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 的浮光掠影」與「SJKen的美食與旅行手扎FB粉絲專頁」,旅游體驗是版主體驗後個人主觀感受,感受因人而異,不具任何商業促銷意圖。)
週日下午跟著好友來趟大稻埕文化美食之旅半日遊,搭乘台北中和新蘆線,從大橋頭站 2號出口出站,當天是走走停停,一路沿著重慶北路二段前行,穿梭在巷弄中,來到了延平北路二段,經過了太平與永樂兩間百年國小,看到了位於延平北路二段與涼州街口的仁安醫院,就離「大稻埕慈聖宮」不遠了。
如果是要直接參訪「大稻埕慈聖宮」的朋友,從大橋頭站2號出口出站左後轉,到了重慶北路二段左轉直行,到了涼州街口右轉靠左邊走,遠遠就能看到了大稻埕慈聖宮的牌樓,左轉進入就來到了保安街49巷。
廟前左右兩邊各有一排老牌的美食小吃攤,包括阿蘭大鼎魩仔魚蛋炒飯、原汁排骨湯、阿華鯊魚煙、毛蟹、汕頭包子、四神湯等等,廟前廣場兩棵大樹成蔭底下,都是小吃攤用餐客人的景象,就已抵達這間位於台北市大同區慈聖里保安街49巷17號的「大稻埕慈聖宮」。
「大稻埕慈聖宮」,別稱「大稻埕媽祖廟(宮),主祀天上聖母,最早是護佑出海補魚航海人的守護神,由頂下郊拚後遷移的同安人於清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所建立,距今已有154年的歷史,與大稻埕霞海城隍廟(1859年創立)、臺北法主公廟(1878年)並稱大稻埕三大廟宇。
一眼望去,莊嚴肅穆的「大稻埕慈聖宮」,紅牆綠瓦的建築頂端龍鳳呈祥,廟前龍柱、石碑、基地石材和雕花大樑均出自中國福建廈門港,並由同安師傅雕琢而成。廟前有兩座體型威武的石獅子,見證了古廟經歷過百年滄桑歲月的風華,正門上方懸掛著刻有「慈聖宮」的的對聯寫著:「第一門開觀音山拱秀,數千艇聚奎府水流輝」,點出慈聖宮位址今昔之變遷。
踏進廟中古意盎然,門神像栩栩如生,畫工古樸意境幽遠,廟內還提供傳統香火供信眾祭拜,牆上貼有祭祀的流程,「大稻埕慈聖宮」廟中除了主祀媽祖外,還祭祀有觀音菩薩、三寶佛、關帝聖君、文昌帝君、註生娘娘、太歲殿眾神、土地公、虎爺,以及被稱作「龍井公」的古井,一共有13殿要依序祭拜祈求。
從廟中的碑文中得知,「大稻埕慈聖宮」建廟的起源,可以回溯到清嘉慶年間,泉州府同安縣商人為了祈求航海平安,從中國福建分靈請來媽祖神像,供奉於艋舺八甲庄,咸豐三年(1853年)頂下郊拚後,同安人領袖林右藻在咸豐五年(1855年)於大稻埕籌建媽祖廟。
同治三年(1864年)初建,別稱「大稻埕媽祖宮」,廟內主祀的媽祖尊稱為「稻江媽祖」,廟址最早是位在中街與南街的交界處,也就是現在的迪化街與民生西路口。
同治五年(1866年),廟遷建至今日的西寧南路和民生西路交叉口,廟面對大稻埕碼頭,可望由南向北流的淡水河岸,而八里的觀音山就橫亙在慈聖宮右前方。
1910年,日本政府實施市區改正拆除廟宇,當地同安人士乃集資,將廟宇三遷移到現址,並保有原先建材由陳應彬負責重建,1914年重建完成就是現址,台北市大同區慈聖里保安街49巷17號。
廟後方曾有一口俗稱「小劍潭」的水井,,傳言是鄭成功在此拔劍砍地得到的劍泉,並有「汲井可受福」五字的匾,及由藍鼎元鐫記的勒文,但也有另一說鐫記為林鶴年的戲作。但搬遷後,舊址處的小劍潭井被填平,碑匾被移到天馬茶房右鄰的發記茶行庭園圍牆下,但之後天馬茶行庭院拆毀,古物從此不知去向。
當天從主殿一路參拜後,也參觀兩側的旁殿,午後的光影飄移在老樹、紅柱、金瓦之間,置身其中,給人一種幽靜的氛圍,百年古廟幾經遷移,至今依舊護佑著大稻埕的信眾。
大稻埕慈聖宮
地 址 : 103台北市大同區保安街49巷17號
電 話 : (02)25539978
FB專頁 : 大稻埕慈聖宮
(註)歡迎載明出處後轉載分享本文,本文圖文版權歸屬SJKen個人所有,如需移作商業使用,請與本人連繫合作細節,未經本人書面同意,不得任意下載、轉載、分享、塗改,盜用必究,謝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