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文學的朋友,可能會聯想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1877 ~ 1962) 的同名作品流浪者之歌,1877年7月2日生於德國南方小鎮卡爾夫鎮雨騰堡(Calw Uerttemberg)的一個基督教新教牧師家庭,他的祖父是印度語言學家,父親還寫過關於老子的書。

 

       年少時的赫曼,被父親逼迫就讀神學院,後來因為精神疾病而休學,但他自幼立志成為詩人,1899年22歲時的赫曼,自費出版第一本詩集《浪漫之歌》,1904年27歲出版《鄉愁》後一舉成名,1906年《心靈的歸宿》,1919年《徬徨少年時》(另譯為德米安),1922年《流浪者之歌》,1927年《荒野之狼》等書,都顯現了赫曼受尼采、杜斯妥也夫斯基、史賓勒和東方佛教神秘主義的影響,1946年69歲時,終於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榮耀,1962年8月9日以85歲的高齡逝世。

 

      流浪者之歌是赫塞融和東西文化,探求人類內在精神真實體驗的一部鉅作,藉由書中主角求道的過程,反應出潛藏世人內心裡的各種不安、迷惑與莫名蠢動,對於周遭強大的誘惑,以坦白不假修飾的真誠,帶領讀者以一種平和、不執妄的喜悅心,去追求真我性靈的豐美與滿足的境地。

 

      喜歡舞蹈的朋友,可能會聯想到林懷民與雲門舞集,根據赫曼‧赫塞的小說,改編一齣充滿東西方思想交融禪意的同名舞作,從1994年首演,16年舞遍全球也感動全球的『流浪者之歌,傳遞的是一種自我流浪,人與土地之間的沉思,到雲門的舞台一角,光頭的僧人直直挺立,黃金稻榖由空中不斷落下,在他頭頂,身上,迸射出金色的光芒。三噸半的黃金稻榖鋪天蓋地,在舞台上累積成山,蜿蜒成河。 執杖苦行的朝聖者,步步艱辛地跋涉在這天地之間。喬治亞民謠溫暖綿長如河,他們的艱苦與滄桑彷彿在歌聲裡獲得了紓解和洗滌。一名舞者手持米耙,彎著身體,沉靜地把滿台稻穀犁成一道又一道,無始無終的同心圓。

 

      林懷民先生曾這麼說過:如果只能留下一個作品,我希望就是流浪者之歌,希望它在喧囂的時代裡,繼續帶給觀眾安慰與寧靜,像那穿過菩提葉隙, 斜斜照射的陽光。可見得這部作品,對他生命中深刻的意義,一位從1973年創立雲門舞集,浸淫舞蹈創作世界將近40年的大師,在80幾齣世人讚嘆的舞蹈創作中,選擇了這一部作為唯一的珍藏,必然有其值得深思的地方。

 

       算算時間,這是林懷民先生47歲時的創作,正是一個創作者身心都達最成熟巔峰的時期,太年輕時的創作,可能過不了自己的關卡,太晚期的作品,可能禪意十足寓意深遠,但年輕的朋友不見得能體會,所有的創作,不管深淺都需要知音,才算是圓滿了創作的互動,所以流浪者之歌從西方到東方,從赫曼赫賽到林懷民的東西交融激發出的創作,都值得細細品味其中深蘊的人生哲理

 

 2010年雲門舞集秋季公演 流浪者之歌,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LaGtt8bJe4

   

  而喜歡古典音樂的朋友,就會聯想到,在上一篇跟大家介紹到的,出生於19世界末跨越到20世紀初的,西班牙小提琴家 Pablo de Sarasate( 西班牙語:Pablo Martín Melitón de Sarasate y Navascués, 中文譯為 帕布羅·馬丁·梅利頓·德·薩拉沙泰-納瓦斯庫埃斯 1844 - 1908 )簡稱薩拉沙泰所創作的小提琴名曲流浪者之歌, 作品20」(Zigeunerweisen,No.20)簡稱流浪者之歌

 

        1844年出生的薩拉沙泰(Pablo de Sarasate),比1877年出生的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整整大了33歲,赫曼寫出小說流浪者之歌的時間是1922年,當時薩拉沙泰已經逝世13年,兩者之間有沒有相互影響的關係不得而知,但以赫曼赫塞對文學與音樂的浸淫,想來對薩拉沙泰的作品應該是不陌生的。

 

  接下來在這篇文章中,就要跟大家分享這首名曲的音樂背景,還有一起聆賞包括原作曲者薩拉沙泰親自演奏,與多位小提琴名家的版本,之後在結尾要推薦的是使用中樂器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讓大家聽聽不同的樂器音色,跟小提琴之間,在詮釋這首名曲的異同之處。首先來介紹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 (Zigeunerweisen)又名吉普賽之歌』(Gypsy airs),是小提琴獨奏曲中,傳頌至今最動人心弦的名作,跟卡門幻想曲』整曲比較偏向浪漫輕快的氛圍不同,流浪者之歌』比較是悲傷色彩就較濃厚的作品,當然不同的小提琴家,因為個人技巧,演奏時的年齡,跟人生體驗深淺的關係,都會呈現不同的感受,當然也跟不同年代的錄音室設備的精密度,以及演奏者所使用小提琴的音色好壞都有關。薩拉沙泰的作品,不管是那一首,總是十分講究小提琴演奏出的效果和技巧,

 

       流浪者之歌之所以能流傳至今,除了在技巧難度上,與音色發揮上,都達到了小提琴這樂器本身高級的難度之外,更重要的是這首曲子,所傳遞出那種關於在不同鄉土之間流浪,那一種濃濃的愁緒,透過了讓人聽到蕩氣迴腸的小提琴琴音流洩之餘,也感受到流浪者在人世間深沉無奈的傷感,聽完整個人心都靜了下來,沉溺在其中那種似喜還悲的情緒裡。

 

  吉普賽民族起源于印度,因為在全世界到處流浪居無定所,這樣獨特的生活模式,一方面讓他們在現實的世界裡受到嚴重歧視,因為她們的觀念,跟大部分具有『有土斯有財』人們傳統觀背道而馳,所以流浪到哪裡,都會面對生存的競爭排擠,另一方面,其實這樣的生活,讓吉普賽人真正像人類中唯一跟地球其他生物,有著自然的共鳴,真正在地球不同的角落裡體驗跟大自然相處的方法,也從天地之間學會謙悲,也因此雖然吉普賽人世代過著物質看似清苦又飽受同為人類歧視的生活,但這個民族本身在精神上的豐足,也是這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所不能及的。吉普賽人天性中的活潑、樂觀與能歌善舞,都讓。

 

       薩拉沙泰在作品中,薩拉沙泰在作品中,深刻描寫了吉普賽民族的民族特色,藉由甜美又哀愁的旋律,還有超群的演奏技巧,完美詮釋與展現了這民族的多面向,原曲是附管弦樂的小提琴獨奏曲,本曲中的管弦樂伴奏部分,也是由薩拉斯泰親自編配的。全曲共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C小調 中板 4/4拍子,由強而有力的管弦樂齊奏作為開始,然後主奏小提琴的音色初現, 以憂愁而誘惑力強的小提琴最低音開始,奏出了充滿憂傷的旋律,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緩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傳遞是一種美麗憂鬱的感受,以變奏和反複奏技巧性極強的發展,輕巧的泛音和華麗的左手撥弦,呈現出這段落的豐富內涵,在這部分管弦樂不太明顯,是以小提琴的輕柔旋律為主。

第三部分:甜美而感傷的緩版,整曲到這裡稍微減慢了一點,變成2/4拍子,小提琴裝上弱音器,演奏出充滿感傷情調的旋律,悲傷的情緒達到極點。這一部的旋律,也最廣為人知的部分。

 

第四部分:到了這部分時,整曲開始急變為極快的快板,2/4拍子C大調與A小調混合,與管弦樂共演,有與第二、三部分形成明顯對比的豪邁性,也反映出吉普賽民族性格中能歌善舞的另一面,展現了這民族熱情的一面。以管弦樂的強奏作為先導,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歡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撥奏,與高音區的滑奏,緊接著以A大調、撥奏強的強音,斷奏的急速十六音符眼花撩亂地躍動,把第三部分的開頭,以更深一層的技巧再現,斷奏的火花增強興奮的程度。然後夾著A小調激烈高昂的旋律,再度回復斷奏的強音部分,逐漸到達最後的高潮,然後霎那間結束全曲。

 

(一)Pablo de Sarasate 薩拉沙泰 (1844年3月10日—1908年9月20日) 

 

       這是西班牙小提琴演奏家與作曲家,全名為帕布羅·馬丁·梅利頓·德·薩拉沙泰-納瓦斯庫埃斯(西班牙語:Pablo Martín Melitón de Sarasate y Navascués),簡稱薩拉沙泰在1904年60歲時,親自創作與演奏的流浪者之歌,是距今104年非常珍稀的錄音版本,雖然聲音的品質已經有些雜音,但還是可以感受到大師高超的演奏技巧。 

 

       薩拉沙泰演奏的版本,感覺比較沒那麼悲傷,反倒是將吉普賽人的甜美浪漫呈現得比較突出,這版本唯一比較可惜的是,原曲長度其實有854秒,但現在流傳下來的薩拉沙泰版本只有536秒,少了最後部分的版本,不過繼續往下聽,你就可聽到其他小提琴名家演奏的完整版本。 

 

 Pablo de Sarasate 薩拉沙泰 於 1904親自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Bm7nMVyNh4 

  

(二) Jascha Heifetz  雅莎‧海飛茲(1901年2月2日—1987年12月10日)

 

       再來聽聽另外不同名家的演奏,在錄音技術比較好的情況下,所呈現不同感受的流浪者之歌』,第一位要聽的,當然是被評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也是20世紀公認最偉大的小提琴家 Jascha Heifetz  雅莎‧海飛茲演奏的版本。

 

        雅沙 · 海飛茲(Jascha Heifetz)演奏的風格,向來給人一種超精準,完美到近乎冷酷的感覺,他的演奏速度比一般演奏家快很多,演奏艱深的樂曲令人嘆為觀止,有許多小提琴家後備以他為努力的目標,但至今還沒有人真正被視為能夠超越他。

 

       但聽聽他演奏的流浪者之歌』,也許你會意外地感受到,在他那絕對高超無瑕的演奏技巧之外,難得一現的深情,這或許能讓人明白,即時被視為個性孤僻高傲,教學嚴厲不善與人溝通的他,也有其柔軟的一面,只能說薩拉沙泰這首作品,寫盡了人生的寂寞,那種無從選擇的孤寒,或許正好觸及了海飛茲不為人知的心靈深處,所以我們藉由他在詮釋這首作品中,似乎也聽到了他內心像吉普賽人流浪孤寂的獨白吧!

 

      順帶一提的是雅沙 · 海飛茲(Jascha Heifetz)擁有一把斯特拉迪瓦里琴,以及一把1742年的瓜奈里名琴。在音樂會他上喜歡用瓜奈里琴,這把琴薩拉沙泰生前用過,有著極美的音色。

 

雅莎‧海飛茲(Jascha Heifetz)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jWmdzOxD9s

   

(三) Rudolf Koelman  魯道夫‧可曼 (1959年10月2日出生 ~ )

 

        聽完了雅莎 ‧ 海飛茲(Jascha Heifetz)演奏的版本後,也來聽聽他最後收的入門弟子之一 ,荷蘭小提琴家 Rudolf Koelman(魯道夫‧可曼) 在1978年19歲時,與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的獨奏版本。魯道夫 ‧ 可曼1959年出生在荷蘭,現在於瑞士 Zürcher Hochschule der Künste"(ZHdK)擔任音樂教授,他演奏時所用的是一把1829年製造的瓜奈里(Giovanni Francesco Pressenda )名琴。他的詮釋除了有雅莎 ‧ 海飛茲(Jascha Heifetz)的精準快速與細膩,還多了一些愉悅的感情,整首聽下來感覺比較沒那麼沉重。

 

魯道夫 ‧ 可曼(Rudolf Koelman)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RgHSTB7l1w 

   

(四) Zino Francescatti  里諾 ‧法蘭西斯卡蒂(1902年8月9日—1991年9月17日)

 

       法國小提琴家勒內-夏爾斯·齊諾·弗朗切斯卡悌(法語:René-Charles "Zino" Francescatti,1902 ~ 1991),簡稱里諾 ‧法蘭西斯卡蒂(Zino Francescatti )和海飛茲同輩,1902 年出生於法國馬賽提琴音樂世家的法蘭西斯卡蒂,父親是法國知名的大提琴家,3歲開始學琴不久就被認定是音樂神童,5歲開始表演,10歲正式登台演出,首演作品是被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

 

        1927年25歲即受聘前往巴黎任教,1931年開始全世界巡迴演出,1976年退休,他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最棒的演奏家之一。這是他在1959年57歲時的演奏版本。他的演奏風格優雅而瑰麗,充滿一種讓情緒釋放與自由奔馳想像的空間。

 

里諾 ‧法蘭西斯卡蒂((Zino Francescatti) 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D395mwmVBw

   

(五) Ida Haendel (伊達‧韓德爾,1928 ~ 2020)

 

       第四位要介紹的是有女海飛茲』美譽,生於1928年波蘭的英國小提琴名家Ida Haendel (伊達‧韓德爾,1928 ~ 2020),這是韓德爾女士,在2006年高齡78歲時,在邁阿密國際鋼琴節中的演奏版本。

 

       其實每次在聆聽年幼的音樂神童,對一些難度很高的名曲,所做的驚人詮釋時,常常是驚豔讚嘆,大過於感動;但對於年長的古典音樂演奏家,在經歷過人生那麼多的歷練,有些甚至是攸關生命安危的波折起伏後,還能在音樂路上一路堅持,即使到了高齡演出,都還能保有如此的演奏功力,才真的是非常感動。

 

       畢竟,古典音樂是一種非常考驗領悟力、專注力、記憶力與體力的專門藝術,領悟力上的成長,當然不會因為歲月的流轉而消逝,但記憶力跟體力的好壞,往往會因為年老體衰而消褪,也就影響了整體演奏時專注力的持久與否,聽著Ida Haenel 女士娓娓道來如泣如訴的琴音演奏中,真的讓人感受到一種與天地自然同步,所有的悲喜,都彷彿慢慢隨著時光流轉,逐風而逝的清明自在。聽完後心中有一種靜謐的喜悅。 

 

英國小提琴名家Ida Haendel(伊達‧韓德爾) 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GXArQJA3Po

  

(六)Aaron Roland 亞倫‧羅蘭(1927 ~ 2019)

 

       Aaron Roland  是位出生於1927年美國印第安納州Hammond 的音樂家,父母親分別是波蘭與俄國人,早年在芝加哥由易沙意學生薩梅替尼(Leon Sametini)啟蒙,九歲在芝加哥歌劇院舉行生平首演。在寇第斯音樂院時期,拜在名師奧爾的高徒金巴利斯特(Efrem Zimbalist)門下,Aaron Roland 亞倫‧羅蘭以其優美浪漫的琴音和洗練的技巧而聞名, 他Ida Haendel (伊達‧韓德爾)一歲,被視為20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者

 

       浪漫主義最早源自於描述1830 ~1850年間的文學創作,以及1830 ~ 1900年間的音樂創作(另一說是1815-1920)。浪漫主義音樂是古典主義音樂(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延續和發展,是西方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這一類型的音樂,相較於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更注重演奏時音樂感情和形象的表現,相對來說也就比較不過分拘泥於樂理形式和結構。浪漫主義音樂的特色,就是容許演奏者發揮他們對樂曲的想象力,當然這跟源自於浪漫主義非現實的文學作品影響有關,這一派的演奏家,認為音樂創作本身,就是一種想像力的抒放。

 

       貝多芬是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和終結者,也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先趨,浪漫主義音樂拋開了古典音樂以旋律為主的統一性,強調音樂的多樣性,並發展和聲的作用,對人物性格進行深入的刻畫,更多地運用轉調手法和半音。

 

       浪漫主義歌劇代表是韋伯,音樂的代表是舒伯特。浪漫主義音樂,曾經影響廣泛,也隨著不同民族性,而有了不同的浪漫詮釋,陸續在法國出現了柏遼茲,義大利的羅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蘭的蕭邦和俄羅斯的柴科夫斯基。但是浪漫主義音樂,在華格納和布拉姆斯的時代,已經逐漸走入歷史。

 

       亞倫‧羅蘭(Aaron Roland)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版本,琴音相對輕柔,從一開始到其間的轉折,少了一些海飛茲的完美精準與冷酷,多了一種甜蜜與浪漫的懷想,悲喜之間都像是放輕了腳步在體驗,讓人聽來沒有太大的悲憫感,給人一種沉思的空間,到了翻飛的快節奏部分,更能讓人感受到他的演奏特色。

 

亞倫‧羅蘭(Aaron Roland)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ApLPWc6Zg

   

(七) Itzhak Perlman 伊扎克·帕爾曼(1945年8月31日出生 ~ )

 

       1945年生於以色列雅法的猶太人,知名的以色列小提琴家和教師,現年65歲,他被公認為是20世紀後期最出色的小提琴家之一,四歲時不幸患上小兒麻痹症。後來他學著用拐杖幫助走路,恢復情況良好。現在他通常用拐杖行走,而在拉小提琴時坐下。他學琴的經歷很特別,是在特拉維夫時,一次在收音機中聽到有人拉小提琴,才開啟了他決定學琴的興趣。1963年在卡內基音樂廳首演,開啟了他的表演生涯,跨界演出跟電影配樂結合,為大眾所熟知的古典音樂演奏家,作品屢獲葛萊美獎的肯定,包括有

 

1) 葛萊美最佳室內樂演奏獎:

  • 丹尼爾·巴倫博伊姆&伊扎克·帕爾曼《勃拉姆斯:三首小提琴奏鳴曲》(1991年葛萊美獎)
  • 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林恩·哈雷爾&伊扎克·帕爾曼《貝多芬:鋼琴三重奏全集》(1988年葛萊美獎)
  • 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林恩·哈雷爾&伊扎克·帕爾曼《柴科夫斯基:a小調鋼琴三重奏》(1982年葛萊美獎)
  • 平查斯·祖克曼&伊扎克·帕爾曼《雙小提琴樂曲(莫什科夫斯基:雙小提琴組曲/肖斯塔科維奇:二重奏/普羅科菲耶夫:雙小提琴奏鳴曲)》(1981年葛萊美
  • 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伊扎克·帕爾曼《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1979年葛萊美獎
  •  

2)葛萊美最佳器樂獨奏或合奏獎(管弦樂伴奏)

3)葛萊美最佳器樂獨奏獎(無管弦樂伴奏)

4)葛萊美最佳古典專輯

5)葛萊美最佳錄音製作,古典類

 

帕爾曼與許多著名音樂家合作過,像是馬友友,傑西·諾曼和尤里·特米爾卡諾夫(紀念柴科夫斯基誕辰150周年音樂會),中國青年小提琴家李傳韻為其徒弟。除了古典音樂外,帕爾曼也演奏爵士樂和克萊茲默,他在音樂會上使用的小提琴是著名的斯特拉迪瓦里,索爾·斯特拉迪(Soil Strad,梅紐因於1950年買下,1986年贈與帕爾曼)。這是2007年,帕爾曼與指揮James Levine合作的演奏版本,他的演出風格華麗大器,明亮而愉悅,將吉普賽人天性中的樂觀表現得特別突出。因為版權保護考量,請直接上Youtube 欣賞這段演出。 

 

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EmbFSiJzEQ&feature=related

   

(八)Kyung-wha Chung  鄭京和(1948年3月26日  ~ )

 

       1948年出生於南韓的小提琴家,在1970、80年代,與 Pinchas ZukermanandItzhak Perlman 齊名的世界頂尖小提琴家,年紀小帕爾曼3歲,輩分比德國小提琴家穆特還高。3歲就開始學琴,擅長詮釋浪漫主義、現代主義與巴洛克的音樂類型,特別是演奏貝多芬作品的功力舉世聞名。13歲進入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師從Ivan Galamian,克服了種種語言與對女性歧視的教授等障礙,成功第站上了國際舞台,也兼顧了她的演奏生涯與婚姻家庭。她演奏的版本情感豐沛而細膩,在慢板的部分的處理上十分深刻而婉轉,快板輕快而俏皮。

 

鄭京和女士(Kyung-wha Chung)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2u_RwJhQ_E

  

(九) Anne-Sophie Mutter 安娜-蘇菲·穆特 (1963年6月29日  ~ )

 

   1963年    出生於德國巴登州萊茵菲爾登。五歲開始學習鋼琴,但很快轉為演奏小提琴,師崇 Erna Honigberger 和 Aida Stucki 。

   1976年   13歲與指揮家卡拉揚和柏林愛樂管弦樂團共同演奏。

   1977年   她首次登台薩爾斯堡音樂節,伴奏的是英國室內樂團,指揮為丹尼爾·巴倫波因。

   1978年   15歲的時候穆特就在卡拉揚的指揮下,錄製了第一張唱片,和柏林愛樂管弦樂團錄製莫扎特的第三、五小提琴協奏曲。同年她被評為年度藝術家。

   1980年   17歲和紐約愛樂、祖賓·梅塔作了她的美國首演。

   1985年   22歲成為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榮譽會員,國際小提琴系主任。

   1988年   25歲開始巡演加拿大和美國,第一次在卡耐基大廳演奏。同年錄製CD和DVD,曲目是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鋼琴是 Lambert Orkis,作品在多國廣播。

 

       除了演奏古典音樂,她也演奏新音樂。很多音樂家寫過作品獻給她,包括盧托斯瓦夫斯基的變奏曲,彭德雷茨基的第二小提琴協奏曲和里姆的《時間聖歌》。但在婚姻的路上走得不算順暢,1989年26歲時結婚,婚後育有子女二人,1995年丈夫去世,2002年二度結婚,丈夫是安德列·普列文,2006年8月21日仳離。她有小提琴女天皇的稱號,在音樂上的成就非常驚人,德國民族的精準與自律,也反映在她那十分細膩又克制的情感表達上,聽得到情感的流轉但恰如其分,不會過於浪漫,當然也沒有甜美的氛圍,即使是關於悲傷的刻劃,都是十分簡明,但往往是這樣的自制,才讓人感受到那深不可測的情感深淵。聽她演奏的版本,一如聽海飛茲的版本,有一種空靈的冷冽,但多了一分女性特有的輕柔。在快板的旋律部份,又充分展現了她高超的琴藝,乾淨俐落又帶著霸氣的處理,讓人聽得十分過癮。 

 

安娜-蘇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sB-A04vfAo

  

 (十) Joshua Bell 約夏·貝爾(1967 ~)

 

      全名為Joshua David Bell 的美國小提琴家約夏·大衛‧貝爾 ,是1967年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Bloomington小提琴家,父親是心理學家,母親是物理治療師,4歲時被母親發現他的音樂天賦開始學琴,師從Donna Bricht,Mimi Zweig, Joseph Jingold , 在12歲之前雙親並未強迫他苦練琴藝,而是希望老師能引導他開展音樂上的潛能,這之後才開始認定自己要往這方面學習;

 

  14歲時跟義大利名指揮家Riccardo Muti (1941 ~)所帶領的費城交響樂團開始公開演出,1984年從印第安納州大學取得小提琴演奏家藝術文憑後,1985年,年僅18歲的約夏 ‧ 貝爾與聖路易斯交響樂團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之後陸續跟全世界知名的交響樂團合作演出,1993年27歲時,即以演奏由Nicholas Maw 獻給他的新音樂作品,贏得的葛萊美獎,也被視為當代非常傑出的小提琴家之一。

 

       這個版本是跟美國指揮家Andrew Litton(1959 ~) 指揮的皇家愛樂交響樂團於2008年的合作演出,他的演奏風格跟穆特一樣個人色彩濃烈,但風格截然不同,穆特展現的是一種王者的霸氣,貝爾則是跳進了樂曲故事的角色裡面,演奏時的情感十分投入,彷彿他就是流浪的吉普賽人,琴音悠揚纖柔如泣如訴,讓人跟著他的琴音,感受著一段關於流浪者的悲歌輾轉。 

 

約夏 ‧ 貝爾(Joshua Bell) 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vw9281hqM 

 

(十一) Gil Shaham  吉爾 ‧ 沙罕(1971 ~ )

 

    1971年出生的美國伊利諾州的美國猶太裔小提琴家吉爾 ‧ 沙罕(Gil Shaham),雙親是以色列科學家,姐姐是鋼琴家,在他2歲時全家搬回以色列耶路撒冷,7歲時開始學琴,9歲赴美跟隨茱莉亞學院名師Dorothy DeLay(1917-2002) ,10歲登台演出。他的琴音溫暖優雅,自由而平實。 

 

吉爾 ‧ 沙罕(Gil Shaham)演奏流浪者之歌的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vw9281hqM

   

(十二) Sarah Chang 張永宙(1980 ~ )

 

       音樂界每隔二十五年,就會出現一個天才中的天才,超越了所有同樣是音樂神童出身的競爭者,成了一統江山的超級巨星,如果說前面提到的 Ida Haendel 伊達‧韓德爾、Kyung-wha Chung 鄭京和,與Anne-Sophie Mutter 安娜-蘇菲·穆特,代表著20世紀的三個不同世代的象徵,那麼出生於1980年,現年才30歲的美籍韓裔的天才小提琴家Sarah Chang 非常有可能是繼任的人選,有關她的傑出表現,在上一篇文中已經詳細介紹,現在就直接來感受她於2008年,與多明哥指揮的柏林愛樂交響樂團合作的版本,她的琴音華麗而細膩,溫暖而明亮,很多細節上的詮釋十分出色。

 

張永宙 (Sarah Chang )流浪者之歌的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F0AN6WPk

  

(十三) Bojidara Kouzmanova 博吉達拉·庫茲曼諾娃 (1977 ~)

 

接下來介紹的這幾位,都是跟Sarah Chang 同輩的明日之星,誰會成為一統江山,時間遲早會給我們的答案,但在那之前,讓我們聽聽他們各自精彩的詮釋,第一位是1977年出生於保加利亞的小提琴家博吉達拉·庫茲曼諾娃(Bojidara Kouzmanova),大學時代就讀於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這場演奏是她於2006年29歲時,跟維也納女子交響樂團的合作演出, 她的琴音風格充滿故事性,深具渲染力,一開始就將人帶入充滿吉普賽人流離失所的氛圍,讓人沉醉。

博吉達拉·庫茲曼諾娃(Bojidara Kouzmanova)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8MmjLskmoY

   

(十四) Werner von Schnitzler  韋納‧凡‧施尼采(1978 ~ )

 

       1978年出生的德國小提琴家,網路上關於他的介紹資訊並不多,只知道他現在任教德國科隆音樂藝術中心,並未繼續做職業的演出,但聽了他在1993年,年僅15歲時,跟法國里昂交響樂團的演出,就可以感受他驚人的詮釋能力,對一位年僅15歲的男孩來說,能兼顧情感與技巧的展現,實在非常令人驚艷。只是網路上找得到的影片,都是停留在他15歲時的演出。

 

韋納‧凡‧施尼采(Werner von Schnitzler )於1993年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z2XfZFHZw

 

(十五) David Garrett 大衛 ‧ 卡瑞特 (1980 ~ )

 

       跟張永宙同年,德裔美籍小提琴家大衛 ‧  卡瑞特(David Garrett),1980年在德國阿亨出生,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美國人。他天賦異稟,4歲時就能無師自通地,拉奏哥哥的小提琴,才被家人發現他的音樂天賦,5歲參加了一個比賽並且奪得了獎項。7歲就已經每星期在公眾面前表演一次。21歲時獲邀在英國廣播公司的逍遙音樂會上演奏。

 

        2004年大衛 ‧  卡瑞特(David Garrett)從朱利亞德學院畢業,因為外型俊帥而有『古典音樂界的貝克漢』之稱,他的演奏風格十分細膩,樂音中情感澎派婉轉,讓人跟著他的琴音起伏,逐漸體會到樂曲中想傳達那種細微的感情變化,情感流轉之間,層次分明絲絲入扣,輕重強弱之間,將感情的起伏表達得十分貼切而婉約動人。

 

小提琴家大衛 ‧  卡瑞特(David Garrett)於2001 年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8gIo9PNZOU

  

(十六) Marco Misciagna 馬可·米歇艾格納(1984 ~)

 

 

1984年出生的義大利Bali 的小提琴家與中提琴家馬可 · 米歇艾格納(Marco Misciagna),師從Corrado Romano,受邀到羅馬在第十任義大利總統Carlo Azeglio Ciampi面前表演,被視為義大利音樂學院最傑出的學生之一,這是他於2007年23歲時,跟義大利名指揮Bepi Speranza與 Bali Nino Rota 交響樂團的合作演出,他的演奏樂風古典優雅而冷靜。

 

馬可 · 米歇艾格納(Marco Misciagna) 於2007 年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LbJE7JZOy4

  

(十七) Marie Cantagrill 瑪莉‧肯特吉列爾(1979  ~ )

 

      法國小提琴瑪莉‧肯特吉列爾(Marie Cantagrill ),1979年出生,她從5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師從Helen Grangaud 。 在法國學習後,她進入比利時列日(Liege) 的菲利普科赫(Phillip Koch)的皇家高級音樂學院進修,並於2000年6月,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小提琴高級文憑。她還與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任教的 Zoria Chickmoursaeva合作演出,並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黃家高級音樂學院,跟隨Igor Ostrakh 伊戈爾‧奧依斯特拉赫學習兩年。

 

       她曾多次獲得國家和國際性的小提琴比賽,包括了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皮耶‧蘭蒂爾國際大賽,以及在比利時的維厄唐(Vieuxtemps)大賽,跟克洛德郎之萬(Claud Langvin)特別獎等等,從此之後便開展她在法國與國際性的獨奏演出。這個版本是她在2002年與鋼琴家Véronique Bracco 的合作演出。她的琴音輕柔溫婉,多了一種彷彿描述吉普賽人柔軟內心的一面,細膩而甜美,情感的傳達上是憂傷而不悲憐,讓聽的人感受流浪者深沉的心理轉折,但沒有太鉉染的情緒宣洩,她在這首曲目上的演繹,比較像是一位冷靜旁觀循循善誘的說書人,留了一些空間,讓聽眾在聆聽之餘,有屬於自己的感受。

 

瑪莉‧肯特吉列爾(Marie Cantagrill )於2002年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3SuIX6S_Vo

 

(十八)  Erno Kallai  艾爾諾‧卡拉奈(1986 ~ )

       1986年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的小提琴家艾爾諾‧卡拉奈(Erno Kallai),卡拉奈的小提琴由父親啟蒙,12歲進入了李斯特音樂大學天才兒童班學習,師從Andras Csontha and Eszter Perenyi,他曾贏得無數音樂競賽獎項和獎品,包括2003年佐圖賴茨基(Zathureczky)小提琴比賽首獎,2004年榮獲Semmering國際音樂節榮耀(其中包括Kodaly最佳詮釋,與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第5號維也納最佳詮釋);2007年榮獲Salone de Virtuosi 的瓦萊麗‧貝絲‧施瓦茨職業演奏家榮耀(Valerie Beth Schwartz Career Grant from Salone de Virtuosi),以及2008年茱利亞協奏曲比賽首獎,和第十一屆冠軍卡爾‧弗萊什(Carl Flesch)國際小提琴比賽冠軍等榮耀。

 

       2006年移居美國,在茱莉亞音樂學院跟隨帕爾曼學習, 2008年12月,他在卡內基音樂廳首演,跟名指揮家James DePreist帶領的茱莉亞音樂學院樂團,演出普羅科菲耶夫的小提琴第2號協奏曲。並跟隨老師伊扎克帕爾曼,和帕爾曼樂團成員四處巡迴演出,像是芝加哥交響樂廳、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麥卡特劇院等等。

 

       這個版本是他在2007年紐約的史丹威音樂廳,跟鋼琴家Rohan DeSilva的合作演出,他演奏時所持的是1723年製的名琴Guarnerius小提琴,由茱莉亞音樂學院稀有樂器收藏部門送給他的大禮。音色一聽就是跟一般的小提琴不同,大家不妨跟他的老師帕爾曼用另一把名琴史特拉底瓦里演奏的版本,聽聽看兩人在樂風的傳承與相異處,我個人覺得兩人的樂風都有大家風範,音色華麗明亮,卡拉奈因為年輕,詮釋出的樂風更為愉悅輕快。

 

艾爾諾‧卡拉奈(Erno Kallai)於2007年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2MdGnwilmw

 

(十九)Joo Young, Oh(1982 ~ )

        1982年出生於南韓的小提琴家,現年 28歲,1996年14歲贏得她第一個國際小提琴比賽首獎,在紐約舉行的國際青年音樂家選拔賽。之前跟隨過已故名師Dorothy Delay, 還有Hyo Kang, Stephen Clapp 與 Zakhar Bron。最近則在茱莉亞音樂學院跟隨 Glenn Dicterow學習。

 

       他曾經跟許多知名樂團合作,以小提琴獨奏家的身分,在世界各地演出,包括了洛杉磯愛樂樂團,科羅拉多交響樂團,聖何塞交響樂團,聖彼得堡愛樂樂團,捷克愛樂樂團,匈牙利交響樂團,布拉格廣播交響樂團,烏克蘭國家交響樂團,薩爾茨堡卡默-愛樂奧地利,波蘭國家交響樂團,塔科馬交響樂團,馬薩佩奎愛樂樂團,紐約州北岸交響樂團,阿斯本音樂節樂團,洛杉磯劇院樂團,韓國廣播公司交響樂團,漢城愛樂樂團等等,足跡遍及美國主要城市,包括洛杉磯,芝加哥,丹佛,亞特蘭大,華盛頓,舊金山和紐約在內,同時也到世界各地表演,包括柏林,法蘭克福,倫敦,布拉格,悉尼,東京,大阪,維也納,米蘭,里昂,溫哥華,利馬,和北京。

 

      2003年,21歲即登上紐約卡內基音樂廳伊薩克斯特恩禮堂首演,這個版本是他在2007年的演出。他的演奏風格情感與技巧兼具,也是屬於感情渲染力強大的演奏者,幾乎一起音,就能把聽眾拉進去了他創造的情境氛圍裡,整首作品演奏給人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悲傷,深深觸動著人心,讓人感受到吉普賽人流浪生活中無奈滄桑的一面。 

 

Joo Young, Oh 於2007年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Tevj_oBrqo

  

(二十)Ökrös Attila(1990 ~ )

       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的年輕小提琴家,6歲開始學琴,11歲就進入 Franz Liszt 音樂大學就讀,師從Zakhar Bron,2003年贏得匈牙利 Zathureczky小提琴大賽第三名,2004年贏得波蘭波茲南(Poznań)Georg Philipp Telemann小提琴比賽特別獎,2007年入圍捷克布拉格協奏曲(Concertino Praga)競賽決賽,這是一項專門給17歲以下的年輕音樂家的比賽,所以依此推算,Ökrös Attila 現年20歲,你現在聽到的就是他在2006年為了參加這項國際競賽,在匈牙利廣播電台錄音室演奏的版本。他演奏的音色明亮而溫暖,哀傷處見其詮釋的細膩情感,快板的時候又如翻飛的雲彩,讓人為之心曠神怡,非常迷人的演奏。

 

 

    

       介紹完了大人的部分,接下來要介紹幾位音樂神童所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當然上面介紹的傑出知名演奏家,不少人也是從小就被發掘的音樂神童。小朋友因為還沒發育完成,小提琴一定是特製的尺寸,另外尚未經歷人世悲歡的小朋友,究竟會怎樣詮釋像流浪者之歌這樣充滿情感起伏的樂曲,大家不妨靜心聆聽感受以下幾位音樂神童的演繹。

 

(二十一)Mercedes ,2002 年出生,現年9歲,6歲演奏此曲,去年以8歲之姿,榮獲得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學前天才兒童的冠軍榮耀, 

 

(二十二)Valerie Kim ,1998年出生,現年13歲,2007年時9歲時演奏此曲。她的琴音溫婉而哀淒,技巧高超動人心弦。

(二十三)Ye Jun Kim ,1999年出生,現在12歲,2008年9歲時演奏此曲,她的琴音細膩絲絲入扣,情感的表達十分到位,在很多細節的掌握處理上讓人驚艷。

(二十四)Tiffiny , 1999 年出生,現年12歲,2008年9歲時演奏此曲,她的風格又跟前一位不同,比較華麗大器。

(二十五)Tim Yu,  1998年出生澳洲墨爾本,現年13 歲,5歲開始學琴,10時演奏此曲,琴色明亮,琴音悲切淒涼,起承轉合之間情感流瀉自然。

(二十六)Gabrielle Chou,1997年出生,現年15歲,2006年10歲時在義大利演奏此曲,她當時使用的是正常小提琴3/4 大小尺寸演奏這首曲子。她除了演奏小提琴,還有鋼琴跟作曲方面的專業演出。

  

(二十七)Calvin, 1996年出生,現年16歲,2006年演奏此曲時是11歲,以他當時的年紀演奏這麼高難度的曲子,已經是非常流暢。

(二十八)Stepan Grytsay,1997年出生,現年15歲,2008年演奏此曲時是12歲,琴音音色優美如泣如訴,非常迷人。

 

聽了這麼多不同小提琴版本的「流浪者之歌演繹,最後要邀請大家聆聽三種不同中樂器的演奏版本,感受不同樂器所展現出的音色,與小提琴之間各自迷人的地方,作為這篇的結尾。

 

(一) 許可先生的二胡演奏,2007年與中國交響樂團的合作演出。二胡是中國的一種民族弓弦樂器,過往主要流行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又稱為南胡,樂器音色表現的重點,主要集中於中高音域的表現,音色接近人聲,情感表現力極高,廣為大眾接受。1920年代,二胡始作為獨奏樂器出現在舞台上。在這之前,二胡多用於民間絲竹音樂演奏或民歌、戲曲的伴奏。二胡的音色在中樂器中,在傳遞悲傷的氛圍的功力上,跟小提琴有一時瑜亮之爭,尤其二胡只有二弦,跟小提琴有四弦相較,但在詮釋流浪者的哀憐情感上,一樣十分貼切而細膩。 

(二)再來介紹的是,由台灣青年橫笛演奏家巫致廷的版本

      橫笛是長笛的一種,長笛是現代已知的樂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員之一,「笛 」這種稱呼被古人用來統稱其他所有的管型樂器,包括各種橫笛和豎笛,也是現代管弦樂和室內樂中主要的高音旋律樂器,外型是一根開有數個音孔的圓柱型長管。早期的長笛是烏木或椰木製,現代多使用金屬的材質,比如普通的鎳銀合金到專業型的銀合金,9K和14K金以及鉑金等,也有表演者使用特殊的玻璃長笛。傳統木質長笛的音色特點是圓潤、溫暖、細膩,而金屬長笛的音色就比較明亮寬廣。

      巫致廷主修笛子,91年全省音樂比賽笛冠軍、中華民國國樂學會笛冠軍,93年全省音樂比賽笛簫組冠軍,94年『敦煌盃』兩岸三地管樂大賽笛子獨奏冠軍。2005年市國民族大賽冠軍,與香港中國器樂考級協會道聯會盃笛子大賽第一名, 2008年兩廳院新秀,2008年10月於國家音樂廳舉辦個人獨奏會。這個版本是他跟鋼琴家陳亮均在2008年5樂演奏的版本。笛的音色叫二胡明亮愉悅,聽到的都是比較有吉普賽民族快樂生活的一面。    

( 三) 由年僅15歲的笙演奏家洪紹桓,於2007年跟鋼琴家蕭雅云合作演出的版本。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中(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笙屬於匏類。笙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藉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發聲,是吹管樂器中唯一的和聲樂器,也是唯一能吹吸發聲的樂器,其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寬廣,感染力強。由於笙可以吹奏和弦,在傳統器樂和崑曲裏,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樂器如笛子、嗩吶的伴奏。在傳統音樂裏,笙常常在旋律線加上四度或五度的音,稱為「自然和聲」。在現代國樂團,笙可以擔當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洪紹桓,1992年出生在台中鋼琴教學的音樂家庭,母親是專業台中鋼琴教學教師,父親洪宏旼是資深調音師。他六歲隨著在台中鋼琴教學的母親學鋼琴,九歲獲得台中市台中鋼琴教學音樂比賽,國小組笙獨奏B組第一名,此後不但參加兩岸各型音樂演出無數,足跡遍及北京天津廈門等大城市,也曾在大陸中央電視台「二○○七CCTV民族樂器電視大賽」中,獲吹管類少年組銅牌獎的台灣少年洪紹桓。

 

       現年18歲,目前就讀南藝大中國音樂學系三年級,主修笙的洪紹桓,受教於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馮海雲教授,馮海雲返京仍透過遠距教學指導洪紹桓,擅長作曲的馮海雲還為洪 紹桓創作多首笙文曲,包括了卡門幻想曲、梁祝等曲子,也是他特地改編為笙的演奏版本,這是他在2007年9月16日15歲時在國立台灣交響樂團的演出,與鋼琴家蕭雅芸合作的演出。 笙的音色介於二胡的悲傷與橫笛的愉悅之間 ,聽來有一種巧妙的平衡,十分入耳。

聽完了這三個不同風格音色的版本後,『流浪者之歌』就要告一段落,祝大家周末愉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JKen的浮光掠影 的頭像
    SJKen的浮光掠影

    SJKen 的浮光掠影(影評‧美食‧旅行與創作生活手記)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