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擅於在床上以多重角色扮演,滿足嫖客身心靈幻想的高級應召女郎,
在飽受了職業風險與倦怠,年華不再的她萌生退意,
一心想要透過心理治療,找出脫離這行的途徑;
一位擁有美好事業幸福嬌妻的心理醫師,卻一直悶悶不樂,
在長期聆聽病患客戶的心情苦水,自己也陷入了偏執與強迫症,
跟妻子離婚後,透過朋友的引薦,因緣巧合地認識了高級妓女,
兩人之間在性事跟心靈上,要如何相互安慰,又會產生甚麼樣的互動?
究竟是誰在治療誰 ? 誰又提供了誰特別的服務?
而心理醫師在一個慈善拍賣場合裡,跟另一位精神科醫師,
競標爭奪一座天使雕像落敗之後,對方卻又大方地跟他交換了天使雕像。
三個人之間,卻又因為這座天使雕像,在冥冥之中牽起了一段特別的情緣,
究竟人與人之間,在肉體性慾跟精神心靈上,
需要怎樣的特別服務,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與平靜?
人們從小在學校所受的品德教育,與進入社會後,從身邊人與大眾新聞媒體,所獲取與凝聚的普世價值觀,常常讓許多朋友在不經意中,帶著嚴苛的道德標準,輕易地批判著所見所聞,卻不曾用心去探索每一個生命個體背後,所蘊藏的心路歷程。
「特別服務」中的女主角,畢業於大學的藝術學系,對於骨董藝術品有其一定的品味,為了在這行業立足,能跟不同領域的顧客應對,她必須要讓自己博學多聞,於是常常廣泛閱讀許多領域層次的文章,從政治經濟到文史藝術,從深奧經典到俗世流行用語都要深入涉獵,以便能在與顧客的聊天,滿足客戶的要求,讓客戶從中得到身心靈的滿足,幫助了也解放了許多人,在常規壓力下飽受桎梏的心靈,還有道德標準下長期壓抑的人性,也因此女主角在多年的用心經營下,得以在她的領域聲名鵲起,經過口耳相傳,換取了自己豐厚的經濟實力與物質生活。
看了上面的描述,大家可以想想,一位具備有以上健談與深度能力的人,通常會處在社會裡的哪一個階層,如果電影裡不是一開始,就點出了女主角的行業,是從事高級應召女郎,提供上流社會階層涵蓋身心靈的「特別服務」時,又有多少朋友會聯想到她的職業是應召女郎,因為在片中的女主角,擁有自己的房產,在平常不工作的時候,穿著時尚談吐優雅,出入的場所都十分正常。
電影中並沒有交代是甚麼樣的原因,讓女主角的人生,走到了這樣的生命情境,但在片中我們看到了,導演呈現了社會中,不管是生活在哪一個層面的人們,都可能會有的煩惱,不管他們是屬於成功的中上階級名流,還是辛苦求生的底層人們,在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表底下,都有著不為人知的壓力,而這樣莫名的壓力,往往可以逼使一個看似幸福美滿的人,因為透不過氣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而做出了令人遺憾或出人意表的事情。電影裡安排了心理醫師與高級應召女郎,緩解了大部分人們身心靈的苦痛,還有性慾幻想的解放,但也點出了專家也是人,在幫助許多人的同時,他們一樣也會有尋找自己生命出口的需要。
「特別服務」這部電影,就是在訴說這樣的一段故事,一種人性心理層面的探索,只是透過了心理醫師與高級應召女郎,兩種極具特色與對比的社會身分的生命情境交錯,勾起一般觀眾的興趣,如果能在看完電影後,藉由看著片中男女主角的心路輾轉,去思考如何對待現實人生自己的壓力,不管是身心靈的哪一層面,懂得如何去面對、處理與放下,我想,就是觀眾對於導演最好的回饋,其實這也正是導演透過電影,丟給每一位前來欣賞電影觀眾的生命功課。透過了演員深刻的人物角色性格詮釋,將心理醫師與應召女郎,兩種社會階層身分落差巨大,卻又在特定的生命歷程中有了下相互需求的交錯,究竟高級應召女郎與心理醫師之間,會如何面對自己生命的傷口,又跟對方會有甚麼出人意表的身心互動, 就是值得你前往戲院,一探究竟的誘因與動力來源。
電影故事劇情,說的是一位高級妓女愛麗絲,擅長以角色扮演,滿足各類的求歡客的性幻想,從典雅端莊的氣質淑女,到清純嬌羞的高校女學生,或是搖身一變成為AV女優,甚至是威權十足的SM女王等等都能上手,也透過這樣的「專業技能」,不僅滿足了男人的性需求,而且也在翻雲覆雨之後,又適時地扮演了等同於心理醫生的功能,針對男客人各種身心需求對症下藥,撫慰他們平日在真實生活裡被壓抑的心靈。
也因為多年下來建立的良好口碑,一傳十十傳百,老客戶口耳相傳的推薦,不僅讓她擁有自己的房子,成了個體戶可以在家接客,不用再仰賴妓院靠行,讓自己辛苦的皮肉錢還被抽傭瓜分,而且她不接一次性的客人,都是至少十次以上的療程,提供完整的身心滿足。
另一方面,一位同樣有著職業倦怠感的心理醫師薩米耶,因為長期聆聽不同病患的抱怨,飽受負面情緒的渲染困擾,心情愈來愈不快樂,也出現了強迫症,後來因此跟同行的妻子離異,整個人一直深陷低潮。在一次跟朋友的交談中,對方給了他愛麗絲的連絡電話,兩人幾次陰錯陽差後,終於見到了面,也議定了「特殊療程」的服務,只是薩米耶一直有障礙,兩人經過了幾次的床上約會,都無法順利進行療程,而愛麗絲在逐漸跟薩米耶熟悉後,透過他的介紹後,前往那位在拍賣場合上,將競標贏得的天使雕像跟薩米耶交換的精神科醫師,但卻慘遭拒絕,愛麗絲愈想愈生氣,覺得對方一定是瞧不起她的職業,才拒絕幫她看診,於是憤怒的她,衝去醫院要跟精神科的醫師理論。
實情究竟如何? 兩位心理精神科醫師跟一位高級應召女郎,都是對人性瞭若指掌的專家,當面對的病人是自己,而不是別人時,他們又會有甚麼樣的反應? 平常那些將人玩弄於股掌之間,高高在上的專家,三個人之間的精采對話撞擊,與出乎意料的結局,還有由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飾演的女主角愛麗絲,與兩位主要的男演員之間的演技大對抗,成就了這部精彩的歐洲電影,也是這部電影吸引人的地方,與最大的賣點。
要特別補充與提醒一點的是,歐洲電影與美洲電影風格是大不相同,一般而言,美國的電影故事,發生的時空跨度通常較大,可能從幾年到幾十年,甚至是幾個世紀,參與的演員眾多輪流出場,劇情的起承轉合比較平順,通常都是有頭有尾,有清楚的悲喜,是非對錯分明的結局,不會讓觀眾去傷腦筋。
而歐洲電影特別是法國電影的故事時空跨度較短,通常是發生在一兩天或幾小時之間的故事,而且大部分的戲分,只集中在幾位要角的身上,而且通常都是在一個空間裡,進行相當漫長的兩人或三人對話,講究的是人物角色性格深入面的挖掘,所以對白常是主配角間冗長繁瑣,反反覆覆的爭辯,而且劇情常是跳躍式的剪接,結局更是或懸疑,或根本留白沒有結局,以便讓觀眾自行思考。
這跟歐洲與美洲不同文化的背景有關,對於感情與人性的主題,歐洲的導演習慣不直接幫觀眾下定論,而是留更大的空間,讓觀眾去思考,因為他們相信一件事的結局,會因人而異,不同成長背景的人,會有不同的思考模式,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人生只是選擇,做了最終的決定,就要自己對自己負責,也因此很多歐洲片,常常會讓從小看習慣美國電影的台灣朋友,覺得好像故事沒講完,或是電影演到一半就倏然而止,在不該斷的地方就結束了。
其實並非如此,純粹是因為文化背景不同,思考養成訓練不同,有些國家的教育,從小習慣只給「是」與「非」的答案,有些國家則是選擇題的教育訓練,而歐洲國家通常會有比較多的「開放式的申論題」,而這樣的養成教育,反應到電影產業上,自然也就形成非常不同的風格,所以如果你以前不曾,或很少看過歐洲片,特別是法國電影的朋友,在決定去看這部「特別服務」電影前,最好對法國電影特有的故事敘述風格,能有心理準備,免得到時候因為看不懂導演的意圖,或是看不習慣就會覺得電影怪怪的。
接下來要花一些時間,來介紹飾演本片女主角愛麗絲的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 Isabelle Huppert),喜歡看法國文藝商業片,或是藝術電影的朋友,對這個名字一定不陌生。
伊莎貝‧雨蓓(法語:Isabelle Anne Madeleine Huppert,法文發音: [izabɛl yˈpɛʀ]) ,1955年3月16日出生,現年56歲,是一位是國際知名的法國電影演員,從影36年詮釋超過90個角色,堪稱當代最富傳奇色彩的法國女星。代表作包括《編織的女孩 La Dentelliere 》、《路路》、《儀式》、《八美圖8 femmes》等片。
生涯出現在超過80部電影當中,曾與許多世界著名導演合作過,包括克勞德‧夏布洛、尚盧‧高達、麥可‧漢內克與麥可‧西米諾等人,也主演過一些好萊塢電影。個人演藝生涯中獲獎無數,在歐洲及藝術電影領域深受肯定,個人至今的演藝生涯裡,締造了13次入圍法國凱撒獎最佳女演員,也是有史以來,入圍凱撒獎最多次的女演員,在她的演藝生涯中,共有16部電影作品,入圍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橫掃坎城、威尼斯、柏林影展,締造影壇得獎的大滿貫紀錄。
1978年 ,23歲的伊莎貝‧雨蓓,以與美國演員姬兒‧克萊寶(Jill Clayburgh)共同演出由克勞德‧夏布洛執導的電影《薇歐蕾特‧諾吉埃 Violette Noziere 》,2001 年 演出由奧地利名導麥可‧漢內克執導的電影《鋼琴教師 La Pianiste 》,兩度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獎,與義大利多那太羅‧大衛獎最佳女主角獎的榮耀。
1988年, 33歲的伊莎貝‧雨蓓與莎莉‧麥克琳,1995年,40歲與桑德琳‧波奈兒,兩度共同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獎的榮耀。
1991年, 36歲的伊莎貝‧雨蓓以《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獲得莫斯科影展最佳女主角獎,同一年以《飄零雙燕》(Malina)獲得德國電影蘿拉獎最佳女主角獎。
1996年,41歲以《冷酷祭奠 La Cérémonie》獲得法國凱撒獎最佳女主角獎。1996年以《冷酷祭奠 La Cérémonie》、2001年以《謝謝你的巧克力 Merci pour le chocolat》,及2006年以《情逝 Gabrielle 》,3度獲得法國盧米埃電影獎(Prix Lumiere)最佳女主角獎。
2000年,45歲以《謝謝你的巧克力 Merci pour le chocolat》獲得加拿大蒙特婁國際影展(Montreal World Film Festival)最佳女主角獎。
2001年,46歲 以《鋼琴教師La Pianiste》,與2002年47歲時以《八美圖8 femmes》,2度獲得歐洲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獎的肯定,《八美圖8 femmes》又獲得柏林影展傑出藝術成就獎。
2005年 以演出由派提斯·夏侯(Patrice Chereau)所執導《情逝Gabrielle》,獲得威尼斯影展特別金獅獎。
2008年獲得莫斯科影展頒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獎(Prix Stanislavski),表彰伊莎貝·雨蓓在電影領域的傑出成就。
<代表性電影作品年表 >
- 1972年:《福斯汀與美麗的夏天》(Faustine et le bel été)
- 1974年:《圓舞曲女郎》(Les Valseuses)
- 1977年:《編織的女孩》(La Dentelliere)
- 1978年:《薇歐蕾特·諾吉埃》(Violette Nozière)
- 1980年:《天堂之門》(Heaven's Gate)
- 1988年:《女人的故事》(Une affaire de femmes)
- 1995年:《冷酷祭奠》(La Cérémonie)
- 1997年:《什麼都行不通》(Rien ne va plus)
- 2000年:《謝謝你的巧克力》(Merci pour le chocolat)
- 2001年:《鋼琴教師》(La Pianiste)
- 2002年:《八美圖》(8 femmes)
- 2004年:《母親,愛情的限度》(Ma Mere)
- 2005年:《情逝》(Gabrielle)
伊莎貝·雨蓓,出生於法國巴黎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也是家裡五個孩子中的年紀最小一個。父親黑蒙‧雨裴(Raymond Huppert)是保險箱業者,而母親安妮可‧波(Annick Beau)則是一位學校老師。她在巴黎西邊的阿弗黑(Ville-d'Avray)度過童年,學生時代就讀於長大法國國立高等戲劇藝術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Art Dramatique),在她母親就鼓勵下,於
1971年16歲首次在電視上亮相。
1972年在妮娜‧康萍茲(Nina Companéez)執導的電影《福斯汀與美麗的夏天》(Faustine et le bel été)中初次登場。
1974年在貝特朗‧布里葉(Bertrand Blier)執導的作品《圓舞曲女郎》(Les Valseuses)中的演出後迅速成名。
1977年,22歲演出瑞士導演克勞德·勾黑塔(Claude Goretta)執導的《編織的女孩》(La Dentelliere),贏得了國際知名的聲譽,這部電影也顯露出她後來的風格,並讓她獲得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最佳新人獎,並首度入圍凱撒獎最佳女主角獎。
1978年 , 她參加克勞德·夏布洛執導的《薇歐蕾特·諾吉埃》(Violette Noziere)的演出,憑藉此片首度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獎的肯定。
1980年,25歲赴美主演麥可·西米諾(Michael Cimino)執導的電影《天堂之門》(Heaven's Gate),可惜票房相當慘澹,黯然返回法國影壇,繼續耕耘。
80年代,她持續挑戰個性詭異及深沉的角色,包括莫里斯·皮亞拉(Maurice Pialat)執導的《奴奴》(Loulou),
尚盧·高達執導的《人人為己》(Sauve qui peut (la vie))
以及由黛安·柯蕊(Diane Kurys)執導的《我們之間》(Coup de foudre)
還有由克勞德·夏布洛(Claude Chabrol)執導的《女人的故事》(Une affaire de femmes)。她以《女人的故事》首度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獎,也獲得瓦拉多利德國際影展(Valladoli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佳女主角獎。
1995年,30 歲的她主演了克勞德·夏布洛執導的電影《冷酷祭奠》(La Cérémonie),片中飾演一位勤奮稱職的文盲女傭,並與桑德琳‧波奈兒有精彩的對手戲。她也以這次演出第2度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1997年 繼續跟克勞德·夏布洛合作,演出由他執導的《什麼都行不通》(Rien ne va plus)
2000年 第三次合作由克勞德·夏布洛執導的《謝謝你的巧克力》(Merci pour le chocolat)。
2001年 她與奧地利著名導演麥可‧漢內克於於電影《鋼琴教師》中合作,這部電影也是改編自奧地利女作家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的同名小說。伊莎貝·雨蓓也憑著該片的演出第2度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獎,也成為她演藝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
2002年她參與演出由法蘭索瓦‧奧桑(François Ozon)執導的《八美圖》(8 femmes),並與該片其他演員共同獲得柏林影展傑出藝術成就獎。
2004年 主演由克里斯多福‧歐諾黑(Christophe Honoré)執導的《母親,愛情的限度》(Ma Mere)。
2009年 她受邀擔任第62屆坎城影展評審團主席,最後由曾經跟她合作「鋼琴教師」的奧地利導演麥克‧漢內克以《白色緞帶》獲得這屆坎城影展的金棕櫚獎。
除了影壇上的傑出成就外,伊莎貝·雨蓓在1994年12月8日獲得國家典範勳章(Ordre national du Merite)授於騎士勳位,並在2005年晉升為軍官勳位。1999年9月29日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勳位,然後在2009年晉升為軍官勳位。近幾年來,也參加亨利克·易卜生現實主義作品《海達·高布樂》(Hedda Gabler)的舞台劇演出,同樣獲得國際上的肯定與讚美。
Tribute to Isabelle Huppert
特別服務 ( Special Treatment)
上映日期:2011-01-28
類 型:劇情
片 長:1時35分
導 演:珍妮‧拉布蓉(Jeanne Labrune)
演 員: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卜力‧藍內(Bouli Lanners)、理查‧德布森(Richard Debuisne)
發行公司:佳映
官網與部落格: http://www.j-ent.com.tw/ 與 http://jointmovie.pixnet.net/blog
(註)
1.電影中文版與其他影片引用自youtube(http://www.youtube.com) ,中文影片版權歸屬佳映影業公司,其他影片歸屬各相關電影發行公司或上傳者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2.電影劇照圖片引用自Yahoo! 電影(http://tw.movie.yahoo.com/photoplayer.html?id=3732&type=movie&play=30511) ,版權歸屬佳映影業公司與Yahoo! 電影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3.. 本片女主角Isabelle Huppert 的個人生平經歷與作品介紹,參考引用字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Isabelle_Huppert 版權歸屬維基百科與文章編撰上傳者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