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到「SJKen的浮光掠影 FB粉絲頁」按讚,謝謝。)
2017年6月17日,台北。
在週末滂沱大雨的週末中午,來到了光點華山電影館,準備觀看中國導演張大磊的電影「八月」,以及聆聽由樂評人陳德政主持,導演張大磊與音樂藝術家雷光夏,關於「八月」電影配樂的映後對談,取票攤位設在電影館前的長廊,約莫12點10分就已就緒的攤位,3位年輕的女工作人員,電影票、座位劃位表與幾種不同款式的電影「八月」宣傳明信片,擺了一桌,卻忘了將最重要的電影海報貼了出來,只說了句12點半開始,便絮絮聒聒地聊起了天,任由網路訂票的朋友排了長龍在罰站。
背著「為人民服務」書包,自以為潮的年輕小屁孩,有意無意地來回地溜達著,工作人員詢問他是否來看「八月」,他又搖頭走開,接著又有好幾個路過攤位,好奇探個腦子,臉上掛上一絲狐疑,卻沒出聲詢問探究的遊客,讓三位年輕工作人員恍如大夢初醒,終於把海報貼到桌前,館外愈發淋漓的大雨聲,帶了傘還淋了一身濕的旅人衝了進來的雜踏聲,遠方相機拍照的喀擦聲,由館內推門而出的聲音、等候觀眾的交談聲,看得見的、看不見的聲音,在台北六月仲夏的午後交錯,經過了漫長的等待,終於順利地完成取票、等候進場的紛擾前戲,坐定了銀幕一亮,時空從2017年6月的台北,倏忽回到了電影「八月」那個幽遠靜謐的小城時空。
1994年8月,呼和浩特。
隨著主角12歲的張小雷,躲在窗後縮著身揉著眼睛,聽著小城巷弄遠處傳來的叫賣聲,腳踏車聲、街坊鄰居賣瓜買瓜的交談聲、小雷房裡的鬧鐘聲、廚房裡母親的炒菜聲、客廳裡父親修理電風扇,拎著熱水壺倒入盆裡,準備洗腳的水聲,這兒那兒、近的遠的聲響、跟著黑白光影流轉之間,一幕幕暗喻著那個年代的中國經濟,正開始掀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電影「八月」裡,導演憑著童年記憶與如夢似真的印象,細細描摩的一段既寫實又夢幻的舊城歲月,便就此迤邐了開來...
導演張大磊,1982年出生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父輩來自河北省,受到剪輯師父親的影響,家學淵源的他,從小在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大院內成長,成長歲月中歷經了踢足球、玩搖滾樂、求學考試、戀愛結婚,拍婚紗商業短片,期間的心路煎熬歷程輾轉,都成了累積他拍出了這部一鳴驚人的電影「八月」最真實的養份。
2016年以首次執導的電影處女作「八月」,34歲便一舉拿下2016年第53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與最佳新演員兩大獎。之後電影「八月」更陸續入圍了海內外13個國際電影節,提名24個獎項,並榮獲亞洲電影評審團推薦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與第29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亞洲未來單元競賽片,個人也贏得中國電影導演協會2016年度青年導演獎的肯定,中國於2017年3月24日上映,台灣則於2016年6月9日上映。
「八月」好少年版預告,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bwtyYcBHfY
電影「八月」正式版預告,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Iz2KQXo2k
<電影本事>
90年代初中國經濟改革浪潮湧現,在西部一處小城裡,剛結束初中考試的張小雷(由孔維一飾演),12歲的他,夏天盼到一個沒有作業的暑假。悶熱的夏夜,他和爸爸(由張晨飾演)窩在戲院裡看電影。
午後他醒醒睡睡,夢裡有他偷偷喜歡的女孩。蟬聲和每年沒有不同,但那年八月,靜中帶著躁。
1994 年,國家開始實施國有企業轉型,在國營電影製片廠工作的爸爸,鐵飯碗沒了。
夏天過去了,小雷想進的重點中學,分數上不了,爸媽只得操心。生活在繼續,太姥姥去世了,爸爸也離開家,遠赴他鄉拍片打拼,家裡只剩下母子倆,小雷才著實感覺到時間過去了,生活不一樣了。
立秋那天夜裡,媽媽(由郭燕芸飾演)悉心照料的曇花在院子裡悄然盛開...
電影「八月」,原片名「曇花」,以導演張大磊個人童年生活經驗,為故事取材的原型,拍片緣起於2008年8月的一天,張大磊回到了姥姥家,中飯之後,他一個人坐在院子裡的一把竹製躺椅上休息,突然就像進入了夢境,恍惚間聽到了來自四面八方許多細微的聲音。過往的童年歲月,倏忽地又浮現眼前,也啟發了他決定拍電影「八月」的靈感,期間為了籌募拍片基金,四處碰畢,一拖也拖了七年,最後在家人與親朋好友的支持下,才有了這部幽遠的動人作品。
導演張大磊談創作電影「八月」的緣起,與自己小時候童年生活與家人之間的關連,細細描繪父母親的職業對他的影響,以及如何從對足球移轉到搖滾樂的愛好,以及求學與愛情初萌的心路歷程,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rerg2cJNs
電影「八月」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經濟急速發展的浪潮中,內蒙呼和浩特市小城裡,一個普通家庭,主人翁12歲的張小雷全家人的生活,因著經濟改革所帶來的影響,張小雷的父親與親友們,原本身處國營企業的鐵飯碗陸續被打破,張小雷一家人的處境和抉擇,電影全片透過鏡頭,時而以全知的觀點客觀旁述,或是以片中主角張小雷孩子的視角,去觀看與感受著,周邊大人世界所發生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全片透過黑白到彩色的電影蛻變,傳遞了那個年代的劇變,如今已回不去的簡單人心、安靜和浪漫的單純時光,這一點上了年紀的台灣觀眾,或是曾看過侯孝賢「童年往事」、楊德昌「光陰的故事」等新浪潮電影的年輕朋友,應該都能感同身受。
導演張大磊曾在媒體訪談中,特別提到電影「八月」中,主角張小雷的孤獨的身影,是自己童年記憶的投射,「因為父親的職業背景,決定他要長年離家外出拍片。我的童年有很多孤獨感,但是這個孤獨感並不是讓人痛苦的,它就是讓生活變得很空很大,時間變得很滿。」,所以在電影裡的張小雷有著比同齡孩子中更乖巧害羞,卻又偶有執著小叛逆的一面,以及那些生活周遭的叫賣聲、父執輩的兄弟情、母親望子成龍的心情、地痞流氓小混混霸凌,等等這些屬於人性共通的一面,讓台灣觀眾可以越過海峽兩岸時空文化差異的鴻溝,逐步隨著電影「八月」故事的推展,進入了如夢還真又似幻的小城舊時光。
電影「八月」導演手記,張大磊親述創作初衷,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WH2WlWbUAw
電影「八月」除了是導演張大磊的電影處女作,片中參與演出的演員,全都是素人,飾演張小雷的孔維一,是導演同事家的孩子,飾演小雷父親的張晨,則是導演從小玩到大的好哥們,而飾演小雷母親郭燕芸的則是自己從事婚慶行業時的客戶,所以情感傳達更顯得真摯而坦誠,因為完全沒有刻意的演出,孔維一自然而樸實生動的本能演出,還為他贏得了第53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的桂冠。
張大磊談「八月」的演員選角與為甚麼採用黑白到彩色的拍攝方式,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E5Nslrltz8
看完了電影「八月」,整部片不僅適合「看」,更要用心「聽」,即使在專業音樂人雷光夏,與樂評人陳德政的面前,喜歡玩搖滾樂的導演張大磊謙稱自己非專業,但從片中多種類型,從全片穿插安排流行的大眾流行歌曲、地方民歌到古典樂等電影配樂,都讓人聽到了導演的用心,而片中那些日常生活中常聽見的各種聲音,從底片的裝設聲、錄影帶與電視的開啟聲,還有端盤、餵食、鬧鐘滴答聲、抽皮帶聲、摔雙截棍聲、水聲、雨聲、風聲、車輛聲、拔河聲、拍照聲、單人獨唱到多人合唱的歌聲等音效,都成了構築電影「八月」那種豐富真實的日常寫照的基底,暗喻了那發生在1994年中國,鋪天蓋地而來,即將翻天覆地的經濟大改革的人心不安與煩噪。
但導演張大磊卻又巧妙地透過了黑白的影象,讓將這段曾經如此真切的生活,以及其間發生過所有的點滴還如一夢,恍惚之間發生在1994呼和浩特仲夏八月午後的南柯一夢,因為從黑白過度到彩色光影的漸層蛻變,就像2017的台北午後,我們或許內心澎湃,但也只能靜靜地觀賞聆聽著那似水年華,短暫如曇花開落,回不去的小城舊時光...
電影「八月」2017.06.17映後座談,「那年搖滾-音樂時光」導演張大磊 x 音樂人雷光夏 x 主持人陳德政,影片引用自 https://www.facebook.com/ffe.tw/videos/10154945709826939/
八月 The Summer Is Gone
上映日期:2017-06-09
出 品 國:中國
類 型:劇情
語 言:普通話
片 長:1時47分
編 導:張大磊
演 員:
孔維一飾演張小雷
張晨飾演小雷父親
郭燕芸飾演小雷母親
台灣發行:前景娛樂
FB 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ffe.tw/?ref=br_rs
(註)
一、本文中介紹的電影海報與劇照係引用影劇圈圈電影相簿(https://www.moviemovie.com.tw/db/program/19848/gallery),圖片僅作為推薦好電影之目的,無任何商業利益之考量,版權歸屬前景娛樂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另移作商業使用。
二、本文介紹的電影相關影片,無任何商業利益考量,是引用自Youtube(http://www.youtube.com ),版權歸屬前景娛樂所有。
三、本文觀影心得文字,版權歸屬SJKen個人所有,未經本人書面同意,請勿任意引用、分享、轉載與下載,盜文必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