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電影的朋友,或許都曾注意到,美國片與歐洲片在時空跨度的選擇迥然不同,前者喜歡飄洋過海橫跨古今,帶領觀眾悠遊在想像的天空;後者則善於掌握吉光片羽,從幾小時到一天中的實際生活故事,抓出令人沉思的剎那。
最近在台北光點電影院,從8/11起到 9/27止,舉辦『穿過劇場的玻璃』(Through a Glass Darkely-Great Films by Master Stage Directors)劇場導演的影像創作,一系列涵蓋自1965到2005時間流經40年,地域橫跨歐、美到印度與日本劇場導演的大師作品,在台灣展出也從台北、桃園、新竹一直到高雄,都將與對不同藝術電影創作有興趣的觀眾面對面,考驗也激發你對創作題材與影像呈現的包容力。
Jan Fabre是誰?這位藝術家在台灣幾乎毫無知名度,說「幾乎」是因為,某個知名的義大利咖啡品牌敦請世界各頂尖藝術家設計的系列咖啡杯裡,Jan Fabre的作品就赫然名列其中;
此外,在台灣頗受注目的比利時終極現代舞團的溫‧凡德吉帕斯(Wim Vandekeybus),成名前就是他的劇團成員。Jan Fabre向來被稱為是一位「什麼都碰」的藝術家,造型作品曾經參加過威尼斯雙年展與Kassel德國文件展,著作被翻譯成各國文字,光怪陸離的舞作或劇作更是讓世界各地無數劇場愛好者趨之若騖,其中就包括比利時女皇。
女皇邀請Jan Fabre幫布魯塞爾皇宮的鏡廳室內屋頂重新上裝。Jan Fabre將140萬隻泡過福馬林的甲蟲標本黏貼在皇宮室內的屋頂上,女皇Paola甚至親自爬上鷹架,以甲蟲標本在屋頂的中央貼出一個字母P。最後整件作品在燈光的照射下,呈現出一股詭異耀眼的美感。
時間、身體的可塑性與質變是Jan Fabre不斷嘗試的主題。將馬戲團小丑與西方古典繪畫、芭蕾舞混合,讓一向像優雅的貴族藝術起了微妙的變化。早期行動藝術作品中就已經不斷出現性暴力與凌虐的場面。甚至在表演時將從觀眾借來的鈔票焚燒,再以灰燼作畫。
戲劇作品中不斷出現的裸露、自殘、暴力,血、尿、精子的運用改變了劇場運作的可能性,同時挑釁了中產階級保守的道德觀,經常引起一半的觀眾憤怒離席,但是,留下的另一半觀眾則鼓掌叫好,認為這位天才藝術家讓身體在藝術中的美重新成為可能。他不斷地去觸探現代戲劇、舞蹈的底線,甚至以身體可能存在的各種樣式為前提,創作他所謂的「活的裝置」。
《美感游擊隊》是Jan Fabre與法國導演Pierre Coulibeuf合作的影片。片中Jan Fabre匯集所有自己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元素,以怪異、粗暴的美學營造一個視覺的迷宮。對他來說,美是一場永無修止的爭奪戰,任何美的事物都必需以時間來換取觀眾的接受。Jan Fabre的近作《鸚鵡與迷你豬》(PARROTS AND GUINEA PIGS, 2002)以近年來盛行的動物權爭議為主題探索他向來好奇的動物世界,他指出人類自身的不完美,而必須向古老的動物智慧學習。目前Fabre與他的劇團Troubleyn正在世界各地巡演歌劇THE EMPEROR OF LOSS、THE KING OF PLAGIARISM、劇場ANGEL OF DEATH。」
ierre Coulibeuf -Jan Fabre ︱ France-Belgium ︱ 2002 ︱ Color ︱ French ︱ 35mm ︱ 71min
◎台北 8/11(五)18:00
8/14 (一)23:00
8/19 (六)17:10
8/22 (二) 11:30
楊.法布爾 Jan Fabre ( Nicolas Humbert-Werner Penz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