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表於「SJKen 的浮光掠影」與「FB粉絲專頁」,旅行體驗是版主體驗後個人主觀感受,感受因人而異,不具任何商業促銷意圖。)
上週末下午,前進許久未曾拜訪的,位於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3號的「二二八和平公園」,除了參觀位於公園北側,台北市襄陽路2號的「國立台灣博物館」正館,與(簡稱台博、台博館、台灣博物館),與「黃氏節孝坊」外,還在公園內四處逛逛。
根據維基百科簡介,「二二八和平公園」原名「台北新公園」,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北起襄陽路、南至凱達格蘭大道、西為懷寧街、東為公園路,占地71,520平方公尺,鄰近總統府、外交部、台北賓館、台大醫院等主要機關建築,清治時期,除了光緒14年(1888年)落成的台北大天后宮(位於國立台灣博物館南側水池)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尚未開發。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開始著手計畫,闢建一座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台北新公園」始建於明治32年(1899年),直到明治41年(1908年)初步落成的,成為台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由於已移作他用的天后宮尚未拆除,所以當時的公園範圍僅為現今公園範圍的南半段,由於「台北新公園」的興建與落成時間,皆晚於明治30年(1897年)落成的圓山公園(台北第一座大型公園),所以才命名為「新公園」。
直到台北大天后宮,1912年因颱風受損嚴重而拆除後,大正 2年(1913年),總督府執行「市區改正」,拆除台北大天后宮,並於台北大天后宮原址北側興建「兒玉·後藤紀念館」(即今之國立台灣博物館),於大正4年1915年完工,「台北新公園」腹地亦隨之向北拓展,才有了如今「台北新公園」的初貌。。
由於公園位置鄰近台灣總督府等行政機關與日本內地人聚居地,因此經常成為政策活動的舉辦地點。在昭和10年(1935年)底舉辦的台灣博覽會當中,新公園也成為主要的會場之一,園內也曾建有祭祀日本學問之神菅原道真的「台北天滿宮」,一走進公園,到處綠草如茵古木參天,讓人頓覺神清氣爽。
二二八和平公園內,除了位於北側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外,位於中央的「二二八和平紀念碑」,位於東南側的「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外,以及自日治時期即闢建至今的露天音樂台,其中露天音樂台戰後經擴大改建,成為半圓頂型舞台今貌,1970年代末期曾經成為民歌演唱的主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