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 的浮光掠影」與「FB粉絲專頁」,旅行體驗是版主體驗後個人主觀感受,感受因人而異,不具任何商業促銷意圖。)
上週末下午,前進許久未曾拜訪的,位於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3號的「二二八和平公園」,除了參觀位於公園北側,台北市襄陽路2號的「國立台灣博物館」正館,與(簡稱台博、台博館、台灣博物館),與「黃氏節孝坊」外,還在公園內四處逛逛。
根據維基百科簡介,「二二八和平公園」原名「台北新公園」,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北起襄陽路、南至凱達格蘭大道、西為懷寧街、東為公園路,占地71,520平方公尺,鄰近總統府、外交部、台北賓館、台大醫院等主要機關建築,清治時期,除了光緒14年(1888年)落成的台北大天后宮(位於國立台灣博物館南側水池)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尚未開發。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開始著手計畫,闢建一座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台北新公園」始建於明治32年(1899年),直到明治41年(1908年)初步落成的,成為台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由於已移作他用的天后宮尚未拆除,所以當時的公園範圍僅為現今公園範圍的南半段,由於「台北新公園」的興建與落成時間,皆晚於明治30年(1897年)落成的圓山公園(台北第一座大型公園),所以才命名為「新公園」。
直到台北大天后宮,1912年因颱風受損嚴重而拆除後,大正 2年(1913年),總督府執行「市區改正」,拆除台北大天后宮,並於台北大天后宮原址北側興建「兒玉·後藤紀念館」(即今之國立台灣博物館),於大正4年1915年完工,「台北新公園」腹地亦隨之向北拓展,才有了如今「台北新公園」的初貌。。
由於公園位置鄰近台灣總督府等行政機關與日本內地人聚居地,因此經常成為政策活動的舉辦地點。在昭和10年(1935年)底舉辦的台灣博覽會當中,新公園也成為主要的會場之一,園內也曾建有祭祀日本學問之神菅原道真的「台北天滿宮」,一走進公園,到處綠草如茵古木參天,讓人頓覺神清氣爽。
二二八和平公園內,除了位於北側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外,位於中央的「二二八和平紀念碑」,位於東南側的「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外,以及自日治時期即闢建至今的露天音樂台,其中露天音樂台戰後經擴大改建,成為半圓頂型舞台今貌,1970年代末期曾經成為民歌演唱的主要場所。
至於從園中的中國式亭台樓閣,拱橋、蓮花池塘及綠地步道,則是在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新建,許多人在其間拍照賞花賞魚與拍照,或是坐在池畔的長椅聊天休憩,一派地悠閒自在。
再往前走到蓮花池中間,是中國庭台樓閣式樣的「翠亨閣」,是為了以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所興建,樓閣中的樑柱上面,還有嚴前總統的題字。「翠亨閣」四方則各設有一座涼亭,內各有一位「開台先賢」的銅像,分別是鄭成功的「大木亭」、劉銘傳的「大潛亭」、丘逢甲的「滄海亭」及連雅堂的「劍花亭」。
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除了高聳入雲的老樹外,還有處處可見人工擺設的花壇,不分四季冷暖,都可以看到繽紛多彩的花朵,讓人步步驚豔!
散步在公園中,除了欣賞花木扶蘇的美景外,別忘了留下仔細瞧瞧那些隱身在草木叢中的水鳥,牠們很擅長一動不動好半天,有的遊客看到都還以為是園區請藝術家刻的鳥禽藝術品,直到牠們突然轉身一動,才知道這些美麗的鳥禽,可是不折不扣的生物!
由於公園地理位置特殊,有著不同年代與政治環境下所「建設」的設施,還拱等陳設了許多古蹟、文物與藝術品。包括在「國立台灣博物館」左側,設立了台灣最初使用的鐵路蒸氣機車(騰雲號與台鐵九號) 。
以及設立於清治時期,並在日治初期遷入公園內的急公好義坊、黃氏節孝坊,與原台北府衙(如今已不存在)前的兩座石獅拆除,興建於清治時期的天后宮後,散落於公園內的柱珠。
四樣於台東縣成功鎮麒麟遺址所發掘,屬於約3,000年前「巨石文化」的石器時代遺物,則擺放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右側。
原日治時期台灣神社之一對銅牛,則鎮守在「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前方門口,也就是「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襄陽路、館前路口側大門口。
二次大戰後中華民國於民國34年(1945年)接管台灣,民國36年(194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爆發,當日下午大批憤怒群眾衝入公園內的「台灣廣播公司」廳舍(今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對外播音發出控訴,成為全台反抗活動蜂起的開端,之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行政長官陳儀,也多次於該電台透過廣播向民眾喊話。
這一層與二二八事件的歷史關聯,也促成了近五十年後,將原本的「台北新公園」改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的緣起,民國85年(1996年)2月28日,適逢豎立於新公園內的「二二八和平紀念碑」正式揭碑,以及基於歷史上的意涵,在時任台北市長陳水扁的主導下,將新公園改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並於隔年在公園內,設立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成為一個紀念這段曾經在台灣歷史苦痛的傷痕,並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
「二二八和平紀念碑」紀念碑碑文共642字曆時壹年,近30次會議字斟句酌,共642字,全文如下:
「二二八和平紀念碑碑文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消息傳來,萬民歡騰,慶幸脫離不公不義之殖民統治。詎料台灣行政長官陳儀,肩負接收治台重任,卻不諳民情,施政偏頗,歧視台民,加以官紀敗壞,産銷失調,物價飛漲,失業嚴重,民衆不滿情緒瀕於沸點。
1947年2月27日,專賣局人員於台北市延平北路查緝私菸,打傷女販,誤殺路人,激起民憤。次日,台北群衆遊行示威,前往長官公署請求懲凶,不意竟遭槍擊,死傷數人,由是點燃全面抗爭怒火。爲解決爭端與消除積怨,各地士紳組成事件處理委員會,居中協調,並提出政治改革要求。
不料,陳儀顢頇剛愎,壹面協調,壹面以士紳爲奸匪叛徒,逕向南京請兵。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聞報,即派兵來台。3月8日,二十壹師在師長劉雨卿指揮下登陸基隆。10日,全台戒嚴。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柯遠芬、基隆要塞司令史宏熹、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及憲兵團長張慕陶等人,在鎮壓清鄉時,株連無辜,數月之間,死傷、失蹤者數以萬計,其中以基隆、台北、嘉義、高雄最爲慘重,事稱二二八事件。
斯後近半世紀,台灣長期戒嚴,朝野襟若寒蟬,莫敢觸及此壹禁忌。然冤屈郁積,終須宣洩,省籍猜忌與統獨爭議,尤屬隱憂。1987年解嚴後,各界深感沈疴不治,安和難期,乃有二二八事件之調查研究,國家元首之致歉,受難者與其家屬之補償,以及紀念碑之建立。療愈社會巨創,有賴全民共盡心力。勒石雋文,旨在告慰亡者在天之靈,平撫受難者及其家屬悲憤之情,並警示國人,引爲殷鑒。自今而後,無分妳我,凝爲壹體,互助以愛,相待以誠,化仇恨於無形,肇和平於永恆。天佑寶島,萬古長青。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謹立。」
從清光緒年代的「台北新公園」,到如今的「二二八和平公園」,外族入侵,華人相殘的歷史傷痕猶歷歷在目,但台灣的政黨惡鬥至今不絕,只留下這座走過百年風華的老公園,隨著四季流轉日起日落,冷眼凝視著以民主為名,行人心貪婪之實的野心政客與愚眛人群…,如果蒼天有眼,企盼別再有無辜蒼生百姓受害,還公園與人民一片清澈的蒼穹。
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
地址: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3號
電話:(02)2389-7228 | 傳真:(02)2389-5228
<如何前往>
1.捷運:淡水線台大醫院捷運站1號出口
2.公車站牌:(1)(2)台大醫院站、(3)博物館站、(4)衡陽路口站、(5)二二八和平公園站
(註) 本文中介紹的圖片與文字,版權歸屬SJKen 個人所有,未經本人書面同意,請勿任意引用、分享、轉載與下載,盜文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