」是烏克蘭音樂家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高非夫,一系列少年教育音樂中,最為人所熟悉的一部作品,
自1936年首演以來,已經教導了無數的兒童認識樂器和音樂的魅力,可說是認識交響樂的必備曲目。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高菲夫 (俄語 Сергей Сергеевич Прокофьев,西方翻譯為 Sergej Sergeevič Prokofjev或「Sergei Sergejewitsch Prokofjew」。)1891年4月23日生於烏克蘭「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烏克蘭語: Дніпропетровськ;英語:Dnipropetrovsk)位於第聶伯河畔,是烏克蘭第三大城市,也是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的首府。
1953年3月5日逝世於莫斯科,是一位俄羅斯作曲家,4歲時跟著母親學習鋼琴,1896年5歲就已開始創作。1902年和1903年跟著作曲家Reinhold Glière 學習,1904年初,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學習,1918年離開俄國到美國,但在美國因財務危機,1920年4月轉往法國。普羅高菲夫的指揮和鋼琴演奏事業,讓他於1927年重返祖國,緊接著幾年穿梭於巴黎與莫斯科之間;1936年選擇了莫斯科,1938年最後一次西遊。
在蘇聯,普洛科菲耶夫經歷了自己的創作之春,他許多重要的作品就是誕生在這片大地之上。1945年,健康開始轉壞。1948年他被蘇共指責,犯了形式主義的錯誤,並被要求要注意作品的「民族性」,1952年起獲得了國家津貼。但在1953年3月5日去世,當日,也正是其生命苦難大施主約瑟夫‧史達林同歸天國的日子。
「彼得與狼」的故事,是在說一個與祖父相依為命的小男孩,有一天在屋子旁的草地上,與一隻小鳥、一隻鴨子與一隻想吃小鳥的貓,與樹林裡的大野狼之間的智鬥過程,野狼一口就把鴨子吞到肚子裡去,貓坐在一根樹枝上,小鳥停在離貓不很近的另一根樹枝上,大野狼在樹下團團轉,以貪婪的眼光看著他們,彼得奔進屋裡拿出一條結實的粗繩,爬到高高的石頭牆上,用繩子作了一個活結的圈套,小心的由樹上一點一點的放下來,當大野狼的尾巴被套住後,彼得用力一拉。狼發覺尾巴被套住,最後活捉大野狼的精彩過程。
在音樂裡,每個樂器都代表了一個人物,主角彼得是一個十歲好動的小男生,以輕快的小提琴代表;趣味十足的小鳥,以聲音清脆嘹亮的長笛展現;躡手躡腳一肚子鬼怪的貓咪用豎笛表現;下場可憐的鴨子,則選用聲音哀怨的雙簧管吹奏;老祖父用音域極低的低音管;英勇的獵人以定音鼓、大鼓連擊,表示槍聲;灰色大野狼,用低沉的法國號代表;一首樂曲,代表一個緊張生動的故事,極富戲劇性,所以深受大小朋友的喜愛。
全片歷經5年的籌劃與製作拍攝,動用了英國與波蘭動畫偶劇與音樂的人才,導演蘇西天普頓(Suzie Templeton)還隨片登台,與現場觀眾做第一次接觸,台灣是亞洲巡迴演出的第一站,所以當天大家都很踴躍地發問,基本上導演解釋,光是構思如何創造偶劇與原著音樂的配合,就花了她近兩年的時間,還飛訪俄羅斯,實地感受當地小男孩的面貌與肢體語言做為參考,最後當然也略作劇情更動,才能在30分鐘裡,以細膩逼真的偶動畫,結合原著音樂性格與曲調節奏,賦予生動鮮活的影像生命,從聲音到視覺,讓大家感受充滿童趣與技術的音樂偶劇。
導演蘇西天普頓(Suzie Templeton)與偶劇主角
彼得與狼 Prokofiev's Peter & Wolf
導演:蘇西天普頓(Suzie Templeton)
國別:波蘭/英國
年份:2006
片長:45min
規格:Betacam
(註) 本文影片取自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無任何商業用途獲利考量,影片版權屬個相關影片上傳者、電影與音樂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