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對歌劇熟不熟,也許都在不經意處,聽過這首由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 1924)所寫的詠嘆調「O mio babbino Caro  哦! 我親愛的父親」,喜歡聽歌劇的朋友,當然一定是耳熟能詳,這首著名的女高音詠嘆調。

 

        「O mio babbino Caro 中文翻譯成「哦,我親愛的父親」,是一首女高音詠嘆調,選自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 1924)單幕義大利語歌劇《賈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1918 年),劇本由意大利劇作家、歌劇本家、舞台和電影導演喬瓦基諾 · 福爾扎諾(Giovacchino Forzano,1883 ~ 1970)創作。

 

  賈科莫 ‧ 安東尼奧 ‧ 多米尼科 ‧ 米歇爾 ‧ 塞孔多 馬利亞 ‧ 普契尼(義大利語:Giacomo 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ía Puccini,1858--1924,簡稱為 Giancomo Puccini),義大利的歌劇作曲家,著名的作品包括有《波希米亞人》、《托斯卡》與《蝴蝶夫人》等歌劇,都是聽歌劇的朋友非常耳熟能詳的劇碼,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常演出的歌劇之一。

 

這些歌劇當中的一些歌曲,都已經成為了現代文化的一部份,其中包括了賈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歌劇中的O mio babbino Caro  哦! 我親愛的父親與《杜蘭朵公主》歌劇中的《公主徹夜未眠》(Nessun Dorma) 在內,如今也都成為歌劇女高音與男高音必唱的知名單曲 

 

賈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1918 年)故事,是根據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 1321)所創作的長詩「神曲」(Divina Commedia ,約於1308年開始創作,1321年前後完成)改編而成,這是普契尼所作的三合一歌劇(Il trittico)的最後一齣 ,而其中最著名的片段為女高音的詠嘆調 「O mio babbino Caro  哦! 我親愛的父親」,在1918 年12 月14 日,由愛德華七世時期英國女高音歌唱家佛羅倫斯·伊斯頓(Florence Easton,1882 ~ 1955) 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歌劇賈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 世界首演中,飾演勞雷塔(Lauretta)時,首次表演了這首詠嘆調 O mio babbino Caro  哦! 我親愛的父親,這首歌是勞雷塔(Lauretta)在她的父親斯基基(Gianni Schicchi)和她所愛的男孩裡努奇奧(Rinuccio)的家人之間的緊張關係,達到臨界點後演唱的,歌詞中將自己夾在親情與愛情之間的痛苦無奈,以及對愛情的堅定心意,不惜以死抗爭的心意,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合一歌劇》(Il Trittico)在1918年於紐約首次公演,這部作品由3個部分所組成。

第一齣是《大衣》(Il Tabarro),屬於恐怖的大吉尼奧爾(Grand Guignol)的風格;

第二齣是《修女安潔麗卡》(Suor Angelica),為感人的悲劇;

第三齣是《賈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是一齣喜劇。

歌劇賈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是第三部分也是最後一齣,卻是3個部分最受歡迎的,其中就包括了今天介紹的這首著名的詠嘆調O mio babbino Caro  哦! 我親愛的父親,整個故事大綱如下:

「 地點:義大利佛羅倫斯    時間:西元1299年

Buoso Donati 安詳的在床上過世。他的親戚們極度的悲傷,直到他們聽到謠傳:Buoso將他的遺產,全數要捐給當地的修道院為止。他們瘋狂的想要找出遺囑,而里努喬找到了遺囑,但是開出條件,除非齊塔答應他的條件,讓他娶賈尼‧斯基基的女兒勞蕾塔,他才要將遺囑交出來。

 

但是Donati家族其實看不起斯基基,認為他只是個剛到佛羅倫斯的鄉巴佬而已。齊塔同意這個條件,其實他才不管里努喬要娶誰,只要他們能夠有錢就好。並且開始讀Buoso的遺囑。果不其然,遺囑就如同傳言所述,整個家族的人陷入瘋狂。里努喬雖然提出建議可以找斯基基,利用他的聰明才智解決問題,但是遭到他們的否決。

 

斯基基跟女兒勞蕾塔前來,看到一片垂頭喪氣的景象,而他被告知要來協助他們解決遺產的問題。齊塔很生氣地解釋了目前的情況,並且拒絕聽到有關結婚的事宜。里努喬懇求斯基基的幫忙,但是斯基基對於他們親族的態度不以為然,因此拒絕協助他們。

 

這時勞蕾塔試圖說服她的父親(也就是這首著名的詠嘆調O mio babbino Caro  哦! 我親愛的父親」演唱的時機),也終於軟化了斯基基的態度。斯基基讀了遺囑,覺得大概已經沒有什麼轉圜的餘地了。但在此時斯基基有個主意,只是不想讓女兒天真的心靈受到影響,因此要求她先離開,並請女士們先鋪床。他並確定除了家屬之外,還沒有外人知道Buoso過世的消息。此時剛好醫師前來探視,家屬們不讓醫師進入房間,而斯基基模仿Buoso的聲音,告訴醫師他現在的狀況好多了,而後醫生就離開。斯基基這時才對家屬說,他想要模仿Buoso並立新遺囑。

 

里努喬找了公證人來。所有的親屬都同意了財產分配,除了一頭騾子、一座磨坊跟一幢房屋,而他們也都同意,由斯基基決定,該由誰繼承這些財產,但是檯面下的競鬥也是暗潮洶湧。而斯基基也提醒他們,法律上規定偽造遺囑者的懲罰,是斷手後逐出佛羅倫斯。公證人來了,斯基基指定要舉行莊嚴的葬禮,將財產的小部分,捐贈給修道院,還有分配了一些不具爭議的財產。但是大家爭鬥最兇的財產:一頭騾子、磨坊跟房屋,斯基基指定給自己所有。

 

在公証人離開後,他把每個人都趕出去,因為這幢房子已經不再屬於他們。現在斯基基可以給女兒嫁妝,羅蕾塔與里努喬結婚,也不再有任何阻礙。這對戀人相擁,而斯基基也深受感動。斯基基對著觀眾們,並且說這應該是最好的方式來分配Buoso的遺產了,並且他還希望觀眾們略施恩惠,減輕他的罪過。」

 

O mio babbino Caro  哦! 我親愛的父親是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 1924),於1918年60歲時寫成的歌劇作品賈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中的詠嘆調。歌曲表達了女主角內心一種對愛情純粹的表白,和周圍人們虛偽、嫉妒的氣氛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因此受到了極大的歡迎,甚至超過了整部歌劇,被廣為流傳下來傳唱至今,而逐漸成為一首純粹的經典義大利藝術歌曲。

 

O mio babbino Caro  哦! 我親愛的父親」義大利文與中文翻譯歌詞對照

O mio babbino caro
Mi piace è bello, bello
Vo'andare in Porta Rossa
a comperar l'anello!
Sì, sì, ci voglio andare!
e se l'amassi indarno,
andrei sul Ponte Vecchio,
ma per buttarmi in Arno!
Mi struggo e mi tormento!
O Dio, vorrei morir!
Babbo, pietà, pietà!
Babbo, pietà, pietà!

 

哦!  我親愛的父親,
我愛他,他是如此俊美
我要去龐德羅莎街,
買下那枚婚戒!
是的、是的,我是認真的!
若我的愛只是徒勞,
我將去舊橋,
縱身跳入雅諾河中!
我心如此苦痛!
喔,上帝!我寧可死去!
父親,同情我,憐憫我!
父親,同情我,憐憫我!

 

英國女高音歌唱家佛羅倫斯·伊斯頓(Florence Easton)演唱的O mio babbino Caro  哦! 我親愛的父親版本,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RyM34Fzp-o
  
瓊·哈蒙德爵士 (Dame Joan Hammond,1912 ~ 1996) 於 1969 年憑藉演唱錄製這首詠嘆調 O mio babbino Caro  哦! 我親愛的父親,熱賣 100 萬份銷量,贏得了金唱片,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JOXUS_7ZKQ
 
  
 
從此之後O mio babbino Caro  哦! 我親愛的父親這首詠嘆調被許多歌劇演唱家跨界與流行歌手演唱,或作為音樂會的安可曲,這首詠嘆調幾乎是所有歌劇女高音的必唱曲目,在眾多演唱過的歌唱家中,我推薦以下八位歌劇與跨界名伶演繹過的版本 ;
 
 
 
美國希臘女高音歌唱家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1923 ~ 1977)
 
 
 
 
 
羅馬尼亞女高音歌劇演唱家安琪拉·蓋兒基爾(Angela Gheorghiu,1965 ~)
 
俄羅斯女高音歌劇演唱家安娜‧涅翠柯(Anna Netrebko,1971 ~)
 
英國威爾斯古典跨界歌手夏綠蒂‧柴契(Charlotte Church,1986 ~ )
 
紐西蘭古典跨界女高音歌手海莉‧薇思特拉(Hayley Westenra ,1987 ~ )
 
 
在繼續往下介紹不同歌劇演唱家的版本前,先讓我們來感受純粹由樂器演奏的O mio babbino Caro  哦! 我親愛的父親版本,特別推薦個人最愛的小提琴演奏版本,由美國小提琴家約夏·貝爾(Josha Bell,1967年生) 演奏這首詠嘆調的錄音版本,這份錄音出現在他的專輯《小提琴的浪漫》中,整首樂曲在他的小提琴演奏詮釋下,相較於女高音人聲的演唱,樂音更多了一份少女婉約的柔情,一種低調讓人迷醉的呢喃,像是夜風輕拂過耳邊,讓人完全沒有絲毫聽覺上的壓力,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1JHDc9cSv0

         

接著就來介紹分享與慢慢欣賞,以上八位演唱各具特色的歌劇與跨界歌手演唱O mio babbino Caro  哦! 我親愛的父親」的版本,其中我特別鍾愛西班牙歌劇女高音蒙特賽拉特‧卡芭葉(Montserrat Caballé,1933 ~ 2018)的音色與不同時期演唱時的風範
 
 
1933年出生,1958年首次登台,1965年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一戰成名,2018逝世) 所詮釋的版本,先來感受在她不同年紀時,所展現的歌聲魅力。然後再逐次跟你分享這首知名詠嘆調的創作背景,與其他不同年代的歌劇女高音的詮釋版本。

 

       1973年 40歲的 Montserrat Caballé (1933 ~ 2018)在由Sir Charles Mackerrass 爵士(1925 ~ 2010)指揮的英國倫敦交響樂團(LSO)伴奏下,所演唱 "O mio Bambino caro "的版本,這時的她正值歌劇生涯最為巔峰的狀態,有了15年登台演出的經驗,聲音狀況跟舞台表演的經驗都是最棒的,所以聽到了她的詮釋中,高亢清越中厚實而溫暖,低柔處婉約而幽靜,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jxe2UzuYo

 

1975年 42歲風華正茂的 Montserrat Caballé 在西班牙巴塞隆納演唱" O mio Bambino caro" 的版本,演唱細膩收放自如,長音到尾音的處理婉轉優雅,嗓音極富渲染力,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WWN2uqq-I

 

1990年 57歲的 Montserrat Caballé (1933 ~ 2018)在德國慕尼黑演唱 O mio Bambino caro 的版本,這個版本給人的感覺,似乎又進入了另一個歌唱的境界,情感的拿捏,在高音部分的拿捏與揮灑自如讓人聽了特別感動,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ZSP1Dc78Q

  

2004年 71 歲的 Montserrat Caballe(1933 ~ 2018) 演唱" O mio Bambino caro "的版本,好驚人的嗓音展現,71歲還能維持到這樣的唱功,真令人驚艷,身為一位已然走過人生大半輩子的歌唱家,她在嗓音中所詮釋出來的情感,也就更加深沉動人,沒有了少女的嬌柔婉轉,卻多了一份貼心的柔軟,難怪被譽為20世紀下半最棒的歌唱家之一,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omIF3s2-OY

         

接著介紹的第二位,是被譽為20世紀一代歌劇天后美國希臘女高音歌唱家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1923 ~ 1977),她的歌唱天賦驚人,音色與演唱技巧溫婉迷人,前半生演唱事業一鳴驚人風生水起,廣受媒體與聽眾的喜愛,名氣席捲全球,可惜紅顏薄命感情路上一直不甚順遂,後半生為情所苦,也導致她鬱鬱寡歡,晚年唱腔特別淒清動人,讓人不捨

 

(二)美國希臘女高音歌唱家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1923 ~ 1977) 

於1955年32歲時,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1923 ~ 1977)與由義大利指揮家Tullio Serafin(1978 ~ 1968)指揮的費城交響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合作演出,所演唱的"O Mio Babbino Caro"版本,當時她芳華正盛,嗓聲有著獨特的溫暖,高音明亮,感情詮釋得如泣如訴,令人深深被牽引近期中的情緒,的確不愧一代歌劇天后的名號。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_w_PLL4YwM 

 

1965年,42歲的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1923 ~ 1977)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Théâtre des Champs-Elysées),與法國指揮家 Georges Prêtre(1924 ~ 2017)合作演唱"O Mio Babbino Caro"版本,經過了與希臘船王亞里斯多德·歐納西斯(1906 ~ 1975)的感情與婚姻輾轉,她的歌聲中更見淒美,高音與感情的掌控更加深刻,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9pxWVjlbNo 

   

1973年,50歲的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1923 ~ 1977)在倫敦的告別演出時演唱的"O Mio Babbino Caro"版本(從3分開始),這時候的她已經結束了跟希臘船王亞里士多德·歐納西斯長達9年的感情(1966年結束),真實世界的她感情深受打擊,人也變得鬱鬱寡歡,也在歌聲中增添了那種女主角寧可死去的悲憐氛圍,讓人聽來十分動容,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R2estxUcXI 

   

1974年,51歲的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1923 ~ 1977)在東京生前最後一次登台的演出,所演唱的"O Mio Babbino Caro"版本,聽完讓人有種不勝唏噓的感受,藝術家在台上穿著紅色禮服登台的演出,笑著演唱的風範讓人動容,但我一直覺得這時期的她聲音狀況,也許不能在跟顛峰全盛時期相比,但感情上的詮釋,毋寧是十分出色的,只是知道背後真實人生的她,聽著她的詮釋,反而有一種說不出的哀傷,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kGX0Ze2Dk  

   

(三) 麗塔·史塔里希(Rita Streich,1920 --1987)二次世界大戰戰後最重要的德國花腔女高音歌劇演唱家。 史塔里希的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俄國人。小時候她跟隨雙親遷往德國。這就是說她是在雙語環境中長大,這對她日後的演唱生涯意義重大。她的教師有Willy Domgraf-Fassbaender,Erna Berger和Maria Ivogün。

 

       她的首演是1943年在波希米亞奧辛市立劇院,演唱理查·施特勞斯歌劇《阿里阿德涅在奈克索斯》的Zerbinetta。三年後她獲得了柏林德意志歌劇院一個職位,她在那裡一直唱到1952年。1953年她轉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她曾在拜羅伊特音樂節,薩爾斯堡音樂節,羅馬,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皇家歌劇院,芝加哥等地登台。1957年她巡演北美洲。自1974年起她就到了埃森魯爾區Folkwang高校和維也納音樂學院教學。1983年起她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舉辦了大師班。她的演唱角色有《依多美尼奧》,《女人心》,《後宮誘逃》,《魔笛》,《費加羅的婚禮》和《唐璜》的花腔女高音。她的雙語優勢,使得她能不帶任何口音演唱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作品。

 

1968年2月24日 Rita  Streich 48歲時在巴黎的演出時演唱的" O mio Bambino caro "的版本, 她的高音明亮而輕巧,演唱深情而幽雅,讓人沉思回味再三,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7WWseWmyU

  

(四)義大利歌劇女高音歌唱家蕾娜塔·提芭蒂(Renata Ersilia Clotilde Tebaldi,1922 - 2004 )

 

       被歌劇界譽為她擁有「天使般的美麗歌喉」,蕾娜塔·提芭蒂(Renata Ersilia Clotilde Tebaldi,1922 - 2004 )出生於音樂世家,父親是佩薩羅一所學校的小提琴音樂老師,在1950年代到60年代,她與當時走紅的著名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法蘭克·柯雷里(Franco 

,被譽為是一對「黃金搭檔」。她常被拿來與同年代的希臘裔女高音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1923 ~ 1977)相比較,被視為是卡拉絲的競爭對手, 她比Maria Callas 大1 歲,但長壽得多,活到2004年82歲高齡才過世,她的音色相較於卡拉絲更加高亢厚實,所以後輩蒙特賽拉特‧卡芭葉(Montserrat Caballé ,1933 ~ 2018) 一戰成名時,才會被譽為兼有Renata Tebaldi 跟Maria Callas 的剛柔並蓄

 

1957年-1958年間,35-36歲時的蕾娜塔·提芭蒂(Renata Ersilia Clotilde Tebaldi,1922 - 2004 )所演唱"O Mio Babbino Caro"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FiQo9k7-1A

 

1965年的版本,43歲的蕾娜塔·提芭蒂(Renata Ersilia Clotilde Tebaldi,1922 - 2004 )的中氣依然十分地充足,唱起"O Mio Babbino Caro"的高音來顯得從容自在,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ZUN9E1sjM

 

1973年的版本,51歲的蕾娜塔·提芭蒂(Renata Ersilia Clotilde Tebaldi,1922 - 2004 )也應邀到東京表演,跟隔年也來東京演唱的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1923 ~ 1977) ,同樣近似的年齡,也因為人生感情際遇不同,對同一首歌"O Mio Babbino Caro"的詮釋已然完全不同

 

一身粉紅充滿浪漫氛圍的她,在演唱會安可曲才選唱"O Mio Babbino Caro"(1小時24分30秒開始),她的歌聲還聽得到少女祈求愛情婚姻美滿的幸福感,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1923 ~ 1977) 則讓人感受到少女失去婚姻愛情的憂愁,演唱時她一派輕鬆,簡直到了像在跟老友聚會,而Maria Callas 則是一本正經地詮釋的歌曲,兩人演出的風格真的大不相同,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L0aDjcx2nY&t=4747s

  

(五) 美籍黑人女高音歌劇唱家 瑪麗·薇奧列特·李奧汀·普萊絲(Mary Violet Leontyne Price,1927年2月10日 出生 ~) 

       再來要介紹的20世紀上半,歌劇界罕見的黑人演唱家,這位著名的美籍黑人女高音歌劇唱家瑪麗·薇奧列特·李奧汀·普萊絲(Mary Violet Leontyne Price,1927年2月10日 出生 ~) ,1927年出生至今依舊健在,十分長壽,輩分也比蒙特賽拉特‧卡芭葉(Montserrat Caballé ,1933 ~ 2018)略高一點。她是以演繹威爾第的角色而著名,尤其被譽為「擁有」阿依達這個角色達30年之久。

 

       普萊絲成名於1950至60年代之間,當時的美國種族歧視還很嚴重,她的出現與崛起,也成為了當時美國反種族歧視的代表人物之一。普萊絲的演繹,成了當代美國歌劇界的最高藝術標準,她在國際上的成就令人讚佩,這是1981年她54歲時所詮釋的"O Mio Babbino Caro"版本,又是另一種圓潤而輕柔高越,情感內斂恰到好處,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2bLEc6R48I

 

(六)義大利女高音歌劇唱家 Renata Scotto 雷納塔·史科朵 (1934~ 2023)

 

      小蒙特賽拉特‧卡芭葉(Montserrat Caballé ,1933 ~ 2018)一歲,Renata Scotto 雷納塔·史科朵 (1934~ 2023)是跟她同輩的義大利女高音歌劇唱家,也同樣高壽, 活到2023年才以89歲辭世,生前以其戲劇表演及音樂天賦而聞名於世。

 

       2002年退休而來,史科朵開始從事導演歌劇的工作,並在義大利和紐約建立歌劇學院,並親自授課。1954年在米蘭首次登台表演,在《茶花女》劇中扮演Violetta Valéry 角色。1965年她在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首演《蝴蝶夫人》,扮演Cio-Cio-San 角色。這是1981年,她在47歲的演出版本,音色屬於清亮明媚的類型,她的演出神情極為豐富,眼眸流轉仰首低頭之間充滿戲劇化的張力,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ofdd1MGdaY

 

 

這是Renata Scotto 雷納塔·史科朵 (1934~ 2023)與阿根廷鋼琴家與指揮家 Armando Krieger(1940 ~ 2023)指揮的捷克國家交響樂團在義大利西西里敘拉古羅馬劇場(The Roman Amphitheatre of Siracuse)的演出,影片上傳年分是2008年,演出年分不確定,但聲音一樣清亮溫柔,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7203I_oBDg。

 

(六)艾蓮娜·瓦西里耶芙娜·奧布拉茨索娃 (Елена Васильевна Образцова,英文翻譯為Eelena Obraztsova 1939 ~ 2015),著名蘇俄籍女中音歌劇唱家,1973年曾獲蘇聯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1980年 41歲的艾蓮娜·布拉茨索娃 (Eelena Obraztsova 1939 ~ 2015)在東京的演出,她的音色明亮,嗓音厚實而高亢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LTv2hEZbC8

  

(七)奇里·珍內特·特·卡娜娃女爵士,DBE,ONZ,AC (Dame Kiri Janette Te Kanawa,1944年3月6日出生),紐西蘭人,現年66歲,為毛利人及愛爾蘭混血兒,世界第一抒情女高音。卡娜娃女爵集神秘與端莊於一身,其嗓音溫潤柔美,富含母性。男高音魏卡士形容她的歌聲是「一隻飄然的風箏」、指揮家蕭提則贊譽她似「春風裡浮漾的笛音」。

80年代40幾歲的演出版本,她的演唱別有另一番韻味,溫婉而細膩,很古典的詮釋。

2006年 62歲在美國洛杉磯演唱版本

(八) Katia Ricciar  1946年出生於義大利 Rovigo的歌劇女高音 , 現年64歲,家境極為貧寒,1968年在威尼斯學音樂期間,參加歌唱比賽贏得獎項後出道,1969年23歲飾演「波西米亞人」劇中的咪咪一炮而紅,從此展開她的歌唱生涯。

2008年  62歲時在西班牙馬德里的演出版本,她的詮釋輕柔而溫婉。

(九) Luciana Serra,與Katia Ricciar 一樣同為1946年出生的義大利女高音,1966年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劇院首唱,但一直到1970年24歲時才成名。

1998年 52歲時的演出,她的聲音高亢而富情感,非常明亮而悅耳。

 (十) 介紹第二位黑人歌劇演唱家,小卡那娃女爵士4歲,現年62歲的凱瑟琳·芭特爾 (Kathleen Battle,1948年8月13日-) ,美國著名黑人女高音歌劇唱家,因在1987年受大指揮家卡拉揚所請,成為歷史上首位登上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奏台的獨唱家而聞名於世。

2008年  60歲時在中國北京與Seiji Ozawa 和中國交響樂團的合作演出。 

(十一) 芮妮·弗萊明 (Renée Fleming,1959年2月14日-),現年51歲,著名的美籍女高音歌唱家,除了主唱歌劇外,偶也演唱爵士樂作品。她被認為是現時最頂尖的抒情女高音,而她的美聲和美貌令她成為各大歌劇院和音樂廳爭相邀請的歌劇唱家。出身於音樂世家,弗萊明的父母都是音樂老師。她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印地安納縣 並在紐約州的羅切斯特長大。她有一位兄弟及一個姊妹,都從事音樂學習。弗萊明在年輕時喜愛流行音樂,並且十分欽佩瓊尼·米歇爾的才華。除標準保留歌劇節目外,她還表演新音樂、百老匯歌舞劇以及其它流行風格音樂。

弗萊明曾在紐約州立大學Potsdam分校的克瑞音樂學院(Crane School of Music)就學。在該校學習時,她參加了一個校外的名為Alger's的爵士樂三重奏樂隊進行演唱表演。該樂隊的薩克斯手Illinois Jacquet邀請她一起進行他的大樂隊(Big band)之旅,但是弗萊明選擇前往伊士曼音樂學院繼續她的研究生學習,並成為聲樂老師Jan DeGaetani的學生。之後她又前往朱利亞德學院繼續深造。在朱利亞德學院學習期間,她出演了一系列歌劇角色,如賈科莫·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中的Musetta以及Menotti的《Tamu-Tamu》里的妻子。

2000年,41歲時演出的版本,她的情感詮釋比較屬於Maria Callas 一派,較為濃烈厚重,戲劇味道十分濃厚。

 (十二) 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1960年8月14日 出生),現年50歲,是英國跨界音樂女高音歌手和演員。她在迪斯可初試啼聲,再因為演繹安德魯·洛伊·韋伯的音樂劇而聞名於世。最初她飾演《貓》劇中的白貓傑米瑪,引起了韋伯的注意。創作《歌劇魅影》時,女主角克莉絲汀的音樂就是根據她的音域而作。結果,莎拉布萊曼和飾演魅影的麥可·克勞佛(英語:Michael Crawford皆一砲而紅。後來莎拉也演唱許多韋伯的歌曲,並收錄到專輯裡。她還在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上與何塞·卡雷拉斯演唱了《永遠的朋友》一曲,並與中國歌手劉歡同唱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題歌《我和你》(You and me),是唯一一位演唱過兩屆夏季奧運會主題曲的歌手。

她的嗓音嘹亮,被譽為天籟之聲,著名的曲目包括《告別的時刻》 (Time to Say Goodbye)、《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這是《歌劇魅影》的主題曲,莎拉先後跟麥可·克勞佛(英語:Michael Crawford和Steve Harley合唱過不同版本)等。莎拉也演唱過許多原劇中應是男角唱的歌曲,包括歌劇《杜蘭朵公主》中的《公主徹夜未眠》、音樂劇《歌劇魅影》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等。

1997年 37歲時在 Royal Albert Hall 跟英國國家交響樂團的合作演出版本,她的聲音清幽而夢幻,獨幟一格。

 (十三)曹秀美조수미曺秀美,1962年11月22日-),又譯周淑美趙秀美周淑美,日本譯做曹清美,是韓國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出生於首爾,現年48歲,能說六國語言,曾獲得格萊美音樂獎。

2005 年43歲時的演出版本,她的高音技巧十分出色,情感也屬於澎湃激昂型。

(十四)安琪拉·基柯基沃Angela Gheorghiu,1965年9月7日出生),原名安琪拉·布爾拉庫Angela Burlacu)現年45歲,羅馬尼亞著名女高音歌劇歌唱家,也是法籍男高音羅伯托·阿藍尼亞的現任妻子。基柯基沃以擅長演繹威爾第和普契尼的作品而著名於世。而她演繹寫實主義歌劇和法語歌劇也廣受好評。另外基柯基沃也致力推廣故鄉羅馬尼亞的音樂,偶有錄製羅馬尼亞的民歌和東正教的宗教音樂作品。基柯基沃出生於羅馬尼亞阿德茹德的火車司機家庭。自幼和妹妹伊蓮娜·丹(Elena Dan)一起演唱歌劇選段。 14歲時,基柯基沃進入布加勒斯特音樂學院,師從米亞·巴布(Mia Barbu)學習聲樂。

1990年,基柯基沃自音樂學院畢業,由於齊奧塞斯庫的共產政權被推翻,所以,基氏得以立即踏足歐洲歌劇界。基柯基沃首次以專業唱家身分於1990年在羅馬尼亞克盧日 登台,主演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中咪咪。同年她贏得了貝夫得爾國際歌劇大賽的第三名。1992年,基柯基沃在故國之外登台,在倫敦皇家歌劇院演唱《唐·喬望尼》中的澤林娜。 而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首演的是多尼采蒂的《愛情靈藥》中的阿迪娜,而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首演的則是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中咪咪。 1994年,獲著名指揮家喬治·索爾蒂選為倫敦皇家歌劇院新版《茶花女》的主角,薇奧列塔(Violetta),一鳴驚人。

基柯基沃過往只專演幾個角色:《茶花女》的薇奧列塔、《波希米亞人》的咪咪、《愛情靈藥》的阿迪娜、《燕子》的馬格達、《羅密歐和茱麗葉》。2003年,她首次主演了雷翁卡瓦洛(Ruggero Leoncavallo)《丑角》和古諾的《浮士德》。基柯基沃的音域寬廣,能唱音色灰暗的角色,也能唱莊嚴女高音(Soprano spinto)的角色,她曾為EMI錄製《托斯卡》和《遊吟詩人》,並在2006年在皇家歌劇院首次出演《托斯卡》。

2005年 40歲時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演唱版本,她的音色華麗而莊嚴深情,別有一種對愛情的渴求與控訴。 

(十五) 安娜‧尤利芙娜‧尼特立哥(俄文:Анна Юрьевна Нетребко,英文:Anna Jur'evna Netrebko,1971年9月18日出生),現年39歲,來自俄羅斯,當紅於世界歌劇界的女高音歌手。她比安琪拉·基柯基沃(Angela Gheorghiu) 年輕6歲,同樣具有華麗嗓音,紮實的基本唱功,與令人艷羨的美貌。她與更因男高音羅蘭度·維拉臣多次成功合作,而和其被並稱為當今歌劇界的「夢幻情侶」, 2006年她在薩爾茲堡取得奧地利國籍。

尼特立哥出生於俄羅斯西南部的克拉斯諾達爾市,後入讀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求學時期,曾在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兼職洗地板的女工。不過後來她在劇院求職面試時,被劇院的藝術總監瓦列里·格吉耶夫發現。格氏相當欣賞其嗓音,自此成為她的聲樂入門導師。而在1994年,尼特立哥得到首次歌劇演出機會,就是於在格吉耶夫指揮下的馬林斯基劇院出演《費加羅的婚禮》中的蘇姍娜。而尼特立哥還在馬林斯基劇院擔任過《夢遊女》,《魔笛》,《拉美摩爾的露契亞》和《塞維亞的理髮師》當中的女主角。

尼特立哥在1995年首次在美國登台,在舊金山歌劇院飾演《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中的柳德米拉一角。此後她開始在美國各地的巡迴演出,並因對角色準確的理解和藝術形象的塑造而成為俄語歌劇最有力的代言人。她在《戰爭與和平》,《沙皇的新娘》和《情定修道院》等俄語歌劇的演出,更被奉為經典。而尼特立哥的美聲技巧也毫不遜色。她在《弄臣》,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和《卡普烈特與蒙太奇》中出演的美聲角色也是為人津津樂道。

2002年,尼特立哥出演了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首次排演的《戰爭與和平》,並作為自己在該院的首次演出。同年,她首次參與薩爾茨堡音樂節,並擔任了尼古勞斯·哈農庫特指揮的《唐璜》中的女主角。

2003年,尼特立哥發行了第一張唱片《歌劇詠嘆調集》。這張唱片成為了當年最暢銷的經典音樂唱片。

 2004年,承接前一年的成功,她與指揮家克勞迪奧·阿巴多合作,發行了另一張詠嘆調什錦唱片《向來自由》(Sempre Libera)。

 2005年,她與墨西哥籍男高音羅蘭度·維拉臣共同出演了《羅密歐與茱麗葉》和《愛情靈藥》,獲得廣泛好評。同年稍後,她與維拉臣共同主演了薩爾茨堡音樂節重新編排的現代版《茶花女》,更引起轟動。兩人「夢幻情侶」之說,亦由此而興。

2007年底,尼特立哥宣布和烏拉圭男中音埃爾文·施羅特 (Erwin Schrott)訂婚。

2008年2月,尼特立哥宣布自己已經懷孕,同年9月5日,尼特立哥在維也納誕下麟兒,堤雅各·阿魯拉·施羅特(Tiago Aruã Schrott)。

尼特立哥被譽為當今俄羅斯聲樂學派正宗傳人。她的嗓音兼具渾厚清亮、華麗圓潤,因此她既可作為抒情女高音,也可出演莊重女高音的角色,而她的花腔唱段的生命力和穿透力更是一絕。而音域方面,她能毫不費力得唱到降E6甚至E6的高音。

她演唱此曲音色圓潤而華麗,氣長足與厚實,讓人聽得十分享受。

(十六) Sissel Kyrkjebø 西絲兒,1969年6月24日出生,挪威籍女高音,現年42歲。

2007年12月6日獲得美國格萊美音樂獎提名。西絲兒被認為是頂尖的跨界(crossover)女高音,從流行歌曲至民歌,到古典聲樂和歌劇詠嘆調。她擁有一個水晶般的嗓音和寬闊的音域。她主要用英語和挪威語演唱,並曾使用瑞典語、丹麥語、冰島語、蓋爾語, 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俄語、毛利語、法羅語、日語和拉丁語演唱。電影《鐵達尼號》插曲除了主題歌《My Heart Will Go On》是席琳·狄翁所唱,其他歌曲都是西絲兒所唱。

西絲兒1993年與美國籍丹麥裔喜劇演員兼歌手Eddie Skoller結婚,育有2名女兒。2004年他們離婚。

2007年38 歲時演唱的版本,她的音色溫暖而優雅,給人一種恆久溫柔的感受。

(十七) Charlotte Church 夏洛蒂·澈奇Charlotte Church,又譯夏洛特·丘奇;1986年2月21日出生),威爾斯歌手,現年24歲,

電視節目主持人。童年時期作為古典流行跨界歌手而聞名世界。2005年起轉向流行音樂。 截至2007年,她已在世界各地售出超過1000萬張唱片,雖然她的前三首古典跨界專輯佔據了她的大部分唱片銷量。夏洛蒂雖然年輕,但中間有一段年少輕狂的時間,後來和Gavin Henson育有兩個小孩:女兒Ruby Megan(出生於2007年9月20日)及兒子Dexter Lloyd(出生於2009年1月11日),今年又重新回到音樂的舞台上。她擁有很好的聲音天賦,如果不再荒唐行事,未來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 

(十八) 最後一位要介紹的這位,大家應該耳熟能詳,她跟Charlotte Church 一樣年輕,屬於新生代的女高音。

從去年的高雄世運跟信合唱,在台灣一戰成名,剛剛才來開過演唱會,還跟楊宗緯合唱的海莉·迪·薇思特拉Hayley Dee Westenra,1987年4月10日出生),又譯海莉·韋斯頓海莉·衛斯頓華,紐西蘭女高音,出生於紐西蘭基督城,現年23歲。

至今她已成功發行過兩張唱片。第一張《純》(Pure)曾攀升到英國古典音樂榜第一名的位置,並在全世界售出了200萬張副本。在年僅16歲時她就成為了一名國際明星。海莉也是一名慈善家,並在慈善事業上奉獻了許多時間與錢財,比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她的血統來源自愛爾蘭的蒙納根縣,其祖父母上世紀初移民到紐西蘭。現在她大部分時間居住在英國倫敦。2006年8月,海莉加入了愛爾蘭民樂美聲女子組合——凱爾特女人(又名天使女伶、美麗人聲),並出現在了她們的第二張主要DVD/CD大碟 《Celtic Woman - A New Journey: Live at Slane Castle》裡。

她的音色輕柔,也許不是華麗厚實,但一樣將那份對愛的嚮往,詮釋的十分動人。 聽完她的版本,關於這首歌的分享就告一段落了,相信在聽完這麼多不同版本的女高音,你會發現,從古典樂流行歌曲都一樣不變的道理就是,同一首歌可以有著截然不同的詮釋,只要你能了解自己的聲音特質,找到最適合自己發揮的方式,一旦觸動了聽眾的心,就是最好的表演,不管年紀、國籍,因為音樂是超越國際與時間的長河,只要能贏得共鳴,就能一直流傳下去的。

 

 (註: 參考資料來源:

1. 賈科莫·安東尼奧·多米尼科·米歇爾·塞孔多·馬利亞·普契尼(義大利語:Giacomo 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ía Puccini 1858 - 1924 )

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9%AE%E5%A5%91%E5%B0%BC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Giacomo_Puccini

2. 喔! 親愛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

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A6%AA%E6%84%9B%E7%9A%84%E7%88%B8%E7%88%B8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O_mio_babbino_caro

3. 賈尼‧斯基基(Gianni Schicchi)

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B3%88%E5%B0%BC%C2%B7%E6%96%AF%E5%9F%BA%E5%9F%BA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Gianni_Schicchi

4. 瑪麗亞·德·蒙特賽拉特·薇維安娜·康塞普西翁·卡芭葉-富爾克(Maria de Montserrat Viviana Concepción Caballé i Folc,常被簡稱為Montserrat Caballé , 1933 至今)

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2%99%E7%89%B9%E8%B3%BD%E6%8B%89%E7%89%B9%C2%B7%E5%8D%A1%E8%8A%AD%E8%91%89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ntserrat_Caball%C3%A9

5. 麗塔·史塔里希(Rita Streich,1920-1987)

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BD%E5%A1%94%C2%B7%E5%8F%B2%E5%A1%94%E9%87%8C%E5%B8%8C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Rita_Streich

6 瑪麗亞·卡拉絲(英語:Maria Callas;希臘語:Μαρία Κάλλας,1923-1977)

中文: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1%AA%E9%BA%97%E4%BA%9E%C2%B7%E5%8D%A1%E6%8B%89%E7%B5%B2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ia_Callas

7.雷納塔·泰巴爾迪(Renata Ersilia Clotilde Tebaldi ,1922 - 2004)

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B%B7%E7%BA%B3%E5%A1%94%C2%B7%E6%B3%B0%E5%B7%B4%E5%B0%94%E8%BF%AA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nata_Tebaldi

8.瑪麗·薇奧列特·李奧汀·普萊絲(Mary Violet Leontyne Price, 1927至今)

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D%8E%E5%A5%A7%E6%B1%80%C2%B7%E6%99%AE%E8%90%8A%E7%B5%B2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Leontyne_Price

9.雷納塔·史科朵 (Renata Scotto,1934年至今)

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B%B7%E7%BA%B3%E5%A1%94%C2%B7%E5%8F%B2%E7%A7%91%E6%9C%B5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nata_Scotto

10.艾蓮娜·瓦西里耶芙娜·奧布拉茨索娃 (Елена Васильевна Образцова,1939年7月7日至今),

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9%BE%E8%93%AE%E5%A8%9C%C2%B7%E5%A5%A7%E5%B8%83%E6%8B%89%E8%8C%A8%E7%B4%A2%E5%A8%83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Elena_Obraztsova

11. 奇里·珍內特·特·卡娜娃女爵士,DBE,ONZ,AC (Dame Kiri Janette Te Kanawa,1944年3月6日至今)

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5%87%E9%87%8C%C2%B7%E7%89%B9%C2%B7%E5%8D%A1%E5%A8%9C%E5%A8%83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Kiri_Te_Kanawa

12. Katia Ricciarellie (1946年至今)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Katia_Ricciarelli

13. Luciana Serra(1946年至今)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Luciana_SerraLuciana Serra

14.凱瑟琳·芭特爾 (Kathleen Battle,1948年8月13日至今)

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7%B1%E7%91%9F%E7%90%B3%C2%B7%E8%8A%AD%E7%89%B9%E7%88%BE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Kathleen_Battle

15.  芮妮·弗萊明 (Renée Fleming,1959年2月14日至今)

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A%AE%E5%A6%AE%C2%B7%E5%BC%97%E8%90%8A%E6%98%8E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n%C3%A9e_Fleming

16.  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1960年8月14日至今)

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E%8E%E6%8B%89%C2%B7%E5%B8%83%E8%90%8A%E6%9B%BC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Sarah_Brightman

17. 曹秀美조수미曺秀美,1962年11月22日至今)

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B%B9%E7%A7%80%E7%BE%8E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Sumi_Jo

18. 安琪拉·基柯基沃Angela Gheorghiu,1965年9月7日至今) 

中文: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E%89%E7%90%AA%E6%8B%89%C2%B7%E5%9F%BA%E6%9F%AF%E5%9F%BA%E6%B2%83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gela_Gheorghiu

19.  安娜‧尤利芙娜‧尼特立哥(俄文:Анна Юрьевна Нетребко,英文:Anna Jur'evna Netrebko,1971年9月18日至今)

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E%89%E5%A8%9C%C2%B7%E5%A5%88%E7%91%9E%E8%B4%9D%E7%A7%91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na_Netrebko

20.   西絲兒(Sissel Kyrkjebø (Norwegian pronunciation: [sɪsəl çʏrçəbø],1969年6月24日出生)

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A5%BF%E4%B8%9D%E5%84%BF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Sissel_Kyrkjeb%C3%B8

21. Charlotte Church 夏洛蒂·澈奇Charlotte Church,又譯夏洛特·丘奇;1986年2月21日出生)

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4%8F%E6%B4%9B%E8%92%82%C2%B7%E6%BE%88%E5%A5%87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rlotte_Church

22.  海莉·迪·薇思特拉Hayley Dee Westenra,1987年4月10日出生)

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5%B7%E8%8E%89%C2%B7%E8%96%87%E6%80%9D%E7%89%B9%E6%8B%89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yley_Westenr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JKen的浮光掠影 的頭像
    SJKen的浮光掠影

    SJKen 的浮光掠影(影評‧美食‧旅行與創作生活手記)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