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半年的台灣社會諸多紛擾,一方面從補教老師與新聞主播的外遇連環爆事件,到資深司法官貪污收賄濫權被重判,再到醫院資深名醫生,與整型美容診所名師外遇不認帳,前者孩子都生了,卻不願負起教養責任,拒認也拒驗親子DNA,但終究難逃遺傳的對應,後者多年前外遇出軌,離婚娶了外遇,但期間依舊偷吃不斷,去年事敗跟妻子簽下賠賞密約,卻又翻臉不認帳,惹火外遇與前妻一狀告上法院,整個事件才在新聞媒體上曝光。
這些人從年過七十,到三四十歲的青壯年都有,他們的言行,卻也像是一面照妖鏡,照出了台灣過往傳統菁英教育體制下,過度傾斜於智識養成,而輕忽品德教育的缺失。這些在課業上表現優越的天之驕子,因為擁有良好的學歷與技術,入了社會之後,自然也成了人人稱羨的菁英份子,擁有社會傳統殷羨的職業與社會聲望,不論男女,都是台灣傳統父母眼光中,最適宜男婚女嫁的對象,彷彿只要自己的子女,能嫁娶了在這些領域工作的菁英族群,就買到了婚姻的一紙終生保障。
其實台灣社會,從父母做主憑藉媒妁之言,相親結婚夫妻,便能扶持一生的傳統年代,走到了如今男女經濟各自獨立的年代,人心早已不知變換了千百回,然而關於婚嫁的觀點,大多數人卻依舊停留在洪荒原始時代,還是有為人父母或是當事者,抱持著早已絕跡,侏羅紀恐龍時期的婚嫁觀念,為子女挑選對象。
只是台灣社會從解嚴之後,小島上思想發展多樣化,在東西文化思潮的相互激盪後,顯得十分的分歧。於是我們會看到一些只做不說的第三者,以追求個人真愛為名,行最原始的生物掠奪之實,理直氣壯的撞擊與撕裂著,一些脆弱不堪傳統婚姻下的假面,彷彿只要搶到了個人的幸福,所謂的物質生活保障就會隨之而來,但結果如何,從這些屢屢上報的社會事件縮影,我們很清楚地知道,答案並非都是人們期待中的完美結局。
另一方面,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的衝突事件頻生,我們也不斷看到或聽到,那些關於「博愛座」讓座的紛爭,從公車上老人與小孩的互罵,到捷運車上一個小孩,或是幾個學生霸占位置不讓,再到校園裡屢見不鮮的老師打學生,家長打老師,一直到最近因為學生穿便服不服老師糾正,師生在校園裡當場扭打的事件,這一連串的社會事件,裡面所觸及的議題非常廣泛,但不可否認的,長久以來,台灣只重視智識傳授,卻不重心靈與道德的傳統升學教育模式,所造成的社會人心與觀念的影響,也像是過往被破壞的高山綠地,如今連年天災的後果一樣深遠而令人省思。
類似的事件當然不會只發生在台灣,校園霸凌的事件,橫跨了海峽兩岸四地,到日韓,而西方的莽漢持槍闖入校園逢人就開槍的喋血事件,再到校園學生在網路預告行兇殺人的事件,都讓人不寒而慄,逼使許多人要重新審視這些嚴肅的議題,也讓我想到了四年前,我花了兩個月時間,在歐洲七國十個城市自助旅行途中的觀察,所寫下的一些文章,一些關於從生活中的觀察,所感受到東西社會,不同價值觀與教育模式下的異同,所帶來的省思。
曾經有朋友問我,既然我玩了那麼多國家,為什麼不寫些旅行手札與遊記,分享一些美麗的風景影像,其實,我是寫過的,但不是一般的圖文對照式的日記,因為旅行跟電影對我而言,是在傳統教育之外,最重要的課外學習讀物,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下,書唸多了,如果不懂落實到真實的人生,未必是一種幸福,相反的,往往一個不小心,就成了別人的負擔而不自知,一些讀書入了迷,生活上變得不切實際的書呆子,光憑一個人坐擁書海裡冥想,即便是多麼的天賦聰穎,終究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天馬行空。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這話有道裡,但不一定是全然的正確,旅行之前,從書本吸收建立了一定的知識,比如語言能力、對各國文化禮俗的了解,過境海關的對答,旅遊途中互動等等,平常透過讀書的累積,有一定事前的準備,才能讓自己在旅行的途中,多一些安全的基本保障,少一些不必要的意外風險,這部份讀萬卷書的確是有幫助的。
離開了家,透過旅行觀察,讓一個人從內在的自己去看世界,藉此去印證過往從書本中獲取知識的虛實,還可以學習到更多書本以外的真實人生,用心觀照旅遊的國家,從上流社會的光鮮亮麗,到底層人們的慘澹人生,都可以提供我們更多真實面的思考,不再只是一群只會遊走在理論上的反覆辯證, 卻不食人間煙火,只是一群俱備專業知識的井底之蛙,這是「行萬里路」的好處,如果旅行只是跟團,來個到此一遊,拍完照買了土產就回家,那麼出國旅遊再多次,「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在心靈上也未必有所收穫。
而電影反映人生,透過世界各國導演與編劇細膩的人性觀察,與影像音樂轉化中,不但拓展豐富了我們的人生視野,也幫助我們吸收,那些經過消化整理的深刻文化差異分析,那些在地球上,我們一生中所可能經歷的,與不曾經歷過的人生,所以在旅行途中,我都是習慣放任自己,去跟沿途所遇見的陌生人互動,從不同的層面,去觀察當地的風土人情,以一位陌生旅人的角度,透過跟當地朋友,或是其他國家的旅人互動中,去嘗試感受我所能感受到的種種人文與大自然的奧妙。
出去旅行,不管國內國外,我很少拍一些到此一遊的照片,當然也沒有花太多時間,著墨於記錄式的遊記,因為我知道那樣的遊記,一定有很多朋友寫得更棒,拍出來的照片更吸引人(有你們真好)。
真正在旅行途中,我都是很自在從容地當個好奇寶寶,到處跟當地人互動聊天,試著用另一種視野與觀點,來記錄與分享我的旅遊觀察與心情寫照,以下就是一篇,在2006年7月歐遊回來時寫的文章,也因為這半年台灣社會發生種種的荒謬事件,讓我想到曾經重新整理過後,貼出來與你分享。
-------------------------------------------------------------------
(原寫於 2006.7.14 歐遊回來,發表於MSN 的部落格,當時原來是陸續寫成的三篇,現在合成了一篇文章,文章有點長,請耐心閱讀。)
如果你曾經到海外旅行,一定有過在機場等候領取行李的經驗,因為大部分的人,在經過長時間的飛行後,不管是出國或返國,總是匆匆忙忙地,急著想趕緊拿到行李後離開機場。
但你可曾注意過,在每個行李轉盤輸送台外,其實都有一圈等候線,提醒旅客不要越線,提醒客人在等候行李的同時,要考慮到別的旅客的視野,留一線空間讓每位等候的旅客,都可以看到行李的全程傳送,然後自在地提取行李,方便自己也方便他人。
然而從不同國家機場旅客的舉止反應,你就有機會看到國民教育的影響,許多人常從一個國家的軟硬體多寡,來判斷國力的先進強盛與否,硬體例如公共交通建築的設計完善與全國涵蓋率,軟體例如藝文展覽與活動演出的廣博與頻率,但其實要看一國的文明與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觀察該國國民,在國際的場合所展現的舉止是否合宜,是否懂得在如今地球村的互動,善盡一為位球公民應該有的國際禮儀。
文明常與經濟發展成正向比對,但文化的表現,則與各國的教育息息相關,透過小地方的觀察,例如排隊等候提取行李一事,一線之隔,你就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與文明底蘊,如何透過國民生活教育落實。先進與發展中國家真正的差別,就在是否能時刻記住,在成天高喊著民主與自由之下,在公共場合中,能真正學會尊重別人的權益,將一顆體諒的心,落實在平常的生活,犧牲個人一點不方便,換取ˇ大眾整體的便利性,而不是只從利己的觀點,追求個人的便利,卻任意侵害公眾的利益損害,在歐洲兩個月的旅行中,我親身感受到那種守法與相互尊重的舒適自在感,即使我是一位遠從東方的自助旅行遊客。
旅行途中,如果你在吃喝玩樂之餘,能用心觀察,自然就常有機會看到,不同國家人們在這些小地方的差別。在歐洲,絕大部分的旅客守規矩,在機場等候行李就很愉悅,印象中這次歐洲之旅,只有在芬蘭赫爾辛基機場,看到從西班牙馬德里,飛來的乘客比較不守秩序,一整個吵雜紊亂。而在亞洲國家中, 一般而言,日本、紐澳與新加坡旅客最守規矩,香港其次,而台灣與韓國的團隊旅客水準則有待提昇,至於最近這幾年因為經濟實力大幅提升,而出現在各國機場的中國大陸團隊旅客,就更是遠遠需要加強基本的公德教育與國際禮儀。

<場景一>
1.時間: 2006年6月1日下午。
2. 地點: 德國法蘭克福 Stanted 機場,Ryanair 廉價航空機場登機櫃台,準備飛往倫敦。
3. 人物: 一位年輕的英國媽咪,約莫25歲左右,帶著她5歲的小孩,與她的友人在聊天,隔在我和她之間,有一位年約55歲的英國老太太,小孩很安靜不吵不鬧也不問一大堆問題,只是乖乖地貼著媽咪。
4. 事件:因為Ryanair登機櫃台,只有一位地勤人員服務,所以排隊的人群已經成S形的長龍,大家一邊看錶等登機,一邊議論紛紛抱怨為何不多開一台,以加快登機完成的速度,這時候就看到,那位5歲的小孩突然離開了年輕媽咪的身邊,然後整個人趴了下來,全身貼在地上摩擦,在整個人潮排隊僅存的空間裡,不斷地移動小小的身軀,彷彿在探索些什麼。
這樣將近十分多鐘,所有等候的乘客,好奇地看著他,而年輕的媽咪並沒有加以阻止,泰半時間她都在跟友人聊天,只有當她看到小孩,快攀上了行李稱重的履帶輪轉台時,才出聲溫柔地呼喚小孩的名字,告訴他不可以上去,然後將他抱回原來等候的位置,十多分鐘內,母子就這樣來來回回重覆了三次,旁邊的老太太就和年輕的媽咪,聊起小孩的行為時,表示這年齡的小孩,都有類似的行為,一般稱作『果醬男孩』 (Juice boy),意指延續幼兒時期爬行的記憶,用身體碰觸地板,去探索他眼中陌生的世界,年輕的媽咪點頭笑著回應老太太的談話,從頭到尾似乎都不曾擔心小孩,像是衣服會弄髒或沾染細菌之類的問題。
<場景二>
1.時間: 2006年6月19日下午 。
2. 地點: 瑞典斯德哥爾摩機場,在芬蘭航空候機室,準備登機飛往芬蘭赫爾辛基。
3. 人物: 一對操廣東話,年約50歲的中年夫婦,和他們在瑞典留學的年輕女兒,約莫20歲左右,年輕的女孩一直用手機,嘰哩瓜拉地跟朋友講個不停,很顯然地這對父母聽不懂女孩說的瑞典語,但夫婦對話中,原來是飛來看女兒,然後透過芬蘭轉機接她回香港。
4.事件 : 就在年輕女孩興高彩烈地講個沒完的同時,航空公司宣佈開始登機,腿有點行動不便的父親先行排隊,媽媽等在女兒旁邊,催促女兒結束對話,準備登機,女兒一邊興高采烈地繼續和朋友聊天,一邊不耐煩地面對母親擺張臭臉,表示已知道了。
但等她好不容易講完話,等候登機的隊伍已成一長排,年輕女孩大剌剌地,就逕自走到排在很前面的父親身邊,媽媽隨後趕到用廣東話告誡女孩:『妳不要插隊,小心俾人鬧』(翻成國語就是別插隊,小心別人罵),爸爸也點頭要女兒排到最後面,避免落人口舌,年輕女孩大聲用廣東話頂嘴回說:『這有甚麼啊,就說跟你們是一起的,要照顧你們啊。』聽完女兒毫無悔意的回嘴,頓時父母親都沉默了,那年輕女孩就真的插隊,但明知道這樣是不對言行的媽媽,最後不但默許,還跟著插隊。
<場景三>
1.時間: 2006年7月1日下午
2. 地點: 泰國曼谷機場泰國航空候機室,準備飛往台北
3. 人物: 一群跟團旅遊的台灣旅客,開開心心地準備踏上歸程,其中有一家6人,一對年約40歲的中年夫婦,帶著阿嬤和三個十歲上下的小孩,除了小兒子待在爸爸懷裡撒嬌外,老大與老二大概都是第一次出國旅遊他,所以很好奇地東看看西看看。
4.事件 :不一會兒的功夫,老大(姐姐)與老二(弟弟)就跑到可以看到飛機停靠的落地窗前,趴在窗沿你一句我一句興奮地了聊起看到的各式飛機,就在他們聊得很開心的時後,突然廳到阿嬤的聲音從背後高聲傳來:『夭壽喔! 瞴倘哇那麼近啦,非險啦!』(翻成國語就是「天啊 ! 你們不要靠那麼近,很危險的!」
就在兩個小孩還來不及反應前,最靠近小孩的媽媽又冷不防地冒出一句:『恁兩個都尬我差不多耶,大漢ㄟ沒曉個小漢的都準煞,擱嘎必掐家ㄟ無ㄟ沒ㄟ,給朗就是哇沒曉尬圓仔ㄚ!』(翻成國語意思是你們兩個小孩太不像話了,老大不懂得照顧小弟就算了,還老是搞出這些有的沒的,傳出去,人家還以為我不會教小孩呢!)只見那兩個小孩被罵得一臉茫然 ,只好低著頭頹喪地回到座位上!
從上面三個場景故事中,我想你已經看到東西教育大不同。行李轉盤台、登機列與觀機落地窗都是『一線之隔』的象徵,台灣的父母親乃至阿嬤,在公眾場和大聲斥責小孩的出發點,也許都是為小孩好,或是怕丟了自己的臉,但是在公眾場合,眾目睽睽之下,不同國家父母的教育方式,卻可能帶給小孩未來成長後,截然不同的效果。
西方的教育方式,當然不盡然全都是完美的,但東方的『愛之深,責之切』或『前講一套,後做一套』言教身教不一的方式,恐怕更令人擔憂,時代不同,民族性不同,再完善的教育方式,都不一定能全盤移轉與接收,所以網路上老是收到一些以西方教育思維,來攻擊東方教育的文章,其實發送者跟轉信者,都不曾靜下心去思考,從文化面、教育制度面,以及不同國家社會的差異性。
過往貧困的年代,一般台灣家庭裡慣有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教出了一堆天資聰穎、飽讀詩書,卻心高氣傲,未經人世困苦的高級知識份子,而在IQ 跟EQ 之間,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社會研究,兩者之間從來不能劃上等號,所以我們會看到,許多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高級人才,卻做出了利用專業知識,知法犯法來欺弄社會的惡行。
也因為台灣小島上資源有限,當擁有知識力量的少數族群,只知一昧追逐個人自私的名利累積,不曾以同理心去對待,協助其賺取利潤的大眾族群,又挾知識欺負壓迫低層社會群眾時,社會自然失衡。
從當年大陸的國共戰爭,到國民黨兵敗台灣,釀成一連串歷史傷痕事件的背後,其實都是一個國家統治者缺乏寬厚仁心,在享盡榮華富貴之餘,還百般凌虐為生存所苦的普羅大眾,自然會引起反彈,狗急且跳牆,更何況同為萬物之靈的人們。
台灣最近這十年,從兩代之間,對於醫生、律師、教授、新聞主播等行業人士的觀念演變,也在在證實了其間教育觀念的偏差失衡,另一方面長久以來,台灣的升學主義與入學的門檻,從極嚴到極寬鬆的轉折,曾經刷掉了許多有其他天賦的人才,沉沒於低層求生,也造成了社會的動盪與衝突,而許多質量不均的師生品質,更是校園教育裡的未爆彈,讓人怵目驚心。身為台灣教育的掌舵者與執行者,都應該想想,為人父母的,更應該思索,當您透過千百種關係,幫小孩擠進名校的背後,你究竟想給孩子的未來,一個甚麼樣的人生啟發?
其實在旅途中,如我之前所說的西方不全然美好,就算西方的一切完美無缺,也不盡然可以全盤移植,完全適合東方,這背後就是近年來熱衷全球化與反全球化論者主要的爭議點,全球論者(泰半指的東西方政治與經濟強權,以先進的科技為平台, 如Internet, messenger, Xbox, PSP, knowledge, 將其所掌握的音樂、文化、醫療資源,以超炫的3D視聽影像效果為包裝,一步一步強行要求其他國家,埋葬自我意識,以其馬首是瞻, 即反全球論者痛批的經濟與文化侵略),而反全球論者,雖然看出了全球化所可能造成的創意孤寡化,卻因為缺乏與全球化者對戰的經驗與工具,除了聲嘶吶喊抗議外,似乎只能見到這種全球文化單一臭氧化的蔓延發生,而欲振乏力。
或許你們會納悶全球化與反全球化,跟我之前所聊及的『一線之隔話教育,東西教育方式大不同』有甚麼連結關係呢? 這麼說吧,在歐洲七國與泰國的旅行中,我的的確確感受到宗教教化人心的力量,在逛過了歐洲將近50個大大小小、或是皇家專屬教堂,或是窮鄉僻壤的鄉間教堂,我都看到了同一種宗教,教化人心的方式,那就是在教堂例行的讀經唱聖歌之外,為鼓勵信徒虔誠奉獻,許多教堂都將宗教結合當地文化、古典音樂演奏以進一步吸引民眾,特別是管風琴獨有的神聖氤氳。
在基督教、天主教與東正教的教堂中,也常常深受感動,看到信徒虔誠相信與堅定的言行,自然在那樣的氛圍中,就起了淨化人心的作用,不同宗教各有所本也各有所崇,但帶領人們信仰的神,都指向美好純善的良正大道,但即使在歐洲如此注重宗教的地域,仍容許了像『達文西密碼』,這樣對基督教信仰,極盡挑戰之能事的電影上映,這背後是源自千白年西方人民對威權的懷疑。
即使極權統治已成歷史,人民也從害怕抗拒到對抗推翻,但類似這種自省而非他責的思想,每隔一段時間,總會透過藝文、音樂、舞蹈與電影多種不同的形式,來展現人民的自省與力量,讓當權者不要因為掌握權勢,就辜負國家真正的主人,當反省是源於內心自發的領悟,而不是因為外來他責而產生時,這種力量與效應,才會內化成教育與文化的思維,透過不同的世代綿延深遠。
相信許多去過日本旅行的朋友們,都對JR火車的精準與服務品質讚賞不已,希望台灣高鐵的未來,也能有這樣的水準,但是就在 4 -7月,短短三月間,我便在日本的媒體上,看到媒體舉證列表,斥責JR在經營多年後,競爭力一直持續衰退的事實,文中將過去七年日本人民,因搭乘JR所發生的交通意外事故傷亡人數,並專門要求JR能將花在慶祝幾週年慶的精力與促銷費用上,轉回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減低交通事故的努力上,類似這類媒體關注民生安全,而以愛之深、責之切的方式,來要求政府與大眾捷運的公司單位負責,與加快腳步的文章是很常見,這同樣是一個國家社會,真正有良知媒體自省的體現。
而在泰國曼谷旅遊時,我也常從一般人民,不論窮苦,看到他們展現對佛與泰皇的信仰與尊敬,即使他們的貧富不均的問題,多年來是如何地愈演愈烈。這當然也跟整個泰國皇室家族,多年來善盡皇室親民愛民職責,對泰國千萬子民不離不棄有關。但是當我參觀完皇家,對外開放一小部分的宮殿後,看到那些令我目眩神迷的驚人皇家收藏精品,在回頭看著許多沿街乞討的善良百姓,我不禁會想,,與其花費那麼多媒體費用與時間,去呼籲全民獻愛心捐款作慈善,為什麼未曾想過,將這些泰皇的私人收藏,轉換成可以救活路邊清苦乞討子民的糧食呢?
在台灣我們面臨不同於西方的難題,不管我們自稱是哪裡人,我們的民族性,從過往到現在進行中的教育方式,所衍生出來的種種負面作為,在過去十年內,的確讓我們在世界舞台的競爭力,逐漸失去優勢,當馬來西亞、泰國與印度等國家,經過了二十年的教育轉化,成就了他們充滿國際觀的新一代時,台灣,卻陷入了一種荒謬至極的國家名號與定位之爭,為此將一個本來在世界地圖上,就已經渺小到幾乎看不到島國,又再有心人士私心自用的利益薰心下,被一再地挑撥撕裂。
可惜的是這些無謂的爭執,讓台灣失去了團結對外的能力,一位闊別台灣十年的香港朋友,來到台北進行商務旅行時,很驚訝地告訴我,台北的都市建設發展,跟她十年前的印象相差不遠,而我每隔一段時間去香港,卻總能清楚地感受到香港的變化,期間的競爭力的起落,已經不言可喻,絕對不是台灣那些政客與惡質傳媒,企圖粉飾太平就能一手遮天的。
我在旅行中,所觀察到的點點滴滴,當然不會是一面倒的西方好東方壞,更無意去指責誰是誰非,因為覆巢之下無完卵,五十步不用笑百步,將旅途中觀察到的事件,好的本就應該保持,毋需多言,我們現在需要的,不只是整合策略的思考,採取漸進式的教育感化開釋,也需要短時間的點化頓悟,有些地方能夠改的,要及時去改,需要長期教化的,也要從現在做起,絲毫不能再存有任何僥倖。
聽一位長者說過,現在的大家,很難想像三、四十年前的菲律賓,曾是亞洲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強國,十幾年前澳洲,也曾面臨一堆互不相讓的學識淵博人士,為爭權奪利,假民主之名,行分裂民族情感的抗爭,但因為澳洲與菲律賓的人民,當時作了不同的選擇,所以如今我們也看到截然不同的結果。
在世界的舞台上競爭是殘酷的,光耍嘴皮沒有實力,是無法佇立在世界之頂,即使我們的下一代不爭世界領袖的地位,也應該看看芬蘭、丹麥與荷蘭,這些小國如何開創了它在世上獨有的定位,不要只是想一眛地模仿美、日與韓國流行時尚,或是只沉醉在自我設限,養份深度都極其有限的本地文化。
因為這樣根本是不足跟其他一日千里的國家競爭,當然也無法立足於世界的頂尖。國與國的競爭與教育,有時跟創作是相通的,不管是文化,舞蹈或廚藝的領域,不同種族獨特的文化,只是起步的觸媒,不足於讓一位真正的人才攀上頂尖,唯有學海納百川,以天下人為師,才不會故步自封。
聊到這,再跟你分享我在歐洲之行返台後,七月初又去了日本ㄧ趟的小故事,在大阪的酒吧裡,我問老板為什麼大部份的日本人英文能力都不好,他只透過翻譯簡單地告訴我,因為他們從小教育就是以要天下人講日文為終極目標,所以全民努力地是如何向世人教化關於日本的強大,而不是個人的能力彰顯。
而在台灣剛好相反,我們自幼的教育,都在教導我們要學會一身十八般武藝,所謂技不壓身,所以我們很多優秀的人才學著學著,就有一部份變成了那一國人,將聰明才智貢獻給了外國,而日本人移民到哪裡,那裡就形成資源龐大的海外經濟殖民地,甚至可以變成他國總統,一樣都在講不能數典忘祖,要慎終追遠,要保留傳統文化。
但是當你到海外旅行時,你會突然發現中華民族留在國外的,往往是一座座掙扎於東西文化狹縫的 China town ,但是當你旅遊歐洲,發現在大部份的歐洲人心中,東方人就等同日本人時;或是當你去關島旅行,用流利的英文發問時,發現絕大部分當地的美國人與土著查莫洛人,都會講一口流利的日語,還用日語問你是不是日本人時,這其間的差距,已不言而喻了!
全球化與反全球化,自省與他責,如果透過教育的方式來落實,你的選擇是哪一種呢?你又會用甚麼方法來改變呢? 值得每一位真正關心台灣,也懂得用心思考的朋友,靜下心來從你所在的領域裡做起,教育,不應該侷限於家庭與學校的圍牆,出了社會才是真正教育與挑戰的開始,而東西大不同的教育方式下,有更多值得我們去努力跨越的藩籬,需要的國際性的視野與深刻的理性思考,而不是嬉笑怒罵或是怨天尤人的淺層表態。
(註)本文文字皆原創,版權屬SJKen 個人所有,分享轉載前請留言告知,並請註明轉載來源,未告知盜用者必究,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