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大家好好保重。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4 digits
  • 請輸入密碼: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4 digits
  • 請輸入密碼:

        把「屌」掛嘴邊,真的很屌嗎?

 

        當年輕的世代族群,透過媒體大肆宣揚,一堆人不分男女,將「屌」這樣男性生殖器的字眼,堂而皇之掛在嘴邊,完全失去了對原意的理解,甚至在集體偶像崇拜、媒體吹捧的風潮下,「屌」,竟然進一步被包裝衍生成「酷」「讚」的同義詞 ,而當初在傳媒上被大肆報導,第一個當成口頭禪掛嘴邊的周杰倫,如今成了年輕世代中,名利雙收成功的典範。 

 

        當我們看到粵語中罵人「去死」的髒字「仆街」,被台灣大學畢業程度的女生,強自賦予一種創新的解釋,而這樣荒謬至極的歪曲,又被新聞局當成流行時尚名詞加以推廣,當成對外觀光行銷來頌揚,還引以為傲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清楚地看到,一個台灣新世代,從民間到官方的集體文化沉淪。

 

       明白語言演變,是與時俱進,是約定俗成的道理,但是一些流行語的形成,往往是源自於媒體炒作,而以台灣媒體現今的文化水準,實在很難不跟「低俗下流」掛勾,一些違反了基本的文字之美,甚至被奉為偶像般大量使用的流行語,只讓人想到浮士德將自己的靈魂跟魔鬼交換,換取那看似燦爛、實則貪歡盲目的愚昧。  

 

        不管是哪一個世代,年輕的族群,總是口口聲聲忙著要「做自己」,卻從來不曾聽過,哪一個年輕人真正領悟過,每一個人從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根本不必也不需要,浪費生命去爭取所謂的「自我」,自我跟主觀一樣,像人跟自己的影子,從來不曾離開過。

 

        與其成天像瘋子一樣,去追求所謂的「自我」,不如多用心不斷經營自我,從年輕到年老,透過不同的層面接觸,去豐潤自己的內在。這比那些成天跟隨著流行風潮,自以為走在流行時代尖端,其實卻從不曾有過真正屬於自己靈性的體悟,來得踏實而重要。

 

        當我們在街上看著一模一樣的髮型到處橫行,講著同樣的流行語,不敢不玩現正流行的遊戲,更別說勇於走出,跟同儕不同的人生道路時,我們看到了集體流行風潮下,所謂追求自我意識的脆弱與縹緲,也看見了青春的膽怯與盲從。 

 

        台灣現在到處充斥著,這類來自歐美日大國的時尚風潮與標記,當十年前陳冠希,一只掛在左耳的鑽石耳環,帶起了風潮,如今台灣的大街小巷,到處是東施效顰類似打扮的男性,至於適不適合自己,根本沒幾個人真正用心去想過,只是一昧地跟隨商業創造出來的流行時尚,從戴耳環到刺青,從牛仔褲到髮型,到流行語,都不過是盲目短暫的集體崇拜。 

 

         於是,說話一定要「就醬」,沒事就要人「踹共」,看電影寫心得不敢不「婊」,因為這樣,才是所謂的有「態度」嗎? 其實只是一群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不敢與眾不同的新世代,在大眾傳媒搧風點火的影響下,卻跟著偶像發明的流行語,大談人生「態度」。

 

      直到看到他們口中的偶像,在真正面對危機處理時,所流露出的事情處理方式,與閃爍的辯白言詞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位平常隨時掛在嘴邊的「態度」哥,還真只是口惠而實不至的廣告用語,他媽的一點「態度」都沒有。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AH03   

 

        前陣子CatchPlay在台北舉辦的「榮耀時刻: 2012奧斯卡影展」中,除了搶先上映最近剛剛揭曉的奧斯卡金像獎入圍與得獎影片,也同時上映了,多部去年在全球與台灣廣受矚目或歡迎的電影。

 

        其中有一部,去年11月在美國上映,台灣尚未正式引進,類型很特別的電影「危險療程 A Dangerous Method」,是講述1920世紀三位知名的精神分析學家之間,交錯在醫生病患、外遇出軌、性愛受虐、師生從相知無所不談,到對立反目成仇的繁複關係中,所產生一段充滿愛恨情仇的故事。

  

        當本身就是專業的心理學家時,談起戀愛時,跟一般人有甚麼不同? 在面對亦師亦友,卻又充滿愛慾交織的關係裡,他們所發明的心理學理論,是否能幫助他們,跨越一般人的溝通鴻溝? 還是依舊逃脫不出人性錯綜複雜的藩籬與枷鎖呢? 

 

         由奧斯卡金獎編劇克里斯多夫漢普頓(Christopher Hampton),根據約翰‧卡爾(John Kerr) 1993年的原著小說「最危險的療程」(A Most Dangerous Method: : the story of Jung, Freud, and Sabina Spielrein.) ,所改編的電影劇本,這部小說之前在2002年,就曾由克里斯多夫漢普頓改編成舞台劇「The Talking Culture」。

 

        電影描述知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大師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跟其瑞士籍高徒卡爾‧榮格(Carl Jung) ,以及美麗的精神女病患莎賓娜‧史賓萊恩(Sabina Spielrein) ,後來也成為俄羅斯精神科醫師,三人之間,一段充滿性慾、欺瞞、野心、社會聲譽與心理絕觀點認知落差,所產生的交錯與愛恨糾結。

 

 

「危險療程 A Dangerous Method」中文預告 

(影片引用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D-J-WVxB0l4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先花點時間,了解電影中四位主要歷史人物的生平,以及甚麼是「精神分析學」,會有助於清楚了解電影人物互動的關係與隱喻。相關人物生平,請看維基百科介紹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P01  

  

         如果說「大藝術家 The Artist」是法國導演米歇爾‧阿威納維奇(Michel Hazanavicius),對美國好萊塢默片時代經典作品的致敬,那麼「雨果的冒險」便是美國電影大師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對法國電影先驅導演喬治‧梅里葉(Georges Méliès 1861 – 1938)的致敬。

 

         兩位不同國籍的導演,藉由一段段看似簡單陳舊,卻充滿了人性陰暗與光輝的愛恨故事,點出了身處其中的人們,面對生命起伏的兩難抉擇,以不同的切入角度與創意技術,呈現了對電影濫觴與美好默片年代的致敬,不僅帶領觀眾重新感受,傳統電影年代的風采魅力,也讓觀眾將心沉澱下來,重返美好與溫馨的單純快樂!

 

      「雨果的冒險 Hugo」,改編自美國童書作家布萊恩‧賽茲尼克(Brian Selznick) 2007年出版的奇幻兒童小說「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不但是美國電影大師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首部3D作品,也是繼詹姆斯‧卡麥隆拍攝的「阿凡達」之後最精采,同時也是藝術成就最高的3D影片。 

 

        從電影一開場,從天際俯視全巴黎的城市雪景,那一片片晶瑩剔透從天而降的雪花,緩緩地飄落,飄進了火車站,與正在進站的列車,與行色匆匆熙來攘往的遊客景象,真實而美不勝收,讓人驚艷原來3D 視覺效果處理,可以如此精緻細膩。 

 

        去過歐洲搭乘火車與捷運旅遊過的朋友,對於裡面唯妙唯俏的場景,一定不陌生,火車月台上等候的匆忙紛亂場景,真的就完全在電影中,而透過了3D的呈現,雪花、蒸汽、輕煙上下交錯穿梭的景緻,生動而臨場感十足,真的讓人看得既驚艷又感動。  

 

        老導演的學習精神讓人折服,3D 對他而言,應該是很新的東西,他卻能跟幕後團隊合作無間,拍出這麼棒的作品,讓人看見他的用心。而他的用心也沒有白費,本片獲得201284屆奧斯卡金像獎11項提名,最後贏得了包括最佳攝影、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音效剪輯、最佳混音、最佳視覺設計5項技術大獎,證明了他寶刀未老的堅強實力! 

 

 

「雨果的冒險 Hugo」幕後花絮(一)導演篇

(影片引用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4bTTKReyIgc  

  

「雨果的冒險 Hugo」中文影片預告(一)機器人篇

(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upkSg5FZSo&feature=related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AP04  

 

  

1860年,默片技術(註一)發明,只有配樂與簡單字幕的電影因應而生,

1900年,第一部有聲電影(註一)在巴黎放映,經過了十年,

影像與聲音同步的技術,才逐漸發展成熟。

1923年 4月,第一部同步有聲電影,在紐約正式對外公映。

1927年10月,第一部完整故事的有聲電影「爵士歌王」發行,

掀起了1930年以降,席捲全球的有聲電影熱,但也正式結束了默片時代,

一個美好單純而意蘊深遠的年代。

  

1936年發明的3D技術(註一)逐漸成熟, 一部 2009年的「阿凡達」,

將電影帶入了3D全新視野,與數位立體聲,聲光效果俱佳的年代,

像當年電影由默片走進了有聲時代,掀起了電影界另一種風潮時。

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電影發展整整走過了150餘年,

在如今看似聲光效果豐富多元,百花齊放的電影戰國年代,

走過的電影流金歲月中,回首過往,我們究竟失去了甚麼?     

       

        由法國導演米歇爾‧阿威納維奇(Michel Hazanavicius),所執導的電影「大藝術家 The Artist」中,或許能給你另一種' 方向的思考與反省,對於現代過於花俏浮面的流行文化,不管是從文字到聲光呈現,多不如少的留白手法,往往更能讓人感受其中的餘韻無窮。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ANP01  

   

每個人一生中,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活在別人的期望中長大,

而看不到真實的內在需求,

活出屬於自己真正的生命形影。

 

不管是在學業上、工作上、家庭中與愛情裡,

人們總是都在偽裝,

偽裝成別人眼中期待自己該有的樣子,

因為那讓大家都感到安心,

而每個人心中的秘密,只適合自己獨守,

不管其中的滋味是酸甜還是苦澀 

 

但即使是勇於做自己的少數人,

在嚐到甜美的果實之前,也不免遍體鱗傷,

如果動了念頭,走出了向來安穩的堡壘,

勇敢地去追尋真實的自我,

卻可能賠上了珍貴的性命,

你,還願不願意賭上這一把呢?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IP01  

 

 

 ( 看到新聞報導,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於2013.4.8 辭世,享年87歲,塵歸塵,土歸土,願她在天之靈安息。)

 

「英雄白頭,美人遲暮」向來是東西方名將與美人最深的遺憾,

再燦爛的人生,再偉大的功績,都有繁華落盡的一刻,

而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集兩者於一身

不只是巾幗不讓英雄,更是20世紀帶領英國向前行的女性領袖。

 

 

       「鐵娘子: 堅固柔情 」(The Iron Lady ),是影后梅莉‧史翠普繼2008年電影「媽媽咪呀」之後,再度與導演菲麗達羅伊 (Phyllida Llyod)合作的影片,透過她出神入化的口音變化與精湛演技,將英國政界女中豪傑柴契爾夫人的一生起伏,詮釋地絲絲入扣。

 

       故事從年老退休的柴契爾夫人的心境倒溯,在如幻似真的回憶與現實交錯過程中,娓娓道來一位成功女性背後,為了國家大事的求全,所要犧牲付出的家庭與個人的巨大代價,與親人之間感情的轉折起落。

 

MT01MT05MT04   

  

         1925年出生的柴契爾夫人,如今依舊健在,高齡已經86歲,但也受到年老失智的折磨所苦,她一生高潮迭起的政治生涯故事,透過了曾獲奧斯卡金像獎史上最多17次提名,兩屆影后的梅莉‧史翠普 (Meryl Streep)的精湛詮釋,讓我們再度懷想起這位女中豪傑昔日的榮耀,與私下不為人知的柔情一面。  

 

        柴契爾夫人(Margret Thatcher),19251013生,現年86歲,1959年,34歲參選英國下議院議員,勝選後進入英國國會,成為下議院少數幾位女議員,飽受以男性為主的國會的排擠,但表現傑出的她,1970年,45歲時被愛德華‧理查‧喬治‧「泰德」‧希思爵士,指派擔任英國教育與科學部長。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WP01   

 

一匹馬回家的路上有多遠? '

不斷地向前奔馳,要多久才能到家呢?

答案是從英國、德國到法國,

歷經了長達四年的烽火連天;

  

一次人與馬的不期而遇,會發展出甚麼樣的情誼?

在彼此的交錯又分離的旅程中,繪出甚麼樣的生命地圖? 

在戰禍連綿的時空中,連人們都難以保全性命,

 往往在無情的戰火攻擊下,與至親好友就此天人永隔,

 是甚麼樣的機緣,讓一匹馬越過了重重艱險,

 超脫了一開始連犁田都不會的動物天性,

 歷盡風霜之後,蛻變成一匹的彪悍戰馬?

  

答案是愛,是這世上無數的愛馬人,用他們的愛去呵護,

甚至因此在無情的戰火中,犧牲了珍貴的性命,      

而戰馬也以千里奔騰,活下來回應了所有關心牠的人們。

一段亂世餘生感人肺腑的人馬情緣,

人性的善惡,馬的靈性,與戰火無情下的人生無常,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AP01.jpg  

 

         最近正值歐美電影金像獎頒獎前夕,第69屆美國金球獎(Golden Globe Awards),跟第65屆「英國影視藝術學院電影金像獎」(British  Academy  Film  Awards,BAFTA,俗稱的英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已經陸續揭曉,接下來的重頭戲,當然是台灣影迷所熟知,將於2月26日頒發的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Academy Awards, 通稱 Oscars)。

 

         而其中在去年已榮獲2011年第61屆柏林影展金熊獎、最佳男主角及最佳女主角等七項大獎,今年又剛剛拿下第32屆倫敦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最佳劇本、最佳女配角(Sareh Bayat),以及第69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伊朗電影「分居風暴」(Nader and Simin:A Separation),在近日眾多陸續上映的大片之中,表現傑出豪不遜色。

 

       「分居風暴」是由以「海灘的一天」、「煙花星期三」贏得國際名聲的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所執導的近作,也順利取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與最佳原著劇本兩項提名入圍門票,與「牛頭悲歌」( Bullhead 比利時)、「老子我最大」( Footnote 以色列)、「在黑暗中」(In Darkness 波蘭) 與「拉扎先生」(Monsieur Lazhar 加拿大)角逐最佳外語片的桂冠榮耀。

 

「分居風暴」(Nader and Simin:A Separation)中文預告片,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YwiFfQhP8

         對伊朗電影從全然陌生到熟悉,要感謝去年8月由名影評人聞天祥負責策劃的「噤聲∕吶喊:2011伊朗電影節」(2011/8/19 - 2011/9/9,一共展演23部分屬6位伊朗電影知名導演與新銳導演的作品),才有機會在台北,看到當代伊朗電影百花齊放的風貌,當時影展的背後,有其嚴肅的意涵,是為了響應國際間援救,因電影創作遭到拘捕與限制行動的伊朗導演的行動,抗議伊朗政府以政治干涉電影的創作自由。

 

       而其中電影風格,最貼近也反映伊朗當代社會男女婚姻與家庭現實生活情境,揭開世人對伊朗神秘面紗誤解的導演,就真的非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莫屬,去年在影展中看了他於2006 年執導的「煙花星期三 Fireworks Wednesday」(「煙花星期三」--- 男人的背叛,女人的直覺,精妙絕倫的伊朗版犀利人妻。 )時,當時就很震撼,驚訝在那樣被世人極端保守的社會裡,竟然有那麼令人豐沛的創作能量,從導演到演員的表現,都讓人驚豔! 

 

        在導演阿斯哈‧法哈蒂的電影作品中,總是讓劇中人物憤怒地爭吵與冷漠靜淡中,看見了人性的善惡與不同的人們的個性,他擅長透過了平淡侷限的長鏡頭,反映出人際關係的緊張與衝突,還有難以言說來自宗教、社會的壓力。「煙花星期三」是如此,「分居風暴」更是如此,一部充滿了「人性、謊言、羅生門」的劇情片,很少看見文藝片,可以拍到讓人看得目不轉睛。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