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大家好好保重。

B Poster.jpg  

 

 

 「徬徨的青春、曖昧的情感 在一進一退的舞步中,踏出不一樣的自我。

 

    擁有「現代舞第一夫人」、「舞蹈劇場天后」、「新舞蹈勇氣之母」等封號的碧娜‧鮑許(Pina Bausch,其舞作深刻真實、撼動人心,每每令觀者動容,讓各界大師讚揚不已。此紀錄片捕捉了碧娜‧鮑許殞落前的最後身影,記錄四十位沒有現代舞蹈經驗的青年男女,排練她的經典舞作之一『交際場」的過程。

 

       面對大師之作,這些年輕人必須克服僵硬肢體、敞開心門,學會釋放疑惑與盼望,將自己交給舞台,才能全然地詮釋愛與人生。碧娜鮑許用生命為世界起舞,不但是世界藝術的無價至寶,更留給觀眾無限的懷念。 」

 

  上述是電影本身的宣傳詞,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這位當代最偉大的現代舞編舞家與舞者之一,德國出生的碧娜‧鮑許(Pina Bausch,1940.7.27- 2009.6.30 ),在銀幕上留給人們最後的溫暖身影。這部電影本身的情節並不複雜,一群來自德國各地的青少年青少女,有的學過芭蕾舞或街舞,也有的完全沒有舞蹈基礎,但都因為聽過碧娜鮑許的盛名,而前來學習。

 

      電影一開始,由兩位碧娜‧鮑許的助手,也是資深的舞者給與指導,讓這些對身體律動很陌生,不知道如何透過舞蹈,表達人生活中喜怒哀樂的年輕男女,慢慢學會放鬆自己,先不去擔心跳舞的技巧問題。因為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的核心概念,就在於她最重視的「不是舞者如何跳,而是為何而跳」。

 

      所以重點不在舞者本身能運用多高超的技巧,在舞台上展現自我,而是舞者要學會思考為何而跳,才能在舞台上,呈現獨一無二具有生命力的自己,同時透過這樣的方式去感動觀眾。

 

        一開始這些小男生小女生,因為年紀很輕,又來自不同種族、信仰與家庭背景,大都害羞放不開,不知道如何在許多人的面前,展現自己,更別說要互相親密接觸,甚至傳達出各種不同的情緒張力,但在兩位資深舞者的生理與心理雙管齊下的溝通鼓勵下,每一位男生女生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等到排練到一段時間後,才邀請了碧娜‧鮑許前來觀看,並親自挑選出適合的舞者,然後由她親自給這些年輕的男女生建議與指點,所以電影的後半段,我們隨著劇情推演,看到了每一位舞者,慢慢地卸下心防,終於在正式演出時,有了脫胎換骨的成功演出,也讓前來觀賞舞劇的家長們,與現場觀眾既驚艷又感動。

 

      到最後的謝幕時,除了聽到全場掌聲雷動久久不歇之外,我們也看到了大師柔軟的身段,與溫暖鼓勵後輩的舉動,她帶著一大束的玫瑰花,然後一朵一朵地,獻給每一位在台上演出的舞者,並親切地跟他們親頰擁抱。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我01.jpg 

 

       一部以友情為主題的俄羅斯電影「我如何度過這個夏天」(How I ended this summer),但說的可不是兄友弟恭,一路走來相互幫襯的傳統友情片,而是發生在北極極地氣象觀測站,兩個氣象觀測員之間的恩怨情仇。

 

 

       不同世代的男人,一個五年級生,一個七年級生,兩人因為對氣象觀測專業能力,與對於職場工作態度的落差,讓彼此從一開始的以禮相待,到相敬如冰,再到相互憎厭、懷疑、進而對抗到誤會冰釋,輾轉到最後,才重新攜手回歸大自然的故事,最有趣的是其中有一段是標準的「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的寫照,當一個人心虛時,整個人就會變得疑神疑鬼的,彷彿是得了被害妄想症,老是以為周遭的人會害自己,結果將生活搞得一團亂,到最後才發現原來是自己嚇自己,因為片型很特殊,不管是故事本身,還是拍攝地點,以及演出的人數都很特別,雖然已經在院線下片,還是值得跟你分享推薦。 

 

       電影創作的靈感,是來自於導演巴波葛立斯基(Aleksei Popogrebsky)看過的1912 一位長征北極卻不幸遇到冰風暴身亡的俄國探險家的日記,劇本事由導演跟男主角之一的塞吉普克帕里斯(Sergei Puskepalis)合寫而成,電影的劇情是描寫一未來北極氣象觀測站實習的大學生帕夏,遇上了在原有崗位上專業認真的資深觀測員謝蓋爾,兩人在冰天雪地中,所引發的一連串考驗著人性與友情的故事,全片是在北極酷寒下拍攝。

 

 

「我如何度過這個夏天(How I Ended This Summr)」中文電影預告 ,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rWqx8ASOpfM

 

 

       原本在觀測站只有謝蓋爾一人,獨自在北極無人荒島上的氣象觀測站工作,他的任務就是測得當地的幅射值變化,然後以無線電回報總部,這也是他和外界唯一的連絡方式,只要將測量精準,將正確的數據回報總部極可,工作不難,難的是一個人沒有任何娛樂,要獨自忍受孤寂的煎熬,他雖然有家人,卻無法團聚,但多年來他一直兢兢業業,從不曾出錯。

 

 

       今年夏天,總部為了體恤他的辛勞,特別派來了一個新同事帕夏,幫助他一起擔任氣象觀測數據的測量,原意一來是為了減輕他的工作負擔,而來也有個人陪伴說說話,比較不會感到寂寞,但是這個剛從大學畢業的大男孩帕夏來了之後,卻完全不受控,也一直活在自己的影音世界裡,空閒的時候,他都戴著耳機聽著MP3的音樂,不然就是在玩遊戲機,而這些都是謝蓋爾十分陌生的,也因此兩人除了工作上的交談外,幾乎沒有交集。偏偏年輕的帕夏,在測量工作上總是漫不經心,很多細節都疏忽,即使謝蓋爾一再耳提面命諄諄教導,但是他似乎軟硬都不吃,完全沒把謝蓋爾的叮嚀聽進去。

 

 

       有一天,由於補給船延遲到來,謝蓋爾知道快放假可以跟久違的妻子相見,知道妻子特別喜歡吃一種魚,於是請帕夏獨自留守,自己出海捕魚儲糧;但是沒有謝蓋爾在身邊盯著的帕夏,就像放牛吃草一樣,整個人的作息完全失控,他總是錯過氣象測量幅射值的時刻,然後到了回報總部時間,便一次又一次地偽報數據交差了事。沒想到,在謝蓋爾還沒回來之前,總部指揮官親自透過無線電,要帕夏轉告謝蓋爾,他的妻兒在回家的旅途中發生意外不幸身亡,總部要求帕夏必須謹慎將這噩耗告知謝蓋爾,同時因為氣候不佳,補給船無法如期到達,總部將將派遣直升機來接送他們返回總部。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海報.jpg 

25年前,當他們第一次相遇熱戀時,

男人問女人:「你在死之前,會想起你愛的人? 還是愛你的人?』

女人回答說:「當然是愛我的人。』

只是當時的她義無反顧的愛下去,他卻在愛情與事業的掙扎中逃離...

 

25年後,當他們分開多年後, 再次相遇舊情復燃時,

事業有成的男人,再次問了女人同樣的問題:

「你在死之前,會想起你愛的人? 還是愛你的人?』

女人卻回答了:「當然是我愛的人。』

很美而且意蘊深長的對話,不是嗎?

唯一的不對,是女人在跟男人相遇時,她是他婚姻裡的第三者。  

中1.jpg中與西 01.jpg 

        女人叫沓子,男人叫豐,這是一個發生在沓子、豐與光子,一男兩女之間,橫跨東京、曼谷與紐約,長達25年的愛情故事。 電影改編自日本直木賞作家辻仁成 (他也是飾演女主角沓子的女星中山美穗,真實世界中的丈夫) 同名暢銷愛情小說「再見,總有一天」,一段讓人重新思考真愛、事業與愛情的取捨,還有探討第三者心路歷的故事。

 

     這部電影由「腦海中的橡皮擦」的導演李宰漢拍攝,邀請了同為80年代的巨星「情書」的中山美穗、「愛情白皮書」西島秀俊( なかやま みほ Nakayama Miho)與「解夏」石田百合子( いしだ ゆりこ Ishida Yuriko ) 合演。

 

「再見,總有一天」(Sayonara Itsuka) 中文版電影預告 ,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F__KHpZPR0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Julia poster.jpg 

 

      在開始介紹這部片子前,想請你先仔細想想下面三個問題,你的答案是甚麼? 

      (1) 你知道『無所事事的甜美』是甚麼樣的滋味呢? 你有經歷過嗎?

      (2) 如果你是一個有信仰的人,當你覺得虛弱無助才去禱告求神時,除了期望能得到指引與幫助外,你可曾想過,信仰神在你心中,到最後會變成甚麼呢?

      (3) 在愛情跟愛自己之間,你追求的平衡,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情境呢?    

 

      想好了嗎?  也許你有肯定的答案,也許你有答案但不很肯定,也許你也像電影中的女主角一樣,心中是沒有答案的,所以不妨看著影片與我接下來的電影介紹,慢慢一起跟著女主角,找出上面三個問題的答案。首先來看看這部電影的中文預告影片。

 

 

 

       在漫長的生命旅途中,我們都有不同的渴求,有些朋友懵懵懂懂,也就這樣平平靜靜地,無風無雨地過了一生;但有些朋友,對於自我存在感非常靈敏,也因此當曾經非常渴望的東西到手了,比如愛情婚姻,卻發現不是自己想像中那樣時,而且發現到自我,可能就在那樣的生活情境中,一點一滴被消磨殆盡時,會想要奮力反抗,而不願就此妥協過了一生,你是哪一種人呢? 面對人生的低潮與轉折時,你會選擇甚麼樣的方式去解決呢? 是逃離還是面對? 是放下還是糾纏?

 

 

        這部電影是改編自美國女作家伊莉莎白‧吉兒柏特(Elizath Gilbert,她的官方網站 http://www.elizabethgilbert.com/eatpraylove.htm )的同名回憶錄『Eat, Pray & Love』,是女作家(片中由Julia Roberts 飾演)真實人生寫照的回憶錄,描述她如何在婚姻生活中,因為與先生(片中由Billy Crudup 飾演) 相處溝通有障礙,而發現自己逐漸失去對生命的熱情,一開始她好不容易終於辦妥了離婚,卻又在剛結束逃離一段感情時,就立刻匆匆地投入另一段感情,以為透過另一段愛情的開啟,有另一個可以依靠的男人肩膀(片中由James Franco飾演) ,就可以重新溫潤自己,那顆原先冰凍以久的心。

 

 

        但是這樣匆促的決定,結果當然也只是造就了,另一段更快的感情衝突與拉扯,到最後難過的還是她自己,為了不想在婚姻與愛情中失去自己,於是她決定放下一切,離開現有的生命情境,藉由旅行,重新找回曾經對生命充滿熱情的自己,這也就是電影故事的緣起。

 

Julia Roberts 飾演女作家的劇照。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春之櫻劇照 1.jpg 電影海報

 

 

前一篇文章提到了最近看了幾部電影,分別是關於愛情、親情與友情為主的主題,之前已分享了愛情為主的泰國電影「下一站,說愛我」,這一篇要跟你分享的是以親情為主的日本電影「春之櫻-吟子和她的弟弟」,是由日本資深名導山田洋次執導,知名影星吉永小百合、笑福亭鶴瓶、蒼井優、加瀨亮主演。先來看看中文預告片的電影片段介紹,同時也藉這篇文章,祝福板上認識的兩位老師proync 與Mayjune ,還有天下的老師與朋友們教師節快樂! 

 

日本電影「春之櫻-吟子和她的弟弟」中文版電影預告,日文原名就是「春之櫻」(おとうと),台灣的中文片名命名,是跟著日文片名走的。影片引用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sDd05_j1bQ

 

   

 「春之櫻:吟子和她的弟弟」是日本國寶級導演山田洋次的第81部作品,

春之櫻導演山田洋次.jpg 

 

       山田洋次(Yoji Yamada 他的出生日期,一說是1931年9月13日出生於日本大阪,現年79歲,另一說則是1926年出生,現年高齡84歲) 素有平民導演美譽,作品風格以貼近日本大眾生活,深入刻劃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出名,一系列「男人真命苦」電影作品,讓人感受到他看似平淡無波中,卻深蘊溫馨情感的導演功力。 早年以拍攝通俗劇電影為主的他,2004年第一部拍攝的日本時代劇,改編自日本小說家藤澤周平的作品的電影「黃昏清兵衛」一舉奪下日本奧斯卡的12項大獎,在當年震撼了日本影壇。山田導演在接受訪問的時候,曾表示拍攝這部影片,是為了向已故導演前輩市川崑致敬。所以先來認識跟了解他口中的前輩,於2008年辭世的日本電影大師市川崑的生平與他的作品。

 

         市川崑(1915- 2008) ,享年93歲),他與溝口健二、黑澤明及小津安二郎等國際級大師同一時代,1956年他以「緬甸的豎琴」獲頒威尼斯影展的聖喬治獎,1960年再以另一部作品『鍵』,在坎城影展中,與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共擁評審團大獎,從此聲名鵲起,成為國際知名的日本電影大師之一。 市川崑以擅長翻拍日本知名文學作品而聞名於世,像是1945年他的導演處女作「娘道成寺」,川康端成的「古都」、古崎潤一郎的「細雪」、橫溝正史的「女王蜂」、「八墓村》與「犬神家一族」等經典名著,都在他的影像詮釋下,賦予了不同的層次與感受。有關市川崑電影大師的生平與作品簡介,可參看2008年金馬獎國際影展,所辦的「向大師致敬: 市川崑」專題報導,會有一個比較全貌的了解。( http://tghff2008.pixnet.net/blog/category/1342727),這裡先跟大家分享幾部他重要的作品影像與簡介 。

 

 鍵.jpg         

鍵(註2 )
Odd Obsession
市川崑Kon Ichikawa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近看了三部電影,分別跟愛情、親情與友情的主題有關,也都很值得推薦大家去看,首先要跟你分享的是來自泰國的愛情電影『下一站,說愛你 Bangkok Taffic love story 』,從英文翻譯的片名,可以看得出這是一個發生在曼谷與交通有關的愛情故事,一個關於敗犬女王勇敢追愛的浪漫喜劇,電影是曼谷BTS(Bangkok Mass Transit System ) 在2009年,為了慶祝發車10周年慶,與電影業合作,發生在BTS 的 Sky Train 的浪漫愛情故事,泰國的捷運系統共有BTS 跟MRT(Main Railway Station) 兩種系統,最簡單的分法,就是BTS 都是在曼谷市區的天空與地面上行駛,而MRT 是地下鐵,都是在曼谷的地下行駛。這是一部很棒的浪漫清新的愛情電影,也是一次非常好的都市行銷的成功案例。 

 

        

  

       泰國,這個愛好和平,以微笑待人的民族與國家,,跟東西方接觸後,整個人心跟社會,在最近二十年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政治上的貪官汙吏層出不窮,擴大了貧富差距,也引來了社會動盪,看到了原本那麼善良的泰國人民,成立紅衫軍奮起反抗的情境,讓我感觸良多,因為泰國在我的旅遊印象中,原本是一個即使你在街上看到乞討的人們,他們的臉上,都是掛著微笑安貧樂道的民族,是甚麼樣的欺壓與不公平,讓這個國家富有了,卻也逐漸失去了他們最珍貴的資產---天真的微笑。 

 

 

      幸好泰國人還是在廣告與電影中找到了出口,泰國的廣告業十分蓬勃,他們天馬行空的創意也是舉世聞名,幽默感讓他們的廣告作品,屢屢在世界重要廣告競賽中掄獲大獎,深受很多人的肯定,在網路上每每收到朋友轉來的泰文廣告,即使沒有中文翻譯,一樣可以感受其中充滿原創的思維,有的讓人看得開懷大笑,有的讓人看得動容。

 

奇怪的是在台灣流行的泰國電影,一直以來都是鬼片掛帥,其次才是愛情與泰拳武術之類的影片,可能也都跟台灣電影業選片人保守的心態,與市場銷售的考量有關吧,這部電影泰文原名直譯的意思是『輕軌戀人』,從片名就能很清楚地知道,這是一部跟捷運電車有關的愛情電影,台灣的譯名一向跟流行時尚有關,『下一站,說愛你』大概又跟前一陣子,由吳建豪、安以軒跟小小彬主演的超紅偶像劇『下一站,幸福』(http://www.ttv.com.tw/drama09/next/story.htm) 多少有關,但是兩者的故事完全無關,台灣的電影譯名一貫的市場導向,讓人啼笑皆非。

 

 

這部只能說勉強到位,因為電影就發生在電車上,有很多男女主角的相遇相離,都發生在一站跟一站的起落之間,所以片名還算貼近。這電影描述一位年屆三十的輕熟女,在參加完從小死黨的婚禮後,開始了一連串的冥冥之中的浪漫追愛故事,劇情詼諧,男主角Ken 是泰國當地的超級偶像,拍片現場像開演唱會的奇景,大概也只有像泰國這樣的影迷,才能完成的。這部電影的主題曲也很好聽,先來跟你分享。

  

原唱歌手Instint 的MV與中文翻譯,想學唱這首歌的泰文跟了解歌的涵義,請看這裡

這首歌還有輕柔緩慢板,一樣很好聽

 

       這部愛情電影裡的故事安排,當然會跟其他浪漫愛情電影類似的情節,像是街頭偶遇、趕坐計程車去追戀人,機場分離等橋段都不是太陌生,但是導演的巧思安排,讓大家原本熟悉的橋段,都有了不同的過程轉變,或是擦出了不同的火花與感情氛圍,結局的安排也是不落俗套,這部電影好看,除了故事的場景取景風光明媚,也將泰國人特有的文化背景,像是新年的潑水節習俗都放了進來,對於外國的觀眾,有它一定異國風情的魅力在,再加上男主角是超級帥哥,對當地熟悉他的歌迷影迷,或是國外的年輕影迷,自然都會有一定的票房吸引力,但最關鍵的因素,其實是在女主角的演技,跟幾位烘托陪襯的男女配角的精彩演出。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喜歡文學的朋友,可能會聯想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1877 ~ 1962) 的同名作品流浪者之歌,1877年7月2日生於德國南方小鎮卡爾夫鎮雨騰堡(Calw Uerttemberg)的一個基督教新教牧師家庭,他的祖父是印度語言學家,父親還寫過關於老子的書。

 

       年少時的赫曼,被父親逼迫就讀神學院,後來因為精神疾病而休學,但他自幼立志成為詩人,1899年22歲時的赫曼,自費出版第一本詩集《浪漫之歌》,1904年27歲出版《鄉愁》後一舉成名,1906年《心靈的歸宿》,1919年《徬徨少年時》(另譯為德米安),1922年《流浪者之歌》,1927年《荒野之狼》等書,都顯現了赫曼受尼采、杜斯妥也夫斯基、史賓勒和東方佛教神秘主義的影響,1946年69歲時,終於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榮耀,1962年8月9日以85歲的高齡逝世。

 

      流浪者之歌是赫塞融和東西文化,探求人類內在精神真實體驗的一部鉅作,藉由書中主角求道的過程,反應出潛藏世人內心裡的各種不安、迷惑與莫名蠢動,對於周遭強大的誘惑,以坦白不假修飾的真誠,帶領讀者以一種平和、不執妄的喜悅心,去追求真我性靈的豐美與滿足的境地。

 

      喜歡舞蹈的朋友,可能會聯想到林懷民與雲門舞集,根據赫曼‧赫塞的小說,改編一齣充滿東西方思想交融禪意的同名舞作,從1994年首演,16年舞遍全球也感動全球的『流浪者之歌,傳遞的是一種自我流浪,人與土地之間的沉思,到雲門的舞台一角,光頭的僧人直直挺立,黃金稻榖由空中不斷落下,在他頭頂,身上,迸射出金色的光芒。三噸半的黃金稻榖鋪天蓋地,在舞台上累積成山,蜿蜒成河。 執杖苦行的朝聖者,步步艱辛地跋涉在這天地之間。喬治亞民謠溫暖綿長如河,他們的艱苦與滄桑彷彿在歌聲裡獲得了紓解和洗滌。一名舞者手持米耙,彎著身體,沉靜地把滿台稻穀犁成一道又一道,無始無終的同心圓。

 

      林懷民先生曾這麼說過:如果只能留下一個作品,我希望就是流浪者之歌,希望它在喧囂的時代裡,繼續帶給觀眾安慰與寧靜,像那穿過菩提葉隙, 斜斜照射的陽光。可見得這部作品,對他生命中深刻的意義,一位從1973年創立雲門舞集,浸淫舞蹈創作世界將近40年的大師,在80幾齣世人讚嘆的舞蹈創作中,選擇了這一部作為唯一的珍藏,必然有其值得深思的地方。

 

       算算時間,這是林懷民先生47歲時的創作,正是一個創作者身心都達最成熟巔峰的時期,太年輕時的創作,可能過不了自己的關卡,太晚期的作品,可能禪意十足寓意深遠,但年輕的朋友不見得能體會,所有的創作,不管深淺都需要知音,才算是圓滿了創作的互動,所以流浪者之歌從西方到東方,從赫曼赫賽到林懷民的東西交融激發出的創作,都值得細細品味其中深蘊的人生哲理

 

 2010年雲門舞集秋季公演 流浪者之歌,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LaGtt8bJe4

  而喜歡古典音樂的朋友,就會聯想到,在上一篇跟大家介紹到的,出生於19世界末跨越到20世紀初的,西班牙小提琴家 Pablo de Sarasate( 西班牙語:Pablo Martín Melitón de Sarasate y Navascués, 中文譯為 帕布羅·馬丁·梅利頓·德·薩拉沙泰-納瓦斯庫埃斯 1844 - 1908 )簡稱薩拉沙泰所創作的小提琴名曲流浪者之歌, 作品20」(Zigeunerweisen,No.20)簡稱流浪者之歌

 

        1844年出生的薩拉沙泰(Pablo de Sarasate),比1877年出生的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整整大了33歲,赫曼寫出小說流浪者之歌的時間是1922年,當時薩拉沙泰已經逝世13年,兩者之間有沒有相互影響的關係不得而知,但以赫曼赫塞對文學與音樂的浸淫,想來對薩拉沙泰的作品應該是不陌生的。

 

  接下來在這篇文章中,就要跟大家分享這首名曲的音樂背景,還有一起聆賞包括原作曲者薩拉沙泰親自演奏,與多位小提琴名家的版本,之後在結尾要推薦的是使用中樂器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的版本,讓大家聽聽不同的樂器音色,跟小提琴之間,在詮釋這首名曲的異同之處。首先來介紹流浪者之歌』。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上一篇跟大家分享了從流行歌曲卡門』,到歌劇卡門』的創作緣起與背景,也一起欣賞了不同流行歌手與歌劇名家的詮釋版本後,接下來要回歸樂器之美,跟你分享一首許多朋友耳熟能詳的小提琴獨奏曲『卡門幻想曲 』(Carmen Fantasy)

 

       如果沒聽過的朋友,就先來一聽為快,由名家 1974年出生在蘇聯的Novosibirsk ,現年才36歲的當代傑出小提琴家與指揮家,同時也是古董小提琴收藏家的 Maxim Vengerov ,所演奏的Franz Waxman在1946年創作的Carmen Fantasy 版本 ;

 

       再來聊聊卡門幻想曲的的創作背景與名家演奏版本。他的演奏風格細膩而優雅,聽古典樂在某種角度上,也跟聽流行樂一樣,不管是歌手或是演奏者,除了天生對音樂的領悟能力跟後天勤奮的練習,造就的基本功高下對比之外,更多的是音樂的詮釋背後,反映出他們不同的個性,

 

       同一首曲子,有的演奏聽來冷靜理智,有的熱情激盪,有的精準冷冽,有的深情浪漫,除了曲目本身原有的設計之外,很多是演奏者本身對歌曲的理解,並投注了他們的感情,Maxim Vengerov 有俄羅斯音樂家固有的精準技巧,但因為出生的年代不同,他演奏起Franz Waxman 的Carmen Frantasy , 不同於前輩雅沙‧海飛茲的冷冽完美精準到近乎冷酷,而是給人一種優雅自制的從容,也就是在炫技之餘,在情感的傳遞上,有一種濃淡深淺總相宜的平衡, 難怪跟另一位同輩的年輕天才Sarah Chang 被譽為前途無量的當代小提琴大家。

 

跟歌劇演唱家的合作片段,從中聽到琴聲跟歌唱家,從音量大小到情感互動之間的和諧共生,給人一種從容得宜的感受。

      

     卡門協奏曲』(Carmen Fantasy) 這首小提琴獨奏與交響樂團的創作,一共有三個不同的版本,

一、最早創作,也是最為人熟知的是Pablo de Sarasate(帕布羅·馬丁·梅利頓·德·薩拉沙泰-納瓦斯庫埃斯(西班牙語Pablo Martín Melitón de Sarasate y Navascués1844年3月10日1908年9月20),這位19世紀末傑出的西班牙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的創作。這首小提琴曲簡易版的都跟鋼琴合奏,華麗版才跟整個交響樂團合奏。

 

二、Franz Waxman(弗朗茨·沃克斯曼1906年12月24日1967年2月24日德國-美國猶太作曲家,電影配樂作曲家,指揮家。)於1946年為了電影『Humoresque』而創作,電影故事描述的是,一位年輕的小提琴家(由John Garfield飾演),與較他年長的女贊助人(由Joan Crowford飾演)之間的故事。這首作品都式由小提琴跟交響樂團合奏演出。

 

三、Jeno Hubay(潔若‧胡鮑依) (1858年9月15日--1937年3月12日 ),德國初生的匈牙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與音樂老師。有琴譜留下來,但是似乎很少有名家演奏。

  

      在這三個版本當中,以Pablo de Sarasate 帕布羅‧ 薩拉斯泰(後續文中再提到,以薩版簡稱)跟Franz Waxman 弗朗茨·沃克斯曼(後續以沃版簡稱)兩人的版本,最廣為人知。尤其是薩版的演奏技巧難度最高,所以就先從他的生平介紹起。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周末放輕鬆,SJKen今天要跟你分享的是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年10月251875年6) 創作的知名歌劇『卡門』(Carmen) 中,最為人熟知的一首歌『卡門』,先來聽聽張惠妹阿妹於2008年在台北小巨蛋的演唱的版本,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mocxXS0zaQ

   

       喬治‧比才(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F%94%E6%89%8D) 有『神童』之稱,生於巴黎,本名Alexandre César Léopold Bizet。九歲時就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857年他獲得羅馬獎金,後到羅馬進修三年。1863年比才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採珍珠者》。他最自豪的歌劇作品『卡門』創作於1873年,取材自法國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說。但是因為題材的關係,在首演時並未獲得很大的迴響與成功,不堪打擊的他,竟然因此一病不起,三個月後就離開了人世,但也許冥冥之中,這麼棒的作品是不該被埋沒的,所以沒過多久重新上演的『卡門』就大受肯定,巧的是當天剛好是喬治‧比才出殯的日子。一些跟他同期,或是稍晚的知名音樂家,像是聖桑、柴科夫斯基、德布西等人,都給了『卡門』非常高的評價。從此之後『卡門』,便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作品之一,是歌劇史上演出最多的作品。

 

    『卡門』從十九世紀末誕生到二十世紀初,純粹都是以歌劇的形式演出,因此欣賞的人們都以生活優渥的歌劇迷為主,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因為美國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聲電影和查理·卓別林的一部無聲電影,才讓一般的觀眾,有機會接觸到這部歌劇,也因此讓『卡門』的明生更加傳頌響亮。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有過一次卡門熱潮,在1983年的幾個月內,由彼得·布魯克改編版的《卡門悲劇》上演,同時隆達導演弗朗切斯哥·羅斯協同多明哥,也拍攝了電影版的歌劇卡門。

 

       歌劇『卡門』(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D%A1%E9%97%A8) 一共分為四幕,

第一幕是在塞維亞的街頭,看守來回的走動,觀看菸廠女工之間的鬥毆;

第二幕則是描述吉卜賽人的生活和舞蹈;

第三幕是走私者的肖像;

第四幕:鬥牛士的遊行行列。

 

       整個故事發生的時間跟地點,是在19世紀初的西班牙塞維亞,故事是描述一位西班牙的吉卜賽女郎卡門,作風豪放大膽,一向生活在感官世界裡。她愛上了男主角沙展何塞,面對當時已有女友的何塞,她不但不放棄,還使出盡渾身解數,誘惑何塞上鉤,讓他因為跟人打架還有違反軍法不得不逃走,雖然他深愛卡門,對卡門的予取予求,總是逆來順受,但是當卡門變心時,他變得絕望而憤怒了,在看過臨終彌留的母親之後,還依舊深愛卡門的他,兩人在鬥牛場前相遇,得知在此之前,卡門已經答應另一位出門遠征的男主角艾斯卡米諾的求婚。他不斷懇求卡門,希望她能夠回心轉意,無奈卡門就是不答應,到最後憤怒的何塞,一刀將匕首刺進她的胸膛,當勝利的艾斯卡米諾,回到廣場的時候,卡門已經斷氣了。最後,何塞向士兵自首,整個故事最後以悲劇收場。 

 

      卡門的原曲哈巴奈拉舞曲  Habanera from Carmen,  Habanera 是西班牙文,因為源自古巴的哈瓦那(Havana)而得名,節奏為有附點的2/4拍子,也是許多20世紀新式舞曲如探戈(Tango)的前身,最有名的哈巴奈拉舞曲式,就是喬治‧比才為歌劇《卡門》第二幕所寫的詠嘆調:「愛情是一隻無法馴服的小鳥」,故事描述到『這時,士兵們叫道,怎麼不見卡門,此時,卡門在追求的小子們簇擁之中,上場了,她拒絕了他們的求愛,而唐荷西則自個兒低頭弄著鎗鏈,這時,卡門邊跳舞邊唱出了著名的《哈巴奈拉舞曲》,也在歌中陳述了她自己對愛情的看法,原歌詞如下: 我要愛你,你要當心!

 

      『 愛情像隻野鳥無人可以馴服它,沒有人能夠捉住它,要拒絕你也是徒然,威脅沒有用祈求不行,一個溫柔,一個嘆息,但我愛的是那人兒,他的眼睛會說話。

 

       愛情!愛情!愛情!愛情!那愛情像個吉普賽的流浪兒,永遠離法律自由飛翔! 你不愛我,我倒要愛你,我愛上你可要當心!你不愛我,你不愛我,我倒要愛你! 假如我愛你,我要愛你,就要當心!你不愛我,你不愛我,我倒要愛你,

 

SJKen的浮光掠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