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 的美食與旅行手扎」與「FB粉絲專頁」,旅行體驗是版主體驗後個人主觀感受,感受因人而異,不具任何商業促銷意圖。)
你印象中的台灣原住民還停留在「九族文化村」中的九族? 那麼隨著這篇文章來探幽尋訪真正的答案吧!
每回到訪外雙溪故宮博物院都是僅止於故宮前,8月初的周末小旅行,一開始是為了尋找至德園,走了反方向,往至善路二段一路前行,沒想到卻是一路驚喜連連,來到了這處成立於2000年12月9日,全國第一處以原住民為主,呈現原住民文化意象的風格的主題公園,由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以及原住民委員會,邀請原住民藝術家,打造更有味道的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
當天藍天白雲遠山環繞,整座主題公園外圍被一整排高聳的椰子樹環繞,一整個綠意盎然! 巨大的石塊上刻上了「原住民文化主題館」十分顯眼。
入 口廣場的北側則另有一個圓形廣場,可做為原住民朋友祭祀或文化活動的場地,圓形廣場兩側植栽著檳榔,草坡上並放置天然岩石代替座椅,表現原住民善用自然資源的精神。沿著圓形廣場的北端向東北軸延伸,則 是半地下道形式的文化走廊,內部以疊石或豎立石板設計,展現傳統風味。




靠近故宮的一邊,入口廣場西側規劃為戲水區,為了增加趣味性,設計團隊藉由坡地的變化設置滑水梯,讓小朋友也能玩得開心。運用原住民常見的石材,所蓋的特色藝術建築物,上面刻著不同的原住民圖騰,讓人發思古之幽情。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表示,雖然現行的台灣原住民人口,不到全國人口的2%,但是原住民才是真正的台灣主人,這點毋庸置疑,也無法抹煞。
「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總面積近2.38公頃,設計團隊以原住民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精神做為設計意念主軸,充分尊重自然特色,將日、月等圖騰意念轉化為空間設計,其間並以公園特有的水資源設計成溪流,並搭配以步道連貫公園南北兩端,形成葫蘆形的基地,在視覺上引發遊客探險、尋幽的氣氛。規劃概分為五大區,分別為廣場區、主步道區、天然溪流區、景觀池塘區、休憩區,以不同的設計層次,全面展現原住民豐富多彩的文化傳承。

走進「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13 尊,象徵包括了也介紹了臺灣平埔族、雅美族、噶瑪蘭族、賽德克族、布農族、卑南族、排灣族、魯凱族、阿美族、鄒族、邵族、賽夏族、泰雅族共13族散佈全台原住民的文化及緣起,但從2000年主題公園落成到現在,原住民又從13族增加到了16族,新增加的3族分別是撒奇萊雅族、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族,在說明碑上也補充說明了這最新的改變。


公園入口廣場寬闊氣勢擎天,向內沿著滿佈圖騰的圖騰地磚園路步行,進到湖畔水木棧廊道區,水邊種植落羽松群,及多種水生植物如野薑花及睡蓮等,沿路以石板製成的石椅、石牆及各式圖騰地磚,配合生長的爛漫恣意的各式原生植物,營造一個含有豐富生態及展現原住民生活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