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疫情期間大家好好保重。
目前分類:台灣電影 (87)
- Jan 05 Wed 2011 04:50
「茱麗葉」--- 牽強的三段式集錦電影
- Nov 13 Sat 2010 17:10
「台北星期天」--- 妙趣橫生的都市魔幻風景
某一個酷熱盛夏的台北星期天,兩個菲律賓男人,搬著一張沙發,走在台北的大街小巷中,究竟會發生甚麼樣的趣事?
紅色沙發,身穿一藍一黃衣服的男人,這樣的組合,又隱藏著甚麼樣的密碼呢?
同樣是大馬華人的導演何廷蔚,不同於蔡明亮拍攝「黑眼圈」的冷調艱澀,以另一種貼近大眾,充滿喜劇情境的風格,來探討外勞在台灣的生活點滴,有趣的是這部探討菲律賓外勞在台灣生活面貌的電影,幕後的團隊卻是由來自馬來西亞籍的導演、印度籍的編劇、美國的攝影師共同組成,同時這部片子的資金,還涵蓋了日本NHK贊助、菲律賓投資,與台灣的國片輔導金的支援,幕前幕後一樣精彩。
這部電影早在今年五月上映,當時除了受邀為2010台北金馬奇幻影展開幕,也在台北電影節裡播映,映後座談反應熱烈,後來在台北光點電影院上映,還創下國片映演以來,最高週末票房紀錄,締造超過十場滿場的驚人成績。口碑與票方雙獲肯定,讓原先擔心以外勞生活為主題的電影不容易討好,但上映後口碑效應發酵、專業影評、媒體大力報導支持下,寫下了很棒的票房記錄。還沒看過的朋友,這部片因為也入圍了今年金馬獎「最佳新導演」跟「最佳原創佳電影歌曲」,所以在最近金馬獎國際影展中還有安排播映,請把握機會前往觀賞。
「誰說台灣不是一個開放與包容的社會?誰說台灣觀眾對外勞朋友心存偏見?誰說不同膚色、語言的影迷不能比鄰歡笑,感受到電影故事所傳達,能穿越一切隔閡的共同情感?」何蔚庭在票房受到肯定後謙虛地說:「那些杞人憂天的疑慮和不安,現在都煙消雲散了。」
- Jul 16 Fri 2010 09:15
「乘著光影旅行」--- 光影詩人李屏賓的攝影人生
聽到『記錄片』,你的腦海中浮現的是甚麼? 是貧窮無依的弱勢族群,在社會底層辛苦地掙扎求生的血淚? 是揭發政治黑暗貪官汙吏,在密室飲酒作樂荒淫的場景? 是野外貼近攝影,關於大自然生物的成長奧秘? 還是追蹤報導深奧學術研究的實驗成果?
不管是哪一面向的聯想,可能都脫離不了跟感嘆、憤怒、黑暗、嚴肅、冰冷等情感的輾轉,所以除非記錄片的議題跟你的生活相關,一般人很少會看紀錄片,更別說要你特別花錢買票進電影院,去看記錄片,特別是當記錄片的主題,報導拍攝的對象是舞台幕後鏡頭下的工作者,而不是那些永遠看起來光鮮亮麗的台前明星偶像。
但是當你看了下面這樣的一段介紹後,你的心裡會不會浮現一絲好奇,因此勾起了想去一探究竟的慾望?
『他是台灣人不知道的榮光,卻是多少位大師導演背後的那雙眼睛…他的眼睛穿梭在侯孝賢、王家衛、張艾嘉、陳英雄、行定勳、是枝裕和等國際知名導演們的電影場景之間,他的鏡頭讓張曼玉、梁朝偉、舒淇、張震、桂綸鎂與周杰倫等明星,在電影中綻放了無比的影像魅力..』
(本文有關『乘著光影旅行』的圖片與影片,皆引用自
1. 台北電影節官網記錄片介紹http://www.taipeiff.org.tw/Film/FileIntro.aspx?id=40&subid=5294&filmID=401
2.『乘著光影旅行』電影官網http://www.letthewindcarryme.com/ 與3. Youtube 相關網頁)
也許你會也許不會,他是誰呢? 他是李屏賓,也就是贏得今年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的影片---『乘著光影旅行』(Let The Wind Carry Me) 的記錄對象,真正的台灣之『光』。
李屏賓,1954年生,1977年入行,從事電影攝影33年的光影詩人,這部由侯導的助理導演姜秀瓊,與關本良,一台一港兩位導演,利用李屏賓跟侯導在法國拍攝『紅氣球』的期間,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貼身追蹤拍攝完成的一部紀錄片,片中沒有刻意對攝影大師亮眼成就的歌功頌德,也看不到上述提到記錄片時的嚴肅冰冷。有的只是對一位56歲的攝影工作者,經過多年的努力,對於工作與人生體驗的領悟分享,還有走遍了世界各國,在工作有了所成就之餘,對家人深深的情感,尤其是對多年不曾隨伺在旁的年邁母親,那份夾雜著不捨與疼惜的情感,這部紀錄片,就是記錄著一位北方漢子,走過的大半人生的一份省思,有著人生行旅的滄桑,在許多人豔羨的榮光下,對於家庭與工作之間的難以兼顧,對家人還有人生的一份牽掛與懸念。這部紀錄片沒有太多的粉飾,因為真實,所以讓人感動,電影裡看到的,不僅僅是記錄著這些年李屏賓在攝影上的藝術成就,是的,那些奧秘深刻的攝影技術的確讓人驚艷,融合參雜著東西方美學與禪學的光影魅力的確很玄,但真正感動我的,卻是那份在鏡頭之外,李先生所自然流露,對家人那份深刻的情感。
李屏賓從基隆海專畢業後,於1977年起加入電影行業,一開始從中影的燈光助理做起。一個非電影相關科系科班出身的人,從純粹對攝影的一份狂熱,到今天成為國際肯定的攝影大師,其間的心路歷程,絕對是相當艱難的。因為在那個年代,台灣電影工業剛剛起步不久,基本上還是個半手工業土法煉鋼的年代,攝影燈光師又是標準的師徒制,但有限的資訊,與人人都需要有一口飯養家糊口的青澀歲月,老師父難免都要留上一手,以避免吃飯的傢伙,一個不小心就給外人端走,更別提會有老師傅會主動教導,於是像李屏賓這樣初入行的學徒,都是要仰賴隨伺在旁的觀察學習,一點一滴地偷師與用功自學,慢慢地累積成自己的東西,這也養成了李屏賓凡事先主動全盤地細心觀察,也在無形中厚植了他後來更上一層樓的基礎。在片中有一段李屏賓,跟當年一起在中影工作的老同事好夥伴聊天的畫面,兩人跟年輕的攝影助理聊起了一段憶當年的對話,讓人聽了不勝唏噓,原來在那樣資訊有限的年代,學習的過程竟是如此的艱辛。而攝影本來就是考一個人的眼力,這中間要邁向成功的路上,除了要有先天對攝影鏡頭的直覺與敏感天賦,當然更需要後天遇上好的伯樂帶領,而侯孝賢在李屏賓的工作生涯中,正扮演著這樣的一個角色,1985年李屏賓跟候孝賢的相識,正式開啟了兩人的機緣,從那年合作拍攝『童年往事』開始,兩人開始有了緊密長期的合作,也一路拍攝了,多部得到國際影展肯定的電影,包括了
1985 童年往事
1986 戀戀風塵
1993 戲夢人生 1996 再見南國,再見。 1998 海上花 2001 千禧曼波 |
- Jul 06 Tue 2010 03:36
「父後七日」--- 笑中帶淚的人生告別式之旅
「父後七日」電影預告,影片轉載自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7YGqIV5WWs)
台灣本土嚴肅哀痛的死亡祭祀出殯大事,遇上了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最愛的西班牙甜蜜女聲Ana D 唱的Galaxia , 在她那一貫聽來總帶點疲倦,輕柔舒緩彷彿在你耳邊細語呢喃,卻又有種遠遠近近恍若隔世的疏離感時,東西方嚴肅與浪漫的氛圍交錯,本土與國際的文化衝擊,究竟會擦出甚麼樣的火花呢? 請你在8月27日前往影院,看看在今年台北電影節受到矚目與觀眾熱烈迴響的『父後七日』(Seven Days in Heaven) 就能體會了!
這部改編自2006年「林榮三文學獎」第二屆散文首獎作品( http://blog.chinatimes.com/essayliu/archive/2006/12/25/138703.html ),由1980出生,年輕的原作得主劉梓潔,從她長約四千字的得獎散文,改編成電影劇本,與王育麟一同執導演的同名電影『父後七日』。故事講述的是父親病逝,女兒跟哥哥回家奔喪,在父親遺過世後七天,遺體火化下葬前幾天,與親友和葬儀社的土公仔、道士等業者之間互動的故事。
電影的劇本對白、演出的形式,都跳脫出已往本土悲傷肅殺的氛圍,電影裡處處仍保有著台灣人獨有的幽默觀點,貼近本土人文的關懷,依舊犀利細膩,但不同於這兩年最夯的『海角七號』與『艋舺』的傳統純正本土味,或是緣自日據時代統治下的時代感傷,或許是因為劇中女主角阿梅,本身就是原作者的身影投射。
於是有了台灣年輕新世代獨有的樂觀視野,可以在保有本土文化意味的前提下,藉由女主角流利的多語言,與跨國工作的背景,很自然地與國際接軌,讓長久以來,我們老在政治與新聞媒體上,聽到高喊『立足台灣,放眼天下』的口號,有了最藝術又生活化的展現。
根據電影節播映後,導演與觀眾的座談互動,還有最近媒體的相關報導中,得知電影是在2007年開拍,為了節省預算,整個劇組移師到導演劉梓潔的老家彰化拍攝,當地的親朋好友都動員了。
就連劉梓潔外公也在戲中客串演出,幫劇中過世父親(太保飾演)的火化與出殯「看日子」的長者。故事的對白的確充滿幽默,但不至於淪為『搞笑』的地步,畢竟這還是一步探討生死大事,還有父女兄妹親子之間,跟死者家屬與殯葬業者之間的互動,只是透過戲劇性的對白與演出,將真實故事中發生的趣事,以輕鬆的筆法展現,但有時候愈是輕鬆以對嚴肅的生死課題,更讓人深刻動容。
- Sep 02 Tue 2008 09:19
「海角七號」 --- 一段跨越時空的愛情與音樂思想起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封寄不出的情書,不管是寄到天涯,還是...』
「我在眾人熟睡的甲板上反覆呢喃,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 ……。」
「60年前,寄不出的七封情書, 60年前,說不出的心中遺憾; 60年後,姍姍來遲的愛情地址, 60年後,點燃心中的真情摯愛 ... ...。
「人只能活一回,夢想卻有無數個,唯有放手一搏,才能知道機會屬不屬於自己……。」
『海角七號 Cape No.7 』(http://cape7.pixnet.net/blog/)應該是近年來繼『練習曲』另一部雅俗共賞的國片,其實片中探討的愛情加音樂的夢想追逐,題材並不陌生,但勝在有個擅長講故事的高手----本片導演魏德聖先生,他跳脫一般國片導演,為了資金不足問題,而刻意選拍一些,專給特定族群觀賞的題材窠臼,以維持基礎票房的考量,轉而以略帶喜劇性的敘述說法,來跨越維持電影銷售基本盤的挑戰,從去看過後的朋友之間,傳出的口碑來看,還有目前公佈的票房狀況,可能會是另一部繼『練習曲』之後相當賣座的國片。魏德聖先生曾任楊德昌《麻將》副導演及電影《雙瞳》策劃。1999年以《七月天》驚艷台灣影壇,2004年,為了突破台灣電影市場受限於資金規模而無力拍攝大格局、大製作的現實困境,自籌250萬元資金,拍攝了《賽德克.巴萊》5分鐘試拍片,企圖證明台灣的影像創作實力,再次震驚中外影壇,而今年八月推出的個人首部劇情長片《海角七號》,耗資新台幣5000萬元拍攝而成,也走出了因預算限制,只能拍拍小品的國片困境,和『練習曲』相似的是一樣充滿台灣人情味,差別是『練習曲』給人溫馨感受較多較濃郁,而『海角七號』則充滿了南臺灣大小人物生活的智慧,與樂天向上的態度。關於愛情與音樂兩條故事的發展主線,在導演高超技巧的引導,又細膩的敘述中,有了十分貼近而栩栩如生的人物個性刻畫,有了精采的劇本對白,再加上導演大膽又巧妙地選角,職業與非職業演員之間擦出的火花,在自然而不過分誇張的演出中,處處給人一種會心一笑的幽默,但又不會損及另一條以愛情故事為主幹的浪漫深情,所以看完後,有著一種快樂又清明的感覺洋溢在心頭。
導演的企圖心夠大,本身說故事的技巧也好,故事的時空跨越60年,從日本到台灣,1945年日本戰敗後,一位在台教書的日本老師隨軍隊返日,留下了一段跟台灣女孩沒有結局的愛戀,而這段往事,在60年後,由原本是在台北玩Band的男主角,因發展不順遂,回到故鄉墾丁暫時擔任郵差的男主角,在處理投遞信件的過程中,無意間發現日本老師當年寫的七封情書,而重新追尋的過程中展開,這一段浪漫又哀傷的愛情故事,與同時正在進行因為地方音樂祭,在邀得日本知名歌手『中孝介』來台演出後,疼惜兒子的男主角父親,一方面希望透過留住年輕一代為家鄉盡力,另一方面也為了幫助兒子實現音樂夢,而跟鎮長力爭有一個當地樂團共同演出的機會,而在時間壓力與人才欠缺的前提下,一場充滿台灣人特有的樂天知命的選秀與組團表演,變成了另一條電影主線,同時也因人物巧妙的安排,60年前未能完美的中日異國戀情,60年後,在男主角與擔任演出經紀人的日本女主角之間,有了類似時空對映與情感傳承的象徵意義,電影裡也觸及了台灣這些年的社會生活形態的演變,不同世代的人心思維差異,表現對人對事還有工作上的態度的落差,種族之間與親子之間價值觀的衝突,不同語言文化異國戀情的誤解,傳統文化的式微與保存等等命題,都在看似輕鬆詼諧的氣氛中,被一一掀開又蓋住,導演顯然是讓觀眾各取所需,要觀眾自己做選擇。
你當然可以簡化地看待,這只是一個長版的音樂愛情故事,一支充滿浪漫戲而不謔的愛情MV,好像所有在上一段剛剛提及的,這些年台灣社會所遭遇的難題,通通都能藉由愛情與音樂,這兩個跨越時空、種族、語言文化限制的元素而逐一化解;當然你也可以再深入地去思索,在這部充滿所有賣座的商業元素表面之餘,導演還想透過電影傳達給所有在台灣的人們,甚麼樣的思考?一如片中男主角在面對在大都市競爭失敗的情況下,既不甘心一直待在故鄉發展,卻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生活壓力,重新歸零與摸索自己的生命之路時,那其間的心路歷程與轉折,其實很值得許多不同的人們去思考,同樣的在片中連中日之間,上一代有著多年來戰爭統治歷史傷痕的糾纏情仇,都能在新一代即便還是有著異國文化語言思考等衝突的問題下,都能經由溝通,在這部片中用了音樂與愛情,而達成了雙方的重新思考,那麼身處在同一個土地上,說著同樣語言的台灣人,究竟能在看完哈哈大笑之餘,從片中多領略了一些甚麼,同樣是值得去思考的,如果你還不曾去看過這部片子,不妨找個時間去看看。(http://cape7.pixnet.net/blog/category/1180065)
- May 09 Wed 2007 19:35
「練習曲」--- 最貼近台灣的心動節奏

- Sep 27 Wed 2006 16:08
「奇蹟的夏天」--- 一起吃苦,一起快樂的台灣足球隊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