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FB粉絲頁」按讚,謝謝。)
<一分鐘點評>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性始終原地踏步,人類與超人類的AI智慧機器人之間能和平相處嗎?
2023年5月5日在台上映美國電影《追殺代理人》,透過充滿懸疑驚悚的獵捕行動,回溯本片五位主配角之間錯綜複雜的愛恨情仇,當身體素質遠遠強過人類的AI人工智慧機器代理人企圖越位,想跟人類一樣擁有獨立思考能力,追求愛與自由時,人類與超人類AI機器代理人,真能和平相處嗎?
一場原本是主宰世界的人類,想透過脈衝光雷射高科技武器,尋找獵殺失控的AI機器代理人時,又會牽扯出怎樣峰迴路轉的追捕行動,誰才是真正的幕後掌控者? 誰又會最終的勝利者呢? 是人類還是AI機器人呢?
早在20世紀50年代,1953年的「博弈論(Game Theory)」中首見「人工智慧 (AI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這名詞至今,已過了70年,隨著科技不斷地與時俱進,人工智慧近年以驚人的面貌,佔據了全人類的視野,人類,也開始思考,該如何面對AI科技所研發出的超級機器人帶來的競爭威脅。
從2016年DeepMind的人工智慧(AI)系統在2016年「AlphaGo」對戰南韓棋王李世乭獲勝開始,接著出現了應用人工智慧的人體圖像合成技術「深偽技術(Deepfake)」,造成世界政壇與影視娛樂圈多位知名人物受害,去年2022年7月12日由MidJourney 研究實驗室推出的,可根據文字生成圖像的同名「MidJourney人工智慧程式」,成品細膩度以假亂真,幾乎搶掉了許多手繪插畫家的工作,再到去年11月由「OpenAI」開發推出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有如平地一聲雷般,席捲全球的「ChatGPT (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器)」,與2023年3月14日「OpenAI 」發布最新更先進的「自回歸語言模型GPT- 4(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4生成型預訓練變換模型 4)」 ,AI人工智慧為人類帶來的正負面的殺傷力日益強大,逐漸威脅到發明AI人工智慧程式的人類。
已逝的美國計算機科學家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1927年9月4日—2011年10月24日)於1955年對AI下的定義是指「製造智慧機器的科學與工程」,「人工智慧」定義顧名思義可以概分為兩部分,就是「人工」和「智慧」。「人工」即由人類設計、創造與製造,這點沒有疑慮。
但關於「智慧」部分的定義,就有了較多的爭議性,特別是在AI人工智慧機器人身上,要不要內建出能夠跟人類似甚至超卓的推理、知識、計畫、學習、交流、感知、移動、移物、使用工具與操控機械的能力,因為這涉及了AI人工智慧的機器人,該不該跟人類一樣,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包括如意識、自我、心靈,甚至是懂得愛的情感與追求自我的可能性,因為一旦人類所設計出的人工智慧機器代理人,也擁有跟人類一樣的獨立思維能力,再加上他們本身在廣大資料庫累積下,就成了會威脅到人類生存的「超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